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城市化与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城市化与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城市化与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黑洞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黑洞探索研究综述 【摘要】人类总是对神秘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心。自从黑洞的猜想被提出以来,众多科学研究者纷纷致力于黑洞的探索与研究,许多与黑洞有关的理论被一一提出。而近几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在黑洞研究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终有一天我们会揭开黑洞那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黑洞研究理论 天文学中很多研究看似和生活毫无干系,但是却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黑洞,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关键问题之一,自然也是一大研究热门。黑洞是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塌而形成。黑洞质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连光也逃逸不出来。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一、有关黑洞的著名理论 1.最早的关于黑洞的预言(1783年、1796年) 最早预言黑洞的人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监米歇尔(J. Michell)和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1783年,米歇尔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

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到了1796年,拉普拉斯则提出:“天空中存在着黑暗的天体,像恒星那样大,或许也像恒星那样多。一个具有与地球同样的密度而直径为太阳250倍的明亮星球,它发射的光将被它自身的引力拉住而不能被我们接收。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很可能是看不见的。” 2.广义相对论的黑洞理论(1915年)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扭曲,人们通常所说的万有引力就是时空扭曲的表现。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推导出来的结论产生了黑洞的概念:一个核反应完全停止的星体,无力顶住万有引力而坍缩;当原子被压破时,就会变成白矮星,而恒星量较大时,则还会敲开原子核,变成挤成一团、密度更大百万倍的中子星;如果坍缩的恒星质量更大时,则坍缩还会进行下去,所有物质会无可避免、永远坍缩下去,所有质量将集中在一个没有大小的“奇异点”上。广义相对论的中心思想是质量会扭曲其附近的时空;而黑洞本身的特质,是为极大的质量集中在极小的区域内,因此黑洞是一个具有极大质量与引力的星体,其引力大到使光线路径扭曲的程度,足以令光线无法逃跑。 3.霍金的黑洞理论(1975年、2004年) 1975年,霍金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黑洞由于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也即所谓“活动水平线”的物体)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

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综述(朱晓阳)

摘要与建议 在关于少数民族与贫困的文献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例高于汉民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贫困的通常标准来看,我国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问题是:“何谓贫困?” 无论如何定义贫困,它都没有离开经济性指标这个基本。而经济性指标总是用“收入”——总是要转变为现金收入——来衡量。在这些定义之外,当前在反贫困业内(特别是NGOs)比较关注“权利贫困”问题。 在分析少数民族贫困成因时,研究者普遍会针对不同区域或侧重不同方面。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主要原因:1)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制约; 2)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3)人口增长快,人力资本欠缺;4)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束缚。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方面,一般都认为其深刻意义在于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影响。 近年来,对权利贫困关注者一般都会注意到“原居民”的发展权利问题。然而,除少数学者的讨论外,关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讨论也没有脱开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视野的局限。一些人类学学者基于人类学关于“后发展”和“发展的人类学”的视角,提出要“创造不同话语和表征”的观点,这种观点包含颠覆“贫困”的意图。比这种观点稍平实一些的主张则强调:注重培育发展主体,推动少数民族公民社会建设的责任和意识。 我们认为还可以补充如下两点作为建议:1)从国家层面应该大力宣传和提倡“多样性的幸福”或“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反对用经济或统一的发展尺度来衡量每一个民族或群体,并以此尺度确定“贫穷”或“富裕”。2)在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本土知识分子参与和帮助本土发展,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学者或长期进行民族研究的学者以其公共的身份,自觉承当起联系民间与国家的桥梁。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而伟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通过顿悟解决的,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苯环结构的发现等。顿悟(insight)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罗劲,2004)。顿悟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兴起较早,但顿悟脑机制的研究直到近年才起步。这使得研究者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类任务和范式来探讨顿悟的内在发生机制。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从电生理研究和脑成像研究两方面展开,大体定位出了顿悟涉及的脑区。顿悟研究不仅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促进人类社会以及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顿悟的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最早把顿悟定义为:通过观察,对情景的全局或者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顿悟是在初始尝试失败以后,通过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对事物形成正确判断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顿悟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突然地理解了一个问题,或理解了一条有助于该问题解决的策略。Mayerl (1992) 把顿悟界定为突然知道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Csikszentmihalyii等学者(1995)认为,当个体面对新信息时,若他能以一个新方式看待老问题以使先前未得到理解的特点得到理解的话,顿悟就产生了。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顿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生,是创造力的形式之一。纵观国内外学者观点,顿悟更多被理解为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并且相应的个体有顿悟能力的差别。顿悟有一些相对明确、易于区分的特点,如:非连续性、突发性、突至性、重构、令人惊讶(聂其阳,罗劲,2012)。有学者认为,顿悟是通过重构问题的心理表征,从而超越困境导向解答,并伴随啊哈体验(Kounios & Beeman, 2014)。 2 顿悟的理论模型 根据文献材料整理和回顾过往研究,顿悟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特殊加工观和非特殊加工观两大类。 2.1 特殊加工观 特殊加工加工观首先是早期格式塔学派的观点:Konlei 认为顿悟是生产性思维的典型,要求思维主体打破并超越事物之间固有联系(叶浩生,1998)。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没有提供这些机制的可信事实,同样他们也没有说明顿悟到底是什么。新格式塔学派的学者Metcalfe (1987)所做的实验显然支持格式塔的观点,即顿悟问题的解决包含有特殊加工过程。事实上这一研究仍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贫困现象随之凸显,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字:城市贫困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是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和发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的综合体。无庸讳言,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 1.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失业者剧增 经济转制过程中对国企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部分职工失业、下岗,进而因生活困难进入贫困行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我们为盘活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时,必然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人力资源在资本营运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而转变为以效率为基础,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冗员的剥离和低素质劳动力的退出。这样一来,以前广泛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

化、公开化,从企业退出的职工因收入锐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水平,部分适应能力差、自身条件差的职工因而进入城市贫困人口行列。[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比例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低。从现代产业分工规律来看,产业结构布局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大城市、特大城市主要发展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中小城市、乡镇企业主要发展普通制造业,而我国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没有遵循这个“产业分工”规律,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分工将必然遵循这个普遍规律。因此,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失业是造成城市贫困的直接原因。 2.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贫困问题复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于城市,在80年代初就开始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改革后,生产力空前解放,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由于二元经济制度的限制,农民进城在80年代并没有对城市就业产生很大压力。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城市企业有了用工自主权,可以招收农民工,而农民工的低成本对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工的竞争。在用工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无疑增大了就业的难度。这样,一方面是城市企业需要清理大量冗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农民工想挤进企业,因此就导致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急剧增加,使贫困问题凸现出来。[ 可见,我国城市贫困主体表现出多元性,不仅有下岗失业人员还有涌入城市的农 [1]城市贫困人口及反贫困对策——以武汉市为调查个案 [2]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对策探讨

贫困的概念及概述

第十三章贫困问题 概述: 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但社会发展至今,贫困问题却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课题。人类社会渴求摆脱贫困,不断地寻找脱贫的出路,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本章从贫困的一般概念类型出发,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和中国反贫困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世界:(观看世界贫困图片)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据有关国际组织2005后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亿人挨饿。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南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地区有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50万妇女死于分娩及有关的并发症,700万人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800万儿童死于因饮水和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数字之和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亡。由于营养不良,发展中国家5000万儿童智力和体能不健全。此外,有亿学龄儿童失去了入学机会,其中80%是女童。 我国:(观看中国贫困图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现在面临的贫困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最新消息)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2014-12-15日公布的消息,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的最新标准,相当于每天1美元,25年保持低标准,终于接近世界扶贫标准)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

国内外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回顾与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了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综述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分别就自己的理解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观点。介绍、研究并借鉴西方电子发展的国际模式,并结合我国相关研究成果,显得尤为急迫和关键。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国外有些学者认为,虽然电子商务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较只是加入了“电子”的元素,其本质上与传统商务模式并无二致。因此,这些学者大多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商务模式的方式。如Rappa等人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是企业通过互联网赚钱的方式,并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九种:经纪人模式、广告模式、信息中介模式、销售商模式、制造商模式、联合营销模式、社区模式、订阅模式和使用量模式。 2、电子商务模式是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一种机制。国外有些学者从价值驱动和价值创造的角度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界定。如Timmers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通过电子市场反映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并提出了11种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每种模式Timmers都对三个要素进行了描述,即:商务参与者的状态及其作用;企业在商务运作中获得的利益和收入来源;企业在商务模式中创造和体现的价值。Amit和Zott基于价值驱动力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交易处理的架构,该交易处理的组成包括特定的信息、服务、产品,以及从事交易的各方。 3、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的方式。有些学者从电子商务模式的词源本身来界定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如Osterwalder等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电子商务战略的体现,是对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实现其商务战略在结构层面的概括,是电子商务系统流程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从四个方面描述电子商务模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代表了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所在,客户愿意为此付款;企业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合作伙伴网络,这些对于企业创造价值以及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非常关键;企业创造并努力维持的客户关系,企业必须取得客户满意并由此获取稳定的收入;企业的财务,即企业的成本和收入结构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谈谈文科研究生的读书、研究和论文写作 陈国新赵晓刚 摘要:对文科研究生应如何读书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了讨论。认为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要坚持史、著、论相结合,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要与做读书笔记相结合,要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提出研究生要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要妥善处理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关系,要认真对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和写作。 关键词:研究生;读书;研究;坤问;选题 作者简介:陈国新,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赵晓刚,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根据我自己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长期培养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经验,着重谈谈文科研究生怎样读书,怎样搞科学研究,怎样进行论文选题与写作,供新导师和研究生治学参考。 一、研究生读书的特点和要求 1、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 研究生的读书首先要有读书计划,而且必须完成这个读书计划。没有读书计划,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基本上就是打烂仗,保证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要立足专业,将来靠专业所学安身立命。这是长期的、大的读书计划。研究生读书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业读书计划。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管着研究生三年的读书计划。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方向读书计划。研究生入学就有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来讲毕竟太大,还要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至迟在第三个学期要尽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拟订研究方向的读书计划。这是中期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读书计划,有了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细化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导师怎样指导研究生?首先就是指导研究生制定这三个层次的读书计划。 2、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所谓 "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通本专业学术史。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地产物。”没有史做基础,论文跟工作报告差不多,就没有理论深度,缺乏历史感,轻飘飘的。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所以读书计划必须先读专业学说史。所谓"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比如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经典著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经典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与本科生读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本科生以读教材为主,研究生以读原著、文献为主。原著、文献与教材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毕业后也就能够去教本科生。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所谓 "论"就是学术论文。这也体现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的不同要求。教材长期稳定,而学术日新月异。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主要就是通过日新月异的学术论文。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因为论文总是从理论上探讨最新的东西、体现不断发展的东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就可以避免时下有的青年教师拿一本教材就去开新课误人子弟的做法。 3、研究生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读书计划,都必须完成。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么多的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读好、怎样读完?一般要求研究生平均每周要读500页书。这就有个读书方法的问题。关于读书方法,前人已有许多经验。比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杜宣先生认为,天下之书,浩如烟海,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目治之书(看看即可)、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1.1 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我国的贫困群体可以归纳为无法合法地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并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人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6万农村人口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的入户调查,确定农村贫困标准2003年为人均年收入637元,按照这一标准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 900万,城市中有2 000~3 000万的贫困人员需要救助。这两部分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群。 这一贫困群体主要由以下两类人员组成:一是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一般是城市中的三无人员, 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农村中的五保户,由集体经济负担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二是市场体制下的新贫困群体,城市下岗、失业、半失业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在农村中因城市化,而“上班无岗、种田无地、劳保无份”,生活陷于贫困的失地农民,以及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部分农民工。除了这一绝对贫困人群外,我国还有近2亿的农村人口的年均收入是在850~950元之间,以及一些因灾返贫和因病返贫的人群。 1.2 中国的贫困现状 1.2.1 计划体制下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由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表现为“普遍性的区域贫困与极端贫困”。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力得以能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一些贫困地区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处境,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 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贫困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中除了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人员外,基本上不存在贫困群体,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许多国家给予的优惠,比如就业、上学、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通过户籍制度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以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城市经济体制。随着市场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从而使职工的生活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造成了自身的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减发、停发职工工资,造成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出现。 从收入分配制度上来说,由于规范和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行政措施等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导致了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非透明化、非制度化,同时由于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群体又保护不足,使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造成相对贫困现象。 2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1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由于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因此它具有和政府与企业相区别的特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五特征法,只要是符合这5个特征的社会组织都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何平 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本文主要从贫困的内涵介入,阐述了贫困测量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 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 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 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 一、对贫困的理解。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早在1901年,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贫困的内涵应该从经济福利(economical well-being)、能力(capability)和社会排他性(social exclusion)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贫困在经济福利水平上的表现就是贫困人口难以维持包括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政治方面最低的生存标准。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范文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姓名:代飞学号:专业:工程管理 一、《对当前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作者:武海清 文章在分析当前业主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及监理服务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适应当前建设环境下的大型工程全过程监理模式。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和目标确定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目标控制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5)质量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 (7)沟通信息 (8)采购管理 (9)项目风险管理 2、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 (1)项目管理服务(PM) (2)项目管理承包

(3)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IPMT) 3、当前项目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 4、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服务范畴及内容 可以看出,监理服务的内涵已经从施工阶段的“三控两管一协调”逐步延伸到项目前期阶段监理、设计监理以及后期的保修阶段监理。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彭韶辉 文章结合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质概述,对目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项目管理模式的适应环境和条件,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项目管理组合模式的观点 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优点是,参与工程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缺点是设计的可施工性差,监理工程师控制项目目标能力不强、工期长,不利于工程事故的责任划分,由于图纸问题产生争端等。 (2)设计采购建设模式,是将设计与施工委托给一家公司来完成,主要特点是业主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工服务工作全部托付给工程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3)项目管理承包模式,该模式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4)代理型模式,采用CM制进行项目管理,关键在于选择项目经理(5)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OT)是指项目确定招标→项目发起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 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U=[PC/(PC+Pr)]*100% =(PC/N)*100% 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

我国贫困问题和治理对策

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贫困现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贫困;农村贫困;城镇贫困;治理对策;制度保障 一、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贫困线的标准因各个国家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绝不能用别国的贫困线标准作为我国的衡量标准。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线下的定义是:所谓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现阶段我国把把每人每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低收入人群定为贫困人群,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资料: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毋庸置疑,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城市岗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城镇失业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使部分城镇职工失去了工作岗位。,在农村

我国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 作者:郝亮来源: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型和各种经济、社会政策的变化,我国城市人口在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且规模扩张速度令人吃惊。本文将针对现如今我国城市所呈现出来的贫困问题的现象及特征,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原因分析,在着重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反贫困策略。 一、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城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长期以来,单一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虽然促成了城市的一时繁荣,但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也严重破坏了城市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剧增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贫困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城市的贫困问题将成为21世纪“最引人注目、政治上最为敏感的问题”。 城市贫困(Urban Poverty)指的是城市社会的贫困问题。对于贫困来讲,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之所需。贫困主要包含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层含义。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是指个人或家庭获取的劳动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努力,人类可以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由于贫困的相对性,消除相对贫困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概念的定位总体上是指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缺乏,即指人的衣、食、住、行、医、教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生活状况。 1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另外学术界认为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应在1500万至3100万人之间,占中国城镇人口总数的4%—8%。这些城市贫困人口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三无”人员(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二是贫困的失业者(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7%);三是领取基本生活费、离退休金或养老金后,家庭人均收人仍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4% );四是其他贫困人员(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3%)。其中,第一类是社会长期救助和保障的对象,第二类和第二类是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占总数的70%以上。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有些学者称之为商务模式,或称之为业务模式。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界又常常将商业模式与商业形态、电子商务混为一谈,更有甚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模式”。为了避免概念模糊以及科学、准确地对其界定,本文统一将其称作“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定义的有关综述 有关商业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说法。商业模式定义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Drucker,1994)将其称为经营理论(BusinessTheory)。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Mintzberg,1994)把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Strategic Thinking)。实际上,稍早提出这样类似概念的还有加里·哈默尔和 C.K.普拉哈拉德(Gary Hamel&C.K.Prahalad,1989),他们所说的企业“战略意象”(Strategic Intent)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含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成功企业的考察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规划,,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 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Booz,Allen&Hamilton)管理咨询顾问艾伯特·维西奥和布鲁斯·巴斯特纳克(Viscio&Paternack,1996)认为,环境的变化是引起企业商业模式变化的主要因素。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包含五个构成部分:(1)核心观点(Global Core)。包括自我定位(Identity)、战略领导(Strategic Leadership)、核心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