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进雪山草地感知红军挑战人类极限素材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读后感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读后感《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读后感》读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读到红军战士们在爬雪山前,物资极度匮乏,单衣薄裳,却要面临高寒缺氧的雪山时,我感觉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艰难。
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从没有经历过那样寒冷的环境,但却不得不为了信仰、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进发。
这让我想起自己经历过的一次严寒外出。
那是一个冬天,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外面走一小会儿就被冻得受不了,而红军战士们面对的可是高耸入云的雪山,他们要不停地攀爬。
特别触动我的是,红军战士们互相搀扶着过草地。
一望无际的草地,四处是沼泽泥潭,随时可能夺取人的生命。
战士们饿得只能吃草根、皮带,甚至还有人为此牺牲。
我试着想象他们咽下那些难以下咽的东西的情景,这该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那段历史的艰辛,更是红军战士间坚不可摧的团结和为了革命理想而不顾个人生死的高尚品质。
当时有很多疑惑,不理解为什么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放弃。
后来我明白了,那是信仰的力量。
他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新中国,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们。
这中间一定有很多战士内心也有恐惧,身体也已经到达极限,但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停下。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很难遇到这样的生死考验。
我们享受着温饱,过着舒适的生活。
对我们来说,哪怕一点点小的困难可能都会让我们抱怨。
红军的事迹让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对了还想说,那些牺牲在雪山和草地的烈士们,他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但他们的奉献却是不能被忘记的。
我们应该以红军战士为榜样,在面临困难时坚定信念,在团队中团结互助,还有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努力守护它。
雪山征服雪山巅峰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

雪山征服雪山巅峰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雪山征服——雪山巅峰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在世界的大地之上,遍布着众多壮丽的山脉,其中有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山,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惊叹与向往。
征服雪山,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与挑战。
这是一项极限的挑战,也是对人类勇气、耐力和意志的考验。
本文将揭示雪山征服的壮举,以及对人类极限的挑战。
第一章,雪山征服的历史征服雪山的历史悠久而迷人。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试图攀登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山,寻找着一种突破人类极限的方式。
史书中记载,我国古代著名的登山家《羊角山记》就是记载了最早的壮举之一。
随着地理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人类开始进一步挑战更高的山峰,如喜马拉雅山脉中的珠穆朗玛峰、洛子峰等。
这些挑战激发了人们背后潜在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极限的无限可能。
第二章,雪山征服的挑战征服雪山是对人类极限的最大挑战之一。
高海拔的气候极端恶劣,山体陡峭,覆盖着积雪和冰川。
登山者必须面对寒冷、缺氧、风暴等极端环境,持续数天、甚至数周的征程考验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理。
登山队需要严谨的计划、高度的准备和顽强的毅力,才能成功达到山顶。
征服雪山的挑战不仅仅是攀登的过程,更是对自身能力和意志力的考验。
第三章,征服雪山的技术与装备随着科技的进步,登山技术和装备也逐渐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高效的绳索系统、轻便的攀岩装备、专业的登山服装和保暖设备等,都为登山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保障。
同时,氧气支持系统、高原药物以及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等也有助于在高海拔环境下提供更好的救援和保护。
技术和装备的提升,为登山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去追求征服那些被人类视为不可逾越的雪山巅峰。
第四章,雪山征服的挑战者和壮举每一位成功攀登雪山的登山者都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他们代表了人类极限的突破和超越。
以爬山运动中的传奇人物Edmund Hillary 和Tenzing Norgay为例,他们于195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位攀登成功的人类。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究竟有多难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究竟有多难?(图)2009-03-25 11:36:00 来源: 北方新报(内蒙古) 跟帖 2 条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它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平均海拔3400米以上。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
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
左翼为林彪的红一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
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
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
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
每人最多携带8~10斤粮食,一般的带5~6斤。
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革命理想高于天。
为了出敌不意,为了争取主动,为了北上战略,红军长征过草地,成就了“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出行难首先是行难。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
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趟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
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其次是食难。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
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了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
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
过雪山草地观后感

过雪山草地观后感“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首《过雪山草地》,每次聆听都让我心潮澎湃,而当我深入了解红军过雪山草地的那段历史,更是感慨万千。
红军过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
那是一片人迹罕至、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区域。
雪山高耸入云,终年积雪不化,空气稀薄,寒冷刺骨。
草地则是一片泥泞的沼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坚韧和勇气。
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衫,脚踏草鞋,背负着沉重的装备和干粮,一步步地向着目标前进。
每前进一步,都可能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但他们从未退缩。
他们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严寒。
雪山上的气温极低,寒风呼啸,冰冷的雪风如刀割般划过脸颊。
许多战士没有足够的棉衣,只能依靠相互拥抱来取暖。
有的战士在睡梦中就被严寒夺去了生命,但即便如此,活着的人依然坚定地前行。
他们知道,停下就意味着死亡,只有前进才有希望。
粮食的短缺也是巨大的挑战。
原本携带的干粮很快就消耗殆尽,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甚至是皮带、皮鞋来充饥。
那种饥饿的感觉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忍受着饥饿,继续前行。
在穿越草地时,泥泞的沼泽地隐藏着无数的陷阱。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前行,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
一旦陷入,旁边的战友就会竭尽全力地去营救,但有时,一起营救的战友也会被一同拉入泥潭,最终牺牲。
然而,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红军战士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在艰难的行军途中,依然能听到他们的歌声和笑声。
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让他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这段历史,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有着为了人民解放、为了国家独立而奋斗的信念,才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来。
雪山草地见证大无畏的长征精神

松潘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车 华强说,跨越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人与 自然斗争最严峻、牺牲最大,同时也是决 定红军长征成败的一段艰难征程。“爬雪 山,过草地”,既是红军长征艰苦状况最 简洁的描述和概括,也是长征精神最生动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 加•斯诺在采访毛泽东时提问:“你一 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毛泽东 答:“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 与张国寿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 裂,甚至訓能姓前途未卜的内战,"
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7月中下旬在芦 花举行会议,这个继两河口会议之后召 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解决了统一指挥问 题。
”从泸定桥会议以来,后续的沙窝会 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一系列会议 都是围绕红军部队继续北上,同张国秦分 裂行为作斗争来展开。”周锐京谈道,红 军长征在四川,四川也是党中央和广大红 军指战员同张国秦分裂活动斗争最尖锐、 最激烈的地方。
总里821万砂 四川省党史专家、省委党史研究室
周锐京说,人们耳熟能详的毛泽东《七 律•长征》诗作中,列举的时具有典型 意义的地名,其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 河和岷山等4个都与四川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的讲话提道,”长征途中,英雄 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 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塵战独树 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这陽著 名战役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 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等,有5 场与四川相关。
日干乔大沼泽位于红原县瓦切镇北 部,泥潭密布,气候无常,被称为陆地上 的“死亡之海” o
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左路纵
队从阿坝出发,经红原渡过蜿蜒西流的嘎
曲河,经曰干乔踏上了茫茫泽国的艰难征
我们在无比艰难中征服雪山草地

我们在无比艰难中征服雪山草地作者:王定国来源:《祖国》2016年第20期红军长征最艰难的岁月就是爬雪山过草地了。
一座比一座更高大的山岭白雪皑皑,寒风怒吼,毫无大自然的温柔细语,更无生命的痕迹。
现在回想起这死一般寂静的世界,也不禁令我惊叹当年我们红军翻越这些难以逾越屏障的巨大勇气。
重重的足印留在雪山之巅我们克服了张国焘南下分裂红军所带来的巨大牺牲,又面临着自然界的巨大威胁——雪山。
生活在现代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我们当时的艰辛,一定会反复研究我们怎么能走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物资条件极其匮乏的地区。
我记得翻越仓德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
我们到达仓德山,黑山县委为我们准备了干粮,藏族同胞作为向导,我们便开始了爬山。
由于山势高大,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我们上山时,还是阳光灿烂;爬到半山就云涌雾罩,冷风袭人,细雨绵绵;爬到山顶时,本是浑身大汗,被冷风一吹,双手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痛得如刀割。
这一天,虽未降雪但是下山时却遇到了暴雪雷电。
雪山上只有稀疏的矮草,无处躲避狂风骤雨,道路又无法辨认,只好朝一个方向向前走。
然而坡陡路滑,我们几乎是连爬带滚下山的。
我记得下长板山时,我们也是滚下来的。
炊事员把随身带的锅都摔碎了,只好捡大块儿的捡一块,用石头垒起,把碎锅块儿放上,烤麦子充饥。
我们到了山脚的打鼓寨时,已浑身泥浆,只留得两眼还能认认路,人也累得东倒西歪,疲惫不堪。
寨子在高高的山南坡,十分贫困,红军经过时青稞尚未成熟,只好用野菜充饥。
气候恶劣,而我们又体弱衣单,但我们怀着一种北上的信念,毅然地来到了最后一座雪山——打鼓山。
打鼓山也和其他四座山一样,海拔在4000米以上。
应该说最后一座雪山是最容易过去的,因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作用。
但我们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我们没有任何粮食,只能靠野菜充饥。
同时打鼓寨的藏民,由于反动分子的胁迫,几乎躲避一空。
山高天寒,道路陡险,而且红军长征时正值夏季,身上只穿着单衣,许多指战员都是南方人,从未渡过严冬,面对这样的气候,只能靠辣椒、开水御寒,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向前艰难地走去。
高三作文:艰难跋涉草地

高三作文:艰难跋涉草地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长篇史诗,而雪山草地便是这史诗当中最为雄壮的篇章。
中央红军北上经过的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路程。
在雪山和草地中,无数战士留下了宝贵的生命。
让我们重新走上红军长征的道路,去读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
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大草地。
党中央在毛儿盖如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叶剑英等到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
左路军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出发过草地向阳坝地区开进。
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开始向草地进军。
部队离开毛儿盖以后,向北行走20公里就进入了草地。
草地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举目望去茫茫无边,草地上面笼罩着阳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
草丛底部是软泥,积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味。
在这广阔无垠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
红军指战员们啃着草墩一步一步探索前进。
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
时风时雨,忽而冰雹骤下。
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
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
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只有在天亮后,才看得清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草墩,人和马经过草地必须把脚步踏在每丛草墩的根部,不然的话,一不小心陷入泥沼,就得好几个人帮他,才能拔出脚来。
如果当时没被人发觉,那就愈陷愈深,最后被泥沼吞没……许多红军战士就是这样牺牲在草地里了。
穿越草地,不仅行路艰难,天气恶劣,红军还面临断粮和乱扰的威胁。
草地本就人烟稀少,且经国民党军队的多番洗劫,早就完全断粮了,一天,一名红军女战士在草地的斜坡上看见一名武装整齐的战士面朝前方,眼睛半睁半闭,倚在坡坎边斜坐着,以为他睡着了,便上前叫他:“同志,别睡了,快起来走吧!”叫了好几声都有不见动静,仔细一看,因为缺乏粮,他身体极度虚弱,已经牺牲了!当时部队惟一的“粮食”就是野菜,但近处的野菜全被子挖光了,只得跑到几里外的地方才能挖到。
最悲壮的死亡行军:红军过雪山草地全记录

最悲壮的死亡行军:红军过雪山草地全记录“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
”90岁高龄的老红军郝毅缓缓地说。
采访中,提到雪山草地,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人,都用了一个“苦”字。
爬雪山、过草地,今天已成为人们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方式。
然而,70多年前红色大军的雪山草地之行,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死亡行军。
■过雪山牺牲的战友被冻成了“石头”夹金山下的硗碛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矗立山间,与远处的夹金山遥遥相望。
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
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
”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
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
”当时只有19岁的郝毅说。
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
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老红军刘承万提起过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泪水:“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
”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
当时,老红军刘洪才刚满21岁。
“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
”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第二天,我们醒来了,只有副班长还躺着,一动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雪山草地感知红军挑战人类极限
以行军艰难著称的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究竟艰在哪里、难在何处?记者近日走进红军长征时走过的部分雪山草地,感知当年红军克服人类体能和生存极限的英雄壮举。
根据四川省省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的史料,中央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鼓山5座海拔4100米以上的雪山,加上红四、红二方面军,红军长征期间在四川翻越的4000米以上的雪山多达67座。
横亘于四川宝兴县与小金县之间的夹金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以后红四方面军又两过此山。
夹金山主峰海拔4260米,山顶终年积雪,天气变化无常。
当地有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畜不敢攀,要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从宝兴县硗碛乡出发率先翻越夹金山。
如今的硗碛乡,依然流传着许多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爱民助民的故事,保留着红军宿营经过的"凉水井"、"誓师坝"等遗址。
当年提了一盏马灯主动给红军带路的藏族向导莫日坚,分手时红军送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字——"马灯红"。
如今在硗碛神木垒风景区工作的马花是马灯红的孙女。
马花告诉记者:"爷爷生前多次讲述,红军一早就从蚂蝗沟旁的小路开始爬山,爬到半山腰的一支箭、五道拐等地时,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雪越来越深,天气越来越冷,空气越来越稀薄,前面的战士用木棒、刺刀挖着踏脚孔,后边的队伍相互搀扶着,艰难地往上爬。
这时人已累到了极限,快到山顶时还遇上了冰雹,有些战士没有防备,跌倒了,滑下山去,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
尽管81年后的夹金山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皑皑积雪已经少见,但驱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特别是站到山顶王母寨垭口回望山下,盘旋曲折的山路依然令人感叹:当年衣衫单薄、草鞋履地、靠辣椒水御寒的红军,身上蕴含的是股什么样的精气神!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里写道:"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就整个来说,我们全靠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发扬了阶级友爱胜利地越过了夹金山。
"
1935年6月12日至18日,中央红军分批陆续翻越夹金山,在四川省小金县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度过了雪山的艰险,还有被称作陆地"死亡之海"的草地在前方考验着红军。
红军走过的川西草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每年5月至9月正值雨季,草地沼泽泥潭无路可行。
1935年8月、9月,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过草地。
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腹地,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红原县。
穿行在红原县瓦切镇的日干乔国家湿地公园,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贺建军告诉记者,红军过草地主要体现在"四难":
一是行路难。
草甸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堪称"魔毯"。
沼泽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如果被这些泥浆泡过,就会红肿溃烂。
一旦下雨,脚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会掉进泥沼。
二是食物缺。
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走了一半或不到一半。
接下来的路程红军就得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腹泻,重则中毒致死。
三是御寒难。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
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穿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
有老红军回忆说,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
四是宿营难。
草地到处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
在草地里露宿往往要两人或几人背靠背,才能增大面积避免陷下去。
多位老红军回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气候寒冷,高海拔缺氧,次晨就会发现一些战友已经停止了呼吸,甚至是跟自己背靠背休息的战友也牺牲了。
中共四川省直机关党校校长、全国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王承先说:"在这种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里,红军将士不但要经受严寒、饥饿、高山反应等极限身体考验,还要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
红军指战员官兵平等、团结友爱、舍己救人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
他们能够胜利翻越雪山、走出草地,证明了这是一支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真正'支部建在连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人民军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