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尚意书风其实质与成因

合集下载

论宋初尚意书风中墨韵表现的发生及其意义

论宋初尚意书风中墨韵表现的发生及其意义
它 自身 的 规 律 , 代 的遗 绪 是 它 的 一 个 方 面 , 一 个 方 面 离 前 另
中解 脱 出来 , 多 书 写 的 是 纯 粹 可 供 欣 赏 的 美 文 , 们 已将 更 他
必 但 书写 的过 程 看 做 是 一 个 创 作 过 程 , 表 情 和 抒 情 、 感 与 意 异 的倾 向也 随之 而 萌 生 。前 代 生 机 未 尽 , 然 因循 相 继 , 是 情
则 趣 的呈 现 过 程 。更 有 一 些 以 “ 戏 ” 乐 的 文 人 , 们 在 对 愈 是 已 达极 处 , 离 异 的 趋 势 将 不 期 而 然 。唐 书 之 法 已称 完 墨 为 他 前 走 向法 度 书 法 创 作 与 绘 画 墨 韵 的 两 相 照 应 后 自然 对 单 一 的 浓 墨 表 现 备 , 路 已 极 , 向反 面另 求 别 图的 趋 势 已必 不 可 免 , 感 到 不 满 足 , 画 中 的水 墨 情 态 理 所 当 然 地 成 为 书 家 借 鉴 的 之 外 的探 索 追 求 便 成 宋 代 书 法 艺 术 的趋 势 。_ 欧 阳 先 生 在 绘 ” 2
第 2 卷 第 4期 7
Vo .2 1 7 No. 4
周 口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Zh u o r a Un v r iy o r a o k u No m l o i e st
21 0 0年 7月
J 1 2 1 u. 0 O
论宋 初 尚意 书风 中墨 韵 表 现 的发 生 及 其 意 义
段 彪
( 口师 范学 院 公共 艺术教 研部 , 南 周 口 4 6 0 ) 周 河 6 0 1
摘 要 : 宋初 画趣 、 情 相 结 合 的 尚 意 书 风 , 书 已经 开 始 解 离 唐 法 中 高度 凝 聚 的 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内质 和 法 度 森 严 的体 式 , 法 唐 不 再 满 足人 们 的 审 美 心理 , 新 的 笔 墨 意 象 的 追 求 中, 韵 表 现 意 识 开 始在 书 法 中 觉 醒 。但 是 书 法 的单 纯 性 毕 竞有 在 墨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如果把“大梁门”门匾和“开封府”门匾作一下对比,作为颜楷的前者更讲究法度,而后者脱胎于唐楷,却有鲜明的个性,不大受被奉为圭臬的唐楷法度的约束。

千年前的北宋王朝,有一任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是宋代书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今天,开封知名景区开封府的门匾,集的是他的字。

他就是蔡襄,宋代书法代表人物“苏、黄、米、蔡”中的“蔡”即是他。

书法上有著名的一个观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代书法的“尚意”,指的是以书法来表现个人意趣、情怀,这种美学理念,强调了书法艺术抒发情怀的功能。

书法的美,有其外在的形态,“尚意”观点的提出,使书法艺术与人的性情、品格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所传达出来的美感,不但有内在的神韵,还体现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

“尚意”的宋四家,以年庚论,蔡襄是老大,他比另三家中年庚最大的苏轼还大25岁。

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同苏、黄、米相比,没有这几位兄弟个性鲜明。

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的书风均自成一格,个性都十分突出。

同时,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

而把楷书写得规规矩矩,又与唐楷风貌截然不同,把行草书写得浑厚端庄、淳淡婉美的,是蔡襄。

他是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蔡襄,字君谟,是当世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官声极佳,不论在哪里做官,他都努力造福一方,整治官场不良风气。

尤其他在福建做官时,修建了泉州洛阳桥,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蔡襄还积极发展农事,千年来福建茶业、荔枝产业的兴盛,都与蔡襄当年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蔡襄口碑良好,加上书法大师的身份,自然粉丝众多。

蔡襄的书法,从皇上到官场同僚、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都希望得到他的墨宝。

而蔡襄颇为自惜,轻易不给人写字,用今天书法圈里的话来讲叫做“手紧”。

物以稀为贵,蔡襄写得既好又少,因此,当世的人们更加看重他的墨宝。

要是当时讲润格的话,蔡襄估计会是宋四家中最高的。

尚韵、尚法与尚意——兼论宋代尚意书画之风的形成

尚韵、尚法与尚意——兼论宋代尚意书画之风的形成

是各类 艺术 的审美 基础 , 社 会 意 识 及 审 美 价 值 取 向会 i f - 先 在 诗 文 中得 以 体 现 。 北 宋 文 坛 成 就 最 高 的 是 词 与 散 文 。尤 其 是 宋 词 , 堪 与晋 字 、 唐 诗相 媲 美 , 却 也 时 时处处 折射 着社 会 意识 中的 各 种 矛盾 与 挣 扎 。这 种 矛 盾 集 中体 现 在 词 派 词 风 上 : 宋代 既有 豪 放 词 派 , 又 有 婉 约词 派 ; 既 有 苏轼 、 辛 弃疾 、 陆 游这 些 爱 国词 人 , 又有李 清 照 、 柳永 、 秦 观 这 些 咏 花 弄 月 的 艺 术 家 。 即 使 具体 到 同一 个 人 身 上 , 如苏 轼 , 一方面有 “ 大 江 东
HUNDRED S CH00LS I N ARTS
1 7 6
上 的挥洒 , 他 们 与 其 他 艺 术 家 一 起 当 ■不 让 地 遵 规 、 守矩 、 创新 、 守制 , 用 恰 当 的 约 束 去 和 规 范 有 序 的 昌 明
社会 相应 和 。正是 在此 背 景 下 , 产 生 了陆 希 声 的 “ 永
1 7 5 l 中 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D来N ̄ : J 艺术百家2 0 1 7 年 第5 期 总第1 5 8 期
HU NDRE D S C HO0L S I N ART S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7) O 5—0 1 7 5— 0 6
院副院长, 河南大学宋代 艺术研 究所研 究员, 中国艺术学理论 学会 常务理 事, 河南省美术 家协会理论 委员会委 员, 河南大学 艺术学理论学科 带头 人。研究方 向: 艺术学理论, 中国美 术史。

浅析元代书法的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浅析元代书法的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文化长廊浅析元代书法的演变特点及其原因郝小仪 中央财经大学摘 要:元代书法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其演变的独特性在中国古代独树一帜。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元代书法的演变特点,阐述了元代书法因其民族背景、颓废的两宋书院而形成的特殊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元代书法;复古风潮;“尚意”风格[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80-01引言:元代的书法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我国的研究学者对元代书法的观点也众说纷纭。

在众多书法研究的资料和书籍中,元代书法都无法单独罗列出来。

由于元代存在时间短暂、书法风格多样且多受到唐宋两朝书法风格的影响,在资料的编写中,大多将元代书法归于宋朝,或是与金、辽、西夏放在一起编写,有一些也将元代书法与明朝放在一起且又以明朝为主体。

但是,元代书法其实极有研究价值,它承上启下,纠正了宋代书法的陋习,也开启了明清两朝的书法格局。

一、元代书法的演变特点(一)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倾向赵孟頫是元代的书法大家,推崇复古的书法风格,对元代书坛的影响巨大。

他提出了向唐晋学习书法风格,也影响了元代众多书法家的风格。

在后世看来,他实现了魏晋、汉、唐的复古主义,引领了书法风格的回归。

他的书法在草书、楷书、行书等方面重建了法度,矫正了宋末时期书法作品轻法度的陋病,使书法在后世更加得到健康的发展。

他是我国变革书法史发展的领袖人物之一。

如今人们所推崇和学习的“赵体”,是赵孟頫在书写中吸收了唐代书法家李邕在书法上的精华,并将之与他在早年间学习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整合起来,所形成的书法风格。

受到赵孟頫复古主张影响的元代书法家有很多,例如邓文原、耶律楚才、鲜于枢等人。

不得不提的就是与赵孟頫并称为“南赵北鲜”其中的“北鲜”鲜于枢。

他的书法风格偏向唐代,但与赵孟頫不同的是,他更喜欢写草书,书写的风格豪放。

赵孟頫的书法更加柔美,鲜于枢的书法强劲有力,两人各有所长,但相同的一点的是,他们都是元代书法复古风格的引领者。

论唐代书风的尚法与尚意

论唐代书风的尚法与尚意
现今每每提到唐代书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法但是用尚法二字简单概括唐代整个书风显然太过单薄毕竟除唐楷外唐的篆行草等都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呈现出了多极发展的态势
2018年第 4期 (总第 248期 )
厦 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Social Sciences)
收 稿 日期 :2017—12—18 作者 简 介 :钱 陈 翔 ,男 ,福 建 古 田人 ,厦 门大 学 艺术 学 院助 理 教 授 。 · 58 ·
第 4期
钱陈翔 :论唐 代书风的 尚法与 尚意
括唐代 书艺精 神 的偏 颇 之处 ,提 出唐代 书 艺精 神 以“法 ”为 主 ,兼 及 “意 ”“神 ”“情 ”等 审美 精 神 。 ] 不仅如此 ,尹旭在《唐代书风 的两极辉映》中还把唐代书法从传统 “尚法 ”论中突破 出来 ,提出唐代 书法 也 “尚意 ”的新 观点 。①
No.4 2018
General Serial No.248
论 唐代书风 的 尚法 与 尚意
钱 陈翔
(厦 门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福 建 厦 门 361000)
摘 要 :唐代书法在 中国书法艺术 的发展历程中 占有重要地位 。“尚法”常与唐 代书法联 系在 一 起 ,指其 总体倾向是注意点 画、章法 、结构 的法度 。“尚意”则 多与 宋代 书法相联 系 ,通 常指追 求 意趣而不拘法度 。但实 际上 ,唐书 既有理 性之美 ,又 有意趣 之美 。这 既是 它内在艺 术规 律在 书法 创作 中的运用和体现 ,也是多种 思想文 化共 同发展 的结果 。从 唐代 书法名 作 中可以看 出 ,唐楷 注 重 字 形 结 构 与 笔 法 、章 法 ,但 呈 现 出 的 风 貌 却 不 尽 相 同 ;唐 草 豪 放 奔 放 ,线 条 感 强 ,但 又 遵 循 着 书 法 本身的规则 。可见 ,唐人“尚法 ”而不拘泥 于古 法。从某种 意义上说 ,“尚法”是 倡导 书家对 书法技 法的完善 ,在现有的“法 ”上体现独特的意韵神采 ,也可 以说是抒情 尚意 的体 现 ,而非 以法度束 缚书 家的创作及情感 的表达 。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二王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他们分别是王安石和王禹偁。

他们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二王”。

而宋尚意书风是指在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以其简练、通俗、生动的特点被广泛传颂。

而二王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宋尚意书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二王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宋尚意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北宋时,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官僚腐败、赋税重压、民生困苦等,这些问题成为二王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王安石的《谁知盘中餐》中描绘了民生困苦的情景,王禹偁的《秋风词》中写道“长空雁叫霜晨月,露菊飒飒叶凋时”,展现了社会的疲惫和萧条。

这些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二王的作品所展现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奠定了宋尚意书风写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二王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以百姓的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为宋尚意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北宋时期,文学风格以诗词歌赋为主,形式多样,但多为高雅之作,离生活较远。

而二王的文学作品却以简朴、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禹偁的《秋波》中写到“万里奔波众硕气,一州民患孤田食。

”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和心情,使文学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活气息。

二王的文学作品为宋尚意书风的写实主义风格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貌。

二王的文学作品在思想上提倡民主、平等,为宋尚意书风的倡导提供了精神动力。

在北宋时,封建思想盛行,文人多流连于高山流水、虚无飘渺之境,而忽视了平民百姓的疾苦和生活困难。

而二王的文学作品却走向人民,关注社会底层,提倡民主、平等的思想。

黄庭坚“尚意”书法思想与实践

黄庭坚“尚意”书法思想与实践
黄庭坚所主张的以韵观书从某种意义来讲是针对苏轼的我书意造来说的山谷没有笼统地停留在我书意造上而是更进一步深入到意的内涵意的形态和意的创作规律中去思考与探索并试图用韵来阐释意的审美内涵扩展了宋人意的概念范畴
第1 ( 期 总第 7 ) 4期
21 0 0年 1 月
山西 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J u a fS a x d o& T Un v o r l h n i i n o a V ie
No. 1
Jn 2 1 a. 00
摘 要 :黄 庭 坚 是 宋 代 “尚意 ” 书风 的代 表 人 物 。 他 继 承 了 欧 阳修 、 苏 轼 的 书 学 思 想 , 又 以 “ 重
韵” 绝俗” 的理论使 “ 、“ 尚意” 思想得到 了新 的诠 释 ,他 的创作 实践 与理论 支撑将词 i黄庭 坚 ;尚意 ;书法思想;书法实践
中 图分 类 号 :J4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 - 85 (0 0 1 0 9— 0 02 0 8 3 0 2 1 )0 — 0 2 2
黄庭坚思想受欧阳修、 苏轼的全面影响, 但又能不落窠 臼。他继承了苏轼的 “ 尚意”书学思想,更完善地发展了 其“ 尚意”思想,是宋代 “ 尚意”书风形成的重要人物。 “ 意”的阐释 中国美学历来具有重天人合一 、 重生存 、 重生活, 把人 当 作知情意的整体来看待的哲学思想。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影 响,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 无论是音乐、 绘画、书法还是
收 稿 日期 :2o — 1— 1 09 0 O
主要作者简介:赵海芳 (9 7 ) 16一 ,女 ,山西孝义人,太原幼儿师范
学校 ,讲 师 。

“ 重韵” 绝俗”是黄庭坚 “ 、“ 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的核 心。 对于各式各样 的 “ ,黄庭坚都深恶痛绝,他曾说: 俗” “ 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 可医也。 ”(《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这话表明:“ 绝 俗”不仅是文章书画之事,处世 为人也要 “ 绝俗”先做 “ 不俗之人” ,再做 “ 不俗之事” 怎样才算 “ , 不俗”呢?黄 庭坚作了回答 :“ 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 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 日,如舍瓦石,临事一筹不画, 此俗人也。 ”要做到不俗, 不作俗书,就应 “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 ,又广之以圣哲之 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 只是俗人耳。 ”他又说:“ 范文正公在当时诸公问, 第一品人 也。故余每于人家见尺牍寸纸,未尝不爱赏弥 日,想见其 人,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文正公饮食 起居之问先行之,而后载于言者也。 ( ” 黄庭坚 《 豫章黄先 生文集》卷三十)这种书学思想其实与苏轼的 “ 人貌有好 丑,而君子小人之态, 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 心,补课欺也 ;书有工拙 ,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也与欧阳修的 “ 爱其书兼取其人”的论调是一致的。都受 儒学 “ 心性论”的影响。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的国度,历 来对人格最看重。一个有志于书法的人 , 必须要有伦理规范 和哲学头脑,即灵府高尚。不然纵使书法水平再高 , 技巧可 以同钟繇、 王羲之相比,也是俗气的,是不会被人看重的。 黄庭坚那么喜欢范仲淹的字,就因为他心灵高尚,人品第 他的人品不是停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 , 而是在平 日 起居 言行中就能用道德来规范 自己,能做到 “ 内圣外王” 。在黄 庭坚的思想里, 书法艺术的第一要义不是技巧,而是人格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尚意书风其实质与成因
论文提要:
唐、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年代,诗词、散文、绘画、哲学、书法群峰并峙,各领千秋。

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又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

而宋代一改唐代以严格的法度作为书法评价标准的风尚,将尚意抒情作为时代书法的主流。

这一时期,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倘若要追溯书法中尚意书风的渊源,那肯定就会找到汉代杨雄“书为心画”的论述。

在那个朝代,标举出书法的根源是心灵的抒情与写意,其意义可谓大矣。

汉代的蔡和明代项穆都有同出一辙的论述,都认为书法是散怀后任情恣情的产物。

王僧虔则说:“书法妙道,神彩为上……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

”再到孙过庭,更是强调了主体的作用:“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到了宋代,以意为主导的书风占了主流,书家、画家、禅家交往甚密,相互切磋,促成了一个为尚意为主,弘扬个性,主张创新的时代潮流。

唐太宗倡导书法,为整个唐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这种基调既为颜真卿的变法提供了基础,也为从虞世南一直到杜牧对传统之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书法进入宋代,宋初的宋太宗也雅好翰墨,对书画非常感兴趣。

宋太宗也像唐太宗那样,一旦坐稳江山,马上就下诏各地,收寻前贤遗墨,也做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

唐太宗时期是把搜集来的前贤作品如二王的遗迹,摹搨下来。

宋初的时候则是命令侍书学士王著主持刻了《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之中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由王著或者由王著组织挑选的,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帖学(刻帖)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史实。

《淳化阁帖》前也有过刻帖。

南唐的时候,李煜就刻过《升元帖》,而在南唐以前恐怕还有。

研究刻帖史的专家认为,甚至还可上溯到初唐褚遂良,说他也有过刻帖。

倘若这是事实,那么《淳化阁帖》的出现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前举这些刻帖,或只局限于宫廷内的少数人赏玩,或者只是一二个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社会的反响。

而《淳化阁帖》编成刊后,宋太宗看了非常高兴,下旨把《淳化阁帖》拓出,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当时的情景。

文武大臣们拿着钦赐的阁帖,都得供奉起来,以示圣主隆恩。

说每一个大臣都爱好书法未免言过其实,但正因为书法使每一个大臣毕恭毕敬,这种气氛就十分特殊了。

皇帝如此看重书法,大臣们面对赐下的阁帖可能会认真看一看,看完以后可能就会产生兴趣,有兴趣可能就会讨论书法,学习书法,
于是也就会形成一个学习书法的贵族将相的圈子。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以皇帝为代表的朝廷雅逸之士认真学习书法,显示了比较高的趣味。

即使是一般的大臣,为了附庸风雅,表明自己学养很高,也会凑趣玩几下笔墨。

只要看看北京北海公园长廊存放的《三希堂法帖》的格式,就知道宋代刻帖是怎么回事。

在这些名迹中不包括碑,都是前人的书翰、尺牍,用双钩的方法覆在石面上,然后在石面上刻成。

当时的印刷术不发达,宋代的毕升曾发明过一种活字印刷,而也还是只能用固定的文字。

古人不像我们今天有复印技术或可以拍照,要复制艺术性很高的书法,只有采用这种刻帖方法。

《淳化阁帖》是刻帖的早期阶段,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希堂法帖》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刻帖,都是用石头刻的,但宋初的时候是用枣木板刻的。

相比之下,木板刻帖因为木质材料特性所限,反映笔法的准确程度和细腻程度都相对弱于石刻。

所以,《淳化阁帖》出现以后,因木板不容易保藏、容易腐烂和损坏,故后代又出现以它为底本的许多翻刻本,其中开始有以石头代替枣木板的刻帖了。

刻帖这个名词本身就很有趣。

帖是写的,碑是刻的,结果帖也是刻的,两者似乎很矛盾,但这是一种历史现象。

此外,我们现在所指“法帖”的“帖”是指陆机的《平复帖》之类的墨迹本,但过去不指这个,过去是指刻帖。

过去谁也没
有办法得到《平复帖》,它只有一本,所以要了解古代人的作品,只得靠刻帖。

当然,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广泛的立场去估价阁帖出现的意义。

也许在宋代,它只有刻帖史的意义,但自《淳化阁帖》之后,《绛帖》、《潭帖》直到《大观帖》再到南宋的《淳熙秘阁帖》,宋代刻帖约有近二十种,专门的法帖研究也开始兴起,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有了一个真正的帖学系统的产生。

这是对后世元明清都有极大意义的书法史现象,它对把握宋以后书法观念有很大作用。

当然也为清代碑学兴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据。

应该看到,阁帖所倡起的特定艺术思潮在书法审美史上也是十分重要的史实。

参考文献:
1.《行书津梁》何学森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文人书法————《中国书法史的另一种诠释》朱中原
3.《苏轼“尚意”美学思想浅探》,盛学玲
4.《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