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人教版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学案设计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学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统一;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的分裂;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
百越;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在西域取得成功”等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培养其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预习学案】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经济状况:以为主,逐水草而居,兼营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分裂: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向汉称臣。
(2)汉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汉初和亲:原因是政权初建,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有限。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条件是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巩固,军备充分;结果是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汉元帝时和睦相处。
出塞,密切了的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②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匈奴归附东汉;东汉、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拓展: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弱,不能在军事上解决匈奴威胁,被迫“和亲”,而汉元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加强民族友好往来,而实行主动性的“和亲”。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汉匈关系
1、汉初: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 并进行 贸易 往来。
和亲
”,
卫青、 霍去病 2、汉中:武帝派 三次反攻匈奴。结果: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 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 呼韩呀单于 漠北 ,有的 西迁 。 3、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 汉匈 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40 余年。 4、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 称臣 ,与汉 人 杂居 ;北匈奴退居 漠北 ,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1)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密切了内地同西域 的关系。班超死后,匈奴控制了车师等政权,并进而控制了西域各族
材料一 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已校尉官,以班超为 都护、徐干为长史。 ——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材料二 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玉门、阳关以绝其 患。敦煌太守张档上书曰:“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宜弃,今亲践 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朝廷下其议。陈忠上 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此其不灭匈奴慕汉 之效也。今北虏已破车师,势必南攻鄯善,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 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通,如此,河西 四郡危矣。……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 国。”帝纳之,于是复队班勇为西城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2)材料二中,北匈奴攻占车师后的进攻目标是什么?朝中议者 的对策是什么? 河西。“复闭玉门、阳关”。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4)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加 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中西交通的发展 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边疆各族
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2.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1。
高中历史ppt课件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5.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大败北匈奴
⑴背景: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 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 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 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 ⑵反击: 东汉派窦固、窦宪两次出击,大败北匈 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一部西迁远去,他们对东 汉和西域的威胁至此解除。鲜卑族进入漠北,占 据匈奴故地,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强大游 牧民族。
二、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讨论思考: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①张骞通西域,不仅获得了大量过去闻所未闻的资料,而且也传 播了西汉的声威。②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西域的道路,司马迁称此 行为“凿空”。③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频繁,规 模与范围更大。使臣、商队、宗教僧侣的往来,使当时世界几大文 明汇聚,西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④张骞通西域以后,天山南北与 内地首次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 切,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 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至此,西域地区,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 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4.班超经营西域
为了加强和西域的联系,东汉明帝派遣参加 过公元前73年反击北匈奴战役的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时间
过程
战果
汉收复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 匈奴南进汉派 卫青出击
公元前121年 汉派霍去病北击匈奴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支流主流:和平友好、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支流:存在矛盾和斗争正确看待民族矛盾和斗争这是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两汉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原因)统治者采取有效的政策,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特点)从而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p14)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p26)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有越等.3.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2、关系表现攻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秦攻守兼顾守修长城、九原郡、迁民实边①汉初和亲西汉时战时和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取消和亲、设立四郡)③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互市兴旺和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融合东汉有战有和战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匈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
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内郡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稍止。
材料二至孝文帝即位,复修和亲,文帝遣宗人女郡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材料三按: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汉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于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怒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
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1、汉高祖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与匈奴和亲政策,向匈奴奉送物品。
2、汉文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继续和亲政策,因时汉朝国力不强,汉文帝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
人教版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优秀课件2

思考题
秦与两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何不同?从两汉对 匈奴政策的演变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不同: 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认识: 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 依据。 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不属于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的是 ( D ) A、设置南海等九郡 B、推行刺史制度 C、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2、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时间大约是在 ( A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曹魏时期 D、西晋时期 3、秦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正义性,主要依据是 ( C )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防御性的战争 C、保护人民财产的反掠夺战争 D、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4、张骞与班超的共同之处是( B )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②促进了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运用具体史实说明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 特点
1、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 合。 如:秦开发珠江流域;派兵征越,设三郡,迁人口;秦北击 匈奴开发河套地区;汉武帝在西南等地设郡;两汉加强对西 域的管辖。 2、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如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丝绸之 路)。 3、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和匈奴之间, 但融合是主流。如汉武帝时期和东汉前期的战争。 4、“和亲”。主要在中央政府和匈奴、西域之间。如昭君 出塞、细君远嫁乌孙王等。
昭 君 出 塞
——
张骞通西域
玉门关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 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他的哥哥班固被 召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 到洛阳,班超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 劳苦,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 应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笔从戎。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 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 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两汉期间边境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课目的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育目标1.经过本节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育学生运用正确的相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剖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剖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两汉期间,边境民族散布宽泛,经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互相配合,提升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举一反三的优秀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致的、多民族的国家。
固然中原地域与边境地域的社会发展极不均衡,但中华文明拥有特别强盛的凝集力。
只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友善,却一直是历史发展的趋向。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华,国家的一致富强,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建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期间,增强对边境一些地方的管辖,亲密与少量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张骞、班超、王昭君等优秀历史人物所拥有的刚毅精神,反应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教课要点和难点教课要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课难点:汉朝政权与少量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课过程一、边境各族1.两汉期间边境各族的发展①秦代的一致,使中国开始形成了一致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西汉的富强,使一致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边境与中原的联系日趋亲密;④因为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别,他们与中原地域的联系也有所不一样。
2.边境各族及其散布①读图识图:《西汉边境各族》、《东汉边境各族》,认识两汉期间边境少量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一样地域。
②北部边境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此中,匈奴的权力最为强盛。
③南部边境,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量民族政权。
④西部边境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乌孙。
⑤东北边境,包含夫佘、高句丽、挹娄等民族。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2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一、边疆各族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2.边疆各族及其分布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③南部边疆,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④西部边疆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乌孙。
⑤东北边疆,包括夫佘、高句丽、挹娄等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西汉时期建立了什么监察制度?到东汉时有何 发展?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西汉的王国问题?
3、两汉时期实行编户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自秦朝以来我国形成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经过西汉初期的 西域各族 “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西汉国力空前强盛,与周边各民 族的交流、联系越来越密切。两 西南夷 汉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的重要时期。 百越
1、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
①汉武帝时正式在这一地区设郡进行统治; ②统治方式:郡守县令与当地民族首领王侯并存。
2、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秦始皇曾经用什么方式管理南越地区?
征服南越之后设桂林、南海、象郡进行管理。
西汉的管理:汉武帝时灭南越政权,设南海等九郡进行管辖。
课堂小结(一)
秦朝 西汉 汉初和亲 武帝反击 昭君出塞 张骞通西域 设立西域都护 东汉 南匈奴内迁 东汉击北匈奴 北匈奴西迁 方式 战争 和亲 互市 北击匈奴 河套设县 扩建长城
匈奴人的装扮
1、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无力抵御匈奴。
2、表现:白登山之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0万大军 迎战匈奴,在山西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 七夜,形势危急,后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单于 的夫人方得解脱。
公元前119年汉大破匈奴军
飞 将 军 —— 李 广
卫 青
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前138年—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俘虏,被囚于匈奴十多年, 娶妻生子,但仍念念不忘自己身负的使命。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和
汉元帝时期 昭君出塞
3、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击北匈奴
①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②汉与匈奴的战争与近代的中英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是否一致? ③两汉与匈奴的关系以什么为主流?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称为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前138年、前119年)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匈奴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属 于突厥种族系统的一个别支。匈奴的经济以畜牧业为 主,在与中原的长期交往中已逐步掌握了农业生产技 术,最重要的手工业是冶铁业。秦汉之际,建立奴隶 制国家。
2、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和
西汉初期的 “和亲”
战
汉武帝对匈 奴的战争
答案:D
2.今天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央政 府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窦固大败北匈奴
答案:B
3.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 部族众多,总称“百越”。其中的“南 越”是指 A.温州一带的越人 B.福建省内的越人 C.两广地区的越人 D.台湾一带的越人 答案:C
霍去病
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
Hale Waihona Puke 昭君出塞自昭君出塞后,汉与匈奴间有 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在客观上促 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 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团 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玉怨 王 门杨 之 关柳 王 涣 。, 维 —— ——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进 无一 故杯 人酒 。,
4.下列历史内容,发生在汉武帝在位时 期的有 ①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建立察举 制 ③昭君出塞 ④铸造五铢钱 ⑤西南夷 地区并入汉朝版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C
5.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 边疆各族关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答案:两汉民族关系以地域性特征为主,表现为: (1)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西南夷和 百越; (2)西部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频 繁,如西域各族(3)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如匈 奴对两汉的掠夺和两汉对匈奴的反击。 两汉民族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强大统一的中原王朝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开发,促进民族间 的联系和融合,边疆各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双方虽有战争,但友好往来和合作是主流,反映 出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 大的凝聚力。
匈奴
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都护
遣使 设立机构
越族
南征越族 开凿灵渠 岭南三郡
灭南越 设九郡 武帝设郡 并入版图 重新并入版图 维护统一
战争 设立机构 设立机构 册封
西南 夷
1.被史学家司马迁称为“凿空”的历史 事件是 A.孔子创儒家学说 B.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 C.秦始皇统一中国 D.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击匈奴。 ②意义:A、扩大了西汉在西域的影响,使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 济联系日益密切;B、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称之为“凿空”, 即“开通”之意。开通了西域道路。使丝绸之路畅通,促成了 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
3、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 4、班超经营西域(东汉 汉明帝)
三、西南夷和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