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医易同源”

合集下载

扶阳医学讲义~医易互通(一)

扶阳医学讲义~医易互通(一)

扶阳医学讲义~医易互通(一)前言医究竟源于哪里?有人说医源于易,有人说医源于道。

在《内经》里,既可以看到很多易的东西,也可以看到很多道家的东西。

而最早给《素问》全面作注的是唐代的王冰,他的注到现在都有很大的权威性。

从他的注释内容可以看出,字里行间道家的韵味十分浓厚。

王冰自号启玄子,也就是说,他本人自身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道派中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医与道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代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

”所以,他们理论思想的核心仍然都是“医易同源”。

只不过医和易的这个“同源”的“源”指的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而非《周易》。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

也就是说:儒家的《周易》和中医学的《内经》是同源的关系,它们共同的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也即易理。

而易理是在《周易》出现之前早就反映在“上古之易”的易象中了。

因此,在医、易、道三者之间,有时候确实说不清楚它们的先后。

它们里面往往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故习医者,当于医、于易、于道皆不可轻忽,这也是我们开设“医易互通”经典课程班的原因之一。

曾投师于文道长学习道医并治病,文道长曾说过,她们这个道派源于广成子的法脉传承。

文师父还说:广成子是黄帝时期汝州人,住汝州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

自轩辕黄帝拜访广成子之后,广成子授黄帝《道戒经》七十卷,《自然之经》一卷,《阴阳经》一卷。

文道长说,广成子的法脉传承至今都在延续,未曾间断,她与109岁的师太都是广成子法脉的承传者。

清代陈士铎所著的《外经微言》,其中所言的师傅,就是道长高师,书中就有广成子与黄帝讨论医理对话内容,这就是道家传真医学的最重的资料,特别是其内容写作手法,九九八十一内容,与《内经》诸多内容都有很大的互补性。

易学与中医

易学与中医

易学与中医一、易医共通历代以来,不少人主张医源于巫,中医也源于巫。

比如古代的医字就从巫:毉,后来才从酒:醫。

孔子说过“不可以作巫医”的话,《山海经》上记载,巫也管医药。

《世本》也说:“巫彭作医”。

于是就认为,古代巫也就是医,医也就是巫,巫是医的源泉。

然而对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有素的袁珂先生在注解《山海经》的时候却指出:“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也”,”非可以因为‘百药爰在’语遂以医职替巫职也”({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97页)。

在文明发展的某个阶段,宗教意识不仅笼罩,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时候,唯有神职人员才是社会上唯一有文化的阶层。

如果把这个时代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和源头,那么不仅是医,而且是一切文化,都源于巫:音乐舞蹈源于巫,文学艺术源于巫,哲学、科学源于宗教,也是源于巫。

就是在宗教意识渗透社会的时代,医疗问题也并不全部控制在巫的手里。

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古代巴比伦人假若有了病,就把病人抬到市场上,每一个经过病人身旁的人都必须依据自己的经验对病人提出建议。

在这里没有巫术。

中医治病主要是汤药,传说为伊尹所作。

而伊尹本是个奴隶,后来作了商汤的宰相。

随着《易经》到《易传》的发展,中医学也有了大踏步的前进,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理沦基础,直到今天,学中医者还必学《内经》。

《内经》或中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体观念(其实任何一种古代医学都是整体观念,包括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的盖仑等人的医学)。

它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又把人和他周围的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人体一部分有病,会影响其它部分,肉体器官的病变会影响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也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甚至导致病变。

外界的情况也时刻影响着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人体致病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内在因素是人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在因素是气候:风、寒、暑、湿、燥、火。

这就是所谓的”七情六淫”。

浅论“医”《易》相通

浅论“医”《易》相通
中 图分 类 号 :2 9 R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46 5 (0 00 — 0 70 10 — 82 2 1) 2 0 6— 2
唐 代孙 思邈 曾说 :不 知 《 不足 以言 大 医 。古 代 医 家 “ 易》 ”
异名 有 相 火 、 门火 、 命 龙雷 火 、 根 火 、 无 阴火 、 火 之 称 。 发 虚 如 病 , 之 为元 气 不 纳 , 阳 外 越 , 阳 上 浮 , 火上 冲 , 种 称 元 孤 虚 种
人君之象 , 为十二官之尊 , 万神之宰, 人身之主也。 故日:心 “ 藏神” 。坎中真阳, 自乾元 , 肇 一也 ; 离中真阴, 自坤元, 肇 二
也 。 一而 二 , 而 一 , 二 彼此 互 为 其根 , 子时 一 阳 发动 , 真 故 起 水 上交于 心 , 时 一 阴初 生 , 心 火 下交 于 肾 , 血 循 环 , 午 降 气 往 来 无 穷 , 流 不 息 , 升 火 降 , 平 阳秘 , 智 焕 发 , 神 乃 周 水 阴 心 精 治; 人体 与天 地 自然 相 适 应 , 是 由于 乾 坤 坎 离 , 天地 水 都 即
无不从研读 《 周易》 内经》 《 中汲取精髓 , 探究 医理 , 导临 指 证 。 易》 , 《 者 易也 , 具阴阳动静之妙 ; 医者, 意也, 合阴阳消长 之机 。 阴阳 已备 于 《 虽 内经》 而变 化 莫 大 于 侗 易》 故 天 人 , 。

名 目, 皆指坎中一阳也 。 阳本先天乾金所化 , 一 故有龙名 ( 乾 卦用龙隐现无常 , 变化莫测来象征天道变化, 阴阳消长) 一 。

理 , 阴 阳也 ;医 ”易》 即 “ 《 同源 者 , 此 变 化 也 。 岂非“ ” 同 医 《 相 通 , 无 二致 , 以医 而不 知 《 乎 ? 《 日 :易 有 易》 理 可 易》 易》 “

为什么大医几乎都精通易经?

为什么大医几乎都精通易经?

为什么大医几乎都精通易经?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易”乃指的是《易经》,说明习医必须先学《易经》,如不知《易经》,则不是好的医生。

那么易经对中医学习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懂易经的人都知道,它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部善知未来过去,无所不包的一部宝典,堪称为“群经之首”,世界各国称之为“东方灿烂明珠”。

中国医、卜、星、相的理论都来源于《易经》,它是阴阳五行运算的总法则,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易经》来推论,特别对于人体疾病病因病理甚至治疗等都可用易经的高超理论来作导航。

学医首要明理,理就是学中医的指路明灯。

如果你不懂医理,那么学中医就象在黑暗的迷宫中摸索,是很难走出来的。

而中医的医理在哪里?它就在易经当中。

医易同源,懂得了易经,就懂得了医理,不懂得易经,很难称得上懂得医理。

人为什么会产生疾病?易经说得很明白,人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可外在的世界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与它在变化上的统一,人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可以看成是外在世界变化的一个缩影。

易经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个性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来推算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情况。

能够及时顺应自然变化,那么身体就表现为健康状态,难以及时顺应自然变化,那么身体就表现为疾病状态。

西方医学把所有人都当成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机器,治病就象修理机器一样;而中医学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具有不同体质偏性的人,而且这种体质偏性在人出生的那一时刻就决定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体质偏性一生相对稳定,除非换了身体的一把手——心脏,人的性格就是由这种体质偏性表现出来的。

可是自然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当它不断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某些组织偏上加偏,偏到一定程度,人体就表现了疾病状态,再继续偏下去,整个组织就会坏掉,如果再进一步,人恐怕就完蛋了。

人与人先天的体质偏性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人在同样的自然变化中适应能力的不同,能够顺应自然者就健康,与自然变化矛盾重重者就生病,这就是天理,中医就学是要调节整体的平衡,恢复整体的管理,使人体不断顺应自然的学问。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自古医源于易,《易经》是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更是中华哲理思维的开端,蕴藏着高深而精湛的哲理智慧。

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即是源于《易经》,几千年来作了精彩绝伦的发展,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足见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易经》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一,阴阳原理:也就是阴阳观,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

第二,变易原理:也就是变易观,促进了《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的思想。

第三,象数思维:也就是象数观,其核心原理观象取义及运数取义,影响和推动了《黄帝内经》的诊断原理。

中医源于《易经》这三大原理,在《黄帝内经》作了卓越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医学成为了一门东方独特的杰出医学。

总之,医易同源。

医源于易。

医易学的重大关系正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为了弘扬及发展中医学及医易学,三十年前我就写出了《周易与中医学》。

第一,精辟地阐述了《易经》杰出的哲理原理。

第二,以周易与中医学为核心,深入论述了《周易》哲理与各种自然科学哲理的融通和相辅相成,从而启示了中医学及医易学的发展。

第三,通过《周易》与《黄帝内经》的结合,深入地阐述了周易与中医学,包括生命科学、养生学都有重大启示。

新时代,在习主席的指引下,更加强及深化了中医学的发展,通过中西医并重,尤其坚定了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的畅销三十年的百万字经典名著《周易与中医学》,三十年来一版再版,已有中、英、日、韩等多种版本,深受国内外广大中医及广大人民的喜爱,销售量己逾五十万册。

现已出版第五版,再掀起了研究医易学新的热潮,希望为推动医易学及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通过医易学的弘扬,将有力地深化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十四亿中国人健康长寿100岁。

附作者简介:杨力,著名国学大师,中医学家,易经养生法开创者,中国象数科学提出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医易结合是天人合一之道

医易结合是天人合一之道

医易结合是天人合一之道作者:任振芳来源:《养生大世界》2010年第01期随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强烈关注与重视,很多仁人志士业已投身其中,进行缜密的研究与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造福社会乃至全人类。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种疾病与疑难杂症的出现,中医与周易这两门古老而深奥的古代经典学科,更多更广泛地被世人关注和重视,从而进一步地渴望去研究它,用以减轻和治愈人们所处的各种疾苦。

中国自古至今就有“医源于易,易医同源”的说法。

在中医的医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中医名家,这些名家同时又是易学“大家”。

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就提出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论断。

再如明代中医巨擎张景岳更认为“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道生之心鉴。

” 由此可以看出“易医相通”之真谛,从而揭示了中医学与《周易》学具有相同的思想方法、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

“易医同源”反映了中医与《周易》理论具有共同的经验基础和认识根据。

古人讲“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可见《易经》之学对中医的重要意义。

在从医几十年的人生生涯中,我一直在研究易理治病的方法,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治方法,曾运用易理治疗了很多患者,并出乎意料地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下面有三则故事。

第一个事情是抑郁症的治疗一位青年女性,患了抑郁症,闭门不出,闷闷不乐,怕见人,对一切事情都缺乏兴趣,时常出现生不如死的感觉,还有几次自杀未遂的情况。

曾去过几家省级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而且症状日趋加重。

从中医角度来看,此人少气懒言(气虚、懒得说话),面色灰暗,与五脏中“肝”的关系密切,“疏肝”可以“解郁”。

我对她的情况了解以后,让她每天晚上5~7点(酉时),坐北面南听古代音乐“商音”:依照五行对应五音“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之理。

易为大道,医为小道,医源自易

易为大道,医为小道,医源自易

易为大道,医为小道,医源自易3.预警疾病和死亡12个属相,分布在8个方位,每个方位,对应人体的不同器官,《易经.说卦传》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西北方的乾卦主大脑,这个方位的2个属相是狗和猪。

这两个属相的人从一出生,遇到的外场就是乾卦,是金星当值。

他们的内场与金星的金气结合,形成新生儿的生命场,这个场伴随他们一生,这个场对应人体的头部,这2个属相的人,天生就注定会有在脑部出现问题的可能。

脑血栓、脑中风、脑淤血、帕金森、脑肿瘤等疾病,可以说先天就带着这种信息。

西南方的坤卦主腹部,这个方位的2个属相是羊和猴,坤卦属土,是土星当值。

这2个属相的人,先天带有脾大,大肚子病、脾虚、湿气重的皮癣、糖尿病等信息。

东北方的艮卦主手、筋骨和后背、小肠,这个方位的2个属相是牛和虎。

艮属土,是土星当值。

这2个属相的人,先天带有手痛、后背痛、筋骨痛、慢性肠炎等信息。

东南方的巽卦对应的是股部和胆,这个方位的2个属相是龙和蛇。

巽属木,是木星当值。

这2个属相的人,先天带有胯骨痛、胆结石等信息。

正北方的震卦主足和肝,这个方位的属相是兔。

震属木,是木星当值。

这个属相的人,先天带着肝炎、腿痛等信息。

正西方的兑卦主肺和气管,这个方位的属相是鸡。

兑属金,是金星当值。

这个属相的人,先天带着肺炎、肺结核、肺气肿、气管炎、咽炎等信息。

正南方的离卦主眼睛和心脏,这个方位的属相是马。

离属火,是火星当值。

这个属相的人,先天带着心脏病、心肌梗死、近视眼、青光眼、白内障等信息。

正北方的坎卦主肾和耳朵,这个方位的属相是鼠。

坎属水,是水星当值。

这个属相的人,先天带着肾炎、肾坏死、尿毒症、耳鸣、美尼尔等信息。

而在现实中,情况复杂得多,但是,不是没有规律可循。

比如,本命卦位,本命卦的先天卦位,本命卦的对冲方位,这3个方位的疾病对人的影响最大。

西北方乾卦主大脑,对属狗、属猪的大脑会有影响,但是,西北对冲的方位东南巽卦的股部疾病和胆部疾病,对属狗、属猪的也有影响,正南方离卦的心脏、眼部疾病,对属狗、属猪的也有影响。

论中医学和易学的关系

论中医学和易学的关系

论中医学和易学的关系关于中医学和易学之间是否有联系,而古人的“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不知易者不足为中医” 等等之说是否有证据这个问题上,古今都没有人拿出说服人的文字论据。

笔者根据长期对易学和中医学各自的基础理论部份之一阴阳学说的研究,通过在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它们之间确有纳入了相似的理论存在,并且早已各自运用在实践之中,是有实事依据的。

经笔者研究发现中医学和易学在实践中都存在利用阴阳学说中的第一层次分化和第二层次分化相结合的内容,如中医学中采用的“四行”、“四四十六行”两部份和易学中采用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部份,并把它作为在中医学中和易学中各自的核心指导理论。

所以,“医易同源”并非空隙来风。

一、中医学中的阴阳(一)“四行”和“四四十六行”的关系什么是阴阳学中的“四行”和“四四十六行”两部份?如果知道它必须得先知道什么是“行”的含义。

“行”是在“运”中产生的,如“运”为一个阴阳周的活动所指,那“行”即是阴阳周活动中的分割部份,实为“运”中分化出的阶段站点之称。

所以有:“运为行的和,行为运之分”的说法。

总之,“行”即是指的一个阴阳运行中产生的各阶段部份,运和行是不会弧立存在的。

在行中有“四行”和“四四十六行”的存在之分,它们都是由阴阳分化后形成不同的行而成。

如“四行”是由阴阳分化成“阴中之阳(代称春行)、阳中之阳(代称夏行)、阳中之阴(代称秋行)、阴中之阴”(代称冬行)等四个分行部份而成。

而“四四十六行”是在四个分行中的每一个分行中又产生出了四个小分行,即小“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

如在单行“春行”之中可以化分出“春朝行”、“春午行”、“春暮行”、“春夜行”等。

在单行“夏行”之中可以化分出“夏朝行”、“夏午行”、“夏暮行”、“夏夜行”等。

在单行“秋行”之中可以化分出“秋朝行”、“秋午行”、“秋暮行”、“秋夜行”、等。

在单行“冬行”之中可以化分出“冬朝行”、“冬午行”、“冬暮行”、“冬夜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中的“医”是指中医,“易”是指易经,“源”是指天文历法,而人类文明始于天文历法,所以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

要准确理解“医易同源”,首先需要了解认识易经。

河图洛书是易经象数模型的前身上古时期,伏羲氏观象授时,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成卦。

羲皇对河图洛书进一步推算具体化,就变成了八卦。

易经中的每一卦,代表着天地变化的一个象,说的是一个大的时间序列中,阴阳相合所推动出来的变化。

卦中的每一爻,又包含着一个小的时间序列中,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

群经之首之易经易经的思想是华夏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其他各家思想均源于易经。

用阴阳术数的象数模型,就可以概括整个世界。

既然有了阴阳,那么随之而来问题就是,阴阳从何而来呢。

阴阳因天地而生,那么天地又是如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就需要用道的思想来回答。

道者万物之宗,生天地,育万物,化天下。

万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

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那么同理可知,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他的东西创造了天地。

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生有的概念。

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

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

道从
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

有了河图洛书和八卦,华夏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做到了然于胸。

不仅能够理解万物是怎么来的,也能理解,万物即将会怎么没的。

也能够根据现在事物的阴阳状态,来推知,它未来的下一个状态会是什么样的。

中医的思想源头是易经中医的四大名著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世人不读内经,用伤寒的方剂思想来总括中医,甚至把中医等同于中药,这是非常文盲的。

《难经》思想承自《黄帝内经》。

有人把《温病条辩》列入中医四大名著,这不合适,它只是道的一个方面,这种只能叫方医。

《黄帝内经》至道之宗,奉生之始。

这是一本教人怎么不生病的书,是真正的中医,上医。

《黄帝内经》讲的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

只懂得喂人吃药的医书和医生是下医。

今人认为,这本书是众人集体创作的,这种言论,完全不懂中医,不懂道。

华夏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先有真人,后有真言。

道,要么得,要么失,失者恒失之,不可能一万个无道之人合起来,就能得道。

更有中医界人士认为,这本书里面的经络,穴位,都是很多人拿小棍子每天戳身体,时间长了,靠经验累积得出来的,是临床研究的结果。

人的身体也是一个阴阳循环宇宙,想要
保持身体健康,建议好好读懂《易经》、《黄帝内经》,结合子午流注作息时间表,根据阴阳二气变化、季节变化而做相应的一系列变动,比如休息,春三月则夜卧早起,冬三月则早卧晚起等进行调整,为什么要调整?阴阳二气在变化在此消彼长。

欢迎朋友们转载,微信关注“至道学宫”,一起交流学习进步,让我们一起见证祖国的全面兴盛,迎接伟大中国时代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