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脉法

合集下载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学的脉法)第⼀篇:清末民间中医⼿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治疗,我从张世化⽼师那⾥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部分打出来,⾏家们看看没有实⽤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家,明其⼤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虚⽕,浮⽽有⼒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知是⽓,沉⽽有⼒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肠两⼨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诊脉时,稳呼吸,以⼰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息四⾄平和脉,再加⼀⾄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九⼗⾄将死期。

当医⼈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把⼈混,当医⼈,阴阳不分,⽆怪乎,治死活⼈。

7、⼼经浮脉左⼨浮,⼼⽕虚,不能⽣⼟;⼟困兮,⾦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汗,归脾为主,去⽊⾹,易⽩芍,五味敛补;养⼼汤,补⼼丹,⼆⽅酌处。

归脾汤诗⽈:参术龙芪神,远归⾹枣仁,⽢草须⽤炙,⽔煎姜枣引。

养⼼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宁。

补⼼丹诗:⼈元(⽞)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诗:补⼼加⽯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引⽤灯草汤,去了五味⼦,加草和中堂。

《秘授古脉法抄本》

《秘授古脉法抄本》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秘传脉法绝学

秘传脉法绝学

秘传脉法绝学I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

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人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

《本草述钩玄》载:“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

”周氏门人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慎柔、石震等,皆为一时名医。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

周慎斋师从薛立斋,善以阴阳升降,五行制化辨证施治,故下文应用六味、八味地黄之处颇多,本文仅供后学参考,提供思路,非金科玉律,烦请同道去粗取精,择其善而从之。

(编辑/小谢)医家秘奥脉法卷作者/周慎斋(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前言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离经脉第二
•守灵脉第三
•趺阳脉第四
•人迎气口脉第五
•青龙脉第六
•太冲脉第七
•龙曜脉第八
•神阙脉第九
•育婴脉第十
•竿珠脉第十一
•庚金脉第十二
•吏仓脉第十三
•水曹脉第十四
•督脉第十五
•冲脉第十六
•带脉第十七
•任脉第十八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阴阳二脉第二十
•真气探瘕法
三、讨论
•三、讨论。

医家秘奥脉法卷---精品管理资料

医家秘奥脉法卷---精品管理资料

医家秘奥脉法卷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古脉法

古脉法

《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离经脉第二守灵脉第三趺阳脉第四人迎气口脉第五青龙脉第六太冲脉第七龙曜脉第八神阙脉第九育婴脉第十竿珠脉第十一庚金脉第十二吏仓脉第十三水曹脉第十四督脉第十五冲脉第十六带脉第十七任脉第十八阴阳二维脉第十九阴阳二蹻脉第二十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文|润和紫气导读周慎斋(约公元1508-1586年)名子干,明代宛陵(今安徽宣城)人。

中年才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拜于薛己门下。

其人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

现存《慎斋遗书》、《医家秘奥》两书,对脉理、内伤证治的论述,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

医家秘奥脉法卷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第二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

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脉诊当依前说)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

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

左右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四、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

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

证治大法详《证治大法品》。

守灵脉第三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穴。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

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

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趺阳脉第四一、所候:胃经脉二、部位: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

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

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

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

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

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

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

二、部位:如前述。

三、诊法: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

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

四、所主: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左右是“四正”。

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

反之,超过或不及是左右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

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

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

青龙脉第六《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法象飞龙,其真神名龙烟。

一、所候:肝经脉。

二、部位:两侧期门穴。

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

三、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

四、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

右动极微。

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左右相等,甚或大于左。

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

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穴痛。

气功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乳房内侧。

太冲脉第七一、所候:太冲脉为青龙脉之别候,太冲虽为肝经穴,然又为候血份之专脉。

二、部位:两侧太冲穴。

三、诊法:与一般切脉指法同。

四、所主:候妇女地道通塞及崩中带下,得阳脉为月事赶前,为血有余之征。

脉见短沉涩属虚,月经愆期,经来腹痛或胞中冷及不孕。

决生死:亡血家太冲芤涩,脉绝者死。

龙曜脉第八《黄庭经》曰:胆之神名曰龙曜。

一、所候:胆经脉。

丹家认为胆不属腑,也不属脏,虽归于六腑而又不以腑为用也。

盖亦下受水气、受坎宫之化道也,故《黄庭经》与《四季摄生图》别立胆为一脏,以胆之用可阴可阳,故曰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是也。

二、部位:上候耳门双穴,下候日月穴(在脐两旁外开3-4寸、斜上约2寸凹部,与腰眼穴相对。

腰眼穴取法:直立两手上举,身略侧转,肾腧外侧有凹处是穴。

三、诊法:病人取站立位,以指候脉之跳动。

四、所主:耳门穴动脉插鬓中为有余。

上入率角者为过。

日月穴左跳右不跳或微跳为正常,以左为日右为月,丹经所谓“日明月晦”者是也。

日月相反为胆有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证,皆右大于左也。

神阙脉第九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故曰神阙。

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

一、所候:脾经脉。

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

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功不知此也,证之临床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必然可能之事。

盖真理不可抹杀也。

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

正因脾胰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

二、部位:神阙穴,虚里穴(经外奇穴,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三、诊法:甲、以剑诀取神阙穴。

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

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

四、所主:甲、神阙穴: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不吸指反见脉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

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极强,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

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

经闭及气功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极弱。

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

反之为不足之征。

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

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左右以上诸脉。

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特效。

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育婴脉第十肾居北方水宫为黑帝,其脏神如鹿而两首,有左右之分,其真神号育婴。

一、所候:肾经脉二、部位:太渊尺部后循经至尺泽。

又后轳辘关(十四至十六椎间)三、诊法:两部均以候气为主,而不候脉。

尺泽部候寒热并测其长短,将臂三段来测量,与《内经》所载诊尺肤法同。

轳辘关亦候气,令病人俯卧,用豹扑候之(拇指交接于十四椎处,四个指头平贴季肋之下,然后拇指向左右平行分开,同时拇指内顶,取在灵台穴上,病人腰内有酸麻胀痛等八触反应出现)。

四、所主:尺肤温和者为正常,甚热者为肾水亏,热极而发红色为阴虚之极。

寒者为肾寒,男子失精亡血,女子梦交不孕。

育婴买长短合度而偏长且温和者,按“太素脉法”主多嗣。

轳辘关候肾之本脏,正常人仅腰有酸胀感,如酸胀下行至臀腿为下虚之候,主肾虚;酸胀上行至阳纲、肝脾腧等处时,上有余之候,主肾阳上浮。

竿珠脉第十一一、所候:小肠经二、部位:小海穴三、诊法:本脉以候气为主,用中指叩弹小海穴。

四、所主:诊法一般叩弹一次即出现麻跳,两次方出现者为气迟,三次方出现者为气迟甚,四五次方出现者为小肠气化功能极差。

叩弹后跳痛但不麻者为小肠热证。

叩弹后麻木不仁为患小肠痈疽。

此时需进一步检查小指甲,甲血聚迟者为阴疽(肠癌),血自还速者为阳证(有热),聚血紫黑者为中毒。

庚金脉第十二一、所候:大肠经二、部位:合谷三、诊法:甲、同胃经艮宫脉(候气)乙、候脉四、所主:甲、掐合谷痛者为胃病,痠胀者为大肠病算帐,便秘者胀多,便溏者痠多。

乙、拉提虎口软筋,痠感为常。

又以痠、胀、痛定阴阳虚实。

丙、合谷脉长出虎口为大肠阴虚便秘之候,大便初鞕后溏者尤然。

丁、合谷脉长,候气时具有麻胀感者为肩臂痛或肩臂不举之症,治宜取手阳明,较服散风逐湿药为佳。

医家每将关节经筋痛感以“风湿性关节炎”六字统之,其谬远矣。

吏仓脉第十三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

一、所候:胰经脉二、部位:阳池与支正穴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时,支正应有鼓指感。

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