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
浅析诗人奥尔森的历史观

浅析诗人奥尔森的历史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 1910-1970)美国当代著名诗人,1950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投射诗》C Projective Verse。
该文受到了前辈诗人威廉斯的高度赞扬,且被众多志趣相投的同辈诗人奉为圭桌,奥尔森也因此成为投射派(Projective Verse)或黑山派(BlackMountain Verse)诗歌的领军人物。
他的代表作《马克西姆斯诗篇》C Maximus Poems)堪与庞德的《诗章》C Cautos)和威廉斯的《佩特森》C Patersou)相媲美。
在任何关于美国当代诗学的讨论中,查尔斯·奥尔森的名字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出现在显赫的位置。
任何一个想要理解美国后现代主义和二战以来文学作品的人,迟早都要回溯到奥尔森。
奥尔森学识渊博,对语言学、考古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都广为涉猎,获得了“学者型诗人”②的美誉。
他称自己为“早晨的考古学家”CArchaeologist of Morning) }2}20}。
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喻指源初。
谢尔曼·保罗C ShermanPaul)认为,该称谓最恰当地综合了奥尔森的工作,因为不管是作为诗人,文学传播者,教育家,还是作为“代表性的学者一老师一思想家”,奥尔森“决意要做的都是重新找到源初,新的可能性之源。
耐人寻味的是,他在《玛雅信件》C MayauLetters)的结尾处写道:“烦人的是,很难既是诗人又是历史学家。
‑[3]130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历史学家和诗人的职责进行了区分。
他在《诗学》中写道:“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理解奥尔森的强盗逻辑

理解奥尔森的强盗逻辑丁维兵2012-02-16——《新历史观概想》续篇之三十二最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学者的介绍,这个学者叫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美国政治科学联合会因其成就和贡献还设置了奥尔森奖,专门用于表彰最佳政治经济学博士学术论文获得者。
奥尔森写过一篇叫《独裁、民主与制度的起源》的文章,主要是在讲国家起源的一个新猜想,据网上有篇读者的文章介绍:“他受中国的一个军阀冯玉祥的启发。
冯玉祥是一个军阀,却很有德政,为什么一个军阀还会实行德政呢?于是他得出了一个新的国家起源理论。
最早的政府是通过暴力产生的:在一个无政府的社会中,实力强的就会形成土匪,到处抢劫,当一伙流窜的土匪固定在某一个地区时,它会考虑他们的长远抢劫收益。
他们不会把老百姓的东西全抢完,把百姓全杀光,要不然谁来生产啊,如果大家都穷的要死,他们去抢谁的呀?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最佳的…抢夺点‟。
不但要抢,还要抢有的度。
不仅要自己有吃的,也要老百姓有吃的,而且要百姓们多多的生产。
久而久之,固定有一个地方的土匪,就慢慢成了…政府‟,抢夺的东西也就成了强制性的税收。
这伙土匪不但要求自己不能过度抢夺,还要防止其他土匪前来抢夺,也要防止百姓之间相互抢夺,因为这些都不有利生产,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利益,所以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暴力机关,制定了法律,于是国家就产生。
”奥尔森的这个国家起源的猜想非常有趣,说起来其几乎可以定名为“强盗逻辑”,因为他所提到的要素就是军阀、暴力、土匪和抢夺等等,而如果将这些通称为“强盗”,他的逻辑可以简写成:“在一个…强盗‟横行的社会,当一伙…强盗‟停止流窜而与周围的多数人类稳定相处时,由于…强盗‟需要多数人持续的生产供给,所以只能有度的摄取,而多数原住民如果没有…强盗‟的强势保护,就会被其它强盗不断的无度摄取,这些共存关系的固化就是国家的起源”。
查尔斯·奥尔森诗歌浅析

查尔斯·奥尔森诗歌浅析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1910—1970)是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他的诗歌自由奔放,感染了一代诗人,开创了黑山诗派。
1950年奥尔森发表《投射体诗》(Projective Verse)一文,它被认为是黑山诗歌派的宣言书。
在作者的Maximus,to Gloucester,Sunday,July 19这首诗歌中,他到故乡Gloucester 寻根,看到了一个遇难渔民的雕像,人们在那里纪念这个雕像——渔民,并向海面上抛撒鲜花。
在诗歌里面写道:“the flowers turn the character of the sea . The sea jumps the fate of the flower ,The drowned men are undrowned in the eddies of the eyes of the flowers opening the sea’s eyes. ”这几句诗人用花的形象把这个渔人的形象升华了,用美丽的花来代表渔人的精神不灭永存。
“The disaster is undone .What was received as alien---the flower on the water,that a man drowns that he dies in water as he dies on earth,the impossible that this gross fact can return to us in this upset on a summer day of a particular tide.”诗句中的“disaster ”代表渔民遇难一事,”undone”是消除的意思,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大海被人的诚信所感动,使得渔民又复活了。
我们还看到了作者意识的流动、水上的花朵、渔民被淹死、像死在陆地那样死在水中——对诗人来讲,都是不可能的。
奥尔森学术思想介绍

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奥尔森学术思想介绍(一)陈抗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门瑟.奥尔森教授(Mancur Olson)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无疑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的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作用。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
但门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
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
”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
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看到的是亚当.斯密所推崇的“看不见的手”的失灵。
奥尔森有三部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年出版),《国家的兴衰》(1982年),以及他粹然逝世前刚完成的《权力与繁荣》(2000年)。
本文先介绍《集体行动的逻辑》这部著作中的主要观点。
《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以前,社会科学家往往想当然地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社区的人们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
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
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们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
集体行动的逻辑

• 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 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 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 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 6.“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 1.大型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 • 2.劳工游说疏通团体 • 3.脑力职业者游说疏能团体 • „„
• 《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 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 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 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 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 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 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 的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容简介
• 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 论的解释。 • 1.集团和组织理论 • 1.组织的目的 • 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 • 3.传统的集团理论 • 4.小集团 • 5.“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 • 6.集团的分类
• 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 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 命力这一结论。 • 2.集团规模和集团 • 1.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 2.传统理念的问题 • 3.社会激励和理性行为
感受
• 《集体行动的逻辑》区分了小集团与大集团的行动逻辑,全书逻辑严密 并铺之以实例证明,成功地推翻了“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一定会自愿、 自动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这样一个正统 群体理论延用多年的“公理”。作为“制度性公共理论的奠基之作”, 扩大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领域。同时,奥尔森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 现象的研究中,这种开创性思维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集体行动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过分强调个人,忽 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奥尔森模型中只有理性利己主义者,将经济理性 人假设应用于社会领域太过片面等。 • 最后想说的是,奥尔森教授并没有停止对集体行动的研究,他先分析个 人与群体的关系,而后研究群体与社会、国家这个更高层的关系。1982 年出版的《国家的兴衰》集中阐述了奥尔森的研究发现。此著作出版后 立刻受到广泛重视,在1983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克莱姆奖”, 并且先后以十几种语言翻译本介绍到许多国家。这种“学无止境”的科 研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曼瑟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CONTENTS
01 〃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介02 〃历史背景03 〃 写作背景 04 〃理论背景
01
作者简介
曼瑟•奥尔森 (1932-1998), 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 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 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 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 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 门研究中心. 主要的代表作 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 《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 与繁荣义》,奥尔森于1998 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外心 脏病突发去世。
02
历史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非市场决策问题超出 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假定。到50年代末60年 代初,有些经济学家,如詹姆斯 〃布坎南、 戈登〃塔洛克等,经过深入观察发现,人类 社会是由两类市场组成的:一类是经济市场, 另一类是政治市场。他们主张用经济学的方 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重点是政治市场, 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分支——公共 选择理论或公共选择学派。 1986年,布坎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 界肯定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学术地位和理论贡 献。
03
写作背景
04
理论背景
THANKS
谈论蒂利·奥尔森的独特创作风格

[论文关键词]:蒂利·奥尔森;意识流[论文摘要]:蒂利·奥尔森,美国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生活感悟和创作风格,震惊了美国文学界。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作家的独特创作风格:(一)蒂利·奥尔森的生活经历。
(二)其作品的主题内容。
(三)蒂利·奥尔森的独特创作技巧。
由于受到社会的、历史的、以及经济地位的限制,与男性作家相比,女性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女性作家开始为争取更多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呐喊,从而给文学界增添了一股新的生机与活力。
蒂利·奥尔森就是这些杰出女作家之一。
尽管她一生中只写了四部短篇故事,一部小说和一些随笔,她的独特生活感悟和创作视角使其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从而赢得"女权主义文学先锋"的美誉。
一、蒂利·奥尔森的生活经历众所周知,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作家的生活经历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创作源泉。
弗吉尼亚·吴尔芙在她的《生活与小说家》一书中就曾指出:生活是小说最好的创作目的。
①蒂利·奥尔森,这位美国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将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分地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为广大读者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蒂利·奥尔森的父亲是一名政治避难者。
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她在早年便拥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她十几岁时,她便加入了青年社会主义者同盟,后来又加入了青年共产主义者同盟。
她的许多作品便反映了这一政治抱负。
但最为重要并不在于此,而是她的女权主义创作倾向。
蒂利·奥尔森在19岁时,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Yonnondio.但不幸的是,她在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被丈夫抛弃。
在她的自传性故事I Stand Here Ironing,便写到这件事情。
一些年之后,她再婚嫁给了杰克·奥尔森,又生了三个孩子。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奥尔森(Mancur Olson)于1965年提出的,该理论对个人在参与集体行动时的动机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奥尔森认为,个人参与集体行动所付出的成本往往远大于个体获得的利益,因此,为了使集体行动得以实现,要克服个人的自私和自利倾向。
奥尔森的理论对于解释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主要围绕着个人如何在集体行动中权衡成本和利益展开。
他认为,个体在参与集体行动时会面临困境:一方面,个人愿意通过集体行动来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实现自身的目标;另一方面,个体也面临参与集体行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物质等方面的成本。
奥尔森指出,由于集体行动中的成本大于利益,个体在决策时更倾向于自私自利的行为,从而导致集体行动难以实现。
为了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提出了“囚徒困境”和“选择集体行动”的概念。
他认为,在集体行动中,个体往往会面临一种囚徒困境的境遇。
即个体在集体行动中可能会受到其他人的自利行为的威胁,使得他们不愿意参与集体行动。
为了克服这一困境,奥尔森提出,个体应该通过选择集体行动来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他认为,只有当个体认为参与集体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大于成本时,才会选择参与其中。
因此,为了提高集体行动的成功率,必须通过激励措施和机制来降低成本、增加利益,从而提高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理论认识到个体在参与公共事务时的自私和自利倾向,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激励措施和机制来引导和促进集体行动。
另外,在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方面,该理论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理解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机制,可以为社会组织和机构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制度设计,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奥尔森的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森及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和尚真的没水吃?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以及怎样才能达成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假设《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以前,社会科学家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奥尔森发现,这个假设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
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有害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承担集体行动的成员。
搭便车现象常在。
奥尔森认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
人数越多,搭便车的动机越强烈,集体行动越难达成。
后来发展为“多人囚犯两难博弈”,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集体行动产生的条件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即集体成员的收入不对称。
如亚洲经济危机后,日本主张设立“亚洲货币基金” 美国愿意支付70%的北约(NATT)经费。
二是“选择性激励”:1、正向激励:鼓励措施2、反向激励:惩罚搭便车的措施相关问题: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接下来是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凤毛麟角,少于1/%。
二、《国家的兴衰》:瓷器店里的哄抢讨论主题:群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问题:为什么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残的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能够创造出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国家中也有搭便车的群体,国家可以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利益集团就可以通过“寻租活动”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从而增加利益集团自己的收入。
----奥尔森把这种利益集团叫做“分利联盟”。
分利联盟(一)分利联盟给国家经济发展制造了许多不利因素:1、寻租活动不但要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改变了社会的激励机制。
2、当分利联盟的寻租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的决策效率下降,制定经济政策的时间延长,影响整体社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资源重组的能力,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比喻:闯进瓷器店里哄抢的强盗,抢走的少,打烂的多。
分利联盟(二)为什么受害的人们会任由分利联盟的行为?→当国家、社会蒙受损失时,群体、个人的利益也受损。
不过,如果由某一项政策带来的损失分摊到个人身上,其数目就微不足道。
这时候,个人的搭便车行为是理性的选择。
----“理性无知”。
联系中国的集体制。
因此,造成英、美等国家经济发展呆滞的主要原因是数目繁多的分利联盟进行了大量寻租活动。
而德日在战后分利联盟还没组织起来,没来得及对国家造成伤害,因此发展很快。
→国家的兴衰和集体行动的成败呈“负相关”。
兴旺是因为集体行动的失败。
利益分类瑞典和挪威的工会组织与英、美的工会组织有区别:A:瑞典和挪威:全国性的组织,涵盖面很大,工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明显,因此这些工会的行为会很慎重,对国家利益比较照顾。
B:英、美的工会多半是行业性组织,他们的行为从不考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奥尔森总结出两类利益:A:涵盖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集团的自身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因而在争取收入再分配时比较节制,注意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B:狭隘利益(narrow interest):集团的自身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关系不大,因而存在强烈的激励机制企图通过损害社会利益来提高自身利益。
三、《权力与繁荣》讨论主题:解释国家间贫富差别。
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权力与繁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引发:冯玉祥的故事冯玉祥的故事:当权者如何为自身的利益而又选择地使用权力?-----“罪犯比喻” 冯玉祥。
冯玉祥率领20万北洋大军围剿白狼,收到百姓的拥戴。
白狼是民国初年的农民***领袖,其势利遍及河南、陕西、甘肃,是个“流寇”。
冯玉祥则是统治西北的军阀,判据一方的“坐寇”。
奥尔森的困惑:流寇偶尔来抢,得手就离开。
坐寇反而反复剥夺相同的人,为什么农民宁愿接受坐寇的统治?国家(政府)的作用:罪犯比喻奥尔森认为:理性的、自利的流寇头子好像是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变成座寇,戴上皇冠,自封君主、国王、天子、或者皇帝,以政府取代无政府状态。
这只看不见的手即“看不见的左手”---比喻权力场上的竞争。
分析:流寇只有狭隘利益,以掠夺、破坏为生。
坐寇拥有涵盖利益,它掠夺有度,而且不允许其他强盗、土匪等来掠夺。
结论《权力与繁荣》通过“罪犯比喻”让我们看到政府也有两只手:掠夺之手和扶助之手。
这正是人类社会最棘手的一个两难状况:一方面,政府必须拥有权力和强制手段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私人财产、取缔掠夺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人民进行掠夺。
经济繁荣需要的是一个扶助之手强有力、掠夺之手受约束的政府,而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
经济繁荣的两个基本条件:一,私有产权必须牢靠、明确。
二、必须根除任何形式的掠夺。
要达到这两个条件,就必须从政府的激励机制出发,建立一个涵盖利益最大决策权的政制体制。
奥认为,这些条件在民主政体中比较有可能满足。
一、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曼瑟尔·奥尔森,1932年1月22日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98年2月19日逝世。
1954年获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马里兰大学(MarylandUniversity)从事教学研究,也在美国空军服过役,曾在约翰逊当政的美国健康与福利部任职。
他的主要论著有:《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国家兴衰探源》(1982年)、《权利与繁荣》(2000年)、《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年)、《一份准备中的报告》(1969年)、《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年)和《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等。
其中:《集体行动的逻辑》影响最大,曾被翻译成德、法、意、日、葡、中等国文字;《国家兴衰探源》则被翻译成法、日、意、德、中、瑞典文等多国文字。
奥尔森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研究方法。
奥尔森所研究的虽然是集体行动的问题,但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却是个体的分析方法。
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微观个体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集体行动、特别是大集团的行动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集团中的个体成员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
在分利集团理论中,对分利集团成员的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特别是用分利集团理论来研究宏观经济学的相关问题的时候,更是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没有微观基储没有从个体行为出发研究问题。
奥尔森从个体的理性假定出发,利用分利集团理论解释了这些问题。
即使分利集团达成以后,分利集团追求集团利益的分析也是以此为基础的,集团成员追求集团利益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集团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获得集团利益仅是一个手段,个体利益才是最根本的。
2.实证研究方法。
奥尔森著作的大部分都是采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来验证他所提出的理论。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研究中,他采用工会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一方面验证了他的大集团形成是通过强制或经济性激励而达成的理论,另一方面证明了大集团在没有强制或经济激励的情况下是难以达成的。
在分利集团理论提出后,则更是大部分都在验证他的这一理论,利用世界上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兴衰变迁的历史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
他还提出,理论的正确与否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来验证的,能够解释越多的经济现象,越具有普遍性,理论的准确程度就越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他强调经济学的致用性,强调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功能。
因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下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优美的结论,但是由于严格的假设条件而难以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
3.经济理论的规范。
奥尔森实际上认为有一套规范的方法作为理论正确或优秀与否的标准。
他提出:(1)如果有一种理论能够适用于许多历史现象——即这种解释具有“权威性”——而且简明扼要,则可以认为此种理论比较可信;(2)一种理论不在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事件,而在于它能够说明差别多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3)还必须保证这种理论不能仅仅由于找到少数几个与之相符的例子就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也可能有另外一些例子与这种理论是矛盾的。
在《国家兴衰探源》中,在批判了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的缺陷之后,则明确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八条标准问题。
这些都说明,在奥尔森看来,经济学有一套规范作为评价理论正确或优秀与否的标准。
4.归纳与演绎并用的方法。
奥尔森在推导其基本理论的时候,归纳的方法与演绎的方法同时使用。
虽然他的理论是通过问题导向来研究的,但是在通过基本的经济学假设前提来推导理论的时候,也大量地使用了归纳的方法。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将归纳的结果当作不用验证的结论来使用,这在《国家的兴衰》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在推导其九个结论的时候,他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
例如他在推导第九条推论时曾指出:“院外游说活动采用了不少特殊手段,并制造了许多非正常案例,结果使立法和政府活动增加了复杂性。
”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对分利集团行动的某种归纳,他并没有解释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而是直接使用,是归纳的结果。
当然这本身也是为了验证他的结论,但是验证结论又不是直接描述具体的事实,而是将现实归纳成比较抽象的结论,然后将这种结论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2)他的许多推论本身就是归纳,虽然他的理论的直接来源是集体行动的逻辑,但是其理论的推导是建立在大量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这种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解释其中难免有许多是归纳的结果,也就是说,他的理论来源可以看作是对现实归纳得出一个结论之后,不是直接提出来,而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过严格的证明推导出来,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大量事实,一方面解释了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验证了理论。
这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是一致的,实际上“交易费用”概念的得出就是这样的。
演绎的方法更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理论的主要内容都是在既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详细的推理而得出来的,因而这实际上是演绎的过程,所使用的就是演绎的经济学方法。
二、少数人“剥削”多数人: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主要内容传统经济学认为,一群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常常会采取行动,以促进其共同利益,就像人们可以预期个人会为了推进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一样。
如果一群有理性和有自我利益的个人认识到,他们会从一种特定的政治活动中获得好处,那就可以料想他们会采取这样的行动;如果一群工人会从集体谈判中获得好处,那就可以料想他们会组织工会;如果一个行业中的一批厂商能通过合谋实行垄断价格,从而获得利润,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这样做;如果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或任何其他阶级有力量去进行统治,那这个阶级就会力争去控制政府,并按照它自己的利益去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