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采莲曲 教学设计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 标城外游玩,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 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二、பைடு நூலகம்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散读诗歌,要求参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2.理解诗词大意,熟读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情感 ,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情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当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培养崇尚自然的审 美情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课文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
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莲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莲”是高洁的象征(ppt出示莲花图片),古代描写莲的诗词甚多,大家能背诵几句吗?王昌龄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受呢?让 我们一起来走近它,欣赏它。
1.教师范读第一段,也可以指名学生来朗读,然后提问引发思考并进行学法指导:这一节在形式和音律上有何特点?
2.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自主探究:比较全诗五段,看看它们在形式与音律方面有什么异同?
采莲曲说课稿

《采莲曲》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采莲曲》。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说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一)《采莲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诵读部分。
《采莲曲》选自《全唐诗》,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引人遐想,匠心独运。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分析,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新生字词,反复诵读,借助课件,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的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因此学习此课要让同学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但要让同学们能够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就要让同学们解读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里描绘的意境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说教法,学法(一)在诗文的教学中,要让同学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二)教学时,教师在学生读诗的时候运用互评法以及激励评价法,让学生们阅读越好。
在讲解诗的意境的时候要重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在最后展示教学成果,让同学们背诵古诗的时候,采取竞赛展示法,更好的展示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在学生学的方面,要运用自主学练法,合作学练法,以及学生充当小老师的方法,营造学习的氛围,启发学习的动力。
《采莲曲》[五篇范例]
![《采莲曲》[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59755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c.png)
《采莲曲》[五篇范例]第一篇:《采莲曲》说课材料一、说目标:《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古诗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它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并且幼儿对古诗感兴趣,为此,我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1、幼儿结合画面理解诗意,体验唐诗的意境美。
2、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理解古诗的特点。
重点:目标1。
二、说内容:结合目标,我选择了《采莲曲》,这首诗的画面比较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诗中有各方面感官的体验,使幼儿调动一切身心感受,进入意境。
其次,古诗里诗句比较朗朗上口,韵味优美,有利于幼儿体验古诗意境,并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目标:1、幼儿结合画面理解诗意,体验唐诗的意境美。
2、激发幼儿的对古诗的兴趣,了解古诗的特点。
内容:采莲曲准备:画面,古诗字卡。
重点:幼儿结合画面理解失意,体验诗的意境美。
形式:集体过程:一、出示画面,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讲述。
1、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幅画,小朋友看它漂亮吗?2、小朋友看这幅画上有些什么呢?幼儿讲述。
3、小结:荷叶罗裙颜色都是绿色。
姑娘的脸和荷花一样都是粉色。
船很快进入池中看不见人形。
听到歌声才知道是采莲姑娘来了。
二、引出唐诗内容,幼儿分析理解诗意。
1、教师朗诵古诗,幼儿听诗里有什么内容。
2、逐句分析诗意,解释关键词:裁,芙蓉,闻,始。
3、重复朗诵古诗,幼儿体验唐诗的意境美。
4、幼儿了解作者并给唐诗起名字。
三、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延伸:把图投放入区让幼儿讲述。
第二篇:采莲曲教案《采莲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新生字词,反复诵读,借助课件,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采莲曲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采莲曲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采莲曲》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构成、特点及表现形式。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民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3.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适当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歌谣与赋词之间的联系。
2.民歌的构成和特点。
3.正确朗读歌谣。
三、教学难点1.感性认识到民间歌谣的特征和风格。
2.通过歌谣理解自然景物的构成和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适当的语音语调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民谣的构成、特点和表现形式。
2.练习演唱:让学生学唱《采莲曲》,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处理能力。
3.互动探究:通过话题提问、组内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教师简单地介绍民歌的特点和构成,激发学生对民谣的兴趣。
2.学习正文1.阅读课文《采莲曲》。
2.课文讲解:让学生了解首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民谣中的对仗、押韵和节奏等特征。
3.学唱歌曲《采莲曲》。
4.组内讨论:根据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物和表现手法,就“采莲的场景”组织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民谣等民间文艺的魅力。
3.课堂练习1.朗读《采莲曲》,掌握适当的语音语调处理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
2.学生朗读后,进行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朗读风格所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和情境。
4.作业安排1.回家学唱歌曲《采莲曲》。
2.回家检索、整理关于民歌、民谣的相关资料,并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3.在班级分享会上将资料和感悟分享给同学,与同学交流和提高。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的民歌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民歌的热爱,通过学习歌谣和赋词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采莲曲教案

采莲曲教案采莲曲教案采莲曲教案1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钥匙的图片、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识字写字;学习l—3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板书“钥匙”,指名读词。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钥匙?你想要一把什么样的钥匙?3、板书“不会丢失的钥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默读课文。
要求:静下心来读课文,嘴里不出声,在心里读。
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5、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了解事情的起因,并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系、喔、哄、吱”四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握”,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4—12自然段,了解“指纹锁”的特点,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回顾前文,设置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不怕丢失的钥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岚岚的钥匙弄丢了。
(贴上钥匙的图片,板书:丢了)二、朗读感悟,交流感受,探寻钥匙的秘密1、教师过渡:手指怎么能当钥匙呢?这小小的手指真有这样神奇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钥匙的秘密。
请同学们默毖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想,将找到的钥匙的秘密用波浪线画出来,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2、师:同学们,钥匙的秘密找到了吗?请把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适当点拨并指导朗读。
学习4—6自然段。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们读懂的钥匙的秘密吧!手指能当钥匙吗,它能打开什么样的锁呢?“指纹锁”还叫什么呢?师(出示“电脑鉴别锁”的词语卡片):来,一起读一读吧!师(贴上词语卡片):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采莲曲》教案设计

《采莲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采莲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采莲曲》的意境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采莲曲》,使学生感受古代生活的美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诗词解析:对《采莲曲》进行逐句解析,讲解诗词中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使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2.3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采莲曲》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讲解:对《采莲曲》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诗词背景、意境、韵律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4 欣赏:组织学生朗读、音乐欣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讨论、欣赏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莲曲》相关古诗词教材。
5.2 课件:制作与《采莲曲》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5.3 图片:收集与《采莲曲》相关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5.4 音乐:搜集与《采莲曲》相关的音乐,用于教学欣赏。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进行《采莲曲》的详细讲解,包括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诗词意境、用词技巧等。
6.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采莲曲》中的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6.3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采莲曲》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词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采莲曲_课件1

2.搜集描写自然风光的
诗句。
谢
谢
古诗诵读 采莲曲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 荷叶和荷花有关的诗:由唐代
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 古诗。 3.结合插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学习字词
lián
luó
cái
莲叶
罗裙
裁开
学习诗文
听录音,读古诗,标记不理 解的字词,然后试着熟读这首诗。
学习诗文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
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过 来了。
学习诗文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 首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这 首诗的意思。
学习诗文
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赞人的古诗, 描写了美丽淳朴的采莲少女采莲 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表 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 美。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学习诗文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 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七绝 与李白并称,后人誉为“七绝圣 手”。代表作有《从军行》、《出 塞》等。
学习诗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学习诗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诗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罗裙:用丝绸做的裙子。 一色:同一颜色。 裁:剪裁。 芙蓉:荷花。 向:对着,朝着。
学习诗文 一群采莲姑娘
身穿和绿色荷叶一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采莲曲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采莲曲设计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内,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
因此,我在设计上注意时间上给予保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平等地对待学生。
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教学目标:1、会认“裁”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1 、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 “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请打一植物名。
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
(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 (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少女、船)(2)初读古诗。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
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
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字:裁。
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莲曲》教学设计(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古诗吗?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从古诗中领略过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欣赏了柳枝的婀娜多姿,感受到了枫叶的红艳灿烂。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采莲曲》。
2、(板书课题)“莲”是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谁能读准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采莲曲》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120页,自由读读古诗,再把双横线中的生字圈划出来,大声地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诗)
2、(出示字卡:裁、罗)这些生字朋友谁认识?(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出示“莲蓬”字卡)去掉拼音小帽,谁会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师板贴
4、(出示“荷叶”词卡)生字读准了,这些词语谁会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师板贴
师相机解释:“罗裙”就是用丝绸裁剪制作出来的裙子。
在诗中“芙蓉”指的就是荷花。
5、大家看,“池塘”里有荷叶、有莲蓬,还差什么呢?(出示“荷花”)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老师就请谁用荷花来装扮池塘。
①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读古诗吧!
②请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③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
④我们来个小组比赛读诗吧!
⑤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一)闻歌始觉有人来
1、(CAI:荷塘风光)池塘里,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一片连着一片,粉红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的是花骨朵,有的全开了,有的还露出了黄黄的小莲蓬,多么迷人的荷塘风光啊!
(CAI :采莲姑娘的歌声)这歌声多好听啊!原来,池塘里还有人呢!这就是“闻歌始觉有人来”。
(CAI:出示句子)
2、谁来读?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过渡:为什么只听见歌声,看不见采莲姑娘呢?
请同学们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找原因。
(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板书:荷叶罗裙)教师引导发现,指导朗读。
2、(CAI:姑娘划船)快看!采莲姑娘划着船过来了,她们穿的罗裙,真的和荷叶是一样的绿呢!
3、你还看到了什么?(板书:芙蓉脸)
师:姑娘粉红的脸多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花呀!
4、谁来读?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过渡:姑娘的罗裙绿得像荷叶,姑娘的脸红得像荷花,难怪只听见歌声,看不见人呢!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
(三)乱入池中看不见。
1、(板书:池中人)姑娘划着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这就是“乱入池中看不见”。
谁
来读?
(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2、姑娘和荷花池已经融为一体了!难怪会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CAI出示后两行诗)谁来读?师生评价,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是有滋有味,都被这满池的荷叶荷花吸引了。
四、诵读古诗。
1、师描述意境后,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男女生配乐诵读。
5、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1、许多诗人都被这采莲的情景所陶醉,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
(CAI:《江南》)(自由读,师生齐读)
2、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找找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把今天学习的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芙蓉脸池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