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表现手法题例

合集下载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

1.衬托。

例:阅读下而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_________杜审言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_________杜_________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倍增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渡湘江》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诗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诗人渡江南下,看到江水滔滔北流,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绝句漫兴九首(一)》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情绪。

第一句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二句是说春色不晓人情,莽莽撞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第三、四两句,是诗人的责怪之辞:花匆匆的开放,莺频频地啼叫,似乎故意来捉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本诗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符合生活中的实际,结果是哀感倍生。

题目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从大的类型来看,情与景有一致和不一致的。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一、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时也称为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象征等手法。

春晓曲温庭筠家临长信①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注】①长信:本指长信宫,汉长乐宫殿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庭筠诗词中有很多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女子的生活。

B.诗中用“油壁车”“金犊”“流苏帐”等词,正面描写诗中人的生活豪奢。

C.“暖犹睡”“闲不扫”写出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

D.诗中并没有出现人物,但在密集的意象中,女子的形象鲜明,语言秾丽绮艳。

15.这首闺怨诗是如何表现女子的春愁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

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

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

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

②燕市,燕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

B.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

C.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

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洒脱心静的流露。

D.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题型练习示例2012(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严滩真山民②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

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

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

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

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

答案(1)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一、诗歌鉴赏(共 90 分)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咸阳城东楼》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望远之作,但在情感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又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方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歌的内容,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从手法、炼字、内容、风格等方面来判断。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诗歌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答案示例:《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

诗歌赏析 表现手法 题例

诗歌赏析  表现手法   题例

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结合)(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

一)、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只要提到景,就可以将其归为借景抒情一列。

尽管有时关于表现手法的提问重心不同,但答借景抒情至少是不错的。

试举两例:其一: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船,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近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问: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相思和愁绪。

其二: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问: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答:触景生情,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

(二)、托物言志法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试举两例:其一: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

其二: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答:托物言志,借白梅不与凡桃俗李争高低的高洁品格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三)、运用典故法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陈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

常见古诗表现手法分析举例⒈托物言志:特征: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例如: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⑵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分析表达作用:⑴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⑵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⒉用典:特征: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分析表达作用:①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⒊动静结合:特征: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如:①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②“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分析表达作用:①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②诗中以声衬静,没有鸟啼、钟声难以反衬出静,更不能反映出诗人羁旅的乡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结合)(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

一)、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只要提到景,就可以将其归为借景抒情一列。

尽管有时关于表现手法的提问重心不同,但答借景抒情至少是不错的。

试举两例:其一: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船,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近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问: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相思和愁绪。

其二:见杜鹃花白蜀国曾闻子规鸟,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问: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答:触景生情,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

(二)、托物言志法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试举两例:其一: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

其二: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答:托物言志,借白梅不与凡桃俗争高低的高洁品格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三)、运用典故法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试举一例: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皆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②。

问: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答:运用典故法。

①中“门外楼头”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擒虎,楼头丽华。

”说的是隋大将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后主跟他的宠妃丽华还在结绮阁寻欢作乐。

②中《后庭》遗曲指后主所作《后庭花》歌,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至今商女,时时尤唱,《后庭》遗曲”则同时化用了唐朝杜牧《泊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

(四)、比兴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

试举一例: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有蔡家亲。

注:晋人羊祜为蔡邕外,故称表亲为“蔡家亲”问:这首诗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

(五)、虚实相生法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等。

“实”就是眼前的景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

因此,虚实相生亦可列为浪漫想象。

试举一例: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有人认为,第三句诗拆用《梅花落》曲名,在手法上使全诗意境丰盈,你认为是这样的么?为什么?答: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

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使一种思乡之情感而不伤。

(六)、对比法对比又叫正反对比,作者往往将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对照列举而出,以使读者在鲜明而强烈的比较中体味到含蓄深刻的寓意。

试举一例:观祈雨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答: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

百姓以“萧管”迎龙祈雨与朱门恐春雨潮湿“管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含蓄,讽刺性强。

(七)、衬托法衬托也叫烘托、烘云托月、侧面描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渲染。

作者不惜笔墨对描写对象周围的自然景物大事铺排渲染,让读者在浓烈的自然景物中或倾听历史的回音,或感受作者自己的情境。

试举一例:楚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百五十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侧面烘托手法。

作者用江上的荒城,猿鸟的悲啼,以及亘古不变的滩声烘托了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悲哀命运。

(八)、以小景写大景法以小景写大景就是通常说的以小见大。

作者通过对景物局部的刻画雕琢使读者明显感受到景物的整体。

试举一例: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什么?答:以小景写大景法。

作者先概括“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

用“关不住”一呼,再用“出墙来”一应,把“一枝红杏”写得无比鲜活,使读者由一枝红杏而阅尽人间春色(九)、互文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使其“互文见义”。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上逢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汉乐府《木兰诗》) 三句的意思是:开我东、西阁的门,坐我东、西阁里的床。

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

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

不是开东门坐西床;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也不是兔子“脚扑朔者为雄,眼迷离者为雌”。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与“汉”互补见义。

即明月仍是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关属汉。

见杜鹃花白蜀国曾闻子规鸟,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问:诗中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互文(十)、落笔他方(或从对方落笔)意在笔先、主客移位的写法,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自己冬至夜思念亲人之苦。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诗歌最后两句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答: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样写,不仅回应了上文“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坐了多久,想了多久,诗中一字未提,而是通过第三句作了暗示:“想得家中夜深坐”,不是说明诗人自己也已“坐”到深夜了吗?用这种翻进一层的艺术手法,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至于家中人“说着”什么?未做进一步阐发,给读者又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反映了游子对家人的思念。

(十一)、白描:对描写对象用最简练的笔墨粗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

(一)画面描绘“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请用自己的话描绘的画面。

【提问变体】B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境+情)①◆抓住意象——忠于原诗,细致描摹主要景物。

→日暮、征帆、天涯;泊、望、断②◆联想想象——语言优美联想:运用空间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想象:为某个意象填补空白(声音、色彩、状态、情态;听觉、视觉、触觉)。

→落日什么颜色?征帆什么样子?怎样望的?望见了什么?调动视觉、听觉。

金黄的落日余晖、孤单远行的小船渐去渐远、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滔滔流水,滚滚东逝③◆构成画面——组合意象,以“意”相连,如做粘贴画,合理布置。

④◆概括意境特点。

孤寂凄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参考答案】:“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太阳将要落山,金黄的落日余晖铺满江面,孤单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滔滔流水,滚滚东逝,绵绵不绝,孤帆渐去渐远……这孤寂凄凉的情景,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二)主旨理解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往。

⑵征帆:指远行的船。

帆:帆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方式】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心情?【提问变体】B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一般在主旨句中)容?B2、这句话(一般是主旨句),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答题技巧】①◆借助诗题, 辨明类别——标题、注解小序、题干提示。

→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别诗②◆抓住诗眼——关键字、词、句。

最后一两句→表达感情的→断人肠→肝肠寸断,忧伤至极【答题格式】A抒发了因____而_____的思想感情。

B描写了/刻画了_________景色/人物形象等,运用了____手法,抒发了____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悲痛之情/因与友人分别而产生的不舍、悲痛之情。

(三)品味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某句诗中你认为哪一个字应该重读?为什么?品味炼字题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边塞之荒凉,朝廷对边关将士的不关心,深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