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

合集下载

关于时间的谚语

关于时间的谚语

关于时间的谚语时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时间的谚语,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谚语,意味着时间的价值与金钱的价值一样重要。

我们通常把时间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合理利用时间,因为时间一旦失去,就无法找回。

正如金钱一样,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花费、投资和利用它,决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功。

2. 时不我待(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时间不等人。

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时间都会不断流逝,无法停止。

这个谚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醒我们珍惜时间,及时行动,不要拖延。

只有及时抓住每一刻的机会,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3. 一寸光阴一寸金(An inch of time is worth an inch of gold)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每一寸时间都是非常珍贵和宝贵的。

它们的价值不亚于一寸金子。

我们不能浪费时间,而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只有在不断努力和工作中,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4. 抓住一切时机(Seize the opportunity)人生中有很多机遇,但机遇往往只对准备好的人敞开大门。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每一个时机,不要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去创造机会。

只有主动争取,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5. 任何功成名就的人都经历过一个艰苦的早晨(Every successful person has had a tough morning)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

没有人会一夜成功,每一个成功者都需要经历许多艰辛和困难。

这句谚语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艰难而放弃,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最终定会成功。

6. 把握时间就是把握命运(Seize time, seize destiny)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把握时间,掌控自己的命运。

中西方文化之交际语言与时间观念比较

中西方文化之交际语言与时间观念比较

姓名:吴鑫学号:2011130597硬件与外设1103班中西方文化之交际语言与时间观念比较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 "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 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 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再说时间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无法再挽回的东西。

从英汉谚语看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谚语是人们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谚语的表达不仅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时间取向。

本文以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从英汉谚语的角度出发,分析中美之间时间取向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中美文化的差异,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失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时间是人类所共享的,但是每种文化对时间的观念却是不同的,反映在与时间有关的谚语上亦是如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作为非言语交际的重要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本文以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以英汉谚语为切入点分析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体现出中美文化的差异,加深人们对中美文化的理解,为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扫除障碍。

一、时间价值取向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取向。

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尊重历史和传统;现在时间取向的文化强调此时此刻;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则注重规划和掌控未来(Davis,Linell,2001:199)。

具体来说:(1)過去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的人铭记过去,认为时间是一面镜子,能透射出世界的本质,见证人类的起源及发展。

他们相信过去会为制定决策和确定事实提供指导(林大津,1996:23)。

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因而逐渐形成了过去时间取向的价值观。

(2)现在时间取向采取这一时间取向的人们注重当下,专注眼前。

典型代表的是伊斯兰文化。

穆斯林认为未来属于真主安拉,未来的事情他们无法掌控、不可预测,唯有现在才是最真切的把握。

(3)未来时间取向尊崇这一时间取向的人们着眼于未来,喜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最典型的代表要属美国文化,美国人着眼于未来,极少回顾过去,认为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只要通过努力,便会实现心中的“美国梦”,因此美国逐渐形成了以未来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

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谚语

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谚语

1、谁吝啬时间,时间对谁就慷慨。

——作者俄罗斯谚语2、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3、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富兰克林4、浪费时间叫虚度,剥用时间叫生活。

——作者扬格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弗兰西斯·培根6、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意大利诗人但丁7、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不到充裕的时间。

——歌德8、如果知道光阴的易逝而珍贵爱惜,不作无谓的伤感,并向着自己应做的事业去努力,尤其是青年时代一点也不把时光滥用,那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将来必然是会成功的。

——聂耳9、时间的犁,在勤奋者的额头,开出无数条智慧之渠。

——作者谚语10、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及最昂贵的。

——富兰克林11、时间,不会像大自然的春天那样年复一年的出现,却像滔滔江水,昼夜不停地向前流逝。

——作者箴言12、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

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卢梭13、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把握的时候,才会醒悟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时间。

——法国14、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15、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则是你惟一拥有的现金——所以应当聪明地把握。

——李昂斯16、时间是世界上的一切成就的土壤。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17、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作者杰弗逊18、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时间就是的挥霍。

——富兰克林19、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作者梁实秋20、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时间和学习的谚语

时间和学习的谚语

时间和学习的谚语时间和学习的谚语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破万卷,下如有神。

2、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3、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季米特洛夫)4、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5、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6、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7、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8、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9、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10、经得广,知得多。

11、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12、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13、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14、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15、久住坡,不嫌陡。

16、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17、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18、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19、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20、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21、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22、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3、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24、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25、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26、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2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28、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29、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3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3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32、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33、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今日诗》)34、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35、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36、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37、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有关与时间有关的谚语

有关与时间有关的谚语

有关与时间有关的谚语时间是一个无法逆转的流逝过程,人类历来都对时间感到困惑和着迷。

时间的流逝激励着人们去思考和反思生活中的种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与时间有关的谚语,这些谚语既深刻又富有启发性,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1. 时间如流水,不会停歇这句谚语传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它提醒我们不要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刻。

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过去,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追回。

因此,我们应该用心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目标。

2. 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谚语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价值。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无论贫富、职位高低,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充分利用时间去实现它们。

时间就像金钱一样珍贵,每一寸都应该珍惜和利用。

3. 错过黄金时期,再难寻回满园春色这句谚语告诫我们要抓住机会。

时间有时候是残酷的,它不会等待任何人。

如果我们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回头寻找将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当机会来临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追逐,并善于抓住机会,否则可能会后悔终身。

4.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谚语传达了时间的变迁和无常。

时间流逝,人事如梦,我们和世界都在不断变化。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固守旧观念,要适应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只有面对变化并灵活应对,我们才能够在变幻莫测的时代立足并取得成功。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谚语教导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反思,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6. 时钟滴答,岁月如梭这句谚语提醒我们不要浪费时间。

时钟的滴答声不断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岁月化作梭的丝线编织着我们的人生。

要懂得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每一天都应该有所收获,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时光在奋斗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7. 来日方长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耐心。

从谚语看中国传统时间观

从谚语看中国传统时间观

从谚语看中国传统时间观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谚语的语言分析,寻找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时间观及其形成的原因。

在分析中国谚语的同时,我们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中西方谚语及各自所表现的时间观的对比中,寻找中国传统时间观的特点所在。

关键词:谚语;时间观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时间概念的产生一般来自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两条途径。

时间单位词则是表达时间单位的词语,属于量词范畴。

带时间单位词的谚语本身可能并不表述时间,但从这些谚语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中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来历,寻找在中国人心目中对于“时间是什么”的表达,下面笔者就从中国的谚语来探索一下中国传统的时间观。

一、从谚语看自然时间观来自自然条件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等,每一个时间单位所对应的单位时间长度对各民族而言基本相似,然而时间单位词作为语言中的词汇,具有符号的特征,其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因而不同社会采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时间单位,从这种不同的名称中可见各民族文化的不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先民生活与太阳活动协调一致的证明。

因而太阳成了计时的首选参照物。

中国人将表太阳之意的“日”自然引申为度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脱离了“太阳”之意,完全成了一个纯粹的时间单位。

而在英语中“day”(日)与“sun”(太阳)是截然区分的。

第二个时间单位“月”也从天体“月”直接引申,“月怕十五年怕半,庄稼人怕误时限”中“月”既有“月亮”的含义,又有作为时间单位“月”的含义。

而“知道二月风,便知六月雨”,“有煤烧在十冬腊月,有米吃在五黄六月”则在“月”前加数字,使之成为特定时间。

而西方“moon”与“month”同样是两个不同形式与意义的单词。

中国时间单位“日”、“月”之称直接从天体名称引申,用具体化名词来表现抽象的时间单位,可见在中国传统中,时间被视为是落实、具体的实有。

中外时间观差异

中外时间观差异

八、中西方时间观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每提到一个人的 重要信息就不可避免地提及一个人的籍贯、档 案、家谱、户口等与过去历史有关的内容,人 们还通常喜欢记日记,看历史方面的电影,甚 至读书也喜欢读名人传记等历史方面的题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反,美国人则对制定未来的计划情有独钟, 他们认为回忆历史、回顾过去是无济于事的, 未来才是具体而实实在在的,只有展望未来, 对未来做好打算和计划才是明智之举。
公共汽车上,如果你对一位中国老人说: 您年纪大了,请坐我的座位吧。你得到的 是老人的真诚感谢。可如果你在西方对一 位老人说:You are old.Please take my seat.却可能会激怒老人。
中西方对“老”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老练、 老当益壮、老成练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汉 语中很多的短语和俗语表现出中国文化对“老” 的尊重和重视。 美国人则经常会用一些委婉语,如“senior”、 “aged”、“veteran”、“elder”等来代替 “old”,老人及他们的生活场所通常被美化为 “senior”、“citizen”、“golden ager”、 “evergreen clubs”等。因为在英语中,“old” 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往往含有 “past”(过去)、“useless”(无用)、 “hopeless”(没有希望)的意义,同时也间接反 映出美国人“将来时间取向”的时间观念。
九、尊重文化差异,减少交际障碍
我们要了解这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更好地克 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 碍。
中外时间观
之差异
一、时间观
时间观是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科学认识或哲 学认识
二、中外关于时间的名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 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

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

这个起点就是“原罪”。

“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

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

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

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

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

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

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

“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

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

在运用时间上,比较随意。

西方人的时间很具体,只有数字,用精确的小时,分钟,秒钟来衡量。

西方人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金钱也可以为他们赢得时间,类似的还有,“Spare time is the gold dust of life”,“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 ll things”,“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Time’s up”等。

在这些熟语中,时间都被视为可消耗、获得的实体。

在约会时,非常准时准点,而且不能接受无故的迟到。

王小诗200921010123 07英语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