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婚礼习俗
彝族人的婚俗

白彝人的婚俗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广泛分布于师宗罗平和泸西,其婚俗充满着欢声笑语。
白彝婚姻旧社会是包办婚姻,结婚年龄比较小,十六、七岁结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女孩的联姻对象首选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意为还亲。
若不嫁舅舅家则需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以另嫁他人。
舅家以外的人中又以沾亲带故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
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
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
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
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
孩子的终身,可能在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
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
媒人这时是为商定结婚的日子而来。
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
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
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
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
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
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大早赶来。
彝族传统婚礼的流程和礼仪

彝族传统婚礼的流程和礼仪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彝族传统婚礼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以下流程和礼仪:一、说媒。
彝族人的婚俗

彝族人的婚俗第一篇:彝族人的婚俗白彝人的婚俗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广泛分布于师宗罗平和泸西,其婚俗充满着欢声笑语。
白彝婚姻旧社会是包办婚姻,结婚年龄比较小,十六、七岁结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女孩的联姻对象首选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意为还亲。
若不嫁舅舅家则需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以另嫁他人。
舅家以外的人中又以沾亲带故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
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
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
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
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
孩子的终身,可能在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
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
媒人这时是为商定结婚的日子而来。
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
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
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
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
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
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大早赶来。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婚姻规矩包括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婚姻习俗等方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婚姻形式彝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由婚姻,即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二是父母介绍婚姻,即父母为子女介绍对象;三是包办婚姻,即父母为子女安排婚姻。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自由婚姻是最为普遍的婚姻形式。
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不受父母干涉,这也是彝族婚姻自由的体现。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介绍婚姻和包办婚姻也逐渐增多。
二、婚姻礼仪彝族的婚姻礼仪非常繁琐,一般需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婚礼。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一些礼品去新娘家拜访,表示自己的诚意。
第二天,新郎要带着一些亲友和礼品去新娘家,进行正式的迎亲仪式。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第三天,新娘要穿上彝族传统服装,和新郎一起回到新郎家,进行婚礼仪式。
三、婚姻习俗彝族的婚姻习俗非常丰富多彩。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在婚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比如新郎要用酒杯敬新娘三次,新娘要用手接住酒杯,表示自己的接受和尊重。
此外,还有一些舞蹈和歌曲,表达新人对彼此的爱和祝福。
彝族的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彝族的婚姻规矩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它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文化对彝家民居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它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1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彝族结婚文化礼仪

彝族结婚文化礼仪彝族婚嫁习俗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
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个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为新娘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背着礼物、酒、肉、米(数量不限)、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
起程前,由拉马人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亲自上马走出一程后,把马交与接亲队便转回(新郎不会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姑娘伴(阿谋措)们站立两旁,用洁净的盆端着水,拿着青竹叶把水撒向接亲的队员们,表示为之接风洗尘(措说低)。
两个“措说”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的嫁装新盆端着的水迎面泼出,意是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
“措说”进门后得先给其祖宗磕三个头,期间任何人不准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届时,放好行旅赐座,听从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由主事人安排,把各位长辈集于堂屋就座,“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木呕之”敬以长辈们,同时按新娘对长辈的称呼,一一介绍,由拉马这个人向每位长辈磕头表示敬意,就在这时,屋外新娘和姑娘伴们已在外面唱起了酒令歌“措说诛”。
其内容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怀。
姑娘伴们也会骂“措说”,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对此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
然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的日子将会更美好,更幸福,同时共同跳起舞、唱起歌,尽情地歌唱娱乐至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缘好、福气好的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起程,同伴由主事人安排。
新郎的父亲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烛,供上酒、饭、菜等,完后再安排客人吃饭,然后就安排送客。
新娘出门时,在祖宗灵位前磕头,向祖宗拜别,再向就座的各位长辈告别行礼,由哥哥背着出门,到门前扶上马,走上一程,交与接亲的搀扶(接亲的两个“措说”已在新郎出门前就在堂前磕头拜别后来到路上等候)。
新娘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新娘的舅舅一个“欧妮”、大爹或叔叔一个“欧抹”、兄或弟一个“阿欧”、姑母一人“阿谋木”、伴娘“阿谋措”数人组成(姑母必须骑马)。
彝族风俗礼仪

彝族风俗礼仪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俗礼仪。
彝族风俗礼仪包括了婚礼、葬礼、节日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
彝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彝族风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彝族婚礼中,新郎和新娘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饰,进行各种庄重而热烈的仪式。
新娘会戴上由彝族妇女手工制作的婚纱,而新郎则佩戴有着象征力的头饰。
婚礼上,亲友们会载歌载舞,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而在婚后,彝族夫妻会共同经营家庭,相互扶持,共同努力。
彝族人民对逝者的葬礼也非常重视。
彝族葬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亲友们会为逝者送行,并进行各种仪式。
彝族人民认为,葬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对逝者灵魂的保佑。
在葬礼中,亲友们会为逝者祈福,为其安排丧事,并进行祭祀仪式。
彝族人民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逝者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抚,也可以与其他祖先灵魂相聚。
彝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彝族年、三月三等。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跟汉族的春节类似,彝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燃放烟火,载歌载舞,共庆新春。
而三月三是彝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踏青、放风筝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也展示了他们的乐观向上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彝族风俗礼仪的丰富多样,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彝族人民通过婚礼、葬礼、节日等仪式,表达了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这些仪式不仅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了解和尊重彝族风俗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彝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婚礼习俗。
婚礼是一个传承与庆祝爱情的重要仪式,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婚礼习俗的特点。
1. 赫哲族婚礼习俗赫哲族是中国最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常常与渔猎生活密切相关。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向新娘家的父亲送上一支象征猎人身份的箭。
婚礼当日,新郎要穿上熊皮披风和猎人服装,骑上骏马,来接新娘。
在婚宴上,他们会表演传统的舞蹈,并且邀请亲朋好友分享赫哲族饮食文化。
2. 彝族婚礼习俗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
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或十月进行。
新郎和新娘要穿上彩色的民族服饰。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把经过彝族老人祝福的猪蹄送给新娘,以表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婚礼当天,双方父母会为新郎和新娘分别戴上象征家庭团聚和幸福的草帽。
在婚宴上,有歌舞表演和火把舞,新郎要挑战丈母娘所布下的花轿关,以表达他的诚意。
3. 哈尼族婚礼习俗哈尼族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农耕文化。
婚礼通常在农历七月或八月进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提前把新娘接回新家,然后双方父母会从屋顶上抛撒豆子和杏仁,以驱走坏运气。
在婚宴上,新娘要喝一碗由新郎亲手调制的苦酒,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和快乐的未来。
婚宴上会有山歌表演和傣族舞蹈,让所有的宾客们都能共享快乐。
4. 藏族婚礼习俗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神秘和庄重。
婚礼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进行。
婚礼前夜,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接头饰、化妆和穿上传统的喜庆服饰。
同时,新郎要在门外骑马等候迎娶。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献上由藏族画师绘制的“大婚”画,在画上标明新娘的名字,象征两人永远在一起。
婚礼期间,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亲自过来向新人祝贺,并且品尝美味的藏式酥油茶和奶制品。
总结: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婚礼习俗
主讲人: 时间:2014年12月14日
部分图片资料
崇尚太阳,颜色以黑、红、黄为主
漆器
部分图片资料
擦尔瓦
订婚
目
迎亲 抢婚
录
婚宴
索确
一、订婚
订婚 彝语叫做“吾让木”。
定亲仪式: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 当男方使者要来的时候,女方家便喊来邻居妇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并在 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锅烟子,等待客人的到来。当定亲的客人一来,四面八方的妇女们峰拥 而来,向客人泼水、抹锅烟子,客人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彝族的特色 衣服)蒙着头,迎着“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 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把客人泼得一个个像落汤鸡,一张张的白脸全变成了黑脸。 泼水和抹锅烟子时,客人不能生气,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进攻。
索确
在要结婚的前半个月左右,女方家里就会酿好彝家特有的泡水酒或醪糟酒。每天晚上 村里或者是附近的小伙子喝姑娘们都会来这里相聚,唱歌、喝酒、还有就是索确。大家在 一起打闹,不管男女。有的也在坐着之前就会事先瞄好自己心仪的对象,在索确时就向对 方表白。
索确这一仪式充分的表现了我们彝家人喜好唱歌跳舞的一面。也有许多人在索确是一见 钟情,之后经家里的同意后结婚的佳话。索确要直到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才结束。
图片资料
抹锅烟子
泼水
二、迎亲
结婚前夜,男方家派两位聪明勇敢的人当“线木”,带去礼品及新娘婚服礼金到新娘 家,陈明求婚之来意。女方村子里的姑娘们则贮水以待,到处设置障碍,向他们泼水、抹 锅烟,直到把他们两个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罢休, 有的甚至会将男方的衣服扒光。 晚上,新娘的姐妹们都前来陪伴,新娘哭,女伴们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与父母辞别时要 诉女子嫁人之苦,哭号陈词,凄婉动人,依依难舍,第二日清晨,女家请一位子女多而且 都健康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打扮,梳毕头则戴上耳环、头饰、头罩,著新衣彩裙。鸡啼时, 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她们手持树条和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摸亲的迎亲者进行 一番痛打。
部分图片资料
彝族新娘
迎亲
这时男方派出的一名精灵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的委曲中想方设法摸亲。只要他们摸到新娘头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这时停 止了“保卫战”,大家簇拥着新娘开始上路。送亲的都是新娘的亲戚和邻居,少则十多个, 多则几十上百。所地方言区(凉山州分三大方言区,下面的什乍和以诺也是)送亲的全是男性, 没有女性,自古以来都这样。什乍、依诺方言区,有少部分女性参与送亲。
婚宴
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请毕摩念经,然后新娘在手持两枝 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进大门并一直走到洞房中床上坐下。这时,一中年妇女主持,主新 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后新郎走出洞房,来自女方家的女宾则陪着新郎留在房中,按传统习 俗,晚饭时,新娘一天不得吃两家饭,由陪娘把女方带来的饭菜热了给新娘,并邀约新郎 陪着吃。这一切结束后,新娘和迎亲的队伍才进屋。新娘进门后,由一位子孙兴旺的老妇 人用酒和炒食给新娘祝福,然后将她披散着的头发梳成双辫,用红头绳扎起,盘在前额上 方。然后婚宴开始,婚宴上都兴吃坨坨牛、羊、猪肉,喝碗碗酒,七八个人围成一圈,席 地而座。晚饭后,主客一同喝酒、赛歌、对谚语、猜谜语等,往往闹个通宵达旦,兴尽方 休。
图片资料
荞饼
坨坨肉
婚宴
毕 摩
属某的年份 属莱的月份 属某的日子 属某的夜晚 年份十二年 要数今年好一年十二月 要数本月好 一轮十二天 今天最吉祥 天上流云今晚最快 天上星星今夜最密 某某与某某 今晚结成亲 美酒流成河
食肉堆成山 有儿娶媳妇 有女找亲家 愿他们来日 生儿有九个 九个都成材 生女有十个 十女嫁十方 儿子长寿直到头发自 父亲长寿直到牙落光 愿他们 无病无灾 幸福安康
部分图片资料
擦尔瓦
订婚
泼水、抹锅烟子过后,给客人敬酒、敬烧肉(彝话为“舍府则”)。主人用双手恭恭 敬敬地把装有烧肉和酒杯的木盘端给客人中的一个,客人也伸出双手接受,先渴酒再尝烧 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盘中的肉不能吃完。当客人喝了酒尝了烧肉后,从包里掏出钱 放在木盘中。装在盘子中的钱,就是“吾让则”(定亲礼),一般都是单数,但更多的是 “九”数,如九千九百元,一万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语中为“古”,“古”为久远、 牢固的意思。所以,凉山彝族喜欢九这个数。
三、抢婚
抢婚带有一种表演成分,它热闹、喜庆、祥和,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种表现形 式。
男方家则在半路抢亲,女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则在后面象征性的追赶上来,此 时,抢婚也就变成一种娶嫁的交接仪式。抢婚既是对女方的一种尊敬,也是彝族 人民一种古老的娶嫁形式。抢到的姑娘直接被领到男方家的堂屋。按当地彝族的 风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识味着正式缔结婚关系了,就不能再跑了。不 管用什么形式抢亲,把姑娘抢到新郎家后,都要按当地彝族的习俗,举行婚礼, 并宴请宾客。
图片资料
盛装的彝族少女
劳作中的彝族女子
谢谢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