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说明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人体的奥秘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体健康与生活习惯4. 地球宇宙与空间探索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及人类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激发对植物学的兴趣。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人体器官的功能。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掌握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基本知识,关注人体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播放地球生态系统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难点、典型例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简述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3)介绍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答案:(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制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等。
(2)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3)如:心脏,功能为输送血液,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各章节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第1课《变化的特征》,第2课《物质的变化》,第3课《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第4课《混合物的分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特征,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特征的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药品(盐、糖、醋、小苏打、柠檬酸等)。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实验器材(安全镜、实验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特征。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第1课《变化的特征》,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可逆性、不可逆性等特征。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第2课《物质的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学会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变化的特征可逆性不可逆性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沉淀蒸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简述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2. 答案:(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新物质。
如:水的沸腾是物理变化,而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2)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有:过滤、沉淀、蒸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3篇】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六班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一预期学习结果: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形状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像。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
教学过程:一、发觉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嬉戏。
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沟通。
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展现遗传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
由同学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认真观看对比,说说究竟哪里最像。
3、老师讲解什么是遗传。
4、同学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比观看,然后思索并沟通: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5、活动:在课文中,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熟悉动物的遗传现象。
1、同学分别观看小狗、小兔、猎豹、企鹅、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像点。
2、小组争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沟通。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三、熟悉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莫非也有遗传吗?2、小组争论。
3、同学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
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5、同学沟通。
四、综合练习。
谈话:认真观看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看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想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六班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绽开探究活动。
3、能够对将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学问与技能1、知道如何节省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第一章:探索物质世界(第14节)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1.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4 物质的制取与用途2.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第58节)2.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2.2 生活中的热现象2.3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2.4 生活中的电现象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912节)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3.2 天气与气候3.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3.4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与利用4. 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316节)4.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4.2 常见的工程技术4.3 技术与生活的关系4.4 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现象。
3.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表形态、天气与气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4. 学生能够了解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生活关系,认识常见的工程技术,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常见的工程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设计与总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
(板书:微小世界)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
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4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教学(教科版)

答案:蜜蜂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狼通过捕食可以控制其他动物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3.动物保护
-请列举三种动物保护的方法,并解释它们的重要性。
答案:设立自然保护区、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禁止非法狩猎。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请描述人类活动对动物和环境的影响,并解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本板书设计旨在通过清晰的分类、简洁的列表和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动物的分类、特征和保护的重要性。
-结构上,从动物分类到特征,再到保护,条理分明,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符号,突出重点,准确传达信息,同时通过颜色、图标等艺术性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形态学分类法,原理: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5.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动物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答案:动物可以提供食物、衣物、药物等资源,同时还可以帮助人类进行农业劳动、陪伴人类等。
-请描述人类如何通过保护动物来保护自己。
答案:通过保护动物,可以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恶化,从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理解动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包括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他们还将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动物保护。
2.能力提升:学生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探究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等。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锻炼。
3.多元化评价方式:我将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一、填空题1、放大镜也叫。
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三、问答题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四、实验探究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侧C腹部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B.3C.4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二、连线题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三、简答题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填空题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二、判断题以下哪些是晶体?是的在括号里打“√”。
1、红糖()2、面条()3、食盐()4、雪花()5、玻璃()6、珍珠()三、思考题四、有人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4课怎样放的更大一、填空题1、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
荷兰科学家制造出了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问答题1、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三、实验探究1、给你两个放大镜,你能利用它们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吗?简要说说制作方法。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一、选择题1、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的正像B放大的倒像C缩小的正像2、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牛顿3、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应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作为标本。
A井B中C口4、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可简单地慨括为()。
A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C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5、利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A细胞B气泡C液泡6、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A200 B2000 C200万二、实验探究1、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排序。
()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整调节旋钮,是标本出现在视野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将观察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2、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碰到两个难题,请你帮忙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
错误:改正:(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而且标本片对着通光孔的中央,可从目镜里只能看到亮圈,看不到洋葱表皮的细胞。
错误:改正:3、请你用文字描述你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并画出图。
一、填空题1、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命都是由组成。
2、英国物理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之一。
3、细胞的形态是的,它们具有不同的。
二、问答题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2、简要说说细胞的结构。
3、研究细胞有什么样的意义?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问答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们由什么组成?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们?2、有人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这种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3、通过观察,你发现了水里面有哪些微生物呢?4、微生物具有哪些生物特征?草履虫鼓藻变形虫船形硅藻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一、填空题1、在和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2、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要靠,如果没有它们,地球将变成垃圾的世界。
二、判断题()1、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2、微生物也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3、人的最好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长的微小物体。
()4、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5、微生物都是一样的。
三、问答题1、不少传染病的流行都与微生物有关,请举出几个例子。
2、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请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微生物服务生活的例子。
1、将下列人物与他的成就连起来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杂交水稻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三百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生物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核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一、填空题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的,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2、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有些变化产生了。
二、选择题1、像易拉罐被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是()。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2、蜡烛燃烧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3、把泥做成器的过程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4、声音()物质构成的。
A不是B是C无法确定5、像房屋、石头等这样一些物质是()。
A永远不会变化的B缓慢变化的C快速变化的三、判断题1、下列哪些是物质(是物质的请在括号里打√):A桌子()B空气()C声音()D冰块()E铁丝()F白纸()G温度()H小鸟()L长度()2、下列现象中,属于形态变化的有,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
A生鸡蛋变熟鸡蛋B面粉做成馒头C秋天树叶变黄D钢锭打成菜刀E池塘的水干枯了F盐酸滴在石灰石上G清石灰水吹气后边浑浊H糖加热至黑色I打开冰箱门后冒白气J树木做成家具K岩石烧成水泥L馒头发霉四、思考题有人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填空题1、物质的变化可分为和,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改变颜色、、、等现象的产生。
二、选择题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
A没有明显变化B变成其他物质C发芽了2、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态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燃烧一纸和撕碎一纸相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C都是物理变化三、简答题1、什么是物理变化?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化学变化?试举例说明。
3、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选择题1、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A黑色B紫红色C蓝色2、长时间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A口腔中含有糖B米饭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C米饭本来就是甜的3、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B白砂糖C面包4、食物在体转化为营养物质时发生了()。
A简单的物理变化B没发生变化C复杂的化学变化5、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A土豆B藕C虾米二、问答题1、米饭在嘴里开始没有甜味,慢慢嚼着才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取出一根试管,里面装一些水,放入少量淀粉摇一摇,再滴几滴碘酒会怎么样?这是什么原因?三、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马铃薯中是否有淀粉。
实验器材:水果刀、滴管、碘酒。
实验方法:首先用水果刀将一新鲜的马铃薯切开,再用滴管将碘酒滴到马铃薯的切面上,然后看切开面上是否有蓝色出现,最好得出结论。
问题:1、缺少什么器材?2、观察到什么现象?3、得出什么结论?第4课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填空题1、小打是一种色的体。
白醋是一种色的带味的体。
2、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叫,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
二、实验探究探究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情况。
1、小打和白醋混合后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把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入玻璃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判断?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玻璃杯中的气体是什么吗?为什么?三、思考题四、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第5课铁生锈了一、选择题1、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2、下列关于铁锈的说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铁锈叫氧化铁B铁锈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3、铁生锈是()。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4、铁钉在有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刷油漆B抹油C放入盐中5、在下列情况下,埋在地下的铸铁管道被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
A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B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C在呈酸性的潮湿土壤中二、思考题1、厨房里的菜刀、铁锅非常容易生锈,请你分析生锈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2、小明新买了一辆自行车,他非常喜爱这辆车,老担心车子生锈,请你帮他多想些办法来保护新自行车,防止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