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下,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边疆各族的发展方面,汉朝首先要面对的是南方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国是汉朝的南方邻邦,其国力虽不及汉朝,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令汉朝感到威胁。

为了稳定南方边陲,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开展和南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

汉朝在南方地区派遣军队,削弱南越的势力,最终将南越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手段,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与南越交往,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实力。

在西北边疆地区,汉朝面临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稳定西北边陲,汉朝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通过军事手段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展开较量,并最终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然而,与南方的南越相比,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匈奴等游牧民族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的相处常常是冲突和对抗的。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鼓励农民移民到西北边疆地区,促进农耕与牧业的结合,减少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

此外,汉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通过向游牧民族派遣使者、赠送文物等方式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汉朝通过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加强对边疆各族的控制和统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边疆各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学案设计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学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统一;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的分裂;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

百越;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在西域取得成功”等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培养其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预习学案】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经济状况:以为主,逐水草而居,兼营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分裂: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向汉称臣。

(2)汉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汉初和亲:原因是政权初建,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有限。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条件是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巩固,军备充分;结果是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汉元帝时和睦相处。

出塞,密切了的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②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匈奴归附东汉;东汉、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拓展: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弱,不能在军事上解决匈奴威胁,被迫“和亲”,而汉元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加强民族友好往来,而实行主动性的“和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表现: 的问世、 表现: 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 》的问世、天文 的发明、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 基础。 基础。 (4)气势恢弘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 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汉武帝时, 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 与汉通使。 国王“ 半岛 与汉通使。东汉光武帝赐 倭奴国国王“汉委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2.两汉与中亚、南亚、 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 两汉与中亚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河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 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 氏、安息 、大秦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 大秦的陆上要道“ 帝以后,还开辟了“ 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5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落实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并进行贸易往来。 限,汉政府与匈奴“ 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政府与匈奴“ 北击匈奴, (2)汉武帝时,派 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匈奴 汉武帝时, 迁徙漠北。 迁徙漠北。 作为公主, (3)汉元帝时,将宫女 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 呼 汉元帝时,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韩邪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四十多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8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8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2009届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8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考点要求】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重点难点】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件;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整体概括】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原先进技术传到边疆地区,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考点扫描】 为主,也从事 农业生产。

铁器使用深入 生产 、 生活 和 军事 各个领域。

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 河套 地区,形成强大的 奴隶 制国家。

: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 贸易 往来。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 漠北 。

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呼韩邪单于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汉匈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匈奴、乌桓、鲜卑 越族 匈奴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 窦宪 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

北匈奴政权 瓦解 。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

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 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 无干戈之役。」
——《汉书》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02、概况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原因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结果 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
7、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
称“百越”。其中的“南越”是指( B )
A、温州一带的越人 B、两广地区的越人
C、福建省内的越人D、台湾一带的越人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9、西域都护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
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使西域和中原的治经济联系日
益密切;开通了西域的道路;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
大文明在这里汇聚;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
交流;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有哪些?)丰富了物质生活
从中原传去大量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
在这种交流中汉代输出的影响最大的是应用性技术— —铸铁、井渠法
原因: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经济文化繁荣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3、后人认为,因为汉武帝耗竭国力,导致西汉 由盛转衰。对照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你认为汉 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什么?(12分)
• 汉武帝的功绩: • 击退了匈奴贵族的进攻,有利于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定。
(2分)派遣使者通西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西部 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打 击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 度的巩固。(3分)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有利于人民生 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2分) • 汉武帝的过失: • 连年用兵,生活奢侈腐化,(4分)导致大量劳动力死 亡;农民负担严重,破产流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使西汉国力衰落。(3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思想控制,开始了孔孟之道对社会的长期统治,给 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3分)

秦汉时期的民族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
一、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
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③南部边疆,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④西部边疆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乌孙。

⑤东北边疆,包括夫佘、高句丽、挹娄等民族。

二、匈奴的兴衰
.匈奴的社会状况与匈奴的强大。

①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

②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③我国北部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汉与匈奴的相处。

⑴汉初对匈奴“和亲”:
①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骑兵掠夺我北部边郡。

②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带军队迎战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

③西汉鉴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④文景一面与匈奴“和亲”,一面积蓄力量。

⑵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①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反击的准备已经完成;
②西汉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

其中,卫青、
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
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

③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

⑶呼韩邪单于降汉和昭君出塞。

①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其中一部的呼韩邪单于降汉。

②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③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东汉时期匈奴的分裂,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②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
③北匈奴进攻东汉,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

④公元73年和89年,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
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⑤北匈奴政权瓦解后,鲜卑族逐步西进,占据匈奴故地。

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
强大游牧民族。

三、西域各族
.西域的“城郭诸国”
①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三十六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
洲地区。

②西域诸国多以城郭为中心,史称“城郭诸国”。

.西域的社会经济
①西域各国大都以农业立国,也有一些以牧业为主,少数专门从事游牧。

有的能自铸
兵器。

②诸国人口多少不一,各国语言也不同,翻译官在西域官职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张骞通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意义

为了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击匈奴
公元前
38年
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人,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他的勇敢坚毅精神
为后世景仰。

第二次
扩大西汉的影响,加强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公元前
19年
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乐器也传入内地,而井渠法等则由屯田汉军传到西域,丝绸、冶铁术还由西域西传中亚其他地区。

①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②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
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

③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④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西汉与乌孙和亲
①公元前105年开始,汉先后以宗室女细君、解忧嫁与
乌孙王,同乌孙和亲。

②解忧的女侍者冯嫽,具有政治才能,擅长外交,到乌孙后嫁给了乌孙右大将,人们
称她为冯夫人。

③鸟孙王死后,其匈奴夫人所生之子乌就屠聚众作乱。

冯夫人受命前往,劝乌就屠罢
兵。

乌就屠于是接受了汉朝的封号。

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被化解。

.西域都护的设置
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

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经营西域
①王莽统治时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匈奴势力乘虚而入。

②公元73年,窦固击败北匈奴之后,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③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和
内地的联系。

五、西南夷
.西南夷的基本情况
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夜郎、滇等许多少数民族,“西南夷”是秦汉时中原人们对他们的总称。

.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
①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犍为、牂牁等郡。

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汉兵连战不克。

③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④两汉在西南夷地区实行双轨统治,既任命郡太守、县令,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
邑长,改变了西南夷各自为政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六、百越
.百越及其分布
①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
③两广地区的越人称南越。

.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①秦末农民起义时,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南海、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

汉高祖承认了其称王的现实。

②南越始终与西汉保持着关市贸易,促进了南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汉高祖也承认南越
的治理成绩。

③南越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成为大一统局面巩固的障碍。

④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兵进攻南越。

第二年,番禺城破,南越灭亡。

汉朝在南越
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