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第4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的等效性理解合力和力的合成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初步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要领,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5)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经历应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求合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合成的方法。
2.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与应用。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分组用(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引出合理和分力的概念。
(一)、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1)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引入课题并板书 3.4力的合成二.推进新课(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复习提问:初中已学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请同学们说一下合成方法。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播放:(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力方向相同。
提问: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有一定的夹角,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探究,分组实验教师强调:实验进行前设计实验时要思考的几个问题:❖问题1: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如何体现?❖怎样才能使合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分力 F1、F2作用效果相同?❖问题2:要探究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明确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非常重要?❖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问题3 :你怎样根据你得到的数据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怎样直观简洁的把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表示出来?❖画出力F1、F2及其合力F的图示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适当的时候做些必要指导。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力的合成作为物理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力学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基础上,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及推导求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一【课题】力的等效替代【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时间】45分钟【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
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
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1)这一年来,我担任高一(5)班和三个实验班的物理教师,虚心向洪钟主任和梓欣老师学习,努力借鉴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再一次看到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一年过得很充实,收获真不少。
现在把这一年的一些收获写出来,以博方家一笑。
这一年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不在于课堂上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
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关键在于“热情”两个字。
不管是学生方面,还是老师方面,都要“充满热情”。
有这样一种说法,天才都是具有某方面的狂热。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比如高一(3)班的丁一同学,学习物理几乎是狂热的,很多高二的物理知识,甚至大学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知识,都钻研得津津有味。
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很让人放心,根本不用担心他物理考不出好成绩。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热情必须由教师的热情来带动。
打一个比方,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我在下面一些上课环节作了尝试。
1.扎实的基本功能保证学生听课质量。
比如板书要大而清晰,讲解思路要慢而清晰,关键地方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听懂了,有了收获的喜悦,自然会把热情回馈于你。
2.讲述枯燥无味的物理公式时,可以穿插讲述妙趣横生的科学家轶事。
科学家也是人啊,越是大科学家,越有故事讲。
3.通过动画演练一些公式。
【核心素养】3.4 力的合成 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该节内容着重让学生探索力的合成的基本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帮助学生从代数求和到矢量图形合成的跨越。
本节课注重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并且强调学生的参与。
在逐步形成概念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学习、研究物理的一般科学探究方法,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并感悟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共点力,理解力的合成概念。
(2)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3)学会用橡皮筋、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科学思维:(1)通过抽象思维,将物理实际转化为物理模型(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将力的矢量问题图形化3.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
(2)通过矢量与标量的不同求和方法,感受标量的代数性质和矢量的图形性质。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有关力的合成的实例分析,感悟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2)通过实验中有误差产生的现象,感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猜测合力与分力的平行四边形关系。
四.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究并归纳出力的合成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不久高一学生用从代数求和改变为矢量图形合成,这在认识上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它需要一个耐心的寻找和猜想的过程。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步骤老师给与一定的指导,留出较多的时间给同学充分猜想和探讨实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二)教学流程图1.多媒体电脑演示。
2.学生实验《共点力合成》:图板、图钉、白纸、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绳套、刻度尺、三角尺。
3.教师演示:DIS实验系统,力传感器,钩码。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篇1第一节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1.3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二章:力的合成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定义合力的概念。
区分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3.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合力的概念,共点力与非共点力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力的合成方法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4.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分解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结合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第五章: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如何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含义。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
6.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包括其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力的合成》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物理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预习本课学习内容。
(二)、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1、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2、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分析合力和分力的的关系;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实验数据能力,能运用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分析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该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应达到理解的水平,并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体现了关注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从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过程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用课件配合效果会更好。
【百度文库】力的合成ppt/view/c6f4c3c62cc58bd63186bda4.htm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引入教学: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砝码可以用一根细线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细线提起来,其效果完全一样,如图1所示。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 BA%CF%B3%C9&in=26477&cl=2&lm=-1&pn=105&rn=1&di=120762792045&ln=1931&fr=& fm=hao123&fmq=1324337079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上例中F就是F1、F2的合力,F1、F2就是F的分力。
求F1、F2两个力的合力F的过程,就叫做二力的合成。
进一步全面认识力的合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百度百科】力的合成/view/408180.html?tp=0_11#12.问题情境创设: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 要用细棉线把它提起来,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可能回答是一根线易断。
实验演示: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砝码时,细线断开了.教师问:为什么两根线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升。
2.引入课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分力的关系教师问: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大?合力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大小总小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和两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其中一条对角线?······教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4.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能证实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案[实验器材]①木板一块;②弹簧秤两个;③细绳两段;④弹簧;⑤白纸;⑥铅笔;⑦尺;⑧量角器;⑨图钉。
(增加师生互动的过程,描述学生是怎样讨论发现问题,最终形成正确的方案)启发学生:用弹簧来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将弹簧一端固定在M点,第一次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弹簧的另一端拉到O点;第二次只用一个力,也将弹簧的另一端拉到O 点。
如图1、图2。
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 C4%BA%CF%B3%C9&in=31739&cl=2&lm=-1&pn=7&rn=1&di=95404025175&ln=1988&fr= &fm=hao123&fmq=132497103185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7&-1&di95404025175&objURLhttp%3A%2F%%2Fjtzy%2F200 2-2003%2Ftbfd%2Fczpds%2Ftbfd%2Fc2wl%2Fc2wl09%2Fzsjj.files%2Fimage011.jpg&fromUR Lhttp%3A%2F%%2Fjtzy%2F2002-2003%2Ftbfd%2Fczpds%2Ftbfd%2Fc2wl%2 Fc2wl09%2Fzsjj.htm&W224&H217由于两次产生的效果相同(都将弹簧的另一端拉到O点),图2所示的F就是图1所示的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F1、F2就叫这个力F的分力。
教师问: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呢?启发学生:①确定分力的大小:(边演示边讲解两人如何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拉橡弹簧,使弹簧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另一位同学用笔分别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分力的大小。
同时提醒学生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②确定分力的方向: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线方向,另一位同学用笔分别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的同时还要标记每条细线方向,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沿所标明的两个定点画出细线方向,即为分力的方向。
教师问: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方向呢?引导学生回答: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弹簧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
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位同学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弹簧拉到位置O,另一位同学用笔记下细绳的方向,并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合力的方向、大小。
注意强调前后两次实验O点应该重合。
校正学生的实践操作。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 BA%CF%B3%C9&in=30459&cl=2&lm=-1&pn=23&rn=1&di=127425115950&ln=1931&fr=&f m=hao123&fmq=132433911260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pn23&-1&di127425115950&objURLhttp%3A%2F%%2Fuploadfi le1%2Fgethttppic%2F2005-1%2F20051231743104801.gif&fromURLhttp%3A%2F%2Fwww.cq %2Freadnews.asp%3Fnewsid%3D2521&W204&H167&T9349&S6&TPgif【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fm=hao123&fmq=132433911260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5.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实验情况)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为了直观地看出分力可能大于合力,可以使其中一次两个分力的夹角大于120°。
可将学生分成4组,θ角分别取30°、45°、60°、135°。
6.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确定了两个分力以及它们的合力的大小、方向。
为了弄清楚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法形象地将分力和合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选择适当的标准长度(3cm长的线段表示1N力),利用三角板,从O点开始,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大小、方向。
注意标准长度要一致。
选出典型,投影讲评。
7.总结实验结果经过前人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可见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5所示。
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直观认识。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 BA%CF%B3%C9&in=13492&cl=2&lm=-1&pn=3&rn=1&di=103437745800&ln=1931&fr=&fm =hao123&fmq=132433911260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提问:有没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有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是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来,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