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37页PPT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讲座PPT

针对某些群体的歧视和偏见,可能使未成年人产生仇恨和报复心理 。
心理障碍、压力释放途径匮乏
心理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
释放途径匮乏
缺乏有效的压力释放途径,如运动、艺术、倾诉等,可能使未成年 人选择暴力等不良行为来发泄情绪。
心理障碍未得到及时干预
02
制作专题节目、开设专栏,邀请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讲解
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
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防止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被
03
过度渲染和炒作。
各方责任明确和考核评价机制
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责任和义
务。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各方在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工作进行
犯罪数量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 上升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
点问题。
犯罪类型
暴力犯罪、侵财犯罪和性侵犯 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三大主要
类型。
犯罪手段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 、隐蔽化,给案件侦破带来一
定难度。
主要犯罪类型及特点分析
暴力犯罪
01
主要表现为校园欺凌、打架斗殴等现象,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
心健康。
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调研,了解周边治安、交通、文 化等环境状况。
整治联动机制建立
与当地政府、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整治联动机制,共同 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
安全教育与防范措施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自我防范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自 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也加强校园周边的安全防范措施 ,如增加监控设备、加强巡逻等。
05 家庭、社会协同参与模式构建
家长培训活动组织开展情况回顾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讲座PPT

01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2 父母外出要找“代家长”
在偏远农村,很多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 里,情况好一点的,有年迈的外公外婆或婆婆爷爷照 顾。情况差一点的,只有大一点的孩子照顾弟妹。
为了防止父母对子女“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 而不当”,《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 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 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 人代为监护。
针对这一点,《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 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 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 、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 担。
9 学校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可能有些学生调皮、品行有缺点。或者有些学生的学习困难, 成绩不好。有些学校就以这些理由,歧视这些学生,或者开除。 学校应当规避这些情况,因为如果一旦违法,将有可能成为被 告。
11 丢小孩监护单位要担责
假如某个孩子与亲人走失,被民警发现后送到了救助站。如果孩子从救助站溜走了,找不到了,谁应承担责任呢?《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 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护送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 成年人到救助场所,由救助场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顾,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领回。
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 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 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01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18 讯问未成年人时应通知监护人到场
案例:某市公安机关在办理一起伤害致 死案时,4名无辜的青少年学生被当作犯 罪嫌疑人错误拘捕,4人被刑讯逼供,直 到3个月后真凶被抓获才重获自由。后该 公安机关被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

关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 不起诉制度的几点建议
(三)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附加义务 (4)不得采取任何可能危及被害人及其近亲 属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5)不得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威胁证 人,不得毁灭证据、串供或采取其他妨害 诉讼的行为; (6)根据实际情况所确定的其他条件。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 诉制度之缺失与不足
第三,附加义务笼统、单一; 再次,从第四项条件而言,“按照考察机 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过于笼统,对 于按照哪个考察机关、接受何种矫治和教 育没有规定,仍需要立法和相关配套制度 进一步明确。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 诉制度之缺失与不足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 诉制度之缺失与不足
第二,适用条件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是适 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基础条件之一,但对于 什么情况属于悔罪表现,立法并未作进一 步解释; 其次,立法并未将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 大小作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量因素, 不利于特殊预防及一般预防效果之实现;
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 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 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 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 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的,适用 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 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 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 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 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 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法规, 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有下列情形 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一)实施新的犯罪或 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诉的;(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 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 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上述情形,考验期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 定。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1.3 制定未成年犯罪法的目的和意义
2. 明确法律责任,规范行为准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法
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保护未成年权益
家庭暴力
虐待问题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Law
Part Two
2.1.2 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家庭保护力度不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为1.3%,其中家庭因素占比达到40%。这表明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当前家庭保护力度尚显不足。学校教育缺失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犯罪人数为5.6万,其中因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原因导致的犯罪占比达到30%。这说明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和心理引导方面存在缺失,需要加强教育力度和心理健康教育。
3.3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犯罪防治工作
未成年犯罪频发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近五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盗窃、抢劫等暴力犯罪占比最高。媒体宣传不足尽管未成年犯罪问题严重,但媒体报道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关注度不高,公众对未成年犯罪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待提高。媒体宣传效果有限近年来,政府和媒体加大对未成年犯罪的宣传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未成年人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提高全社会关注程度通过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犯罪的关注程度,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和打击未成年犯罪的良好氛围。
3.1 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预防措施不足
我国现行的未成年犯罪法在适用对象、犯罪类型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存在困惑。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02
法律完善了未成 年人犯罪的预防、 惩治和保护措施
03
法律加强了对未 成年人犯罪的预 防和干预,提高 了未成年人的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 护能力
04
法律完善了未成 年人犯罪的司法 程序,提高了司 法效率和公正性
4
法律修订
1
完善法律体系:加 强未成年人犯罪预 防和惩治的法律制
度建设
2
提高法律执行力: 加强执法力度,确 保法律得到有效执
行
3
强化法律宣传:加 强未成年人犯罪预 防和惩治的法律宣
传和教育
4
加强国际合作:加 强与其他国家在未 成年人犯罪预防和 惩治方面的合作与
交流
社会关注
预防未成年犯罪 法的实施效果
社会对未成年人 犯罪问题的关注
度
预防未成年犯罪 法的完善和改进
社会对未成年人 犯罪问题的预防
和干预措施
持续预防
1
2
3
4
加强家庭教育, 提高家长对未 成年人的关爱 和监管
● 学校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家庭保护:家长应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 社会保护: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应积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 司法保护:司法机关应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特殊处理,实行
立法目的
保护未成 年人合法
权益
预防和减 少未成年
人犯罪
促进未成 年人健康
成长
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
2
预防措施
加强家庭教育, 提高家长素质
加强学校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社会教育, 提高社会环境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解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题班会PPT课件

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 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一)吸烟、饮酒;(二)多次旷课、逃学;(三) 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的网主络要;内(容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 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 入的场所;(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八) 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 或者网络信息等;(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 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 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案例4
小光(14)岁放学回家被妈妈责骂了一顿,一气之下 跑到好朋友小亮家里要求借宿一晚,小亮的父母答应 了。关于小亮父母对小光的留宿行为,下列选项不正 确的是( ) A小亮的父母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B小亮的父母可以留宿小光以保护小光的人身安全 C小亮的父母应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小光的父母
以暴制暴不可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 加糟糕。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是我们青 少年朋友升级打怪中要GET的技能。
打来打去小狗熊 矛盾激化可不行 告诉老师和家长 依法解决真英雄
游戏:天使or恶魔
天使:
在给出的情境中,天使从积 极乐观的角度进行劝导
恶魔:
在给出的情境中,恶魔从负面、 消极的角度进行犯罪引诱
——禁止吸烟 ——
案例3
被告人高某,男,17岁;被告人尚某,男,17岁,两人均系我 市某技校无线电专业班学生。2017年9月24日下午,尚某在学校 食堂打饭时因排队与同班同学阮某发生了口角并厮打在一起,闻 讯赶到的老师对二人进行了批评教育,表面上承认错误的尚某心 里却产生了对阮某进行报复的念头。当天晚自习后,尚某越想越 气,觉得自己在打架中吃了亏,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便叫来同 校的高某帮忙教训阮某,高某为帮朋友出气,来后二话不说便持 水果刀在阮某背部猛捅一刀,造成阮某右肾破裂的重伤后果。两 被告人被关押到看守所后,这才如梦方醒,对自己的莽撞行为后 悔不已。
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ppt课件

11
PPT课件
犯罪处罚的种类有哪几种?
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四)驱逐出境。
联系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
16
PPT课件
17
PPT课件
不良 行为
违法
犯罪
18 PPT课件
请判断
王某某抢劫了张女士一条金项链,因其作案时刚满十四 周岁而不满十八周岁,所以,王某某不负刑事责任。 A、正确 B、错误
√
为什么?
答: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
31
PPT课件
3.王某是一名职高学生,2008年刚入校不久就迷恋上了赌博游戏机,越赌越输, 越输越赌。2009年5月,小王为了获得足够的赌资,持刀抢劫下晚班的谢女士, 被判有期徒刑。王某的事例说明( B ) A.赌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B.赌博会诱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C.赌博会破坏家庭的幸福 D.赌博游戏机的存在必定会引发
李某等三人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
14 PPT课件
请你判断:
1.犯罪是违法的,违法行 为一定是犯罪。
2. 任何违法行为都熬受 到法律的处罚。
这些观点对不对?
15 PPT课件
关系 共同点
Hale Waihona Puke 一般违法 犯罪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危害大, 情节严重 刑罚处罚
谈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后,新增加了“特别程序”,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第五编第一章,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正式以法律形式被纳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之中。
由于我国是第一次正式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方式制定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以及第一次正式将附条件不起诉纳入该程序中,因此该制度的引入将对我国刑事诉讼起到十分巨大的影响。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一)附条件不起诉的内涵附条件不起诉源于日本和德国,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来自于刑事犯罪增多导致的对诉讼成本的要求。
所谓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对于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附条件和附期限地暂时不予起诉,后根据被不起诉人的表现来决定是否终止诉讼程序。
因而附条件不起诉不是一种终局性的处理,期限届满后是否提起公诉,由检察机关根据嫌疑人在考验期间的表现决定。
在确立的缓起诉期间内,检察院为犯罪嫌疑人设立一定的义务,这种义务可以是一定的金钱给付,也可以是要求其为一定的行为。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了规定的义务,检察机关就对其做不起诉处理,诉讼程序随之终止;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检察机关就要对其进行起诉,请求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
当然也可以根据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自身情况不为其设定这种负担,而是仅仅确定缓起诉期间,并在此期间内对其进行一定的观察,然后做出最终处理决定。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绝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之比较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四款(存疑不起诉:增加二次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一款(绝对不起诉:增加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刑法15条规定的情形)、第二款(相对不起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的规定,可以看出,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