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课件:2015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影像诊断神经系统》课件

《影像诊断神经系统》课件

02
影像诊断神经系统基础知识
神经系统概述
01
02
03
神经系统结构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 周围神经组成,负责控制 和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活 动。
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 的信息传递,实现感觉、 运动、思维、情感等方面 的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部疾 病、脊髓疾病、周围神经 疾病等,对患者的生理和 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智能化发展
未来影像诊断将更加智能化,人工智 能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多模态融合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安全和 隐私保护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
将多种影像模态进行融合,以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6
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总结
掌握神经系统影像诊 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诊断报告
将分析结果整理成诊断报告, 向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意见。
03
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详解
CT诊断技术
总结词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 X射线对组织进行多角度扫描,生成三维图像。
详细描述
CT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脑部疾病的 诊断。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如脑室、脑池、脑 实质等,对于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 要价值。
MRI诊断技术
总结词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组 织进行成像。
详细描述
MRI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软组织的显示特别清晰。在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中,MRI主要用于脑部和脊髓疾病的诊断,如脑炎、多发性硬化、脊 髓肿瘤等。

《医学影像技术学》PPT课件

《医学影像技术学》PPT课件
中的表现差异。
鉴别诊断思路与方法
病史与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强调病史和临床表现对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信息。
分析不同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征,包括 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信号等信 息。
实验室检查
诊断性治疗
介绍实验室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如血 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检查等结果对诊断 的提示作用。
X线成像设备与技术
01
02
03
04
X线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X线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X线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X线防护与安全措施
CT成像设备与技术
CT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CT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CT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MRI成像设备与技术
01
MRI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02
MRI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X线检查方法
包括透视、摄影、造影检 查等。
X线检查应用
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 系统等部位的检查。
CT检查方法及应用
01 02
CT成像原理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 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 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循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疾病
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等技术可观察心 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对心脏病、血
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消化系统疾病
通过X线钡餐造影、CT、MRI等技术,可 以检测食管、胃、肠等消化器官的病变, 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在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

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
(五)脊柱X线表现
颈椎பைடு நூலகம்位片
腰椎正侧位
二、正常脑血管表现
(一)脑血管造影(DSA) (二)CTA (三)MRA
颈内动脉血管造影
椎基底动脉血管造影
CTA多平面重组图像
CTA容积再现(VR)图像
MRA三维图像
MRV三维图像
横断位图(上面观)
大脑前动脉前内侧支 2. 眼动脉 3. 大脑前动脉后交通部 4. 颈内动 脉 5. 前交通动脉 6. 大脑中动脉蝶骨段 7.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 部 8. 小脑上动脉 9. 大脑中动脉岛叶支 10. 基底动脉 11. 脉络 丛前动脉 12. 左大脑后动脉(始自颈内动脉,变异型) 13. 右 大脑后动脉 14. 大脑中动脉岛盖部 15. 颞动脉 16. 顶枕动脉
囟门:边界清晰的透亮区。
缝间骨(worm):后囟门和人字缝 间,无病理意义。
缝 间 骨
(四)颅壁压迹
定义:正常或异常结构压迫颅内板 所形成的局部变薄区,显示为不同 形状的密度减低区。
1、脑回压迹 2、脑膜中动脉压迹 3、蛛网膜颗粒压迹 4、板障静脉压迹 5、导静脉压迹


(脑回压迹)
(血管压迹)
第二节 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一)大小与形状
生长发育期头颅大小与形状变化较大, 多无病理意义
(二)颅骨骨质、密度与结构
颅板分内、外板和板障三层结构,6岁 以前常不能区分
(三)颅缝与囟门
各颅骨化骨核间的间隙,较宽的为囟 门,较细的称为颅缝。
颅缝:颅骨间的透明线影,宽度小于 1mm,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颞 鳞缝、额缝等。

精品医学影像PPT课件-神经系统

精品医学影像PPT课件-神经系统
脑肿瘤 (neoplasms) 脑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s) 颅脑外伤 (trauma) 颅内感染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Neoplasms of the brain
脑肿瘤
脑外肿瘤的定位征象
白质挤压/塌陷征 脑回压平 脑膜、血管内移 颅骨改变:常见增生或吸收 病灶与脑皮质间脑脊液存在
平片:颅缝增宽、蝶鞍扩大、脑回压迹增多 C T:脑室扩大变形 M R:脑室扩大变形
脑室周围间质性脑水肿
脑积水(hydrocephalus)
脑积水(hydrocephalus)
脑萎缩:cerebral atrophy
脑组织减少继发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脑沟宽度超过5mm 范围:弥漫性、局限性脑萎缩 部位:皮质、白质、小脑、脑干 病因:老年脑、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T2WI
T1WI+C
病变位于深部白质,瘤周水肿明显,定位于脑内 出血、明显水肿、不规则强化提示恶性程度较高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颅咽管瘤
★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为鞍上低密度肿块,边界清 楚,囊内蛋白含量高或实性者可呈等 或高密度。可见钙化 ◆ CT增强: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者为 均一强化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
突发口角歪斜5个小时及48小时对比
DWI检测超急性脑梗塞
T1WI
T2WI
DWI
女,54岁,突发右侧肢体乏力5小时
急性脑梗塞
起病时间:6~72Hr,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性 水肿并存,神经细胞坏死。CT:动脉高密度 征、局部脑肿胀、脑实质密度降低。MR: T1WI呈低信号,T2WI、 PDWI、 T2Flair、 DWI呈高信号,ADC下降。 PWI病灶低灌注, 再通可见高灌注。占位效应不明显、脑回样 强化。病变范围与某一血管供血区域一致。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2)冠状面:基线与OML线垂直,主要用于检查鞍区疾
病。
增强CT:静脉内注入碘制剂后再扫描,观察病变组织 的血供情况,以鉴别性质。
脑池造影CT:将非离子碘剂或空气注入蛛网膜下腔, 检查CPA、鞍上池的微小病变。
三维CT:
动态增强CT扫描:
18
19
CT平扫与增强
20
21
CTA显示脑底动脉瘤
22
58
蝶鞍层面 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后缘,向
内后方延伸出前床突,鞍结节 前邻视交叉沟,后和鞍背间是 垂体窝;颅后窝显示脑干、四 脑室和小脑。
59
鞍上池层面 额叶被大脑纵裂分开。鞍上池呈星形,前角通
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后 外侧角连环池。如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 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鞍 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 脉、基底动脉等。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适应症、 检查前准备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变异 (重点为断层影像)。
(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4)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5)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颅脑先天畸
64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镰前后贯穿中线,在大脑
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 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 叶。
65
正常颅脑MRI表现
T1WI T2WI PDWI Gd-DTPA增强扫描
66
脑皮质含水量较髓质多,含脂量较髓质 少,所以脑皮质的T1和T2值均长于脑髓 质。
脑脊液成分主要为水,在T1WI及T2WI上 分别为均匀低信号及高信号。

神经影像学ppt课件

神经影像学ppt课件
MRI
T1低信号、T2和FLARE高信号 DWI、PWI可检出早期脑梗死 区别新旧梗死灶
62
脑梗死CT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右侧半卵圆区可见小片低密度影。 图二:右侧半卵圆区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不均匀。 图三:右侧枕叶可见片状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63
脑梗死MRI
T1WI
T2WI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病理
缺血 坏死、液化 坏死组织清除 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囊变、软化
6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T
24小时低密度区 2~3周出现模糊效应 继而低密度 最后囊腔形成 增强:不均匀、脑回状、条状强化
36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CT
小脑蚓部 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 密度不均 钙化、囊变、坏死、出血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 四脑室受压、脑积水
MRI
T1WI呈低或等信号 T2WI呈等或高信号 信号强度不均匀 肿瘤周围轻度水肿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 四脑室受压、脑积水
37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DWI
左额颞叶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稍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于DWI上呈高信号。
64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
穿支动脉梗塞引起深部脑组织小面积梗死
CT
基底节区、丘脑、脑干 5-10mm 小片状低密度区
病灶显示 CT异常密度或MRI异常信号 病灶的强化表现 脑水肿(brain edema) 占位效应(space occuping effect) 脑积水(hydrocephalus) 脑萎缩(brain atrophy)

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1

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1

❖ A外伤后 Βιβλιοθήκη 刻。 B16天。❖ C32天。
❖ DE73天。
❖ F术后。
脑挫裂伤
❖ 脑挫伤:外伤引起的脑皮质或更深层散发的小面积 出血、脑水肿和脑肿胀。
❖ 脑裂伤:脑与软脑膜血管的断裂。
❖ 在CT平扫上表现为高密度(出血)和低密度(非出 血性或部分出血伴坏死和脑水肿)影,有占位效应, 常伴骨折。
脑动脉CTA图
DSA
CT血管造影(CTA)
❖ 头颅CTA(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硬化及 狭窄、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主要方法。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基于流空现象,不使用对比剂,即可使血管 和血管病变成像。
脑梗塞
❖ 由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所供血脑组织缺血、水 肿、坏死称为脑梗塞。
❖ 脑梗塞多由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引起。蛛网 膜下腔出血后导致的血管痉挛亦可引起。
MRI图像上的灰度代表MRI信号强度,反映的是 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病变间弛豫时间长短的差别。
❖ 组织信号越强,图像上越亮;信号越弱,图像 上越暗。
❖ 长T1值呈低信号,例如脑脊液、水 ❖ 短T1值呈高信号,例如脂肪组织、出血 ❖ 长T2值呈高信号,例如脑脊液、水 ❖ 短T2值呈低信号,例如骨皮质、钙化
❖ 间脑是丘脑、丘脑后部、上部、下部、底部组成。
❖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髓三部分。
❖ 脑室系统包括两个侧脑室、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 和第四脑室。
主要观察基底节区。基底节是大脑半球的中央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杏仁核和屏状核;豆状核内侧部分称苍白球,外侧部分称壳核;内外囊。
脑血管系统
❖ 脑血管系统包括动脉、静脉和静脉窦三部分。 ❖ 动脉系统由左、右颈内动脉,左、右颈外动

《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水平。
02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X线成像原理及设备
X线产生及性质
介绍X线的产生原理、特性及其 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X线设备构造
详细阐述X线机的构造,包括高 压发生器、X线管、控制台等部 分。
X线成像过程
描述X线穿透人体后,如何在胶 片或数字成像设备上形成影像 的过程。
X线检查技术
发展历程
自X射线发现以来,医学影像诊断学 经历了从单一的X射线诊断到超声、 CT、MRI、核医学等多模态影像技术 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动着医学诊断和 治疗水平的提高。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要性
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
促进医学研究和教育
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医生可以直观地 观察患者体内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大 小,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 程度。
介绍各种X线检查技术,如普通 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
)、数字X线摄影(DR)等。
CT成像原理及设备
CT成像原理
CT设备构造
CT图像重建
CT检查技术
解释CT如何利用X线束 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 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 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 线,转变为可见光后, 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 ,再经模拟/数字转换 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 机处理。
诊断意见等部分。
图像标注
在图像上标注必要的信息,如病变位 置、大小、形态等,便于读者理解。
文字表述
使用专业术语,表述准确、清晰、简 洁,避免使用模糊或歧义性语言。
诊断结论
给出明确的诊断结论,包括疾病名称 、病变性质、严重程度等。
06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趋 势及挑战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信息化
利用CT技术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用于血管狭窄、动脉瘤等血管 病变的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WI
T2WI
右侧额、颞、顶叶脑梗塞
低密度区 水肿 占位效应
慢性期:
密度进一步降低, 病灶后期可消失,或局限性脑 萎缩,或软化灶形成。
慢性期脑梗塞
多发腔隙性梗塞伴白质疏松
脑出血
原因: 高血压病(常见)、血管畸形、动脉 瘤、外伤及肿瘤等。
部位分类:
脑内 脑室 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 硬 膜下出血, (后两者多为外伤)
女、57岁:突发左侧肢体偏瘫
女、75岁,突发头痛后昏迷
脑干出血破入四脑室
左侧尾状核出血破入脑室
亚急性期:
发病3~7天后,血肿边缘开始溶解、吸收, 边缘变模糊,表现为低密度区增宽,高密 度区缩小。
亚急性期出血
右侧颞叶出血术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外伤
常见以下几种CT表现: 硬膜外血肿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硬膜下血肿 骨折
脑出血CT分期: a急性期 b亚急性期 c慢性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CT表现
急性期:
新鲜血肿表现为脑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 区,CT值为60~80Hu
血肿周围由低密度水肿带环绕 还可见血肿与脑水肿引起脑室、脑沟受压和中线结
构移位等占位表现 约有55%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区
急性期脑出血
AB为前后径,EF为前后床 突间联线,CD为深径
垂体瘤:垂体增大、后床突吸收变薄
正常脑垂体
垂体瘤:垂体增大、后床突直立
颅咽管瘤:蝶鞍增大,蝶鞍及鞍上钙化
生理性钙化
松果体钙化:20岁以上出现率30%,< 10mm
大脑镰钙化:出现率10% 床突间韧带钙化 脉络膜丛钙化:出现率<1%
生理性钙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影像学教研室 授课老师:周经兴 13710723129
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1.影像学检查方法 2.正常影像表现与解剖 3.基本病变影像学征象 4.颅脑外伤
颅骨骨折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5.脑血管病变
脑梗塞 脑出血
增强
早期不强化,中晚期可见脑回状强化
脑梗塞分三期:
a. 急性期 :72h以内(超急性期<6小时) b. 亚急性期 :3~10天 c. 慢性期:10天以上
急性期:等或低密度影
急性期24h以内,脑梗塞在CT上可 能为无异常影像表现或表现为稍低密 度影(随访观察)
右侧额颞顶叶大面积脑梗塞
24小时内为正常
脑梗塞
原因:
血栓、粥样斑块、肿瘤栓子、气体及脂肪 等引起狭窄或 闭塞,相应脑组织供血不足
分类: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梗塞(位置较深,多位于双侧基 底节、脑干及双侧侧脑室旁部位,直径小于1或1.5cm)
CT表现
平扫:
低密度、等密度或混和密度,这主要与病程有关,从总的 趋势看密度是越来越低,直至达到脑脊液密度
外侧裂 大脑脚
胼胝体膝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丘脑
枕叶
侧脑室前角 尾状核头部
豆状核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胼胝体膝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丘脑
枕叶
侧脑室前角 尾状核头部
豆状核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放射冠
侧脑室体部
脑血管病变的CT、MR表现
脑梗塞 脑出血
✓ 海绵状血管瘤
✓ 动脉瘤 ✓ 动静脉畸形
4. DSA
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
头颅平片:基本检查方法
缝间骨
大脑静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Nhomakorabea蛛网膜粒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正常人字缝
蛛网膜粒压迹
脑 回 压 迹
蝶 鞍 形 态
蝶鞍
正位观察鞍底,呈一平台 侧位观察蝶鞍大小、形状及结构 侧位前后径为7~16mm, 上下径为7~14mm 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松果体钙化:鞍背后上3cm
CT检查
颅脑外伤:CT

卵圆孔

前 中 后
颅底
• 前颅窝
• 额窦后壁---蝶骨小翼后缘之间 中央的鸡冠 + 两旁的筛板、嗅沟
• 中颅窝
• 蝶骨小翼后缘---鞍背和岩骨脊之间 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圆孔
• 后颅窝
岩骨脊---枕骨之间 岩骨、内耳道、枕大孔
卵圆孔 棘孔
颈动脉管
舌下神 经管
CTA
CT血管成像:CTA
磁共振成像-----MRI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检查方法
MRI
T2WI
T1WI
T1WI+C
FLAIR
DWI
MRI扫描序列
MRI 多方位显示病灶
MR血流灌注成像
右侧运动皮层功能 区向后移位
MRS (磁共振波谱分析)
检测体内组织化学成分 唯一的、无创性检查手 段
多发腔隙脑梗塞
急性期脑梗塞:部位?
男、57岁,突发言语不清、左侧偏瘫4小时
同前病例:发病后4天
亚急性期:
低密度
因血管屏障破坏及血管增生,在一周至几个月 内进行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周围出现脑回状增强
亚急性期梗塞:稍低密度
右侧颞顶叶大面积脑梗塞
突然右侧肢体偏瘫:梗塞部位?
桥脑梗死(同前病例)
主要提供化学组成的数 据信息
目前能分析NAA、 Creatine、Lactate、Lat、 Choline等
临床用于评价组织的缺血、 缺氧、代谢以及肿瘤治疗 的反应。
弥散张量成像
脑内神经纤维束的显示
正常脑组织
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纤维束图
Courtes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ospital
硬膜外血肿CT表现
95%是单侧的,2/3位于颞顶部 密度均匀、不均匀: 形态为双凸透镜,或梭形,边界锐利,一般不跨
越颅缝,可跨中线 占位效应 骨窗 95%合并有骨折
硬 膜 外 血 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长弧形高密度 区,范围较广泛,内缘模糊,CT值近似硬 膜外血肿。
6.几种常见的脑肿瘤
脑胶质瘤 脑膜瘤 听神经瘤 垂体瘤 转移瘤
一、检查方法
1. X光平片
主要观察骨质、钙化。
2. CT检查 断面观察骨质、颅内组织影像
平扫、增强、CTA、三维成像等
3. MR检查
断面观察颅内组织影像, 软组织分辨率强 多种扫描序列成像,包括平扫、增强、MRA、三维成像等
DSA:介入治疗,AVM栓塞治疗
栓塞前
栓塞后
二、正常解剖、表现
正常颅脑CT解剖、表现
头颅CT扫描基线:听眦线
卵圆孔 棘孔
颈动脉管
舌下神 经管
正常CT
正常脑CT
正常头颅MR表现
T2WI
T1WI
T1WI+C
FLAIR
DWI
MRI扫描序列
桥臂
额叶
脑桥 四脑室
中脑
鞍上池
三脑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