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秘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医书女科秘旨七

中国古代医书女科秘旨七

xx古代医书女科秘旨七[中医古籍]朝代:清年份:公1771──公1711年目录卷一篇名安胎论属性:凡孕妇脾胃旺。

气血充足。

则胎安产正。

子亦多寿。

何用安胎。

若气血衰。

脾胃弱。

而饮食少。

则虚症百出。

或孕成数坠。

而子不寿。

是必资药力以助母胎。

并寿子也。

夫精血会凝而成孕。

精气蒸胃而遂呕。

血少肝虚。

加爱醋物。

胃气受伤。

厌阻饮食。

若人素弱。

呕阻。

橘半量加。

禀孕而然。

竹沥。

姜汁。

胎痛宜缓。

少加带壳砂仁。

胎漏宜凉。

须用地黄生熟。

至若倾扑动胎下血。

胶艾宜加。

怒气胎遂上冲。

木香为使。

小便短涩成淋沥。

安荣不应用升提。

若还滞血流于脬。

逍遥。

栀子宜加入。

子肿面目虚浮。

而肢体水气。

全生白术堪医。

xx心惊胆怯。

而时见闷烦。

竹叶安胎可疗。

天仙藤治子气。

脚缝水出。

人虚多用术参。

羚羊角理子痫。

项强筋搐。

应用人参竹沥。

脾气虚而胎压尿胞。

则脐腹痛而小便淋闭。

安胎饮虽宜。

法当升提探吐。

脾气弱而转运淹迟。

则饮食停而胃家胀呕。

安胎饮力缓加参。

平胃调和。

又若胸满腹胀。

便闭遍身浮肿。

鲤鱼汤治胎水攸宜。

恐脾胃气虚。

四君。

五皮为佐。

胎气上攻。

心腹胀痛。

紫苏饮疗子悬甚当。

若食少晡热。

逍遥加味相。

兼柴前梅连为丸。

骨蒸劳热可退。

当归六黄作引。

盗汗晡热堪除。

孕成屡堕。

因母血弱。

不能分荫其胎。

娩子无气。

由母气虚。

仅可滋荣于己。

老夫得其少妇。

须寡欲以候经期。

壮阳若遇衰阴。

必宜频药以全胎力。

参术条芩。

为安胎之圣药。

芎归怀熟。

实补血之良规。

佐以苏叶。

陈皮。

可为常服之方。

孕成六月之前。

其胎尚未转运。

茯苓性降。

不宜多用。

黄肥胎。

岂可常加。

香附虽胎喘宜加。

久服虚人有害。

砂仁可止呕定痛。

多用动血行胎。

历考丹溪之论。

不过数言。

安胎之方。

止于三四。

若能加减治病。

可以十全八九矣。

目录卷一篇名辨胎歌属性:肝为血兮肺为气。

血为荣兮气为卫。

荣卫和谐胎必成。

血衰气盛未有体。

寸微关滑尺带数。

流利往来如雀啄。

孕妇之脉已见形。

数月怀耽休认错。

三部浮沉平正等。

尺按不绝胎其确。

(无止方是)滑而且散三月胎。

健康说: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

健康说: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

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进针与出针有的书上讲,进针之时,先让病人吸气或咳嗽一声,同时针人经穴,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紧张,克服有些病人的怕针情绪。

出针之时,对于外关、太阳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针后捺住穴眼。

其它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七字手法古人流传下来许多手法,有些已不适用。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七字手法已够用。

七字手法,即进、退、捻、捣、弹、卧、探七法。

下边分别解释:进:插针进入。

退:提针退出,或不出皮肤。

捻:转动针体。

捣:上下抽动。

弹:指弹针柄。

卧:留针或斜刺。

探:搜寻感觉。

以上手法,可以运用到一切针法之中。

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

”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针灸与方药之比较中医方药里边所用汗、吐、泻、和之法,针灸里面都有,这完全取决于手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疗法,释放血管内部多余的碳气,此即泻法。

有的时候,用重手法,病人反应强烈,会使病人濒临休克状,上吐下泻,大小便都能下来,此即吐法。

和法就是平补平泻。

所以针刺治病,如同中医方用药;手法轻重,如同用药的剂量。

经络与神经我在临床之中发现,经络学说只是针灸的一个方面,神经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认为,经络与神经应当统一起来。

经络是无形之气,神经是有形通道。

经络如同电流,神经如同导线。

经络通过神经才能传导,神经通过经络才起作用。

离神经,则经络无法传导,离经络,则神经不起作用。

这里有两件实例可以说明:有位患者,战争时期臂丛神经被子弹打断,患肢发凉,不能举动,肌肉萎缩。

我告诉他神经已断,无法针治。

病人不信,坚持要扎。

于是给他免费治疗,结果多次试验无效。

如果按照经络理论,应当能够治愈,因为手三阳经打断还有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打断还有手三阳经,结果无效说明神经线路不通,则经络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我得到机会在刚刚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针。

病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体温逐渐下降。

进针之后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气,此时病人身上气机尚存,又过一会儿身体冰凉之后,就没有得气的感觉了,此时病人气已散逸。

顾金寿生平著述考

顾金寿生平著述考
之妙 , 深加佩 慰 。 先生 与 高隐 ( 哉 ) 生 后裔 高 ” 果 先 君为 同年友 人 , 年 先 生 应 京 兆 试 时 曾遇 高 君 , 曩 见
著 作 。故《四库 及 续 修 四库 医 书 总 目》 其 为 “ 称 校 官” 。包 括重 订《 医经秘 旨》、 点 《 评 肯堂 医论》 重订 、
近代名 老 中医徐 荣 斋认 为 此 书实 用 价 值 极 高 , 床 临
医师可 以资为参 考 , 年学 者 可 以作 为 范 本 。该 著 青
先 生 为江 苏 如 皋 人 士 , 晚 年 秉 铎 南 下 , 居 其 侨
于吴 门 ( 苏州 ) 今 。先 生 早 年业 儒 , 专攻 举 业 。重 订 《 医经秘 旨》 要 日其 为 如 皋县 举 人 。先 生 读 书 少 提
医事也 津 津 乐 道 。遇 家 人 有 小 疾 , 不 指 到 春 回 , 无
门治验 录》 学术 价 值较 高 的著 作 民 国 以来 并未 刊 等
行, 近代 学者 相关 研 究 较 少 。本 文 以文 献 学研 究方 法 , 其 生平著 述 考述 如下 , 将 以便 各位 同仁 查 阅 。
录 , 中医人 物辞 典 》2《 国 医籍 通 考 》 等 从 之 , 《 E 中 ] 但 《 庐 医话 》 《中医 病 案 学 》5均 作 “ 澜 ” 或 冷 _ 小 ,
因“ ” “ 同音 而异 书 。《 小 与 晓” 四库及续 修 四库 医 书 总 目》 。云其 “ 。 字晓 渊 ” 疑 因 “ ” “ ” 似 而致 , 渊 与 澜 形
名场 , 铎 南 下 。 而 同 年 潘 奕 隽 在 序 中亦 记 载 : 秉 先 生 年 四十 , 以名经秉 铎 。按 1 9 7 9年 向前 推 4 0年 , 当

中医典籍目录

中医典籍目录

神农本草经 生命本能系统论-郭生白[1] 实用秘验方集萃 实用偏方验方大全.5000种滋养身体的生活 实用中药炮制学 手到病自除·杨奕 水蛭在男科病中应用经验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王冰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液本草-王海藏 铜人针灸经 头痛辨治10法──颜德馨教授经验介绍 图像诊脉法 外台秘要-王焘 万病单方大全(王唯一.史定文.林晶.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汪石山医案 王济民老中医防治癌症的学术观点和 望舌识病图谱 卫济宝书 温热经纬 温热论 瘟疫论 五运六气诊法大观 先醒斋广笔记-缪希雍 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 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续名医类案(1) 续名医类案 宣明方论-刘完素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医案 颜德馨教授从气血失调辨治失眠的经 颜德馨教授运用毒性药物的经验举隅 颜德馨教授治疗前列腺肥大经验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颜德馨治疗脑梗塞的经验 颜德馨治疗中风的经验 一句话背单词词根版 一味中药祛顽疾(李世文) 医方囊秘(颜德馨.方春阳.云南科学 医贯 医行天下-萧宏慈 著 医经秘旨 医经溯洄集 医经原旨-薛雪 医垒元戎-王海藏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验方分册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经方实验录经方使用标准老年人便秘验方类经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临床辩证施治备要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临证指南医案灵枢经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旅舍备要方麻瑞亭治病验方王堆医书脉经慢性胃炎的中医特色疗法郭海英秘传奇方清着者佚名民间偏方验方汇篇民间中医治疗癌症的三大秘方偏方民族医药报验方汇编19891991名老中医之路名医类案正续封面名医类案名医奇方秘术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简介:《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

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

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

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卷一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着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回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虫丸干血以二神方能起死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牡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闷寓意存补金匮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腹中痛照诸篇金匮法可回天诸方论要拳拳又胸痹非偶然薤白酒妙转旋虚寒者建中填隔食反胃第八隔食病津液干胃脘闭谷食难时贤法左归餐胃阴展贲门宽启膈饮理一般推至理冲脉干大半夏加蜜安金匮秘仔细看若反胃实可叹朝暮吐分别看乏火化属虚寒吴萸饮独附丸六君类俱神丹气喘第九喘促症治分门卤莽辈只贞元阴霾盛龙雷奔实喘者痰饮援葶苈饮十枣汤青龙辈撤其藩虚喘者补而温桂苓类肾气论平衡逆泄奔豚真武剂治其源金水母主诸坤六君子妙难言他标剂忘本根血症第十血之道化中焦本冲任中溉浇温肌腠外逍遥六淫逼经道摇宜表散麻芍条七情病溢如潮引导法草姜调温摄法理中超凉泻法令瘀销赤豆散下血标若黄土实翘翘一切血此方饶水肿第十一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五皮饮元化方阳水盛加通防阴水盛加桂姜知实肿萝枳商知虚肿参术良兼喘促真武汤从俗好别低昂五水辨金匮详补天手十二方肩斯道勿炎凉卷二胀满蛊胀第十二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满拒按七物怯胀闭痛三物锄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暑症第十三伤暑病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生脉散久服康东垣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临证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湿而热连芩程湿而冷萸附行湿挟积麴查迎虚兼湿参附苓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泻心类特丁宁眩晕第十五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相搏头旋转眼纷繁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呕哕吐第十六呕吐哕皆属胃二陈加时医贵玉函经难仿佛小柴胡小肠谓吴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食不入火堪畏黄连汤为经纬若呃逆代赭汇癫狂痫第十七重阳狂重阴癫静阴象动阳宣狂多实痰宜蠲癫虚发石补天忽搐搦痫病然五畜状吐痰涎有生病历岁年火气亢芦荟平痰积锢丹矾穿三症本厥阴愆体用变标本迁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连和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五淋汤是秘诀败精淋加味啜外冷淋肾气咽点滴无名癃闭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浊又殊窍道别前饮投精愈凅肾套谈理脾恪分清饮佐黄蘗心肾方随补缀若遗精另有说有梦遗龙胆折无梦遗十全设坎离交亦不切疝气第十九疝任病归厥阴寒筋水气血寻狐出入顽麻喘治气景岳箴五苓散加减斟茴香料着医林痛不已须洗淋R痰饮第二十痰饮源水气作燥湿分治痰略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脏细量度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温药和博返约阴霾除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消渴第二十一消渴症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变通妙燥热餐伤寒瘟疫第二十二伤寒病极变迁六经法有真传头项痛太阳编胃家实阳明编眩苦呕少阳编吐利痛太阴编但欲寐少阴编吐蚘渴厥阴编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汗吐下温清悬补贵当方而圆规矩废基于今二陈尚九味寻香苏外平胃临汗源涸耗真阴邪传变病日深目击者实痛心医医法脑后鍼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两解求六法备汗为尤达原饮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妇人病四物良月信准体自康渐早至药宜凉渐迟至重桂姜错杂至气血伤归脾法主二阳兼郁结逍遥长种玉者即此详经闭塞禁地黄孕三月六君尝安胎法寒热商难产者保生方开交骨归芎乡血大下补血汤脚小指艾火炀胎衣阻失笑匡产后病生化将合诸说俱平常资顾问亦勿忘精而密长沙室妊娠篇丸散七桂枝汤列第一附半姜功超轶内十方皆法律气后篇有神术小柴胡首特笔竹叶汤风痉疾阳旦汤功与匹腹痛条须详悉羊肉汤痛谧痛满烦求枳实着脐痛下瘀吉痛而烦里热窒攻凉施毋固必杂病门还熟读二十方效俱速随证详难悉录惟温经带下服甘麦汤脏燥服药到咽效可卜小儿第二十四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凡发热太阳观热未已变多端太阳外仔细看遵法治危而安若吐泻求太阴吐泻甚变风淫慢脾说即此寻阴阳证二太擒千古秘理蕴深即痘疹此传心惟同志度金针。

郑守谦从“肝脾虚实”论治妇科杂病发微

郑守谦从“肝脾虚实”论治妇科杂病发微

ʌ临证验案ɔ郑守谦从 肝脾虚实 论治妇科杂病发微❋孙佳琦,朱馥丽,蔡连香,黄欲晓ә(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㊀100091)㊀㊀摘要:郑守谦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中医学家㊁临床医学家㊁教育学家㊂八代家传世医,建国时奉召进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奠基人之一㊂在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的理论体系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㊂郑守谦认为治疗妇科疾病应以调血畅气为要,其中尤以调节肝脾最为重要,在肝脾虚实中认为 土木阴分受病为虚,土木阳分受病为实,调理肝脾当先辨虚实 ,从虚实调理肝脾关系以调畅气机疏通血行,辨虚实,畅气血,调肝脾,依法治之即效㊂㊀㊀关键词:肝脾虚实;名老中医;临证经验;郑守谦㊀㊀中图分类号:R711;R27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0)10-1559-02❋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18-2-4174)-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所致不孕症及提高生育力的临床研究作者简介:孙佳琦(1984-),女,河北邯郸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妇科学的临床与理论研究㊂ә通讯作者:黄欲晓(1969-),女,湖北武汉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妇科生殖内分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Tel :************,E-mail :135****2080@ ㊂㊀㊀郑守谦(1891~1969),20世纪著名的中医学家㊁临床医学家㊁教育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奠基人之一㊂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内科杂病综古“‘女科综要“等书,在内㊁妇㊁儿科等领域皆颇有造诣㊂对中医妇科疾病的临证论治颇有心得,注重望诊,强调治疗妇科疾病以调理气血为根本,尤其重视调理肝脾关系,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经验撰文,以飨同道㊂1 对肝脾生理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与五行中的木相对应,将十二经脉中的肝经和胆经分别称为 足厥阴肝经 和 足少阳胆经 ,故又以厥阴㊁少阳代称肝胆㊂五行运气学说中天干地支各有五行归属,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㊂‘伤寒直格“指出每一行对应的2个天干又有阴阳属性之分: 凡先言者为刚为阳,后言者为柔为阴㊂[1] 因此,甲乙同属于木,但甲为阳木,乙为阴木㊂就脏腑而言,五脏属阴,六腑为阳,结合五行属性的天干与脏腑,则甲为阳木胆,乙为阴木肝,即东方甲乙木,甲胆阳在表,乙肝阴在里㊂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提出 女子以肝为先天 [2],乙木肝在妇科疾病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㊂乙木肝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为魂之所处,血之所藏,筋之所宗,主动主生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疏泄通调而恶抑郁,能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水谷;肝主筋,又称 罢极之本 ㊂‘素灵微蕴“指出: 木气无郁,故上下冲和,痛胀不生㊂[3] 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气滋养;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直主谋虑㊂‘医经秘旨“载: 夫风者,肝木之气,少阳相火系焉㊂[4] 肝气调畅则全身气血通而不滞,散而不郁㊂如肝气失和则致情志不舒,食少纳呆,水液输布失常,生殖功能异常,气机逆乱,血无所归㊂甲木胆连肝之腑,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囊状器官㊂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府之一㊂‘灵枢㊃本输“说: 胆者,中精之府㊂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其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㊂‘灵枢㊃经脉“载: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于足部小指次指之间,其循行路线自上而下,其经气自然也当布达下降,故其气以降为顺㊂甲木乙木相互依附㊁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甲木乙木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㊂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㊁遇事不决等㊂肝畅气和则血络流利,血海安宁㊂若忧郁忿怒而伤气,气行不畅而多扰乱血行,造成气血失调;胆气不足,心中惕惕惊恐伤肾,损伤生殖功能;木郁不达,郁二化为火,于是阳亢伤阴,对经带胎产均有诸多不利㊂故治疗妇科疾病时多重视平肝理气,疏络通瘀㊂郁结者当疏之泄之,上逆者当抑之平之,阳气偏亢者当柔之缓之,总之要使肝胆气血冲和为要㊂五行与天干相配,在方位上形成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年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㊂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属城墙之土;己为阴土,属田园之土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这样论述戊己土的关系: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㊂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㊂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㊂[5]戊土为阳土,胃在表,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㊁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95512020年10月第26卷第10期October 2020Vol.26.No.10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相表里,脾胃常被合称为后天之本㊂胃与脾同居中焦属土,但胃为燥土属阳,阳明戊土,位居三阳之长,阳盛之极必皆归宿阳明而入胃腑㊂戊土胃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㊁腐熟水谷㊂若戊土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而出现纳呆㊁厌食㊁胃脘胀闷疼痛㊁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的症状㊂己土为阴土脾在里,脾位于腹腔上部㊁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 形如犬舌,状如鸡冠 ,与胃㊁肉㊁唇㊁口等构成脾系统㊂主运化水谷水液,统血㊁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之濡养皆赖于脾,故有后天之本之称㊂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中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 的思想强调脾在五脏中的重要性㊂‘脾胃论“中更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6]㊂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所谓长夏 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于五气中属湿㊂己土为病则有纳呆㊁泄泻㊁诸湿肿满㊁乏力㊁脱垂之弊㊂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阳明为冲脉所隶,同为 气血生化之源 ,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为后天之本㊂脾为 湿土之脏 ,具冲和之德,其性柔缓㊂‘周易参同契“[7]中 土旺四季 即是此理㊂人从出生之后逐渐成长,长大以后学习㊁工作㊁娱乐等都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要通过饮食而来,但饮食须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转化为气血能量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㊂[8] ‘注解伤寒论“: 脾,坤土也㊂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㊂[9] 在女科中脾胃尤其重要,谷气盛实则血海盈满,冲任气血充足经候如期,胎产自顺㊂用药常规纬总以预先照顾中州,培养化源,以资坤厚载物为要,切忌滋腻或克伐,免伤中气,临床用药须牢记此条㊂2 对肝脾病理的阐述土木在五行中的生克关系为木克土,即肝克脾㊂肝调畅气机藏血,脾化物生血使血有源有藏㊂脉为血府,血府充盈适时满溢而有月经,所以血是经血来潮的物质基础㊂肝之气主升且肝主疏泄,脾乃气机升降之枢,使气行走周流不息㊂‘素问㊃六微旨大论篇“说: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㊂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㊂ 气机 是调理肝脾的根本,调理气机当首辨虚实㊂2.1㊀土木阳分病实甲木因郁不泄而生火,戊土主腐熟则易产热,胆胃阳气因之躁动,失去正常下降的功能,此为土木的阳分同时致病㊂此时病在阳分为实,即是胆胃之实火上炎㊂‘丹溪心法“云: 气有余便是火㊂[10] 胆中寄有相火,正常情况下与君火相济以温煦脏腑,推动人体生命活动㊂相火根于命门,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者火之性,相者火之用,龙雷之火妄动则为邪火而致病㊂‘黄帝内经“认为: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㊂ 肝气太旺胆火横犯,克制脾土常致脾胃虚弱;脾气壅滞,胃火失衡,又可致肝胆不疏,治法必须泄木和胃,方用左金丸㊂方中黄连泄心火,心是肝木之子又是君火所寄,心火得泄而其母肝胆之火得降,实则泄其子,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以平肝;吴茱萸入肝引热下行为佐,且能引领黄连入肝胆泄相火,即佐金以制木,因而名为左金丸,得以泄木和胃㊂‘医方集解“名方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亦属于此类㊂2.2㊀土木阴分病虚郑守谦认为,土虚木乘的病机为乙木横阻而湿陷脾阴,即土木的阴分同时致病,所以病在阴分为虚,病位在肝脾㊂肝气虚弱则肝用不足,引起升发不及㊁疏泄失常,致脾失健运生化之功,胃失受纳和降之能;脾气亏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㊁失血过多均可致肝血不足或肝血亏虚㊂肝脾气血不足㊁运化失司而为土木阴病,治法当以疏木培土,方用逍遥散之类㊂木盛土衰之时,甘草㊁白术和中补土以生金,金能克木即能平木;柴胡升阳,和芍药升阳敛阴以柔肝,补肝体而助肝用以平肝,达到疏木目的;当归养血和血而不留瘀弊,茯苓健脾利湿益土,使运化有权㊂诸药合用,使气机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体用并调,肝脾同治,疏逆和中,故有逍遥散之名㊂以此方治疗木郁而诸郁皆愈,即疏木培土之功效㊂郑守谦认为 百病皆生于气 ㊂‘黄帝内经“有云: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㊂ 而妇科又有其特点,妇女以血为主,又为众阴所集,一旦血衰气病则百病易生,所以妇科治病总以调血畅气为要,其次和脾胃,又当养肝血,还益补肾气㊂其中肝为女子之先天,主疏泄即为 气 ,主藏血即为 血 ;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 ,调理肝脾是调畅气血的核心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气以升,胆气以降,脏腑相和,升降有序,气血乃生㊂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举足轻重㊂郑守谦认为肝脾阴分同病为虚,肝脾阳分同病为实,当根据土木阴阳虚实分而治之㊂肝藏血,脾统血,女子以血为本[11],世人皆知肝脾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而其强调调理肝脾当先辨虚实阴阳,若不辨虚实则谬以千里㊂若肝脾虚而至土木阴分受病可见火象,如但见表象之火,用寒凉之药直折龙雷之火适得其反;抑或若本为胆胃实火而施以一派益气健脾养肝之药,无异于雪上加霜,火上浇油㊂虽识肝脾受病,若不辨阴阳虚实,虽调肝脾亦是徒劳甚则背道而驰,贻误病机㊂土木阳分受病为实,胆胃有火,治法需泄木和胃,治需龙胆泻肝等泄胆胃㊀(下转第1577页)065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0月第26卷第10期October2020Vol.26.No.102016,2016:3901485.[23]㊀张晔,左小霞,王晶.不同体质的人饮食有讲究[J].中国食品,2011(3):76-77.[24]㊀李红,刘璇,陈斌,等.长沙地区1386例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2):1358-1362.[25]㊀汤凤池,李晓芳.从 阳主阴从 角度试论阳虚失眠之证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7,26(4):85-87. [26]㊀杨志敏,徐福平,黄鹂,等. 治未病 思想在阳虚失眠防治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682-683. [27]㊀邱潇娴.中医调护在阳虚体质中的应用现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0):1-4.[28]㊀杨明,何燕萍,黄李双,等.不孕症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研究[J].新中医,2010,42(5):55-56.[29]㊀李海峰.生活习惯与脾阳虚的相关性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30]㊀WANG Q.Individualized medicine,health medicine,and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Chinese medicine[J].Frontiers ofmedicine,2012,6(1):1-7.[31]㊀李彪,任郭英,严芳.阳虚失眠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18(1):70-71.[32]㊀刘芳芳.基于差异蛋白组学对外湿环境下脾阳虚大鼠的发病机制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33]㊀刘立红.炎炎夏日谨防伤阳[J].中华养生保健,2013(9):62-63.[34]㊀岑澔,王琦.不同年龄人群体质分布的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26-1127.[35]㊀郑晓辉,简振尧.广州社区老年居民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277-279.[36]㊀宋丽珍,郭明义,陈鉴,等.福州地区不同年龄正常人群中医体质分析[J].中医药通报,2018,17(3):44-47. [37]㊀冯娟,宫玉艳,李好勋,等.全国五省市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722-4725.[38]㊀李佳平.常德地区自然人群852例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0):118-119. [39]㊀瞿国峰,王成.C型性格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9):1458-1462.[40]㊀马寰.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4.[41]㊀王济,王琦,张惠敏,等.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方法和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7-10. [42]㊀王济,李英帅,李玲孺,等.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基因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871-3873. [43]㊀姚实林,张祖志,吴君霞,等.阳虚质者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小样本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4-7.[44]㊀郭威堂,汪鸣,韩琦,等.论阳虚体质与肿瘤的发病关系[J].中医药信息,2016,33(6):17-19.[45]㊀杨晓蕾,杨超,张钦婷,等.恶性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相关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64-166.[46]㊀郭鹏,邹志东.北京社区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J].河北中医,2017,39(6):839-843.[47]㊀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㊀郑里翔,刘红宁,舒洋,等.不同体质血清对A549肺癌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324-327.[49]㊀李杰,吴承玉,骆文斌,等.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8):1161-1162. [50]㊀王敏,汤毅.200例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及相关性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3):118-120.[51]㊀吴毛蕾,谢宝松.支气管哮喘患者体质与CRP㊁Fib及ACT评分的关系[J].福建中医药,2012,43(3):11-12. [52]㊀姚实林.阳虚质理论及其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53]㊀蒋云霞.广西南宁地区人群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及中医体质分析[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收稿日期:2020-03-20(上接第1560页)实火之方为宜;如土木阴分受病为虚,肝虚脾弱,治法须缓缓疏通而发之,以逍遥等培土疏肝之方徐徐图之㊂辨虚实,调肝脾,令一身气血周流通畅,经络通畅而病愈㊂3 典型病案刘某,女,48岁,已婚,2019年1月22日初诊:刻下症见停经3个月,失眠严重,入睡困难,眠浅早醒,胁痛,善太息,纳差,胃胀,嗳腐吞酸,潮热明显,汗出不甚,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弦㊂患者烘热汗出,眠差早醒,舌红苔薄少津均为阴虚症状,并伴有胁痛,善太息为肝气不舒,纳差嗳腐吞酸为脾虚失运,患者失眠的根本原因是肝肾阴虚,脾失健运,阴不敛阳,神无所居,治当调肝理脾㊁滋肾养肝㊂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知母㊁黄柏滋肝肾阴以降虚火为臣药;白术㊁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刺五加益精兼调内分泌;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缓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㊂7d后复诊,患者失眠症状明显减轻,仍有早醒,潮热减少,胁痛胃胀消失,守方1周,并嘱患者睡前药渣泡脚,复诊患者基本无明显症状㊂按语:该患者有嗳腐吞酸㊁潮热等热象且失眠严重,此为阳不入阴的表现,并有胁痛㊁善太息,此为肝虚气机运行不利而郁,纳差㊁胃胀为脾虚运化失司,舌红苔薄少津㊁脉细弦看似有热,实为虚火,究其本质属土木阴分病虚,不宜凉药直折,而当疏肝健脾培虚㊁依法治之即效㊂参考文献:[1]㊀刘完素.伤寒直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3]㊀黄元御.素灵微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㊀盛寅.医经秘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㊀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㊀李杲.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㊀任法融.周易参同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㊀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㊀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㊀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收稿日期:2020-03-1077512020年10月第26卷第10期October2020Vol.26.No.10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类图书大全

中医药类图书大全
普济方-011-020.pdf 详情 11.9MB
普济方-000-010.pdf 详情 13.4MB
名医类案.pdf 详情 13.2MB
名医类案(正续)-封面.pdf 详情 369.7KB
普济方-080.pdf 详情 1.2MB
普济方-079.pdf 详情 1.4MB
普济方-071.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70.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69.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67.pdf 详情 945.5KB
普济方-066.pdf 详情 869.2KB
普济方-065.pdf 详情 1015.1KB
普济方-064.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078.pdf 详情 928.1KB
普济方-077.pdf 详情 845.3KB
普济方-076.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075.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074.pdf 详情 1.4MB
普济方-073.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072.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119.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118.pdf 详情 1.1MB
普济方-117.pdf 详情 1.9MB
普济方-116.pdf 详情 1.6MB
普济方-115.pdf 详情 2.1MB
普济方-114.pdf 详情 1.3MB
普济方-113.pdf 详情 1015.6KB
本草三家合注.pdf 详情 7.4MB
黄石屏.pdf 详情 69.4KB
医宗金鉴-03-删补名医方论.pdf 详情 2.8MB
续名医类案.pdf 详情 33.1MB

《中医药类图书大全》

《中医药类图书大全》
张山雷医集.rar 详情 78.5MB
医理衡正-丁伯荪.pdf 详情 2.1MB
医经原旨-薛雪.pdf 详情 8.1MB
医贯.pdf 详情 2.8MB
薛氏湿热论歌诀.pdf 详情 342.4KB
医经秘旨.pdf 详情 329.5KB
素问-王冰.pdf 详情 12.6MB
汤液本草-王海藏.pdf 详情 4.3MB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pdf 详情 6.3MB
经方实验录.pdf 详情 3.2MB
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pdf 详情 9.3MB
活人书-朱耾.pdf 详情 8.4MB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详情 8.2MB
黄帝内经1000问.pdf 详情 21MB
赵绍琴医案精选.doc 详情 176.5KB
郑钦安医术阐释.pdf 详情 17.6MB
.本草纲目图解版.chm 详情 18MB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编.pdf 详情 9.4MB
《任应秋论医集》.pdf 详情 39.8MB
《秘授古脉法抄本》.exe 详情 325.2KB
肘后备急方-葛洪.pdf 详情 7.7MB
中医妇科临证备要.pdf 详情 2.7MB
重庆堂随笔.pdf 详情 3.3MB
杂病源.pdf 详情 626.7KB
阴证略例.pdf 详情 1.9MB
诸病原候论-巢元方.pdf 详情 17.3MB
针灸甲乙经.pdf 详情 7.7MB
医宗金鉴-02-金匮要略注.pdf 详情 5.2MB
医宗金鉴-01-伤寒论注.pdf 详情 9.8MB
医宗金鉴-00-封面.目录.pdf 详情 439.2KB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6-近代校释珍本辑录.pdf 详情 9.3M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时则驾者不可同日而语,而 其志则足尚矣。今读盛氏笔记,发挥经旨,明若燃犀。盖早年隐居洞庭之滨,喜读 坟典,洞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稍懈,遂 膺徵辟,而春满两都,名溢宇宙,乃积学日深有以致之者。余应京兆试,过同年 寓,偶一见之,如获鸿宝,假录一通@,朝夕研究。折衷诸家,参以己意,将疑似 难明之旨,。提要钩元,随读随按,阐其未尽之意,以启后进之悟,苟能讨论奥 蕴,真古今一贯之理,实医林罕见之书。引而伸之,平时得之于心,临证应之于 手,裨益苍生,殊非浅妙也。 时道光丙戌仲秋上浣重评校秘旨藏事日也晓澜书 绪原
脾喜燥,伤于寒湿则不能消磨水谷,宜术、附以温燥之;然脾阴不足而谷亦不 化,又不可以温燥为治。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而失出者;有思虑伤脾,脾虚 不能消谷而作泻者,此皆以回护@中气为本,勿治其标。有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 行,随气出于鼻为衄,如“动气在右”,汗之令衄是也。脾虚不能行津于三阴,胃 虚不能行液于三阳,“气日以衰,脉道不利”,其血悉从中积此,而欲消其留瘀, 当以参、芪监之。如胎已数月,忽动不止,有症痼害者,当下其症而胎自安;设不 知此,谨知养血,是为症瘕树帜,养痈为患乎。忆戊子冬,奉上命往视东宫妃张 氏,经闭十月,腹胀如鼓,•众医皆以养血安胎治,病加剧。予诊脉沉涩弦紧,无 生气,直断为蓄血腹胀,疏桃仁承气汤合抵当法方进。东宫怒甚,羁锁禁中③数 日,疾益剧。命余从细复诊,脉仍如前,疏前方进,并奏明:“再三日,臣不敢疏 方”。逾二日,赏赉 0 多珍。盖妃服药,下瘀块数斗,胀消腹平,遂释罪而褒荣, 予之万幸也。今特记之。
医经秘旨
《医经秘旨》二卷,明•盛寅著述。盛寅,字启东,江苏吴江县人。生于 1375 年, 殁于 1441 年,享年 66 岁。盛氏早年先习举子业,弗利,后弃儒攻医,为医家戴元 礼再传弟子。明永乐初为医学正科,永乐中授太医院御医,曾为明成祖治风湿病, 仁宗妃治血疾。因其医术高超,治病多奇验,声振两都。盛氏除私淑元礼之学外, 对《内经》、《伤寒论》造诣颇深。他认为,医者常法易学,变法难通,故谆谆告 诫后学,不仅要知晓治法之当然,更应懂得治法之所以然。
又平脉法云:“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迫促,上入胸膈。”夫少阴 脉不至,是先天元阴元阳受伤。肾者,先天也,脾胃者,后天也。先天既已受伤则 不能生乎后天,故脾胃之阴阳亦伤,不能运化水谷而生湿热;湿热下流,则膀胱之 气不行,浊气因而上入,浊气上入,肺气便壅,脾气愈滞,于是为痰为饮,而腹胀 食滞之症形焉。其少阳升发之气郁而不升,为周身刺痛,为呕逆吐酸。心主之阳为 浊阴所乘,则为心悸怔忡。是肾之故养身莫妙于节欲也。若不知此,而但以行痰、 利气为治,则燥痰伤其阴,利气伤其阳,不坐困乎?此又专主肾虚而言也。
子母情牵,仇雠肆虐,或胜克乘薄之不一。又本脏本脉,其别者,或走他脏他 脉,一脏病往往挟他脏而见证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乘虚而入,是虚为本,邪为标,故去邪不可不加以 养正。此一注脚,人所同也。然亦有身体壮盛之人,暴受邪气,如外感风寒、内伤 饮食之类,本气未必皆虚,受病之后,反显虚象。若营卫受邪,则屈伸不利,动作 衰乏;脾胃受邪,则四肢无力,恶食、呕、泄之类。此邪气既凑之后,其气必虚, 是虚因邪而显,邪为本,虚为标。斯时但当亟去其邪而正白复,不必顾虑其虚,用 药牵制。此一注脚,余所独也。
此外,本书与《医滓筏》的内容有部分相同。《医经秘旨》共有二十二篇,《医 津筏》为十四篇。两书前十篇在文字、标题上大致雷同,但文后按语不同;《医经 秘旨》后十二篇与《医津筏》后四篇的内容迥异。两书先后收入《三三医书》,但 《医津筏》作者题为清•江之兰。《三三医书》编辑裘吉生曾在《医津筏》提要中 加以说明,但未作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兹鉴于两书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 充,有助于学习,故将《医津筏》后四篇附录于书末,以供读者参阅。
治病当知标本矣,然犹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虚而生湿热,是虚 为本,湿热为标也;至湿热下流,膀胱之气化不利,是湿热为标,气不利为标中之 标;至气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又标中标之标也。推此而逆求之,则本中 之本,亦可得矣。
阳旺生阴气不足,亦令人口干而津液不通。 喘而短气,须别寒热虚实,分类治之。至于哮,则素有之痰火,为风寒所束而 发,但看其人之强弱,用药轻重可耳。 肺本金寒水冷之藏。然既已汗、吐、下损其津液而成肺痿矣,岂清凉之品所能复 其津液乎?此仲景竟用桂枝、人参、姜、枣,所宜详究也。 火与痰本气与津液也。无病则为气与津液,有病则为火为痰。然致病之由,不过 内伤、外感,有余、不足,求其本而治之,则痰消火灭。故日:见痰莫治痰, 见热莫治热者,以此。 内伤外感,悉能致劳,苟不察其虚实,但施养阴清热之套剂,则虚者未必受补, 而实者愈实矣。 失血证毕竟属热者多。世有用寒凉而反剧者,盖有气虚之火,有血虚之火耳。冲 气上逆,有上焦之阳不足而阴气上千者;有下焦之阴不足而阴火上逆者;有 脾胃之湿热下流而肝肾之气不能固守于下者,俱挟冲脉故耳! 邪火内炽,阳事反痿,苦寒泻之,阳事勃然,火与真阳势不两立如此。世人以助 火之剂,冀回真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所谓虚风者,似风非风也。然亦有阴阳之别,阴虚是热则生风,阳虚是阳气不能 卫外。 卫为阳,阳虚不能卫外,故中风@。风为阳邪,以类相召故也。但风为阳邪,既 中之后,每多显阳热之症。此不可不推求其受病之本,而务从事于见病之标也。 诸病皆治其本,唯中满与大小便不利,当治其标,以证之危急,不暇为本计也。 余谓果系实证,则不难消导之、通利之,治其标可也。若涉虚证,其法可行 乎?仍当治其本。
肺虚咳者,何也?失其降下之令也。徒降其气,咳愈频矣。 黄昏咳多者,是火浮于肺。此阴虚之火,故宜五味子敛而降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者肺也,不得以香燥利气。 “湿胜则濡泄,”当以燥剂治之。然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此肺移热于大肠 之病,若以温燥治之,是益其病也。 渴固多热。然内外伤感,悉能令津液不行而渴,须求其自。 三阴@结是水之本,至肺气不利,发为浮肿,喘嗽口干,小便涩,腹满,黄汗, 身重不能转侧,阴肿阴湿,则又水之标也。 寒邪在表,郁热于经,而令咳血衄血,解表白愈,麻黄杏子汤是也。心肺有疾而 鼻为之不利,不必专主于风寒也。 “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下为本、内为本,故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 表寒里热,但清其热而寒自已。然须加以反佐之药,以免格拒。至于先伤 于风而后伤于寒,先伤于暑而后伤于湿之类,又当相其轻重缓急而施治。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四肢无力,动作衰乏,虚也。然邪客营卫,则出入之道废,中焦有阻,则升降之 机穷:亦能见证如此,故日“无者求之”。 诸痛无补,言气逆滞也。虽然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真气虚乏之人,诸 邪易于留着,着则逆,逆则痛。疏刷之中,不可无补养之品,徒恃攻击则正 愈虚,不能送邪外出,邪愈着而痛无休止也。遇斯疾者,攻补兼施而不愈,遂宜屏 弃一切,其要又在断厚味、远房帏,使邪无所助而正气日胜,然后佐以疏刷,击其 惰归。,病无不愈。但邪气方炽,病者正在呻吟痛苦之时,医者教之以如此如此, 是犹子舆氏教滕君,以强为善,鲜不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者也。又若脾胃亡液,焦 燥如割,宜用真生苄;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当用小建中汤;肝气不足,两胁 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发呛,心腹痛,目不明了,爪甲枯,口面青,宜 补肝汤。房劳过度,肾虚赢怯之人,胸膈间多隐痛,此肾虚不能约气,气虚不能生 血之故,气血俱虚,则凝滞而作痛,宜用破故纸之类温肾,芎归之类养血。又胸痹 痛,有真阴虚而然者,有元阳虚地气上千而然者。头痛有气虚者,有血虚者,有肾 虚者,皆不可以无补也。(苄,地黄也。) 妇人因产去血过多,腹中急痛,是肝木无血以养•宜当归建中汤。亦是痛而应补 者。 妇人居经@,血弱气盛,孤阳独呼,阴不能吸。阴为积寒,阳为聚热,故时发洒 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数多,唾涎沫,其脉右浮大、左弱涩。此当养血,所见之 证勿计也。证象白虎,误服白虎汤必死,言治假以真也。
东方@常实,有泻无补。其说有二: 一者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劲急速,一者 木火同居,风乘火势,火助风威,皆毋赞其胜也。若言其本,则乙癸同源,养血与 滋阴并急。
癫、狂、痫皆主于痰。癫是虚而致痰;狂是实而致痰;痫是风而致痰。虚、实、 风为本,痰皆为标也。
痰在肺,日燥痰,又日气痰。以肺金为燥而主气也。燥为本,气为标,其痰涩而 难出,见为证也,往往胸膈阻塞,关节不利。不知者,以辛香燥热利其气,燥者益 燥,气愈不利。
时永乐十有六年暮春上浣姑苏启东识 目录 卷上 治病必求其本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琉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卷下 适事为故 反佐以取之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各求其属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
推本阴阳 脱阳遗精 国朝医学 医不三世辨 寒因热用热因寒用 冲为血海 胃家湿热 酒面伤脾 蜘蛛治蛊 湿热生虫腹胀如蛊 五脏之虫形状 初痢忌用涩剂 冷酒致痢 卷上 治病必求其本
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消导治积,以快药泄满,以补冶虚赢,以涩固脱,以 利下攻秘,以润治渴,以辛温散表,以香燥理气,、以寒凉止血,以通止痛,以养 血治不得眠,以补兼滑治脉迟涩,以清且敛治脉洪大,以下气清火治上逆,以利水 通淋治水泛滥,以凉表治发热,虽在下愚,不难措手。唯是以寒治寒,如“诸寒鼓 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是也,以热治热,如“发表不远热”是也;以补治积, 所谓养正积自除是也,以益气治满,所谓满用术甘是也;以下治利,所谓“通因通 用”是也;以提气治闭,如小便不利用补中益气是也。以泄水治渴,如五苓散治消 渴是也;以寒散表,如四时感冒,怫热自内而达于外,药用苦寒酸寒是也’以凉平 理气,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是也,以温补止血,如黄土汤、桃花汤是也;以 攻击治不得眠,如胃不和则卧不安,又痰在胆经神不归舍是也;以利下治迟涩之 脉,如脉迟而滑有宿食,又脉涩不减为中焦实是也;以补中治洪大之脉,如内伤用 补中益气汤是也;以温中治呕逆,如吴茱萸汤、大半夏汤是也;以固表和营治水, 如水在皮中,四肢聂聂动,防己茯苓汤是也;以实表出汗,冶太阳中风,如桂枝汤 是也;以攻下及补益治发热,如表无热而里有热是也。’如此之类,苟条分缕析, 何可殚述,虽在上智国亦费。推求前哲,非不切切著明,奈后人动手便错者,良由 但知治法之所当然,而不知治法之所以然也。不揣疏略,特将平日经验历试不爽@ 者,阐明疑似之理,提纲挈领,本之经文,节其要旨,参以管窥所得,随笔记录, 俾后进者,有所指归,触类旁通,所谓“比类奇恒,或在于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