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篇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
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
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
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篇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3篇)

教学反思(1):《水到哪里去了》在完成了《水到哪里去了》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以及水蒸气的基本特性。
通过两个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水蒸发现象,并初步形成了对水蒸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水蒸发的过程,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然而,在科学探究目标和科学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变量控制不够严谨,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部分学生在观察现象时缺乏细致和客观的态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教学过程反思1.聚焦环节:通过湿布写“水”字的方式引入课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但在此环节中,部分学生对湿布变干的现象解释较为表面,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水的状态变化角度进行思考。
2.探索环节:两个实验的设计科学合理,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o变量控制: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对两个杯子的起始水量标记不准确,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变量控制得当。
o观察记录:部分学生在观察记录时不够细致,没有详细记录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
教师应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3.研讨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水蒸发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不够清晰,尤其是“无色”与“透明”两个概念的混淆。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改进建议1.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在实验前,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可以安排小组长或教师助手协助监督实验过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改进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展开。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这一科学概念。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积极参与了动手实验,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过程,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并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动手实践:课程开始阶段,我通过展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制品,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物质变化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整合活动,长时探究:在探索部分,我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了长时探究。
这种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深入感知物质变化的过程,并思考变化的本质。
3.比较归纳,深化理解:通过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学生归纳出这些物质在形态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未改变。
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虽然长时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部分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未来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2.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填写了表格,没有充分交流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这可能与我在讨论前的引导不够充分有关。
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的重要性。
详细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探究的步骤。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需求,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详细内容: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食性,动物的保护色和伪装。
4. 《生活中的能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动能和势能,太阳能和风能,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能量的概念和转换。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量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能量转换实验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和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点: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 第3章《水的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 第4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水循环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循环过程、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水循环、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水循环模型,气象观测工具。
2. 学具:放大镜、画笔、记录本、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
(3)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过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2)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点,制作动物卡片。
(3)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种子、根、茎、叶2. 动物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3. 水循环:三态变化4. 天气与气候:观测方法、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计划12一、教材分析:3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45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6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7《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8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9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1011《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12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1314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15《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16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17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18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1920《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21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2223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2425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26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27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8二、教学目标:29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3031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32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334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35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6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37的和谐发展。
38三、课时安排39每课一课时40四、学情分析:411、整体学习状况:42三年级共有1个班,每班学生均为 43名学生,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
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4344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45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462、已有知识、经验:47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48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49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50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513、儿童心理分析:52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5354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55五、教学措施:56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57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58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5960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61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6263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64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6566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表:67686970717273第一单元植物74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75【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76分,相对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77的过程。
教科书表达的一个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78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植物是79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80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81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
8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83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84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大树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8586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87【教学目标】88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89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90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9192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9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9495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96【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9798【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99100【教学过程】101一、引言102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103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104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05106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107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108109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110三、回忆中的大树111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112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113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114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115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116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117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118119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20121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122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123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24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125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126127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128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129130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131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132要有典型特色。
)133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134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135树。
136板书设计:137我看到了什么138照片上的大树(树干、树叶、外形)看到过的大树(树瘤、叶片、果实、小动物、藤蔓、苔藓)139140观察真正的大树(……)(如何观察?)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先是141142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小组汇总表现出色的给予表扬和肯143定,再把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各制订出观察计划,既发展了学生144的思考能力同时也保留了自各的特性,让学生有自己想像创作的空间,对个别145设计方案突出又全面的进行表扬和肯定以及推荐,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们进行146有计划的观察。
最后观察笔录完整又详细的个人给予表扬和粘贴示范。
《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教学反思:我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让学生学147148会有目的观察,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这一重难点设计了五个活149动方案,先激趣导入第一个让学生学生观察相片上的大树的活动,进而进行第二个小组交流记忆中看到过的大树,让学生明白从相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150151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后又自然导入第三个活动:讨论什么是真152正的观察。
让学生懂得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观察。
在明确什么是观察153后着手让学生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制订观察计划后付诸实践活动放手让学154生去观察校园里真正的一棵树。
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教学环节齐全,紧扣。
155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下一个活动进行铺垫。
在这一个个活动的逐步展开下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了观察这一个活动,也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任务和目标能156157按原设计的教案顺利完成。
整节课里作为老师的我起到了主导的地位,体现学158生了学习自主性。
缺陷是时间关系,学生观察能力和整理记录能力不一样,部分学生不能按时书面整理好获得的信息。
以后还得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这一部分159160学生的引导的辅助。
161162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材分析】1.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163164节的内容,学习本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165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