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尚意书风成因探析

合集下载

论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发展张伟兵

论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发展张伟兵

论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发展张伟兵发布时间:2023-07-28T06:46:10.2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9期作者:张伟兵[导读]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尚意”是宋代书法最主要的时代特征,书法艺术已经深深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注重个人意趣的抒发和情感宣泄,承袭唐代风格又冲破其书法度的束缚,好的书法作品注重神采意趣、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共同发展了北宋的“尚意”书风并上升到新的台阶。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尚意”是宋代书法最主要的时代特征,书法艺术已经深深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注重个人意趣的抒发和情感宣泄,承袭唐代风格又冲破其书法度的束缚,好的书法作品注重神采意趣、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共同发展了北宋的“尚意”书风并上升到新的台阶。

关键词:苏轼;米芾;黄庭坚;尚意书风一、“尚意”书风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等因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文化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加严重,而崇尚意境表现的“尚意”书风就因北宋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而兴起。

北宋的社会环境实在过于特殊,在这种重文轻武、外有强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下,都给这种书风的兴盛提供了极好的发展。

形成与发展:重文轻武,是“尚意”书风能够发展起来的最根本原因,随着文官的地位提高,宋代的文化领域一直发展的很好。

同时,文官地位的提高还激发了文人们的创作热情,这给了文人创新出“尚意”书风的可能,也给了“尚意”书风发展起来的可能。

在北宋时期,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大力倡导诗文创新,对这个时期的“尚意”书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领袖与发展作用。

后来的蔡襄继承并发扬了欧阳修的书学观念,他注重强调神采、气韵,对后世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发展尚意书风产生很大影响。

二、“尚意”书风发展的代表人物(一)苏轼苏轼是书法史上“宋四家”之一,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2019·06书法风格受时代的影响,翻开中国书法历史的篇章,每一个时代的书法都有鲜明的特性,中国书法理论家普遍认同“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一观点。

苏轼是宋代书法的领军人物,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冲破唐代书法法度森严的藩篱,大胆推陈出新,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

本文将简单分析影响苏轼书法风格形成的因素以及苏轼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一、对“尚意”书风的认识“意”是愿望的意思,《说文解字》释曰:“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意”从《易经》开始,即被看作万物内部的本质,圣人“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

象成为存意的载体。

关于书中之“意”,清代刘熙载《书概》称:“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黄志强、杨渊斓在《尚意书风与苏轼“自出新意”的书法观》中提出,在魏晋人看来,“意”就是人的精神风韵在书法审美领域的再现,并列举了很多著名的书论来证明这一观点。

如袁昂评钟繇书法“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本研究认为,“尚意”书风追求释放人的天性,是书法家自然性情的流露,没有做作,天真烂漫,这与唐代追求的书法的高度严谨性大相径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扬雄曾经说,书为心画。

因此,书法家的性格性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天生性情洒脱,不拘小节,传言他爱石成癖,曾经在路上遇见心仪的石头,立即对着石头作揖。

苏轼同样如此,他一生才华横溢,奈何屡屡仕途不顺,多次被贬到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不为形势所迫,潇洒风神,洒脱自然,满腹诗书汇于腕底,创造了一幅幅天真、自然、生动、有趣的书法作品,将宋代的“尚意”书风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苏轼作品中蕴藏的“尚意”风格(一)时代特征苏轼才华横溢,在诸多的艺术领域多有建树。

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可以作为苏轼追求“尚意”书风的佐证。

苏轼书法中展现出的“尚意”风格,是与宋朝这个大环境分不开的。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避免武将作乱,他废除武功,强调文治。

以《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引领的“尚意”书风

以《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引领的“尚意”书风

吳血叙4*1•笼以《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引领的“尚意”书风□张也摘要:苏轼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被书法名家列为"宋四家”之首,同时也是"尚意”书风最杰出的代表。

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出神入化,英爽高迈。

该文将从用笔变化、结构特征、节奏变化、字形处理等方面分析《黄州寒食诗帖》,并由此探究"尚意”书风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潢州寒食诗帖苏轼尚意一、“尚意”书风的形成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其一方面受宋代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宋代独特文艺思想的产物。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长久分裂的局面,但宋初的书法仍然受唐末、五代书风的影响。

比起唐人书法的紧迫感,宋人书法多了一份悠闲的情致,洋溢着一种“心意”与“雅趣”苏轼、黄庭坚、米芾的“尚意”书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全面复兴,也标志着完全区别于唐代书风的“尚意”书法风格的形成。

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苏轼在书法美学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1]oi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雪堂、东坡、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四家”之首。

作为书法家,苏轼早期学习王羲之《兰亭序》,师钟太傅,后取法颜真卿,李邕、徐浩、杨凝式等也是其学习的对象。

苏轼创造的书体,世称“苏体”。

目前苏轼存世的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等。

他的理论与著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书法上亦开风气之先。

他的书法使书法传统中怡然自得的一个分支成为当时社会审美的主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苏轼的书学思想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苏轼在书学思想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后人对宋人书法概以“尚意”的定义,即是受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中“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诗句的启发。

什么是宋代书法的“尚意”之说?

什么是宋代书法的“尚意”之说?

什么是宋代书法的“尚意”之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陈寅恪先生曾经深情地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无独有偶,李泽厚先生亦曾在其经典之作《美的历程》中,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论及宋代,他如是写道“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书法艺术历数千载之演进,在宋代亦达到了一个高峰。

与宋代山水画一样,宋代书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作品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书法家不能不尽主观心意灵气的形式。

在书法美学理论上,文艺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宋代书法美学的中心。

古人论及书法,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开创了一代新风。

“尚意”也就是说书法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不受法度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纵横驰骋。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出内府秘阁所藏历代名人法书,命人编《淳化秘阁法帖》10卷,摹勒枣木板,将历代名迹汇于一帙,且摹勒精细,成为后世“法帖之祖”。

《淳化秘阁法帖》对于古代书法名迹的保存与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淳化秘阁法帖》的面世,打破了古人学书必求真迹的限制,同时也打破了前人法度,书法家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修养,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为前人所不及。

宋人尚意,表现在书法上,就有着异与唐代的、不同的审美风范。

“风度人品第一流”——南宋书法的“尚意”之风

“风度人品第一流”——南宋书法的“尚意”之风

“风度人品第一流”——南宋书法的“尚意”之风文◎张孝玉宋代书法的进步之处在于书家结合自身的心性与禅宗思想的影响,把行书由唐代“尚法”一路,发展为更富有文人审美情趣的“尚意”书风。

“尚意”书风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法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后世书家,尤其是文人书家的启迪意义,“尚意”的核心是文人的写意精神,这是文人书家综合素养的体现,既有技术上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修养与眼界胸次,可以说“尚意”书风的发展为以后文人书法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宋代的“尚意”书风兴起于北宋后期,但随着金人入侵,南宋王朝建立,偏安于临安一隅,北宋后期书法蓬勃发展的态势也遭到阻遏,没有更高级的发展。

与北宋中后期相比,南宋的书法并没有新的建树,时代书风基本笼罩在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尚意”书风之下。

南宋的书法没有再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时局的影响,战乱使得人民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没有余力来研究书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理学的兴起使读书人的思想受到了束缚,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而客观来讲,苏、黄、米三家的成就又实在太高,南宋书家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超越实属不易。

本文立论于“尚意”书风在南宋的继承、发展,意在厘清宋代“尚意”书风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揭示出南宋书坛的客观情况。

一宋代书法与唐代相比,在书体、书家群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进步,甚至呈现出了退步的颓势。

唐代各种书体均有较为良好的发展,成就也相当高,宋代却只有行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唐代参与书法的人群庞大,水平也比较高,宋代的书法变成了士大夫阶层专擅的艺术,文人的口味成了评判优劣的标准,等等。

这一方面是因为宋代国力衰微,国家积贫积弱,另一方面也与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息息相关。

宋代书法的进步之处在于书家结合自身的心性与禅宗思想的影响,把行书由唐代“尚法”一路,发展为更富有文人审美情趣的“尚意”书风。

欧阳修《灼艾帖》在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为代表的“尚意”书家崛起之前,北宋中期对书坛影响最大的人物首推欧阳修。

“尚意”书风引领下的宋代楷书式微

“尚意”书风引领下的宋代楷书式微

“尚意”书风引领下的宋代楷书式微作者:王潇潇来源:《神州》2012年第26期摘要:在“尚法”的唐代,楷书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然而进入宋代以后,擅楷书者寥寥。

宋朝特殊的历史环境改变了宋人的心态,进而促成了宋人“尚意”的审美标准。

从宋朝书法的代表“宋四家”的书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楷书较之行草的薄弱,进而对宋朝楷书式微原因的深入探讨就成为本文的又一重点。

关键词:宋代;宋四家;尚意;楷书唐代楷书是楷书发展的高峰,是楷书最为典型的代表。

从初唐的楷书四大家,到中唐的颜真卿,到晚唐楷书的总结性书家——柳公权,我们都能明显看到在“尚法”思想引领下,唐代楷书的发展脉络。

然而继唐之后的宋,在国运与文化气势方面与前朝相差甚大,进而导致了宋人审美标准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尚意”的审美标准。

一、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逐渐演变生成的历史过程,同时在其过程中,相关的学术思想和审美理念共同衍生了其最后的成熟。

1、“尚意”书风形成的前奏北宋建国之初,书坛是凋敝的,来自十国的降臣成为书坛的支撑。

如有来自南唐的徐铉,来自西蜀的王著、句中正、李建中,来自吴越的钱惟治。

徐铉的主要成就在文字学上,他的书法偏重小篆,在宋代是继承“斯冰”的高手。

王著是降臣中最受宋太宗器重的,官至翰林侍书,主持了摹刻《淳化阁帖》的工作,但是《阁帖》的编纂失误频频,摹刻失真也招到后人的批评,其水平远在宋高宗时的《大观贴》之下,以至于以《宣和书谱》为代表的官方修订的书法谱系中竟没有王著的位置。

再者如李建中作书,多以中锋用笔,较少提按,其书多浑朴的意味,其狭隘的取法最终导致其书的格调不高,渐为后人非议。

北宋前期的这些书家多以晚唐五代的书风的摹拟为务,以致在宋代前三朝,书法并未走入正轨。

同时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随波逐流,趋时献媚之风渐兴。

米芾曾云:“本朝公卿,悉学锺王。

至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

肥扁朴拙。

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趣时贵书”。

尚意书法解释

尚意书法解释

尚意,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理念。

尚,意味着尊崇、注重;意,则有多重含义,如意趣、意味、意蕴等。

结合起来,“尚意”书法则是追求表达内在的意蕴和独特意趣的书法艺术。

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倡导的“尚意”书风,强调书法的意蕴和内涵,反对只追求形式和技巧的书法。

他们认为,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个人情感、思想、意趣的表达。

这种书风,不仅注重笔墨的运用,更注重书法的意境和内涵。

在尚意书法中,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神韵和意趣。

书法家在书写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意趣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

这种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触动其内心深处的情感。

要理解尚意书法,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因为尚意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它所蕴含的意蕴和内涵,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美学、文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要欣赏尚意书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尚意书法的深意和美感,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手写已经逐渐被电脑打字所取代。

但是,尚意书法所蕴含的意蕴和内涵,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因此,学习和欣赏尚意书法,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唐尚法宋尚意的原因

唐尚法宋尚意的原因

唐尚法宋尚意的原因
唐宋时期乃中国历史上繁盛、兴旺的时期,有“唐宋八大家”著称,著名的文学以及文化在当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唐宋时期,唐宋两朝的政治思想也明显不同,其中唐朝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唐朝官方宣扬的“尚法”,而宋朝政治思想则是宋朝官方宣扬的“尚意”。

这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也影响了唐宋之间政治发展的方向,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下唐尚法宋尚意的原因吧。

首先,唐尚法宋尚意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唐宋两朝的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它们自身的文化决定的。

从历史上看,唐朝的政治思想是唐朝官方宣扬的“尚法”,是在秦汉之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秦汉的政治共同点是封建主义,而唐朝的文化就是在古典诗词体系中推崇“儒家统治”,即“尚法”。

其次,唐尚法宋尚意也是由于唐宋两朝政治发展的客观环境决定的。

从客观环境考虑,唐朝政治上讲究“法律”,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唐朝有时也会受制于社会现实环境,无法完全按照“尚法”来进行政治施政。

但是宋朝的政治思想却不同,他们强调的是“意志”,意思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灵活的方法来进行政治施政,这就是宋朝政治思想“尚意”的起源。

最后,唐尚法宋尚意的出现,也是由于当时的宗教思想的影响。

唐朝信仰的是儒家,儒家主张“尊法重道”,即“法”作为治国之道,要尊重“法”,而宋朝信仰的是道教,道家思想讲究的是“尊道重德”,即宁可忽略“法”,但要尊重“道”。

以上这些因素,也成为唐尚法宋
尚意的原因所在。

总的来说,唐尚法宋尚意的产生是由既有的历史背景,又有客观环境和宗教思想决定的,当时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当时政治施政的特点和要求,对于唐宋时期政治施政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尚意书风成因探析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说:“金石之学刨白宋代,不及百年已达完成之域。原起进步所以如是速者,缘宋自仁宗以后海内无事,士大夫政事之暇,得以事力学问。其时哲学、科学、史学、美术各有相当之进步,士大夫也各有相当之素养,鉴赏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此种精神与当时之代表人物苏轼、沈括、黄庭坚、黄伯思诸人著述中在在可以遇之。其对金石之兴味,亦如其对书画之兴味,一面赏鉴的,一面研究的也。汉唐元明时人于对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故宋人与金石书画之学乃陵跨百代。”川王氏这一视角的精辟论述,对于研究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很有启发意义。也就是在这种文化精神及时代氛围中诞生了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的书法审美风尚。一、尚意书风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政治上一片衰败萧索气象,文学艺术领域也呈现出衰落荒凉景象。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在唐代所创立的文化传统、包括书法艺术传统,几乎也被破坏殆尽。欧阳修曾慨叹说:“书之废莫废于今”。身居乱世的文人士大夫们已无文人的豪壮情怀,他们的惶惑、自危心理,使他们为避灾难祸乱,不得不调整处世方式和生活观念,从而也自然而然的改变了他们对书法的审美追求。至赵匡胤统一天下,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终宋之世,相沿不更。这就造成宋代在对外关系上处于被动的局面,但在国内。却因此保持了长达数百年的稳定局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达.迎来了文化艺术方面的大繁荣。反映在书法方面.也因此带动了书法艺术的振兴。由于唐人尚法,对法的追求及获得的成果.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后世习惯将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法度和以颜、柳为代表的唐人法度并称之为:“晋唐楷法”。I’l宋人效法真书,不及精准,故而宋代书坛的风气,追求意态、讲究情趣,对法的恪守已居次要地位,即便是这样,丰富的晋唐书法艺术创造的成果及法度规范已足够宋人取用不尽了。由此可见宋人书法艺术突出的表现在对意趣境界的创造方面,对法度方面的讲究相应的比较轻视,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宋人尚意书风掀起了继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李云的第三个书法审美高峰。
二、禅宗思想对宋人尚意的介入
晚唐五代至两宋,正是禅宗思想日益兴旺,达到
鼎盛的时期,禅宗反对隋唐时期佛门重在繁琐的经义
注疏和经院学派式的钻研,将佛典奉为教条,循规蹈
矩,一味念经、坐禅的苦行僧修持方式,强调“悟性”、
“自觉”。从现实生活和思想本身出发.揭出矛盾和葛
藤,凭感性和智慧冲破一切障碍,宜接领会人生与宇
宙诸法实相。Pl宋代士大夫文人如苏东坡、黄庭坚和米
芾等人都是热心于禅宗的书画家。苏东坡论书有“吾
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为不学可。”
(《苏东坡全集.正集》卷一《和子由论书》)又说:“书初
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
贱古人,是一快也。”苏轼自称“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
浮花梦里身”。(苏轼妇匕寺悟空禅师寺》诗)他与禅僧
交往密切,尤其被谪黄州后,更是幽居默禅,就连诗文
创作也透着空清的气息。黄山谷受禅宗思想影响更
深,他同当时著名禅师法秀、祖新、惟清、悟新等往来
频繁,常问道与禅师。接受禅宗的思维方式。黄庭坚所
谓“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
哉!”(黄庭坚《山谷集》)直借禅理论笔法。在北宋文人
中。这种思潮影响深远。
苏黄这两位宋代书家的代表人物.不仅以禅理通
书理,而且常与高僧往来。他们意味相投,互感共鸣,
对尚意书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难怪他们会以不同前
代的见解去解读书法了。所以.葛兆光在《禅宗与中国
文化》中说:“文人士大夫向禅宗靠拢。禅宗的思维方
式渗入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使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上越
来越强调‘意’——即作品的形象中所蕴藏的情感与

禅理,越来越追求创作构思时的自由无羁。”【4】这就是
尚意书法的境界,尚意书法的作品内涵禅机,皆能自
出机杼,以禅、情、意、趣发白天性。
三、宋代尚意书风的主、客观要素
(一)宋人尚意旨在摆脱“唐法”的束缚
在书法史上,唐以法度为宗旨,形成了端严茂密
雄视千古的风貌。基于此,宋人极力的想摆脱唐法的
束缚,宋米芾曾说:“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
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

岁月固中外艺术研究
万方数据
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米芾《书史》)可
见其对唐法的批评可见一斑。宋书家的求新开拓精神
应为之鼓之、吹之,并且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又亲身
实践,最终走出了一条尚意书风道路,为书法开拓了
一片新的天地。黄庭坚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可以说宣发了宋四家的共同心声。(二)宋人尚意,又欲摆脱法帖的约束在宋朝,阁帖极为流行。它的普及最初为书法的临摹起过好的作用,但是其后公私所刻法帖日益增多。辗转摹拓,去真迹甚远,而其中又有许多假帖被选进来,严重的打破了学书求真迹的原则。米芾说:“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海岳名言》)苏轼说:“长笑右军称草圣,不如东野以诗名。”(《次韵致远》)公然贬低书圣王羲之。可以看出,苏轼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晋帖持批判态度,尤其是在阁帖和院体风靡天下的时候,这种观点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圈(三)宋人尚意。还欲摆脱技法对于人的性灵的束缚宋人作书重视性灵的发挥,讲究笔墨情趣,张扬个性,表现人格、学问与精神。米芾说过:“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书史》)米芾又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海岳名言》)一颗贮满天趣的心灵,一颗已得出书法规律之“真”的心灵,只要一开启心扉,即如汩汩而来之心泉,流传于手中、笔中、纸中、墨洒神融,各字活泼自足,自然天成,传达出自由的精神。161(四)宋人尚意与宋代金石学的兴起有关金石考古的研究,虽然在主观上与书史无关,但在客观上却对上古的书法史做了史料的整理工作。在宋代,书史的研究和著述,仅是史学中的小道,而金石考古则是以书史为对象的一门大学问,对它的研究无疑又极力的推动了书史的发展。宋人在上古的金石中发现了古雅之美,窥看到了古代不知名书家随意下笔,随形结构,天真烂漫,不守法度的自由,字字自足,错落有致,如百物之状,美不胜收。宋人追求这种古意,追求这种金石中的古雅之美。四、晋书神韵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影响宋代书法的美学风格,后人概括为“尚意”二字。所谓尚意,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在功能上摆脱了为政教或宗教书写碑文,而更多地利用于书写个体性灵的诗文;二是在形式上,与个性表现的需要相呼应,
更倾向于自由活泼的行草书体,而严谨规整的楷书体
则相对冷落。这两点,与晋书的“尚韵”颇有相同之处

【7】。
宋人尚意,上追晋人的神韵,追求晋书的真趣。宋

书家无不赞叹,力追晋人书法中的萧散神韵.但“韵”
的平淡、超脱毕竟有别于“意”的牢骚、郁勃;晋人书多
为日常关怀的尺牍,宋人书多为不平则鸣的诗文;晋
人行草书流便轻灵,宋人行草书芒角刷掠。【8】宋人要
达到晋人的韵致已不可能,这与当时的时代、政治、经
济、文化息息相关,宋人已不可能再复制晋那一时代
的模制,恢复那一时代的玄学精神,也不可能象晋人
书法一样冲淡神远。宗白华说过:“苏、黄、米、蔡等人
们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总嫌夸张,没有
晋人的自然。”(《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虽然宋
书家未达到晋人的神韵,但是毕竟与唐人风格迥异.
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3.
[2][3]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
出版社。1997.
[4]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
社。1997.
[5]石训,朱保书.中国宋代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2000.
[6]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3.
[7][8]徐建荣,李维琨.中国书法[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云,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
师)

岁月皿中外艺术研究
万方数据
宋代尚意书风成因探析
作者:李云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刊名:
岁月(下半月)

英文刊名:SUIYUE
年,卷(期):2010(1)

1.徐建荣;李维琨 中国书法 1999
2.金开诚;王岳川 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2003
3.石训;朱保书 中国宋代文化 2000
4.姜澄清 中国书法思想史 1997
5.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 1997
6.金开诚;王岳川 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20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uiyue20100103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