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8课。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通过对固体、液体的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概念,理解物质的状态和变化。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材通过“折纸”“橡皮泥塑形”“水的三态变化”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质的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化学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变化的特点是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改变,而物质的本质不变。

3.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学会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物质的变化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3.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观察和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变化。

四、教学难点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五、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气温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认识气温计》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两课已经对天气的一些基本要素如云量、降水量等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气温的工具——气温计,并学会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气温计,让学生对气温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接着,教材详细介绍了气温计的结构,包括液泡、液柱、刻度等部分。

然后,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认读气温计上的温度,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气温计的读数方法,能够正确读出气温计上的温度。

3.知道气温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观察气温计的结构,描述其各部分的功能。

2.学会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记录测量结果。

3.通过对比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初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测量气温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记录的科学态度。

3.意识到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天气变化。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气温计的发明和发展,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到准确测量气温对于天气预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认识气温计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理解气温计的工作原理。

2.准确读取气温计上的温度。

五、教学策略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气温计、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计的结构和功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5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流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通过探究一袋空气的质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提出问题“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引发学生的思考。

2.探索:通过比较一袋空气和一些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感受空气有质量,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3.研讨:围绕“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空气的质量和相同体积的回形针、绿豆相比怎么样”等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空气质量的理解。

4.拓展:介绍利用天平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

2.学生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如天平、简易天平、掂量等。

2.学生能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并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探究空气的质量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气象观测、空气质量监测等。

2.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1.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测量空气的质量。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的重要性。

详细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探究的步骤。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需求,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详细内容: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食性,动物的保护色和伪装。

4. 《生活中的能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动能和势能,太阳能和风能,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能量的概念和转换。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量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能量转换实验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和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点: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沸腾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7课。

本单元以“水”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认识水的各种形态、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水沸腾了》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水的沸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对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往往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水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奠定基础。

同时,这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提出“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水的沸腾。

2.探索: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预测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活动二,给水加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特点。

3.研讨: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特点,总结水沸腾的条件。

4.拓展:让学生思考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水的沸点是100℃。

2.理解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并且温度保持不变。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

2.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

3.能基于证据和推理,对水沸腾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水的沸腾现象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和创新。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水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烧开水、煮饭等。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发明了蒸汽机等。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教案课题: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阅读教学教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

2.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正确阅读,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前课知识,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具体教师提问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30分钟)1.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讲解,重点解释教材中的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

2.引导学生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三、练习(20分钟)1.配合教材,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学习了重要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楚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在练习环节中,重点检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杨强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要点,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音乐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相信、着重证据、敢于重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写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待了解。

2、已有知识、经验:待了解。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第一单元“植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第二单元“动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寻访小动物(1课时),蜗牛(2课时),蚯蚓(1课时),蚂蚁(1课时),金鱼,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具体包括: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他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和陶瓷、瓷器,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共7课时,具体包括:水(1课时),水和食用油的比较(1课时),谁流得更快一些(1课时),比较水的多少(1课时),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

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七、主要导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八、教学进度表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课时1 0903-0906 始业教育 22 0910-0913 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 23 0917-0920 大树和小草 24 0924-0927 水生植物 25 1001-1004 植物的叶 26 1008-1011 国庆节放假 27 1015-1018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28 1022-1025 寻访小动物 29 1029-1101 蜗牛 210 1112-1115 蚯蚓蚂蚁 211 1119-1122 金鱼,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212 1126-1129 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 213 1203-1206 比较韧性,他们吸水吗214 1210-1213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和陶瓷、瓷器 215 1217-1220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216 1224-1227 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217 1231-0103 谁流得更快一些 218 0107-0110 比较水的多少, 219 0114-0117 我们周围的空气 220 0121-0124 空气占据空间吗 221 0128-0131 空气有重量吗 222 0204-0207 复习 223 0211-0214 期末考核 2教学设计第1周2012年9月3--6日课题始业教育课教学目的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材分析重点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难点能运用查资料、小组协作等方法探究植物的多样性。

教具多媒体电脑【教学准备】学生座位名单【教学过程】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

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

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教学反思:第2周2012年9月10--13日课题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材分析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具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学反思:第3周2012年9月12--16日课题第2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材分析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具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