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线测定问题研究综述

’ ( JV) ( rV) E > E/ - () 2
、
绝对 贫 困线
1预 算 标 准 法 、
其 中 E代表生活必需品支出 , y代表总收入 ,E ) 是判 ( JY 断贫 困与否 的 E gl n e系数 目标临 界值 。通过建 立关于 E gl n e 系 数、 收入以及其他 影响 因素( 如家 户规模 ) 的函数 E Y FY; ( / = ( Z) z 向量代表其他影响 因素 , 如家户规模 )就可 以对于一个指定 , 的目标临界比例 f / 求 反函数 , Ey 从而得到与其相应 的低收入
相应调整。
2 食 物 比 例 法 、
【 关键词 】 绝对 贫困线 相对 贫困线 混合 贫困线 主观
贫 困线
近2 o年来, 大多数研究贫困问题 的学 者和机 构都 而假定贫困线 是已经给定 的。但必 须清 楚地认识 到 , 贫困线本 身的确定就会对 总体 贫困 的度量 和 反贫困政 策的实施 产生巨大 的影 响。至今为止 , 对于 贫困的概 念, 学术界还没有统一 的认识 , 困线 的种类大致可 以分为 : 贫 绝 对贫 困线 、 相对贫 困线 、 主观贫 困线等 。本文对既有贫困线 测定
经 济 生 活
C M AYC C .__ — E P RE0 f 一-_ oT 0 N R N M S___ 0 I 镇 1
线, 即相对贫困线。相对贫 困线 的基本思想是 : 如果某一家户 的
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 比低很多 , 那么该家 户就 不可能充
~
条被全社 会普遍认 同的贫困线 。但 是 , 该方 法仍存在一些 问
服务 , 再将指定 的消费 品支出加 总起来 ; 第二种 , 将必 须的食物 支出乘以~个 反映食物 支出 与非食物 支 出之 间比例 关系 的系 数 。用后者计算的贫困线 可以被 表示为 :
有关于贫困认证的文献综述

1.贫困认证贫困目标定位也称之为贫困目标瞄准(Targeting),其实质是对救助对象进行资格认定的过程。
是由贫困认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贫困识别标准,通过一定的识别手段,识别出要救助的贫困人群。
主要包括资格标准(Eligibility Criteria)的确立,和瞄准机制的使用(瞄准主体、瞄准方法、瞄准程序)两个部分。
贫困群体目标定位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依据定位的手段可划分为:社区评议、家计调查、个人自评、地理瞄准等。
依据定位的资格标准可以划分为:身份定位(鳏寡孤残等)、和收入(或支出)定位等。
依据定位的主体又可分为社区定位和行政定位。
虽类型划分上有所分歧,但贫困目标定位机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机制,社群机制和行政机制。
2.贫困认证研究2.1贫困认定失准的现象描述当前关于低保和贫困的研究,多聚焦于贫困瞄准绩效和瞄准失准的原因分析。
低保瞄准失准主要体现在错保和漏保上,具体表现为关系保、人情保、工具保、维稳保等。
很多研究对中国农村低保的瞄准效率做了估计,基本认为当前农村低保瞄准偏误较大。
早在制度实施之初,崔树义等人对山东省农村低保的调查就显示,66%的低保对象是由村镇干部指定的。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2009年中国农村低保的融入错误(收入高于低保线的人被纳入低保)为86%,排除错误(收入低于低保线的人被排除在低保之外)为89%。
韩华为和高琴(2017)考察农村低保救助制度的瞄准效果后发现,以收入为标准时,农村低保瞄准效果较差,漏保率超过70%。
朱梦冰和李实(2017)以多维贫困指数为测量,发现低保的瞄准率为42.04%。
2.2贫困认定失准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关于低保瞄准失准的原因,已有学者进行了总结。
其中,李棉管和李迎生对贫困为何失准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类,二者几乎同时将贫困失准的原因归为技术致因、体制致因和环境/文化致因三类。
第一类,技术视角。
该视角从“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实”的矛盾出发,将瞄准偏差归因于瞄准资格设定的模糊性与瞄准手段的局限性,如贫困测量技术的不完善与有效识别机制的匮乏。
贫困调查报告

贫困调查报告贫困调查报告近年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挑战。
贫困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匮乏,更包括教育、健康、社会资源等多个方面的不平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贫困调查,并在此报告中总结了调查结果。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了解贫困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居民进行,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
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问卷内容涵盖了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就业状况、住房条件等多个方面。
实地访谈则主要针对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困境。
二、调查结果1. 贫困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贫困问题在我国仍然存在着。
尽管国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2. 贫困原因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和就业问题。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贫困家庭的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同时,就业机会的匮乏也使得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
另外,一些自然因素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例如,灾害频发的地区往往更容易陷入贫困,因为灾害会破坏农田和基础设施,使居民失去生计。
3. 贫困的影响贫困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个人方面,贫困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
贫困家庭的子女可能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社会方面,贫困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风险。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是打破贫困循环的关键。
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

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一、绝对贫困线的定义绝对贫困线是指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低收入标准。
通常情况下,绝对贫困线是指一个人每天至少需要消费1美元(或者2美元)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二、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1. 选择测量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有三种:基于收入、基于支出和基于资产。
其中,基于支出的方法最为常用。
2. 确定调查对象在进行绝对贫困线测量之前,需要确定调查对象。
通常情况下,选择家庭或个人作为调查对象,并针对其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3. 设计问卷根据调查对象和测量方法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卷。
一般来说,问卷应包括以下内容:个人或家庭基本信息、收入来源、支出情况等。
4. 进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绝对贫困线测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实地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多地了解调查对象的生活情况;(2)对调查对象的支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3)尽可能减少误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 数据处理在完成实地调查后,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具体步骤如下:(1)将所得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例如:食品、住房、医疗等;(2)计算每个分类的平均支出;(3)根据平均支出计算出一个人每天的最低消费标准。
6. 统计分析在完成数据处理后,需要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图表,以便更直观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水平;(2)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并探究其原因。
7. 结论和建议在完成统计分析后,需要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例如:针对特定社会群体开展扶贫工作、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等。
三、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2. 确定调查对象,并保证调查对象代表性;3. 设计合理问卷,并确保问卷内容完整准确;4. 实地调查时要注意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权;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时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的应用绝对贫困线测量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帮助政府制定扶贫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何平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本文主要从贫困的内涵介入,阐述了贫困测量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 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一、对贫困的理解。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
早在1901年,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
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
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贫困测度是贫困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重要依据。
Sen(1976)指出,贫困测度必须要面对以下两个问题:(1)贫困的识别;(2)利用贫困的信息构造贫困指数。
建立在正确选择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贫困测度,才能更好的为反贫困事业做出贡献。
早期的贫困测度中,贫困识别是依据居民收入或支出的高低。
(在贫困主体的识别过程中,贫困标准的确定至关重要,一般是根据当地居民生活的最低保障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进行制定,因此各国贫困标准的设置不尽相同。
贫困标准(即贫困线制定)上,根据《世界各国贫困标准研究》2010年1期,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营养标准设定食物贫困线,并用回归计算方法推算出非食品贫困线,再将食品贫困线与非食品贫困线相加得到贫困线。
但中国的贫困标准被认为相对较低。
)而这种单维贫困测度,以收入或支出作为贫困标准,忽视了个体的脆弱性和贫困的长期性,个体的健康、教育、财产状况以及公共品的可获得性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贫困程度。
杨改兰一案中,13年其家庭总收入为36585.76元,在12月的低保户动态评议上,因为家庭收入高于当年农村低保标准,核销了低保资格。
这就是以收入为贫困标准的体现。
虽然在这一惨案中,我认为低保资格的撤销并不是悲剧造成的主要原因,心理的病态和教育的贫穷才是主要的原因。
她的生长环境导致她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又缺乏关注和因其缺乏教育而没能及时采取纾解干预手段,种种矛盾叠加,让杨改兰长期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无法纾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贫穷”。
Sen(1999)认为,贫困应当被视为基本能力的剥夺。
“能力贫困”意味着人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源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经济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
贫困线测定问题研究综述

贫困线测定问题研究综述李博(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关于贫困的概念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表述, 因而也出现了许多贫困线测定方法, 例如: 预算标准法、食物比例法、相对贫困线、混合贫困线、主观贫困线, 还有利用剥夺指数来分析贫困的方法等。
本文将对既有贫困线测定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混合贫困线主观贫困线近 20 年来, 大多数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和机构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贫困的总量测度上, 而假定贫困线是已经给定的。
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贫困线本身的确定就会对总体贫困的度量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产生巨大的影响。
至今为止, 对于贫困的概念, 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贫困线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 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主观贫困线等。
本文对既有贫困线测定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一、绝对贫困线1、预算标准法预算标准法的核心是将满足人们最低生活标准的预算支出作为贫困线。
首先计算含有人们每日所需营养的食物开支( 根据营养学的研究) , 再计算必须的非食物开支, 两部分的和即为贫困线。
其中非食物支出的确定可以考虑两种途径: 第一种, 先指定一系列满足人们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须的非食物消费品和服务, 再将指定的消费品支出加总起来; 第二种, 将必须的食物支出乘以一个反映食物支出与非食物支出之间比例关系的系数。
用后者计算的贫困线可以被表示为:Y*=[p·x*p]/FR ( 1)其中 x*p即为指定的含有适当营养的食物消费束, p 为相应的价格向量, FR 是样本中所有家户的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平均比例。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 1) 比较客观科学地计算必须的支出;( 2) 所确定的贫困线能够反映人们生活所必须的一揽子商品和服务;( 3) 所确定的贫困线可以与价格指数挂钩, 进而可以随时间进行名义调整。
缺点在于:( 1) 对于食物支出而言, 营养学的研究还不能对满足最低生活所必须的营养需求进行精确计算;( 2) 对于非食物支出而言, 使用上述第一种方法计算十分困难,而采用第二种方法又难以保证 FR 估计值的准确性;( 3) 虽然该方法确定的贫困线与价格指数挂钩, 但只能随时间做名义调整, 其实际值不变, 不能使贫困线随社会生活水平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
关于贫困问题的测量

关于贫困问题的测量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那么如何测量贫困也变得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贫困测量的方法,由于篇幅有限,本人仅论述了测量贫困方法的其一:市场菜篮法。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市场菜篮法的概念: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它可以算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确定贫困线的办法,并且以它的“绝对主义”而著名。
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为社会所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由来和发展:“标准预算法通常建立在(每周)采购一篮子商品的概念的基础上。
这个主意是朗特里在对约克郡贫困问题的研究中创造出来的。
”“先算出维持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量,然后将这些营养量转换为食物及数量,再根据其市价算出相等的金额”,即为贫困线。
英国朗特里在约克郡的贫困问题研究开始于1901年,所以这只“菜篮子”的产生与发展与本世纪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恐怕是一个简朴得有点严酷的生活标准。
将“菜篮子”的内容定得如此匮乏实在没有必要。
阿尔柯克在他的书中引用了菲济等人发表在1977年的一篇关于界定和度量贫困的评论:“显而易见,存在着一种所有的绝对贫困定义都在致力于提高最低标准以求生活水平的改善。
”朗特里在最初的菜篮子中就将“非生活必需品”茶也包括在内,尽管它并没有多大的营养价值;后来在1936年的一次调查中,他还将收音机、报纸以及给孩子的礼品和节日礼品也包括进去。
这实际上承认,绝对贫困标准并不等于“避免饿死”,同时,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
正象世界银行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以消费为基础的贫困线可以设想包含两个主要部分:购买最低标准的营养品和其他必需品的必要支出,以及各国间的不尽相同的反映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的另一部分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测量方法综述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何平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本文主要从贫困的内涵介入,阐述了贫困测量的不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贫困测量方法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l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then expatiat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bout poverty measurement, also compares and evaluates these approaches.Keywords: poverty measurement approach一、对贫困的理解。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把贫困看成是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状态。
早在1901年,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这里提出的是基本生存要求实际上就为以后确定贫困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涉及到的是绝对贫困的概念。
社会学家则把贫困认为是个人能力(如受教育的程度和健康水平等)缺乏而难以维持人类基本福利水平的一个表现。
这其中,一部分社会学家及人口学家把社会、行为和政治因素作为评价福利水平的基础。
也就是说,人们不正当的行为,相对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上给予准确的界定,而且还要从人的能力和社会因素方面给予概括。
贫困的内涵应该从经济福利(economical well-being)、能力(capability)和社会排他性(social exclusion)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贫困在经济福利水平上的表现就是贫困人口难以维持包括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政治方面最低的生存标准。
在能力方面,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森(Amartya Sen)在其《商品和能力》(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一书中就提出了人类剥夺贫困(human deprivation poverty)的概念。
森认为已有的收入贫困和基本需求贫困仅仅考虑了人类物质福利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其它非物质方面的需求。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商品(commodities)、能力(capabilities)和功能(functionings)。
他认为生活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功能组成的,如获取足够的营养,避免早死,幸福。
商品是一个人可使用的物品,它用以实现个人的各种功能。
而能力是个人获得福利的机会(Sen, 1985)。
社会排他性是指群体或者个人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地受到排挤。
由于社会排他性的存在,即使人的能力具备了脱贫的水平,但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歧视或者排挤,从而限制了人们取得资源和提高收入水平的程度。
因此,社会排他性的存在,也是导致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贫困的具体测量方法对贫困测量方法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思路,即: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和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 or normative poverty),又称绝对剥夺(absolute deprivation)和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
测量绝对贫困,主要是通过划定一条贫困线来区分贫穷和非贫穷(富裕),贫困线以下为贫穷人口,贫困线以上为非贫穷人口,因此确定贫困线是判断贫穷与非贫穷的关键所在。
相对贫困,主要涉及的是贫困的比例、程度和深度问题,也可以用来测量贫困人口内部的差别和不平等。
因此,在度量贫困时,要结合这两个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指标。
(一)现有贫困线的测定方法1、标准预算法这种方法最早由英国的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在1901年首先采用。
他把贫困定义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不能支付家庭人口基本生存所需的食品、衣着、住房和燃料的最低费用。
他所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确定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所需的食品清单,并根据最小必需营养和最小成本标准,确定最小食品费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上生存所必需的衣着、住房和燃料的费用。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首先要求确定一揽子基本消费品(以向量X0表示),内容包括社会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和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用向量P表示)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的现金量,该金额就是贫困线,从而将贫困线设定为生存标准:(1+B)PX0其中,B是考虑到价格、浪费等因素而作的调整,或是对X0中未包括的项目所作调整。
这一测量方法有一定的透明度,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但是,因为这一系列消费物品往往很难选择和确定,致使预算标准建立的难度较大,而且价格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很难反应地区间的差异。
2、恩格尔系数法1965年,美国社会安全局的经济学家欧珊斯基(Orshansky)在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方法加以改善,建立了美国的贫困线。
其所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按照与朗特里类似的方法确定了不同家庭规模的最低食品费用,并确定划分穷人和非穷人的恩格尔系数(国际上通常以60%为标准),然后用最低食品费用除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1。
这一方法至今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在应用范围上要比标准预算法广。
但是,这一方法有明显的不足。
首先,该法适用于绝对贫困,没有考虑到相对贫困,由此法计算得出的贫困标准往往偏低;其次,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通常被认为是60%,但是把它作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过于粗疏;最后,食品收入比率定义贫困线有时是非常武断的,因为相同的食品收入比率并不一定反映相同的资源禀赋(或收入)而只是类似的饮食偏好。
3、国际贫困标准法国际贫困标准法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这一方法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扶贫对象得到的救助金可以与平均收入水平同步增长,并且容易进行国际比较。
但是,50%-60%这一比例往往脱离实际,不一定适应于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1国际上,通常情况下,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20~40%表示富裕;20%以下表示最富裕。
4、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
扩展性线性支出(ELES )是在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 )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经济学家Liuch 于1973年提出。
ELES 把消费者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看作收入和价格的函数。
该函数以支出来反映需求量,将人的消费需求分为两部分:基本需求和根据个人偏好选择的超额需求。
由于每个人对同一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但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他们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可将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基本消费需求的货币形式,作为贫困线。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模型为:p i q i = r i p i + b i ( I -∑=nj 1p j r j ) (1)其中:p i 代表第i 种商品的价格;q i 代表对第i 种商品的需求量,这其中由两部分组成:基本需求量和非基本需求量;r i 代表对第i 种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I 代表收入;b i 代表第i 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b i ≤1,且0≤∑=ni bi 1≤1。
从而计算出以货币形式表示的贫困线,用PL 表示:PL =∑=n j 1p j r j 并令a i =r i p i -b i ∑=nj 1p j r j (2)经过公式(令y i = p i q i )变换可得到:y i =a i + b i (3)运用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出a i 和b i 的估计值。
从而计算出贫困线r i p i =a i -b i ∑=nj 1p j r j (4)对(2)式两边分别求和,得到:∑=n i 1a i =∑=n i 1r i p i -∑=n i 1b i ∑=n j 1p j r j =∑=n i 1r i p i (1-∑=n i 1b i ) (5) 所以,得到:PL =∑=n i 1p j r j =∑=n i 1a i /(1-∑=n i 1b i ) (6)5、马丁法。
马丁法是由在世界银行工作的经济学家马丁先生提出的一种计算贫困线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是:(1)计算食物贫困线。
首先,选择日摄入热量2100千卡作为我国人民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必需营养标准;其次根据住户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农村人口维持生存必需营养标准的实际食品消费结构,即平均食品消费清单;再次根据低收入户对应的消费价格,计算出最低食品费用支出,即食物贫困线。
(2)计算非食物贫困线。
在已知食物贫困线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计算出那些没有能力满足必需营养需求标准的住户的最低非食品支出,就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最低非食物贫困线。
马丁法回归模型表达式为:s = a + bln (μ/x 1)+ε其中,s 表示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μ表示居民住户的人均生活费支出;x 1表示食物贫困线;ε表示随机误差项;a 为截距,表示人均消费支出刚好等于食物贫困线贫困户的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3)将最低的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相加,就可得出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绝对贫困标准。
其中具体公式推导方法及计算方法这里不再阐述。
(二)贫困程度、深度的度量1、贫困发生率(Head Count ratio )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该方法首先由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 )于1901年提出的,其公式为:H =q/n (2.1)其中,H 为贫困发生率,q 为贫困人口数,n 为全部人口数。
2、贫困距指数(poverty-gap index )和收入差距比率(income-gap ratio ) 贫困距(poverty-gap )是指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的总和。
该方法是由Batchelder 于1971年提出的。
其表达式为:()∑=-=qi i G y z I 1 (2.2)贫困距(poverty-gap )经过适当的修正和标准化后,即为贫困人口与贫困线差距的百分比,称作收入差距比率(income-gap ratio ),通常用I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