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课题研究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一、摘要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以及苏轼的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二、问题的提出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三、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
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
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四、研究成果1、书香世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
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
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
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2、应试及第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被誉为宋代文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苏轼的生平:这一部分可以介绍苏轼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晚年事迹等。
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与其他文人政治家的关系等。
可以梳理出他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变化。
2. 苏轼的文学创作:可以对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进行分析。
这包括他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
可以以其代表作为例子,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3. 苏轼的政治思想:苏轼在政治上曾经历过兴盛和落魄的阶段,他对政治的态度和思考也不尽相同。
可以对他的政治文章、信札等进行分析,阐述他对政治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他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评价和建议。
4.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可以探讨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评述他对宋代文艺的贡献,以及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例如,可以对他对后人的影响进行考察,如明代文学人杨慎、清代才子袁枚等。
5. 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通过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可以了解他对人生、自然、历史、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可以分
析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探讨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其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可以参考苏轼的传记和专著,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加以分析和论证。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开题报告1、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2、课题提出的背景: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
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
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
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
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
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如考试失败、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2.家庭危险因素。
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总之,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就是通过研究苏轼的生平,学习苏轼在困难挫折中,历尽磨难,笑对人生,超越自我的乐观旷达精神。
培养自己在困难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4、课题研究的内容熟悉苏轼生平资料;深入了解苏轼所受磨难,体会苏轼的乐观旷达精神;结合本人自身情况,逐步培养乐观精神,谈研究体会。
5、研究步骤:小组成员确定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定期与不定期交流,形成论文。
6、课题研究的方法自主搜集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搜集苏轼生平资料。
总结交流法:通过小组成员交流,丰富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 为相 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 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 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 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 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悔, 兹游奇绝慰平生)。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 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 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 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 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 谥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 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 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 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 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 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 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 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 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 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 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 (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 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 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轼的一辈子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 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 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 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 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 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 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 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 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 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 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 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 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 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 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 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 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有《东坡乐府》。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 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 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 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 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 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பைடு நூலகம் 大事年表
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 历1037年1月8日),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 (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年~1068 年)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 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官。 1070年 苏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苏过降生。 1073年 收留王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