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组织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 韦伯 官僚组织理论

马克思 韦伯 官僚组织理论

最佳答案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或官僚制)理论有着丰厚的思想内蕴,它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这一理论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分析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来源之一。

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一讨论。

一、以合理性作为科层论的学理预设“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中心概念。

可以说,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

合理性是韦伯科层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他认为,科层制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体现。

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可称为“统治”,此处的统治不包括纯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统治看来更多地限于自愿的服从。

自愿的服从又是以形成个人价值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作为个人,他必得深刻认同信仰体系,才能取得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而不致导致内心的紧张,并最终获得自愿的服从。

韦伯把个人自愿服从的体系视为合理性或合法性体系,从而他对一个体系的认识排除了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合理性并不表现在事实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看它是否被人们在信仰上认可,或者说,个人对一种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种合法秩序的信念,这就是这个秩序的“正当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

在正当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来自权威的命令都会得到个人的遵从,而不论这些命令是否来自统治者个人,或通过契约、协议产生的抽象法律条文、规章等命令形式。

这样一个合法性来源或正当性信念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一类是主观的正当性,包括情感的正当性(多表现为情绪的接近、亲和)、价值合理性的正当性(相信一个秩序体现了个人的美学、伦理或其他价值)、宗教的正当性(来自于对救赎需要秩序这一看法的认可);第二类是所谓客观的正当性,包括习惯的正当性(对已经成为过程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的默认,以及心理学意义上可表述为主要来自于外部压力的从众心理)、法律的正当性(对法律体系无论是出于内心的抑或外在的服从)。

韦伯官僚制的理论局限及启示

韦伯官僚制的理论局限及启示

韦伯官僚制的理论局限及启示韦伯管理理论(weber’s management theory)又称行政组织理论、“科层组织论”、官僚模式理论。

指通过公职或职位来管理,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的一种管理理论。

1、明确分工对每个职工上的非政府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存有明晰的规定,并做为正式宣布职责并使之合法化。

2、权利体系官员们按职务的级别和权力等级展开精心安排,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严格的指挥系统,每个职务均存有明晰的职权范围。

3、规范录用人员的提拔全然根据职务建议,通过正式宣布的考核和教育、训练去同时实现。

每个职位上的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同时,无法随意撤职。

4、管理职业化管理人员存有紧固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晋升制度,就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而不是非政府的所有者。

5、公私有别管理人员在非政府中的职务活动应与私人事务区别上开,公私事务之间理应明晰的界限。

管理人员没非政府财产的所有权,并且无法滥用职权。

6、遵守规则和纪律非政府中包含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成员必须严格遵守非政府的规则和纪律,以保证统一性。

韦伯的理论受到了挑战。

官僚制与官僚制理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官僚制作为实践中的一种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对这种制度作出定义,正是在马克斯。

韦伯为这种制度并作了命名并明确提出了官僚新制的“合理性”建议之后,人们才已经开始高度关注这一统治者和管理制度的基本形式和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明确提出官僚制建设和改良的方案。

而至了20世纪70年代末,当一切关于官僚制建设和改良的方案都宣告失利之后,便发生了“挥别官僚制”的猛烈呼声。

官僚制是一个国家中的官僚组织和行为体系,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社会实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是在社会统治和支配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制度化的社会组织现象。

官僚及其官僚体制的全部功能都服务于国家的这种统治和管理的目的。

西方行政学说之五: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西方行政学说之五: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六、西方行政学说之五: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一、生平与著述1.1864-1920, 德国著名学者,思想家;2.求学: 良好的家教渊源, 海德堡大学\ 柏林大学\ 哥丁根大学, 博士;3.人生经历丰富: 军人\ 教授\ 游历者| 思考者;4.学术研究与著述:研究领域与范围: 社会\ 经济\ 政治;代表性著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 作为职业的学术\ 作为职业的政治;二.韦伯官僚组织(科层制)思想(一) 核心概念:1. 权力(power): 无视人们的反对, 强使人们服从的能力。

权力与服从(obedience) 相对应;2. 权威(Authority):正当化的统治, 是权力的一种特殊形态, 两个特征: (1) 自愿服从; (2) 存在着一套支持统治的正当性的信仰体系;3. 正当性(Validity): 指人们愿意服从该权威( 统治) 并根据该统治系统的相应命令来行动的可能性, 这种正当性可能出于不同的基础: 传统\ 情感\ 某种价值信念\ 某种成文规定, 等等; 不同的正当性基础,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正当统治。

(二)权威合法化的方式与组织类型分析1. 超凡权威与神秘化组织( 个人魅力型正当统治)超凡魅力: 来源于别人的崇拜和追随;神秘化组织(chrismatic): 这种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基于统治者个人的人格, 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统治者个人的人格特征: 超自然/ 超人的力量或品质, 因而具有人格魅力, 如宗教先知, 智者, 战争英雄, 救世主, 政治领袖。

u 两个特征:–反对经济上的考虑(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内在的不稳定性;2.传统权威与传统型组织传统型权威: 基于传统习惯或世袭得来;两种形式: 世袭制与封建制;u特点:–A. 统治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自然的亲缘关系,统治者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 –B. 与特定的经济组织形态,即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紧密联系;–C. 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宗教特性;3. 法定权威与合理化—合法化组织(法理型)法定权威: 由理性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合理—合法化组织: 即以理性和法律规定为基础行使权威( 统治) 的组织;u 在该组织中:–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逻辑一致的各种法律规则以及得到法律授权的管理人员所发布的命令,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能力,学识关系不大.不依赖于与个人有关的身份或属性,是一种非人格的权威统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在法律上地位平等,都受组织规则的约束;(1)何为合理化(rationality, 理性):–因为它被专门用来作为实现某些既定目标的手段:即组织是精心设计的机器,旨在执行某些功能,而机器上的每一个部件都为机器发挥最大功能起着它们各自的作用;(2)何为合法化(legitimacy):–因为此类组织中有着一系列规则和程序,一定时候在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组织成员必须依据相应的规则程序去行使他的权威;u 韦伯称这种类型的组织为”官僚制”(bureaucracy), 又译为”科层制”,u 韦伯认为, 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态, 所谓理想, 并非指”应当”或”合乎需要”, 而是指组织的一种纯粹或标准模式, 一种标准的组织形态;u 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4.韦伯对三种类型组织的评价:A. 超凡魅力: 非理性, 过于感情色彩, 过于神秘, 不宜作为现代管理组织的基础;B. 传统权威型: 服从传统, 领导者的作用在于维护过去的传统, 效率最低, 也不宜作为现代管理组织的基础;C. 只有法定权威适合于现代管理组织, 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谨慎的公正”:–a. 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b. 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c. 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而是受到规则的约束;(三)官僚制(科层组织)及其特征1. 官僚制的含义:u 一种以法理型权威( 统治) 为基础, 具有专业化功能和固定的规章制度, 设科( 部) 分层的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或管理形式;2. 官僚制的特征:(1) ( 合理的) 专业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2) 层级节制的权力等级系统:–层层控制的组织结构,在组织内按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3) 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工作的一致性,明确性,不可随心所欲.(理性,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测性)(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档案):–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应形成正式文件下达,且记录在案,用毕归档. 以使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也利于明确任务\指令\权责,利于加强控制;(5) 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以法律\法规条例\正式文件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避免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影响组织的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严格区分公事与私事、公产与私产::组织成员间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公务关系,处理组织事务只考虑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正当性),而不考虑私情.(6) 专业培训:–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为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或增加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的数量\质量,提高效率.(7) 合理合法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升迁\任用)A. 依据工作性质要求和人员本身的资格条件任用人员;B. 根据职位等级系统对人员的职位给予合理安排,使人适其位,充分发挥其功能;C. 由自由契约而承担职务(市场原则);D. 职位设计: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权责范围和应具备的学识能力经验要求;E. 明确固定的货币工资制度:工资标准依级别,责任大小,年资,地位而定;F. 绩效制:奖惩依工作优劣来定;G. 晋升依工作绩效和资历非关系而定;H. 职位不能转让或继承;I. 职位非私有,不得滥用职权;J. 管理人员在行使其职务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控制;3.韦伯所认为的官僚制的优劣–优: 技术效率A. 严密性;B. 合理性;C. 稳定性;D. 普适性;–劣:A. 官僚体系庞大而致行动缓慢, 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效率低下;B. 官僚主义弊端(bureaucratism);C. 理性主义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沦为工具而不再是目的, 即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冲突。

解读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解读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在学术上的深远影响,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和发展上就可以看出。上世纪60年代,一些世界级的跨学科泰斗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长达十年之久。其中最有名的,包括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与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阿多诺(他曾以说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警句而闻名)争论的社会科学逻辑问题,社会学大师帕森斯与马尔库塞争论的社会学“价值中立”问题,德国社学会学会主席达伦道夫(Ralf Dahrendorf)和绍伊希(Erwin K. Scheuch)、阿多诺争论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这些重大争论,有的是直接来自韦伯的命题,有的是间接受韦伯的影响。可以说,韦伯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整个社会科学的一场风暴,而且余音一直波及到现在。
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韦伯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谋取到了大学教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但好景不长,他同自己严厉的父亲关系一直较僵,在海德堡,两人发生了剧烈争吵。不久他父亲暴卒,使他非常悔恨和内疚,导致自己神经失常。有人说,如果佛罗伊德能够与韦伯碰面,绝对能有所收获。疾病的折磨使韦伯放弃工作去度假。他到处旅游,1904年,他到了美国。这块大陆上的生机勃勃和社会平等,使他转向了社会学。美洲的启发,孕育出了他的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此,他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到处耕耘,法律、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等,似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他的专长,近代科学的专业分工在韦伯那里失灵了。
法理型权威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然,它最稳定且最有效率。这种权威下的组织关系是法定的,组织的行为规则体现了理性。所以,它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权威类型,其他两种权威最终会向这种权威演变。
韦伯的权威理论,从学术上理清了人类社会权威的头绪,对繁杂的权威现象进行了类型学论证,试图揭示权威背后的本质含义。不管是赞成韦伯观点的,还是反对韦伯观点的,在此后的学术研究中,都跳不出韦伯构建的权威体系。甚至在有关权威的术语上,三种权威的词汇和表述都成为后人很难超越的范式。管理离不开权威,所以,管理学研究也就离不开韦伯。很有意思的是,在管理学著作中,对韦伯介绍的详细程度,同著作的普及程度成反比,同著作的学术深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对管理学研究得越深入,韦伯的重要性就会越明显。

浅析马克思对官僚制的论述

浅析马克思对官僚制的论述

浅析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一、理论概述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韦伯认为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

法理权威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官僚制。

所谓“官僚”,是指这种组织的成员是专门化的职业管理人员而言,并不含有一般语境中使用“官僚”一词的贬义。

为了避免误解,有些学者把韦伯所说的官僚组织,改称科层组织。

韦伯认为,在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官僚组织是对大规模社会群体进行有效管理在基本形态。

韦伯指出,在这三种组织类型中,只有传统组织和官僚组织才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个人崇拜组织与这两种组织差异极大,它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无法建立一个新世界。

因为无法保持领袖人物魅力的弥久弥新,或者领袖人物隐退去世等等,个人崇拜组织从诞生起,衰败也就不可避免。

例如宗教组织在其创立时必须依赖于领袖的神圣光环,但要将信徒对领袖的顶礼膜拜常规化,一旦形成了教义和规则,它就开始转变成传统组织。

古代王朝的创立时期,常得益于某个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们信赖他那种拯救社会的神力,对乌托邦式美好世界的追求形成对领袖的拥戴,并焕发出“打江山”的动力。

而一旦转入“坐江山”,就得实现权威的转变,把神力变成传统,制定典章制度,个人崇拜组织随之平凡化,变成传统组织。

二、理论特征(1)合理的分工。

在组织中明确划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将这种分工固定下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在组织中实行职务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整个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在组织中任何管理行为都不能随心所欲,都要按章行事。

(4)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

在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下级易于接受明确的命令,上级也易于对下级进行管理。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与泰勒、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有人甚至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了解韦伯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

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无法实现其目标。

人类社会有三种被社会接受的权利:•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之所以服从它,是因为领导者占据了传统所支撑的权力地位,同时,领导者也受到传统的制约。

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不是基于与个人无关的秩序,而是基于习惯义务领域的个人忠诚。

领导者的作用似乎只是维护传统,因此是低效的,不应该作为行政组织制度的基础。

非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取决于对领导者的信仰。

他必须用不断的奇迹和英勇的行动赢得追随者。

超凡的力量太感性,太不理性,不是基于条条框框,而是基于神秘的启示。

因此,权力的非常形式不应作为行政组织制度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成为行政组织制度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提供了审慎和正义。

原因是:(1)管理的连续性使得管理活动必须有序地进行。

(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

(3)领导者的权力不是无限的,应该受到约束。

有了适合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Ideal Type),具有下列特征:1、组织中的人员应具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础的,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没有权威的组织是无法实现组织目标的。

权力是无视人们的反对,强使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出于自愿。

韦伯认为有三种合法权威,由此出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态,即:1、“神秘化的组织”。

这种组织形态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

2、“传统的组织”。

在传统的组织中,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

3、“合理——合法化组织”。

在合理化——合法化组织中,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此时的权威必须在组织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被领导者对权威的服从实际上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在赢得服从这一点上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能力、学识关系不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都要受到组织规则的约束。

二、官僚制及其特征韦伯认为,“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合理的分工。

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固定这种分工,分工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确切地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在实行官僚制的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需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在实行官僚制的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应该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

这使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不因领导成员的变动而变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第三章韦伯的“官僚制”理论1.韦伯的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

权威------组织正常运行的基础。

韦伯认为有三种合法的权威,由此出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即:“神秘化组织”、“传统组织”和“合理化-合法化组织”。

其中每一种组织形态都意味着其独特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体制。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组织都可以是三种组织形态的结合。

“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

这种组织内在的基础并不稳固,常常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

“传统组织”行使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

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世袭制”和“封建制”。

这种组织类型的权威明显具有世袭性、封建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合理化-合法化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

韦伯把它看作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

称之为合理化的制度,是因为它被专门用来作为实现某些既定目标的手段;同时,称之为合法化的制度,是因为在此类组织中有着一系列规则和程序,一定的时候在组织中担负一定职务的组织成员则必须依据相应的规则和程序去行使其权威。

韦伯用“官僚制”一词来称呼这种组织,认为只有这种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才是“理想的官僚制”。

官僚制含义。

2.韦伯“官僚制”的基本特征。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

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一个对事不对人、恪守规则、有效率和以功 绩制为基础的官僚体制最符合公众的利益。依据 理性的法律,其正义代替了韦伯所称的法官正义, 或依据超凡魅力领导人在一念之间的正义;官僚 的理性主义会弥补政体的浪漫主义倾向,这是社 会的善” ——尼古拉斯· 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 (第8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98页
韦伯认为:权威和权力是不一样的,组织都是以 权威为基础的,权威意味着人们对命令的自愿服 从。合法的权威不能靠注入上级的喜爱或赞赏之 类的动机,也不能指望理想的动机。 权力则代表强制力,人们由于某种畏惧而服从。 每一种权威都必须让人相信其合法性,有三种方 式,神秘化组织模式、传统组织模式和合理合法 化组织模式
神秘化组织模式:权威的基础是领袖人物的超凡 魅力,典型形式是宗教和政治组织 传统性组织模式: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习 惯是组织中的最高法律依据。继承来的职位被赋 予了相应的权威,权威的内容则是习惯所决定的。 典型形式是世袭制组织和封建组织。 合理化和合法化组织模式:权威的基础是组织中 的规则,组织成员是平等的,组织中担负一定职 务的成员必须依据规则和程序去行事权威。这就 是官僚制组织。 韦伯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官僚行政从形式和技术 的角度看永远是最理性的类型,从大众行政的需 要看,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官僚制的特征
安东尼· 唐斯认为,官僚组织首先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 必须是大型组织 2 组织的绝大多数都是全职人员,且他们的大部分收 入都是依靠其组织中的收入 3 初期雇用的人员的提升、留用和评估的方式至少都 是基于他们在组织中的职责而定,而不是按照个人 特征或者由官僚组织的外部选民选出的官员来评定 4 组织产出的主要部分并不是由组织外有一系列完整的规则和 程序,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组织目标和任 务的完成。所以,领导人一时的错误和某些不再适用 的传统程序,都不大可能危害组织 5正式的文书和档案制度:重要的命令和决定都要形成 正式的文件,并以此作为组织成员行为的依据。这样, 既可使下级组织成员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又可明确 上级领导的责任界限。建立档案是要避免因组织成员 的流动而造成的稳定性欠缺,同时有利于随时查对。 6职业化的人事行政制度:官僚组织成员是职业化的, 具有职业的稳定性。个人的资格条件及工作性质的要 求是选拔任用组织成员的标准,要做到人尽其才,必 须给与组织合适的职位。
安东尼· 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28页
其特征有:
1合理的专业分工:根据组织目标将组织的全部任 务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职位,确定职责权限,并 由法律严格限定 2等级制:由上而下的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形成 指挥统一的控制链。组织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知道 命令由何发出,再向谁发出。 3管理的非人格化:强调组织的管理应摒弃非理性 因素的影响,必须基于严格的法律、规则等正式 的规范性文件。对事不对人,公务活动中不掺有 个人的偏好、情感,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韦伯之后出现的对官僚制组织模式的批判 集中在三个焦点上。 对把这种干预看作是对经济效率的损害。 官僚制组织模式批判的第一个焦点是这种 组织模式的低效率的特征。这方面的批判 来自于几个不同的学科阵营,批判的侧重 点也各不相同。市场型经济学家们主要反 对政府官僚制机构对私人市场的干预,他 们他们根本不相信公有制、政府垄断和建 立在需求动机之上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之 上的激励机制。同时,他们认为政府的税 收和开支是在削弱私人资本构成,因此降 低了生产力。
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 官僚制模式组织可以提供稳定、精细、严格的 管理,正好可以满足组织合理化的需求。 个人与组织之间是通过契约联系的,个人除非 犯有法定的重大过失,不能被免职。而个人却可 以自由离开组织。 组织一般采用固定的薪金、退休金制度。薪资 标准是根据级别、职位、年资等因素来确定。组 织成员的职业生涯从最基层做起,逐步向上升迁, 并依靠工作成绩来进行。这就使得组织成员对自 己的职业发展有个明晰的心理预期,一定程度上 可以保证组织成员照章办事
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形成有四种形式: 1 魅力型组织演变而来 2 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群体有意创立 3 新的官僚组织从现存的老化的官僚组织中 产生 4 通过 “企业精神”的设立来建立官僚组织
官僚制组织形成的特点 1 最初总是由倡导者和狂热者所支持 2 通常要经历一个迅速发展的早期阶段 3 在持续成长中必须寻找外在资源的支持
官僚制组织兴起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 化的进程,使得国家、军队、企业等众多组织必 须应对新的社会环境,力求组织合理化成为时代 需求。 官僚制组织模式所具有的严密性、合理性、稳定 性和普适性等优点确实在那个年代得到了彰显。 官僚制组织模式之所以被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西 方各国采纳,就是因为它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根据组织目标合理地分解组 织权力,提供了组织内部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一 定程度上克服了组织管理的不稳定性,有助于提 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但这同时也孕育了为后来者 所批判的弊端。
“公共选择学派”中的某些经济学家们则认为: 政府官僚制机构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对市场进行 适当的干预,而在于他们依赖于单独的“赞助商” 或者能够得到的预算拨款。政府中的官僚制组织 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预算的最大化。他 们主动要求有更多的钱,而不管其是否真的需要。 他们提高了成本,在“提倡消费支出”中制造了 不真实的需求。其结果就是在公共部门中造成了 无限制的预算膨胀和低效的资源分配。
对官僚制的批判: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官僚制组织模式就一直 受到学者们的批评。 韦伯本人在称颂官僚制组织模式的同时,他 也意识到了这种组织模式的弊端。他认为,官僚 制犹如一个巨大的笼子,使得固定在其中的人失 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失 去了自我,似乎变成了组织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零 部件。对此韦伯感到苦恼和无能为力。他寄希望 于通过直接选举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人来解决这 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