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由最初绝对贫困视角下的收入贫困,逐渐发展到相对贫困视角下的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教育扶贫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出发,浅析目前国的教育扶贫模式。

关键词: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经济因素

1 浅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1 绝对贫困的定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财富被分离,劳动者包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的一切物的财富被剥夺了,就是绝对贫困。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被剥夺的原因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1]。绝对贫困指工人只是持有自己的劳动能力,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的情况。马克思认为[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表现了基本阶级的对抗关系。“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3, 4]。

1.2 相对贫困的定义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持有的资料,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不足以使其到达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一般只能维持比平均生活水平低很多的状态。此外,相对贫困还包括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对比所能感觉到的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5]。所以,相对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中心。

1.3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

通常来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是,实际生活状况(有没有到达生活需要的最低水平)来确定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是根据统计标准来确定;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比较,人们满足生存的需不是处在匮乏的状态。而相对匮乏的程度到哪里,具体的标准是怎么样,这个说法都不完全一样[6, 7]。

2 教育对消除贫困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8],贫困就是剥夺个人基本生活能力,而不止是收入低下;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止保证了个人生活处于高质量的状态,而且通过提高个人能力避免其陷入贫困。不同的扶贫方式中,教育脱贫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脱贫方式。从财政学角度,教育扶贫应当是贫困家庭脱贫和政府扶贫最有效的方法[9-11]。

2.1 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

从经济学方面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10]。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个论断:从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看,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资本投入的多少是重要的,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12][13]。现代经济

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凭借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是一定要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成份,用来替代原有的生产要素。

综上所述,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绝对贫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摆脱绝对贫困,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14]。

2.2 教育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加强贫困农民的素质有很多方法,如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优生优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其中,最为基本的方法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即“治穷先治愚,富民先育民”。教育是一种开拓人的智力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对于加强农民的素质、促进经济主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用处[15]。

3 国的教育扶贫模式现状

贫困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生相伴的现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研究容上,相关学者深入研究贫困人群再生产能力和手段的匮乏、文化水平的低下、权利与地位的短缺等方面,并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涵义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在研究对象上,学者通过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群体的区分,使研究对象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在研究方法上,相关理论、模型的提出、分析与建立,让研究更具理论性与可操作性[16]。

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17]是中国政府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关于治理贫困的指导性思想,以“共同富裕”根本原则为理论基础产生,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18]。

罗玉华等在《分层分级“精准扶贫”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邮电大学为例》[19]中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扶贫”而进行的分层分级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职业规划为主导,把资助服务与教育培养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验相统一,形成经济困难学生“三四五”分层分级分类教育模式,多方面协调解决贫困学生的物质、精神与能力问题,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宋清华等在《“9 +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中提出让贫困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再到职业学校接受两年免费的“订单式”职业教育。解决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难工作难的问题,帮助他们从贫困中解脱,推行“9 + 2 ”教育扶贫模式是实际可行的。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9 + 2 ”教育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既有助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后代摆脱贫困,又能减少新的贫困人口产生。根据不完全统计,“9 +2”教育扶贫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工作一年来,年收入一般在 2 万元左右,远远高于本地的收入水平,不止完全改变了自己人生,而且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

何家理等在《“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21]中介绍市政府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探索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教育扶贫模式,已经展露出教育移民效应。此外,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取得实质性突破,留在当地的农民开始探索走合作社道路。

阎桂芝,何建宇等人在《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22]中介绍了华大学依托百年教育资源的积累,以“教育服务社会”为宗旨,针对经济困难地区,展开教育扶

贫工作,用10年的时间摸索出了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提供贴近需求的培训模式:“请进来”与“送出去”。经过艰辛卓越的努力,2011 年3 月学校百年校庆到临之际,清华大学在539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起了远程教学站,实现了基本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的目标,摸索建立了成熟、有效的远程教育扶贫模式。

纪严在《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省基础教育为例》[23]中建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加强义务教育。对片区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按拍。审核确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特别是要加处高原或寒冷区域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实现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

甘永涛在《教育扶贫看“思源”——对“教育移民”扶贫新模式的探索》[24]中提出民建中央决定首先在在武陵山片区、、、四省实施“思源.教育移民”项目,通过资助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小学毕业生到县中学寄宿就读,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就业能力,并以此带动贫困山区群众到条件更好的地区生活,最终实现农村人口的移民就业和脱贫致富。

姝在《西部民族地区绝对贫困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25]中认为民族地区扶贫脱困应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要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中心调整扶贫政策,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扶贫,逐步建立、完善一个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摸索林牧兴川、林牧脱贫、林牧富民的新路子。

颜涛在《湘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26]中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也是各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发展下去的重要参考依据。

4 存在的问题

4.1 教育总体投入不足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明显不足,政府虽然正在加大教育支出,但遇到财政不好的年份无法兼顾[27]。

4.2 师资力量不足

尽管政府提高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因为部分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现代化程度不高以及现有的师资力量没办法满足学校不停增加的招生数量的需要,因此出现诸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教职工政策性基金应由学校承担缴纳部分有筹措渠道等问题[28, 29]。相对发达区域,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很大,教职工的待遇不稳定致使很多优秀教师的流失,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4.3 基础教育硬件条件薄弱

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山区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很难达到基础教学层次的标准,人、财物的缺失致使其教学容的落后,教学管理很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28]。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水平不高,政府在资金的投人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不少学校的办学设施不配套,教学设备旧,有些学校甚至把实验室、图书室都用作了教室[30]。

5 结语

贫困区域的人口长期贫困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比物质更贫困。传统的扶贫政策与扶贫模式实施几十年依然无法脱贫,关键在于扶贫政策上的平均主义,扶贫模式上的一刀切,只是授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把教育扶贫与开发放进精准扶贫战略中,既有模式创新更有理论创新,也才能完成根本性的扶贫。

参考文献

[1]上林贞治郎. 关于绝对贫困化容的理论考察[J]. 1956.

[2]聂文文.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J]. 2016.

[3]胡莹.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绝对贫困”吗[J].

[4]许巧珍. 经济增长对城市绝对贫困人数的影响[J]. 2014.

[5]青. 相对贫困标准及相对贫困人口比率[J]. 2012.

[6]黄忠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辨析[J]. 2004.

[7]谭礼剑.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J]. 2008.

[8]全功, 程蹊. 长期贫困为什么难以消除?——来自扶贫重点县教育发展的证据[J]. 西北人口,

2006(03):39-42.

[9]肖春莉. 银校合作:掀起教育扶贫事业的第三次浪潮[J]. 2012.

[10]杜淑婷. 用金融教育扶贫[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6(07):28-29.

[11]王增文. 贫困恶性循环、福利依赖与再就业收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1):132-136.

[12]安丽. 华夏银行:扶贫责无旁贷坚持教育先行[J]. WTO经济导刊, 2010(09):87.

[13]宗胜, 扬扬, 周云波.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J].

管理世界, 2013(01):67-75.

[14]方化. 试论教育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J]. 2006.

[15]同春芬, 浩. 关于相对贫困的研究综述[J]. 学院学报, 2015,35(8):14-19.

[16]傅佑全. 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J]. 江师学院学报, 2016(05):80-83.

[17]钱学明. 精准扶贫基本路径选择:医疗下沉教育上浮[J]. 中国科技产业, 2016(03):37.

[18]罗玉华. 分层分级“精准扶贫”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邮电大学为例[J]. 2016.

[19]宋清华. “9+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2008.

[20]何家理, 孝满, 翔. 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J].

2013.

[21]阎桂芝, 何建宇. 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J]. 2013.

[22]纪严. 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省基础教育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 2014(10):77-78.

[23]甘永涛. 教育扶贫看“思源”——对“教育移民”扶贫新模式的探索[J]. 民族论坛,

2013(11):43-47.

[24]姝. 西部民族地区绝对贫困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J]. 人大研究, 2011(03):44-45.

[25]颜涛. 湘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31):220-221.

[26]向延平.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教育扶贫相关性分析——以湘西州为例[J]. 商学院

学报, 2016(04):49-52.

[27]朱德全.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J]. 教育研究, 2004(02):80-84.

[28]蔡宝来. 西部贫困地区的成因及教育发展对策[J]. 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19-23.

[29]丁克贤. 免费政策实施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D]. 西

北师大学, 2009.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曾本祥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资源与乡村系统管理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4343) [收稿日期]2005-03-25;[修订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曾本祥(1966-),男,湖北恩施人,澳大利亚昆士 兰大学环境旅游专业2002级博士生,从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乡村地区生态旅游及旅游扶贫等研究。 [摘 要]近年来有关中国旅游与贫困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如旅游扶贫的意义、政府的重要作用、社区参与的核心地位、乡村资源的基础地位等得到广泛确认。但是总体而言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对象上,没有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尚显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在探讨定义、概念和旅游的一般性影响,缺乏深入的旅游扶贫定量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通过对不同旅游形式对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研究,设计旅游扶贫的概念模式和具体的模式实施指南,并创建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旅游扶贫;文献综述;中国[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2-0089-06 一、导言 旅游与贫困的关系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扶贫(反贫困)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 2P oor T ourism ,简称PPT )(Ashley ,2000)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 ourism 2E liminating P overty ,简称ST 2EP )(S ofield ,2004)以后,有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 发展如何促进社区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为消除贫困作出贡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旅游发 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促进旅游发展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中国学者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国际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逐渐兴起, 涉及旅游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等(Xu and K ruse ,2002)。 为了评述了解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作者检索了国内外最重要的相关数据库。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3个主要的数据库所收录的所有学科类别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通过输入关键词“旅游”、“贫困Π扶贫”和“农村Π乡村”进行“模糊查询”,我们检索到从1996年至今的相关研究文章、报告共计700余篇。同时,作者对C BA 和Web of Science 两个与旅游相关的重要国外数据库进行了检索。采用关键词“tourism (旅游)”、“China (中国)”、“poverty or poor (贫困或贫困人口)”和“rural (乡村的)”,进行联合检索,剔除数据库间的重复记录,检索到自1991年以来的100余篇相关文章、报告或书的章节。 二、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普遍认为,各级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总体而言,政府既是经营者,又是政策制定者、招商引资者和市场营销推广者,还充当着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者,对全民进行旅游宣传的教育者(Zhang ,1999)。同时,政府对非正规经济成分的作 用比预想的强大得多。由于正规的经济成分有更多的政府背景优势,更能有效地从旅游中获得利益。而那些生活在旅游区并希望以此为生的村民,往往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由最初绝对贫困视角下的收入贫困,逐渐发展到相对贫困视角下的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教育扶贫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出发,浅析目前国的教育扶贫模式。 关键词: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经济因素 1 浅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1 绝对贫困的定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财富被分离,劳动者包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的一切物的财富被剥夺了,就是绝对贫困。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被剥夺的原因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1]。绝对贫困指工人只是持有自己的劳动能力,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的情况。马克思认为[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表现了基本阶级的对抗关系。“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3, 4]。 1.2 相对贫困的定义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持有的资料,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不足以使其到达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一般只能维持比平均生活水平低很多的状态。此外,相对贫困还包括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对比所能感觉到的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5]。所以,相对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中心。 1.3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 通常来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是,实际生活状况(有没有到达生活需要的最低水平)来确定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是根据统计标准来确定;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比较,人们满足生存的需不是处在匮乏的状态。而相对匮乏的程度到哪里,具体的标准是怎么样,这个说法都不完全一样[6, 7]。 2 教育对消除贫困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8],贫困就是剥夺个人基本生活能力,而不止是收入低下;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止保证了个人生活处于高质量的状态,而且通过提高个人能力避免其陷入贫困。不同的扶贫方式中,教育脱贫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脱贫方式。从财政学角度,教育扶贫应当是贫困家庭脱贫和政府扶贫最有效的方法[9-11]。 2.1 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 从经济学方面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10]。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个论断:从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看,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资本投入的多少是重要的,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12][13]。现代经济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_谢君君

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10卷第3期Fudan Education Forum2012.Vol.10,No.3·方略·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谢君君1,2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扶贫的功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扶贫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扶贫的模式,并对目前教育扶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新时期的教育扶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理论;模式;述评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3-0066-06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XIE Jun-jun1,2 (1.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430074,Hubei,China; 2.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kou571101,Hainan,China) Abstract:Since the1960s,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related research.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and models o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flects upon the issues concerning current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Theory;Model;Review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关于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贫困文化理论”[1]、“资源要素理论”[2]、“人力素质贫困理论”[3]到“系统贫困理论”[4]的发展,从经济、文化、人力资本、社会政策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贫困的成因,并从经济、文化、教育、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扶贫方式。而对于教育扶贫的研究大多是在扶贫开发理论假设下,从教育的扶贫功能[5]43这一角度去阐述。 一、教育扶贫的理论渊源 1、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论是由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提出的。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反应,并且内化为一种习惯和传统文化,它的特点是对自然的屈从感、听天由命、对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怀疑等。[6]也就是说,贫困地区人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内化成群体的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准则。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形成一种低水平的经济均衡,并在贫困地区一直延续。 2、资源要素理论 国外学界资源要素论的主要代表有马尔萨斯(T. R.Malthus)的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莱本斯坦(H.Leibo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7]。他们主张增加贫困地区的资本投入力度,使其达到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强调资本的积累和形成,以期推动社会的经济增长。中国学者姜德华最早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自然生态恶性循环的过程。他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 DOI:10.13397/https://www.360docs.net/doc/6e7814672.html,ki.fef.2012.03.006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360docs.net/doc/6e7814672.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7814672.html,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作者:余蒙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5期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精准扶贫是党中央针对中国扶贫实际提出的新举措,自2015年“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则以来,已在全国贫困地区范围内普遍展开。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的内涵、工作机制、创新模式、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几方面。 关键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的,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再一次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国务院扶贫办随后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由于精准扶贫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扶贫方式,国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对精准扶贫概念的界定、精准扶贫实施的机制、精准扶贫创新的模式和精准扶贫的存在的问题、对策方面。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精准扶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王思铁(2014)认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3]黄承伟等(2015)认为:“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贫困人口识别和扶贫资源(资金、项目)瞄准两部分构成。[4]李鵾(2015)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在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下,因时、因地对 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按照本地的实际开展联动帮扶和分类管理,并根据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出精准考核的过程。[5]国务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 案》,将精准扶贫定义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扶贫方式。由此可见,现有关于精准扶贫内涵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说明展开的。 二、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篇一: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 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 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 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 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 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 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 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 knetsch,j.l.,(1963)等 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 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 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 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 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 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 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 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 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 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 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 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 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Knetsch,J.L.,(1963)等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tourism)的概念,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PPT 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强调贫困人口能够从旅游中获取净利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优选产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Deloitte & Touche,IIED and ODI,1999)。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旅游业在全球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如果对其发展方向和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就有可能在反贫困和创造发展机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DFID,1999)。 英国海外发展局(ODI),国际环境发展机构(IIED)与格林威治大学责任性旅游研究中心(CRT)于2000 年联合在尼泊尔、南非、乌干达、印度等六个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个案研究,研究发展中国家通过旅游缓解贫困这项课题。其运作是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之一的资助者提供主要的研究经费,旅游学者到英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开辟试点,和当地的私营企业、政府、资助者、社区和穷人组成了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他们各取所需,当地政府获得税收,企业取得利润,穷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中,非政府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运作过程他们努力宣传旅游扶贫的社会意义,唤起旅游企业、机构的责任感,促动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扶助穷人,同时他们还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非政府组织要将资助经费使用的富有成效,以便反馈给社会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获得更多的资助。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7-10-09T12:29:47.7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作者:叶美书[导读]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贫穷地区农产业发展十分落后,造成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一直无法脱贫。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 江城县住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贫穷地区农产业发展十分落后,造成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一直无法脱贫。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研究贫困、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路线是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基础条件。本文以云南省江城县为例,来分析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展的路基。文章首先分析了习总书记对于“精准扶贫”的讲话精神,然后介绍了云南省江城县农村的贫困特点,再然后分析了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重点分析了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况;问题;有效措施 言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也有两年多了,但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重难点,。“精准扶贫”政策是一个缩小贫富差距,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提高贫困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好政策,但是要想让“精准扶贫”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持久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攻克扶贫工作中的重难点。 1、分析习总书记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讲话精神 在2015年的1月份,国家领导人习总书记借用新年之际对云南地区进行了调研,云南位居我国南方,因为云南的地理环境多位山地和丘陵,导致云南地区的贫困人口还要很多,习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做好扶贫攻坚工作,以重视农业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增长为突破口,把扶贫攻坚工作落实到位。在同年的6月份,习总书记在走访云南交界的贵州时,提出扶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同时在明确指出落实好“十三五”规范项目中的农业发展和民生工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我国的贫困人口还要8000多万,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位于山区农村,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产业,所以农产业的发展对于扶贫攻坚工作的落实和实现至关重要。按照国家规定年纯收入低于2800元的人属于贫困人员,云南山区因为交通不畅、地理环境不好、公共基础建设缺乏等因素,造成云南目前还有12%的贫困人口,要想减少平困人口的数量,就要落实好扶贫攻坚工作。扶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种帮助扶持贫困人员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收入,脱离贫困的一种社会性质的工作。扶贫攻坚工作对于减少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云南省江城县现况分析 云南省江城县处于云南省的南部,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5个镇和2个乡,2015年统计全县总人口12.6万,城镇人口4.6万,农村人口8万,农村人口占2/3,在2015年统计农村人均的存收入只有5057元/年。对于江城县的农村来说,农产业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要想农民脱贫致富,大力支持农产业的发展是关键。但是因为土地贫瘠、气候不太好,再加上山地比较多,无法使用自动化机械设备来耕种,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农村灌溉用水问题、农村生产技术问题、农业交通运输及农产品销售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没有外界的大力扶持很难发展起来,加上本身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导致全县有30%的农户为贫困户。江城县农村贫困特点: (1)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 (2)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还有不少泥巴路,导致农村交通不便,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如下图1所示为江城县勐烈镇的基础设施现状图。 (3)医疗卫生、教育、信息等公共服务发展比较滞后,教育(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为比较贫困,没有过多的钱供子女上学,对教育不重视,普遍认为孩子早点出社会可以为家庭出一份力,这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原因。长此以住,将形成“低水平教育—贪困—低水平教育”这一贫困的恶性循环。 (4)农民收入以耕地收入为主,模式单一,且耕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少,农田收入微薄,全县农村以农业经济为主,且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实,农副产业和非农产品比较少,导致农民缺乏经济收入来源。 3、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制度 精准扶贫是一项政策性的工作,但是精准扶贫工作涉及到扶贫资金和资源的分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制约,一些资金很难到贫困户手中,或者一些好的资源很难想真正的贫困户倾斜,这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变成一句空话。“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与精准管理这三大部分。精准识别是把要贫困的户或者人识别出来,这是精准扶贫工作最基本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也要明确什么样的标准应该被确定为贫困户,把精准扶贫政策带给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所以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或者体系流程来做保障,我国的很多省区对于精准扶贫缺乏指导性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导致精准扶贫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2精准扶贫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尚未跟进 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只针对全国普遍性的情况出台了一些优惠的政策,对于细化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扶贫措施比较缺乏,导致精准扶贫工作有所懈后。有不少的省份对精准扶贫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方法,开展的精准扶贫活动缺乏监管单位(牵头单位),精准扶贫工作的责任人不明确,精准扶贫的相关机构和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相关部门的动态管理系统还不完善和健全。 3.3各地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足 因为精准扶贫工作在近些年提出来,大家都在摸索,有的部门积攒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法经验,但是没有对精准扶贫以往的方法措施或者其它地区的好的方法措施进行学习总结,导致精准扶贫工作抓不住核心,走了很多弯路。主要是各省、市、区县乃至乡镇的扶贫部门缺乏交流沟通,很少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进展情况开专题研讨会,对于成功的方法案例没有深入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分析也不深刻,导致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足。 3.4精准扶贫的规模小,满足不了实际贫困人口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