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在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有大量的扶贫外部援助和政策支持,但许多农村贫困群体依然缺乏自给自足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

教育水平的落后是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在接受良好教育方面存在困难。

教育的缺乏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影响了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追求。

许多人因此陷入了一种“贫困陷阱”,即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和信心。

社会网络和社区支持的不足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地区,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农村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限制,无法为贫困群体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感到无助和无力。

再者,缺乏信息和市场知识也是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贫困群体缺乏获取新信息和市场知识的渠道。

他们可能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也无法掌握新的农业技术或商业模式,这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文化和价值观的束缚也是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可能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某些文化习俗可能使人们过于依赖家庭和社区,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他们在寻求自我发展和改变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在于教育水平的落后、社会网络和社区支持的不足、缺乏信息和市场知识以及文化和价值观的束缚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陷阱,实现自我发展和改变。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教育、健康等多个方面。

然而,贫困的实质并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精神贫困。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汇报人:2023-12-19•引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多维贫困脆弱性识别与评估目录•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结论与展望01引言03研究意义研究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贫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01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农村地区一直存在贫困问题,尤其是多维贫困脆弱性。

02贫困脆弱性概念贫困脆弱性是指个人或家庭在面对风险冲击时容易陷入贫困的状态。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如何?2)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3) 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来降低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本研究将使用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等官方数据,以及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

02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教育水平低、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贫困程度较深。

贫困原因复杂贫困原因包括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贫困原因复杂多样。

贫困人口规模大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贫困现状描述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差,导致农民生活困难。

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地区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导致农民生活困难。

社会制度因素社会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导致贫困问题加剧。

贫困差异问题初探——以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

贫困差异问题初探——以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

力嘶的 顾田, 会条什方面的原因. 时还有经济条件方面的僚 , 嚼 也 州: 同 下r我们就来 具体分析一下造成四川省两大贫 区贫困程度如此大差异的原因。 1n . 然条什的差昴 f j 然条件对经济发艘有很大的影响. 尽管两大贫困区都分布 我I 足一个经济发展 极不 衡的发 展中嘲家. 贫困^ 特别足 的贫【问题. q 题. } { 在自 然生态环境恶劣的区 似两大贫凼区的内然区位条件和自 域. 然生态环境叉例娃不 直是K 期田扰我闫的一 火社会 题。尽 f 1 8 4 管 1 9 年以 我1就开 7 来, 日 始对 农村进行扶 同。 汉族贫田区主 要分靠在秦巴山区和喀 斯特 地貌, 以中低l l J 和丘陵为主 要地形. 坡耕 贫开发.! 但直至2 世纪初. 1 我国仍存_贫嗣人口 , [ 和贫困 现象. 截止到2 H年底, 农 () x 全 地所占比 重大, 耕地过渡,壁. i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贫礴. 然灾害以 、 风、 为 自 涝、 雹” 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 人口 30 万人. 农村总人口 3 还 00 占 的 %左彳; T低收入人 主; 少数民族贫 R的区位条件则叫显比 汉放贫困区的差. 从总体来看, 少数民旅贫困 口还有6O OO多万人. 00多万的农村人t是新阶段农村执贫, 发的基乖对象 为 这9( 1 l 区主要分存在青藏高原向四 川盆地的 过渡地带和横断山区 东北部的高山峡谷区. 平均 了 更好地抓 盯新阶 段农村的欹贫开发工作, l 『 { 政府在 2 1 月召 } 0 年5 开【央扶贫开发 0 J 海拔在 2 0 0 米以上. 0 耕地面积 较少. 且轮歇地、 坡耕地所占比 重大 , 林草资源丰寓但分 工作会 颁布了(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0 ~2 1 年) . 人1集巾的【艇 议. 中国 2 1 (0 > 把贫 0 1 1 } I 布不均, 且退化严重, 河流密集, 是长江上游和成部平原的重 要生态屏障区, 然灾害频 自 部少数民族 地区、 革命老区、 边疆地区 和特田 地区作为扶贫,发的 r 雨点, 并祚全国中西 繁发生, 泥石流、 以“ 拊坡、j I t  ̄ 低温霜冻” l 、 ) 为主, 并且是地 方病的 高发区, 环境 牛态 非常 部 2 个省区市确定了 52 1 9 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以下简称重点县)儿巾. , 网川省作 脆弱. 耕地承载能力、 环境弈量极低。 为贫困高发的西部 人口 最多的农业大省, 6 有3 个县( 区) 市、 被确定为重点县。 2 社会条件的差异。一般说来, . 社会发育程度对贫田程度有极大的影响, 社会发 依据(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01 0 年) , 巾囡 20 ~2 1 > 四川省有 3 个县卅区被确 0 6 定为 育程度越高的地方越有利于 经济的 发展。 两大贫困区 的社会发育程 度不同, 总体来看。 围家级扶贫 开发工作重 点县,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 他们主要分稻彳川西北高 卜 原地区、 乌 少数民 族贫困区 的社会发育程度低于汉族贫困区的杜会发育程度, 少数民族贫困区地 蒙山区和大凉山区以及秦岭大巴山区等贫困高发区。 总面积 155 平方公里, 639 占全省 汉族贫困区则 I 人- I 密集, 3 个重点县中. 个百万人口大县, 在 6 有4 并且这 4 个 总面积的 3 +%: 41 共涉及人 口 17 万人 , 省总人 【的 1.%, 46 占全 l 7 3 其中少 数 民族人 V 广 】 l 人稀, 县全部分布在汉旅贫困 区。 我们也可以 通过考察两大贫困区的 交通 运输通讯设施状况 2919人, 752 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 .7 78 %。 社会发育程度上存在的差 异。 四 据( 川统计年鉴. 通过考察各个县、 区的民威构成特点. 市、 我们可以把四川省的遗 3 千重点县分为 以及受教育状况来考察两大贫困区的 6 2 n 的统计数据, 0 年两大贫困区的公路密度、 o ) e 2 3 0 万人拥有的电话数量以及受教育状 两大贫困区. 汉族贫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区。其巾, 即 汉族贫困区主 车 广元市的朝 萼包括 况如表二所示 : 灭区、 旺苍县、 苍溪县, 巴中市的南江县、 通江县和平吕县, 南充市的嘉睃区、 内部县.l f } I 拳二 2 0 0 3年两 大贫阳区交通 运输通讯设施状况盈受教 育状况 中 市和仪陇县, 州市的宜汉县和万源市, 达 广安市的广安区, 泸州市的 阿 县和叙永县, 以 及宜宾市的屏山县等 l 个县( 区)主要集中在J东盆周山地丘陵地区, 6 市、 , l I 以中低山 和丘陵为主要地貌, 革命老区为主, 积共计 435 以 面 1 平方公里, 点县总贫困c积 8 占 f 『 i 的2, %, 共计 1 94 50 人口 3 2 .万人, 全省总贫困人 口 8. %。 0 占 的 1 9 少数民族贫困区则 从戒二中 我们可以明 显看出两大贫困区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 主要包括阿坝藏族彝族自治州的黑水县、 小金县和壤墉县, 甘孜州的石粟县、 色达县、 理 其巾, 汉族贫困区的 公路密度为 7.5m 10 m, 14k ] k t 0 甚至远远高于四J 省平均的 2 . l I 33 塘县、 新龙县和雅江县, 凉山州的术里自治区、 盐源县、 雷渡县、 } 越西县、 甘}县、 } 弗拖县、 k / , ml  ̄k 而少数民族贫困区的公路密度则仅有 l.1 m ̄ kt 27 k/ O m, O 仅为四 l J省平均 I 金阳县、 昭觉县、 喜德县、 普格县和美姑县. 以及乐山市的马边拂族 自治县 。 2 共 0个垦 45 仅为汉族贫困区 5 平均水平的 1. %: 77 少数民 9 族贫困区 万人拥有的固 ( 区)主要集中在川西 市、 , 北高山 原、 川两南山地等高寒地区, 地质地貌复杂, 耐积其 水平的5 . %, 区的 5 . %, 52 万人拥有的移动电 5 话数量仪为汉族贫困区 计 13 4 29 平方公里, 点县总贫困 7 占重 面积的7 . %, E 49 人 l 266 7 共计 6 万人, 占重点县 定电话数量也仅为汉族贫困 的 6 . %. 27 这些数 9 都表明 少数民 族贫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设施条件远远不如汉族 总贫困人口的 增.%, 1 其中. 少数峙 族人口149 人. 重点县 989 占 少数民 族总 _ 9 人【的6 . 】 贫困区。 通过对两大贫凼区 1 岁以上人口 5 的平均受教 育年限和文盲率的考察, 们也 我 7 3%。 会发现, 少数民族贫困区 1 岁I - l 5 r 人g A J 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平 均仅 37 年, .1 远远低于汉 二、 川省贫困 四 程度差异分析 的 .1 少数民 族贫困区 的文盲率是汉族贫困区文盲率的4 倍还多, 通过 对于贫困问题, 我们不但应该进行定性的“ 共性” 研究, 更应该 充分考虑 地区发展的 族贫困区 66 ��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黑龙江 民族丛 刊( 双月刊 )
21 0 0年第 4期 ( 总第 l7期 ) 1
民族教育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赵 秀花 李永洪 ,
(. 1阿坝师专 人文社科系, 四川 郫县 6142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17 1; 四川 南充 670 ) 302
中图分类号:70 G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2 (00 0-130 1 4 92 21)408- 0 4 4
民族地 区高校 是我 国高 等教 育 的重 要组 成 部
题, 可想而知那些交通不 便 , 不足 , 资金 生源特殊 , 师
分, 有着不 可替代 的特殊作 用 。民族 地 区高 校 的可
走—个 , 留不住A T , J 更别说高素质 和国际教育资源 - 人才的引进 , 最终导致 民族地 区高校发展 中的“ 恶性
20 年达到 69 O9 1 万人 , 1 年将逾 70万, 20 0 0 预计今后 三年 内还将 以每年 5 0万人 的速 度增 长。中 国社 会
科学 院发布 的 20 09年《 济蓝 皮 书》 出:0 8年 经 指 20 底, 1 有 0 0万名大学生不 能就业 , 0 2 9年有 52万名 0 9

要: 目前, 我国民族地区一些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突出。从宏观、 中观 、 微观三个层次深入分析
导致民族地 区 高校贫困 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且从政府、 、 社会 高校、 学生等四个有机联系的角度 , 探讨“ 四主一体” 的
解决民族地区高校贫 困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 键 词: 民族地区高校; 贫困生 ; 就业状况 ; 原因分析 ; 对策探讨
重要的理论价值 ,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

云南边疆民族贫困问题

云南边疆民族贫困问题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摘要】云南地处西南边陲,集边疆、民族、山区以一体,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历史条件,决定了云南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问题严重。

从云南区域实际出发,以特殊区域与特殊对象为重点,走扶贫开发与产业扶贫、环境保护相结合道路,完善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云南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和质量,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兴边富民连片开发一、概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生活状况,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人类在扶贫开发的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agnar Nurkse)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使得资本形成不足。

要摆脱贫困,打破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地增加投资,增加居民储蓄,促进资本积累的形成。

同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贫困主要是因为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要摆脱这种“低水平均衡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使投资的增长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提出经济发展“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打破收入低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就必须保证足够高的资本投资率,这个投资率的水平值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国民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

1974年,瑞典贫困问题专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r)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贫困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其中农村地区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农村发展的堵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非农业经济和转移支付。

其中,农产品生产销售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毛利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小。

农村非农业经济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

但由于农村产权制度不明晰、金融服务不到位、技术创新不足等原因,导致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非农业岗位相对城市少,收入水平也较低。

转移支付包括政府补贴、扶贫项目等。

但长期强调政府补贴,“以粮补粮”,让农民的“吃饭难温饱”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扶贫项目方面,单靠政府的扶贫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二、农村贫困问题成因1.农村收入分配不公:农村土地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公,土地赋权不明确,导致土地资源的少数人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土地资源,而广大农民占有的土地面积很小,甚至不足以维持其生活所需。

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简单陈旧,农村非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3.缺乏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薄弱,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使农民资金周转不灵活,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教育医疗水平落后: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健康保障,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产能力。

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将土地赋权真正赋予农村居民,推进土地财产权制度改革,着重解决土地制约因素,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就业,提升收入水平。

2.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开题报告范文

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开题报告范文

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开题报告范文论文题目: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及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在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导致人才流失,也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及对策,对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探讨其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应对人才外流挑战,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研究内容1.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1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特点1.2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1.2.1就业机会不足1.2.2教育资源匮乏1.2.3生活环境恶劣1.2.4政策支持不足2.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对当地发展的影响2.1经济发展影响2.2社会进步影响2.3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3.应对策略和建议3.1制定相关政策3.2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3.3优化生活环境3.4引进人才和项目3.5改善政府服务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贫困地区人才外流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和现状,明确其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为贫困地区的人才挽留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七、论文写作安排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1.3研究内容1.4研究方法1.5研究意义1.6研究预期成果第二章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分析2.1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特点2.2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第三章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对当地发展的影响3.1经济发展影响3.2社会进步影响3.3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第四章应对策略和建议4.1制定相关政策4.2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4.3优化生活环境4.4引进人才和项目4.5改善政府服务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结果总结5.2不足之处和展望八、参考文献九、附录以上是本研究的初步开题报告,希望评审老师能够审阅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研究

目前 由商业银行 发放贴息贷款 的资金转 由小额信贷机构来发
《 国务 院 办 公厅 转 发 国务 院 西 部 开 发 办 关 于 西 部 大 开 发 若 放 : 二 , 许 小 额 信 贷 机 构 根 据 市 场 状 况 和 运 行 成 本 自主 决 其 准
干政策措施意见 的通知》 规定 , 20 从 0 0年起 , 中央财 政安排一 定贷款利率 ; 其三 , 过鼓励 竞争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创 通
祷 引展

我 国少数 民族地 区的扶 贫开发政 策研 究
刘慧丽
(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定。
要】从不断提 高我 国农村 贫 困人 口的能力的角度 出发 , 出了完善我 国农村扶 贫开发政策 的建议 。在以后 的农村扶贫 提
开发工作中, 我国还应该根据现 阶段的情况 , 不断完善现有 的扶贫政策, 对贫 困的标准等一 系列 的问题还需要在 实践 中 索和确 探 【 关键词】 少数民族 ; 贫开发; 扶 资金
扶 持 范 围 , 大 扶 贫 力 度 , 扶 资 金 和 物 资 的分 配 上 重 点 向少 的 小 额 信 贷 市 场 , 建 立 相 应 的 管 理 体 系 和 机 制 , 府 可 以将 加 在 并 政
少 数 民族 地 区是 国家 组 织扶 贫 攻 坚 的 重 点扶 持 对 象 。国家
数 民族 贫困地区倾斜 , 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
上 影 响 了少 数 民族 地 区扶 贫 开 发 效 果 。 2 .扶 贫资 金 的 投入 、 理 及 使 用上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管
() 2 改善 当地医疗卫生状况 , 提高卫生保健水平。 应通过以 下措施进一步改善人 口较少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 逐步提高 人 口较少 民族的身体素质。第一, 由于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 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Word 文档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喜德县代理县长 曲木伍牛 凉山,位于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久安,不利于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 . Word 文档 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 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各国、各地区对贫困线的划分和标准都不一样。比如,1982年西方9个发达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为人均4861美元,而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标准却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人民币(按当年价折合为105美元),两者并无可比性。1994年-2000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国扶贫越温的验收标准为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800斤粮食,即“五八”标准。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是“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即为贫困”。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865元。但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相对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为绝对贫困。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经济并没有随着政治上的飞跃而飞跃,凉山彝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50多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凉山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形象扶贫、移民扶贫等为代表的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 . Word 文档 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3年,凉山州GDP完成202.4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5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900元,增长了196倍。 表(1)1952年以来凉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

年份 经济指标 1952 1978 1998 2002 备注 国生产值 5.35 15.22 76.81 178 工业总产值 0.25 5.9 57.71 114 农业总产值 4.56 11.89 43.74 95.88 财政收入 0.05 0.54 12.96 16.34 农民人均纯收入 64.2 120 1111 1629 单位:元

资料来源:1999年省展览馆《天府五十年展览》,其中,2002年度数据来自《凉山统计年鉴2003》。 由表(1)可看到,50多年来凉山的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是,横向比较凉山与地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凉山州人均国生产总值49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7元,比全省低867元。此外,占全州土地面积31%、总人口50.5%的安宁河流域等五县一市,其GDP和财政收入都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人均GDP . Word 文档 达到6000多元,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余11个县(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GDP总和仅占全州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弱,人均只有2000余元。全州还有5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市低保人口仍有6.36万人。所以,凉山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不容乐观,彻底消除贫困,走向繁荣进步的道路还很长。 纵观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原始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程度,简而言之,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很多人还沿用着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取微薄的回报,延续着人畜混居一室、观念禁锢的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凉山彝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它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革过程,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社会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差,要发展起来就更要走过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规陋俗。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难以遮蔽,自然而然地不开窗户。室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同一房屋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 . Word 文档 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必须从粪堆上踏过。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1997年,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文精同志在凉山州布拖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这种贫困状况,沉重地指出:“凉山的贫困还是原始的贫困”! 2、普遍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广度,简而言之,连片贫困,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1993年,凉山州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达210万人,占了当年全州农业总人口的63.63%。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134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8%。全州17个县市就有10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1个州定贫困县,贫困县占了全州县市总数的70.58%。12个贫困县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4.8%,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0%。 笔者2004年1月在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调查,全村345户,1836人,耕地886亩,人平不到5分地,除粮食收入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饲养生猪及鸡鸭等家禽,牛羊有点存栏,但主要用于犁地和“踩肥料”,一般不出栏。人均年收入800多元。另据民族研究所罗凉昭、马林英同志在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一组调查:全组80户,36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该组农户人平旱地3分,稻田1.1分,按2000年水稻亩产700斤算,1.1分稻田人均只有水稻80斤,100斤稻谷可出70斤大米,只够自食,无余粮作商品出售。按玉米亩产1000斤算,3分旱地人均 . Word 文档 只有300斤玉米,一个家庭按5口计算,每户有玉米1500斤。自食之外的玉米用于饲养生猪,不作商品出售。按土豆亩产1500斤算,人均有土豆450斤,每户2250斤。能用来作商品出售的约有500斤左右,每斤土豆0.5元,可收入现金250元。每户一年出售生猪一头,可收入现金700-800元。每户出售鸡、鸭等可收入现金280元左右,出售花椒、柿子等可收入500元左右。这样算来,每户全年的现金收入2000元左右,人平现金收入400元左右。 上述的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地处平坝,交通便利,属于条件较好的彝族聚居区。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属于彝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类地区的农户经济状况尚且如此,居住在高寒山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现象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3、综合的贫困。这是指多重贫困,即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主要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1999年春节前夕,时任省委书记的世杰同志率队到凉山州慰问。在昭觉县的一个彝族村寨,世杰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矮小、黑暗,进屋后好不容易才看见一个裹着“察尔瓦”(彝族披毡)的人蹲坐在“三锅庄”边,但火塘里并没有火。世杰书记和那人有过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大概容是: 问:大冬天的,我看你衣服穿得少,冷不冷啊? 答:冷。 问:既然冷,为什么不烧火烤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