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全国大学生党员“两学一做”专题网络培训示范班试卷(两套整理)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20小题,总分为50.0分1、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___建设。
选项:A先进性B纯洁性C先进性和纯洁性2、党章总纲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____,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共产党执政规律B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C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3、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一)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二)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三)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四)____;(五)选举中央委员会;(六)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A 修改党的章程B 解释党的章程C 选举中央政治局4、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
A 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有表决权,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 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入党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____,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A 遵守党的章程B 遵守国家的法律C 遵守党的纪律6、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____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B 6个月C 12个月7、入党介绍人的任务是认真了解申请人的思想、品质、经历和工作表现,向他解释____,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并向党组织作出负责的报告。
A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B 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C 党的历史8、党章总纲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学习型、____、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A 科学型B 制度型C 服务型D 思想型9、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____。
成人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七章复习要点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萌芽期: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发展期:18世纪以后。
地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人物: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
(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P225、P4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面世:1848,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P225+P4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地革命的原因。
(简答)P226.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的基本形式:暴力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提出“同时胜利论”。
P227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P227、P45.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科学。
因此,探讨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对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作为理论形态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这两个理论形态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平行线式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端点相连的两条射线式的发展。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过程表现为二者的交互建构过程。
第一阶段,唯物史观的萌芽状态与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1841年)。
在这部博士论文的献词和序言中,马克思明确表明自己是一个唯心主义的拥护者,并且把普罗米修斯当成与神灵斗争的榜样。
[1](P9)这一点在他遇到物质利益的难事之后有了更加明确的表现,《莱茵报》成为这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场。
《莱茵报》的活动使马克思不得不深入研究由社会生活实践的各种问题引起的新冲突,因此马克思不得不研究越来越具体的现实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
对现实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产生疑问,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及市民社会的关系的观点产生怀疑。
在1843年,马克思阅读了法国唯物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著作并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考察,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一系列的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概而言之,政治国家不是由绝对观念而是由市民社会的性质和政治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对比决定的,明确地表明政治国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
同时为了在现实中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自己的学说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现实的改造力量。
1844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了上述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试题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试题(整理)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自由人社会、社会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因素等等)?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历史背景19世纪40年代,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社会主义运动也出现新的形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在全面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第一,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第二,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第四,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接近和逐步实现的。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不仅在于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而且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生产成为人的目的,人的发展服从于经济的发展,还没有真正实现人本身的平等、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认识

对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认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引起这种变更的根本动因不是什么永恒理性和绝对观念,而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ZMZM马克思考题复习

1.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互联系的。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是内在的,相互包含的,两者各自从对方反思自身,完善自身,各自包含对方的因素。
(5)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P88 2.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意义:(1)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指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就对它进行改革,即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P110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何区别?(1)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2)二者在量上有差异,由于预付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P185(二)第一段话去掉“这是因为”P186的第一、二、三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质。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1)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能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大学考试复习资料)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一.名词解释1.共产主义者同盟:由正义者同盟改组,于1847年6月在伦敦成立,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
性质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工作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2.民粹派:“民粹主义者”按俄文原意是“人民主义者”,当时所谓人们,一般是指农民。
民粹主义产生于俄国19世纪60—70年代,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代表人物: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主要组织:“土地与自由党”,1879年发生分裂,分成“民意党”和“土地平分社”。
主要观点:⑴.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要性;⑵.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⑶.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⑷.他们在政治上主张个人恐怖政策。
两面性:客观内容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反对沙皇反封建;理论是空想的反动的。
3.经济派: 鼓吹进行单纯经济斗争,否认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是伯恩斯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库斯柯娃、马丁诺夫公开交出机会主义纲领性文件《信条》。
代表人物:库斯柯娃,普罗柯波维奇,克里切夫斯基,马尔丁诺。
基本错误: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
基本观点:⑴.工人阶级只应进行经济斗争,工人运动的座右铭是为改善经济状况而斗争,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出路就是帮助无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⑵.反对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⑶.否认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反对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工人运动本身就能产生社会主义思想;⑷.否认应当建立独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否认党的领导作用。
4.怎么办:1902年3月,列宁的《怎么办?》一书出版,为布尔什维克奠定了思想基础,完成了从思想上粉碎经济主义。
内容:⑴.揭露了所谓“反教条主义”和“批判自由”的实质,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⑵.批评了“经济派”的自发论,论述了革命理论对于工人运动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⑶.批判了“经济派”鼓吹只进行单纯经济斗争的改良主义观点,阐明了政治斗争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决定作用。
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时间:2013-09-18 19:37来源:来稿选登作者:网文转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2012-04-11 12:43:14)2003年是马克思诞辰185周年(5月5日)、逝世120周年(3月14日)。
这位以其理论有力地掌握了广大群众、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伟人,离开我们愈远,他的形象就显得愈加高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就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辉。
在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天,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指出,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
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20年以来的社会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恩格斯的这个论断是极其精辟的,他所概括的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完全没有过时,它们同120年前一样,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背离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就背离了整个马克思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两个发现都遭到种种挑战和诘难,我们理应对此作出应战和回答。
关于唯物史观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唯物史观。
如今,有些人却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现贬称为“传统唯物史观”,备加责难。
有人指责说,它的“严重缺陷”是“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其实践活动”。
诘难者振振有词:“一种忽视社会主体人的历史观又怎么能指导人们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图景呢?”有的甚至把一切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唯物史观,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和历史研究中反复出现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顽症,原因当然有多种,其最深刻的认识根源恰恰在于存在着严重理论缺陷的传统唯物史观。
”此类危言耸听的说法并不能给唯物史观带来丝毫的伤害,相反,却暴露了论者自身的唯心史观的实质。
唯物史观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吗?否。
正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又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中,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
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地说就是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
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
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
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
体。
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
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
物出现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