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人为善勤俭持家(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一)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重视长幼尊卑、忠信孝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因此在家族的延续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独有的气质,这就是家风。谈到家风家训,很多人会想到一些书籍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我认为家风不一定就是成文的典籍,在寻常百姓的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家风。

家风与家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别,但所有家风的共同点是:蕴含着最朴素的价值观,能引人向善,催人奋进,在家庭的传承与践行中,能体现出家风蕴含的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我家祖上几乎没有声名显赫的先人,但是在家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家风,如果非要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就是:与人为善,勤俭持家。

从我记事起,每逢家里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笑容,落落大方接待客人。其间总少不了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气氛欢乐融洽,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于我严守家规,热情待客,博得了客人的赞赏:“你家的孩子真懂事、有礼貌。”但是平时,淘气的我也会时不时“犯上”。例如给睡觉的父亲别上一只发卡,鼻孔里插两根狗尾巴草。于是母亲手执笤帚将我赶到院子里,还能听到父亲的怒斥。但父亲与母亲的慈爱,又溢于言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孩子,父母都是那么和善真诚。

谈到节俭,不得不讲个故事。一天晚上,家里突然没电了,接到母亲的电话后,我连忙回到家里。见开关坏了,我便要出门去买。母亲说:“都这么晚了,电器店都关门了,你去床底左边找找,那里有个小箱子,里面有个旧开关,拿来用吧。”我看到床底下放满各种杂物,有条有理,整整齐齐。我找到旧开关并装上去,顿时满室大放光明。在灯光照射下,见母亲正在拾起坏了的开关。我便对母亲说:“没有用了,修理不好的。你看看,你床底这些东西放得满满的,没有用的就丢掉吧。”母亲笑着说:“这些东西总会用得着,都有用,不能丢,不能丢!你刚才装上的旧开关,就是放在这里的,现在不是派上用场了吗?”

现在生活好了,父亲依然那么勤俭。他不但自己毕生节俭,而且教育我从小要勤俭。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是让我们先吃,他自己最后吃。有时见我们碗里有剩饭,他便以一种吓唬人的语气说:“从小剩饭,长大后会满脸长

痘。”然后又循循善诱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的小麦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晾晒等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咱们可不能浪费。”父亲勤劳节俭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也算是家风的一种传承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

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父母的一举一动总能影响我们。我爱我家,我也要把滋养我成长的这种“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1

浓浓窑洞情(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二)

农历大年初一,我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见到了早已盼我回家过年的亲人们,见到了贴满“对子”的老院子,还有记忆里冒着炊烟的一孔孔窑洞……

自从1982年离开家乡,我在外漂泊了35个年头。而每个春节我几乎都在老家的窑洞里度过。

从记事起,每逢过年,早晨一睁开眼睛,我家窑洞里里外外都被父亲贴满了“对子”,也就是春联。在全村老一辈当中,父亲是为数不多上过私塾的“知识分子”,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字。快过年了,乡亲们送来一摞摞的红纸,让父亲帮忙写“对子”。看着乡亲们面带笑容、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取走了“对子”,母亲脸上溢满了自豪的笑容。

从我识字开始,父亲每次写“对子”的时候,总让我在旁边观看。他一边写,我一边念。父亲还不住地夸我识字儿多,我心里美滋滋的。父亲写的“对子”都很有针对性,如果家里是种地的,就写“勤劳耕种”予以鼓励;如果家里是做小买卖的,便写“买卖公平”给予提醒;如果家里有当干部的,则写“为人民服

务”真心嘱托。我家兄弟姐妹都在上学,父亲常常写一些励志的内容激励我们“多读书,学做人”。我印象最深的一副“对子”是:读万卷书方行万里路,吃苦中苦才知甜滋味。横批:苦尽甘来。一年又一年,旧桃换新符,我家窑洞上的“对子”贴了一层又一层,而这副对联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父亲去世那年,我才9岁。母亲一直秉承父亲“读书做人”的家风,无论家里生活如何艰难,目不识丁的母亲都咬牙供我们上学,希望我们长大成才。

我15岁时,考上了师范。母亲在我上学走的前一天,专门把村小学的校长请到我家窑洞里,认认真真地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校长说:“考上师范很不容易,要好好珍惜,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城市比咱山里漂亮,也更复杂,灯红酒绿,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那些东西咱可千万不能沾!”

我家离汽车站有8里多的山路,为了让我不耽误坐车上学,母亲凌晨3点就起床帮我做好饭菜。她一次次打开屋门观察天色,却舍不得叫醒我。我醒来的时候,黑黢黢的窑洞里闪烁着微弱的光亮,母亲戴着花镜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缝着行囊。我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听母亲叮嘱:“可要记住校长对你说的那些话呀!”

当我背起行囊走出窑洞的时候,月亮还在村西头的树上挂着。母亲紧紧跟在我的后面,一直送到村外。走在黑暗崎岖的山道上,心里虽然有几分害怕,却不忍心让花甲之年的母亲送得太远。我说:“娘,你回吧,我不怕。”娘说:“走吧,再往前送送。”我只好停下来说:“娘,你不回去,我就不走了。”她终于停下蹒跚的脚步,嘴里还在念叨:“校长说的话你记住了吧?”我说:“记住了!您放心吧!”我走了很远,回头看看,母亲那模糊的身影仍伫立在那里。为了赶车,我不得不踏着黎明前的黑暗大胆地向前走去。翻过山岗,东方渐白。我听见母亲在呼喊我的名字,她一直站在村头的田埂上为我壮行。她担心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会害怕,更担心我把校长的话当成耳旁风。那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着,直到我走出了山坳,甚至到学校的时候,母亲的喊声和校长的“政治课”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师范毕业后,我又念了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走上了工作岗位。30多年过去了,窑洞上父亲写的一副副读书做人的“对子”,窑洞里老校长的那堂“政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