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精选(适合低年级)

合集下载

五则适合讲给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

五则适合讲给一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

【导语】成语能为我们的⼯作提供武器和⾷粮,全⾯提⾼我们的⽂字表达能⼒。

掌握⼀定数量的成语并准确的理解和运⽤,可以极⼤地提⾼语⾔表达的技巧和能⼒,改善与⼈沟通的⽅法。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 【掩⽿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

有⼈趁机跑到范⽒家⾥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吊着⼀ ⼝⼤钟。

钟是⽤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偷⼼⾥⾼兴极了,想把这⼝精美的 ⼤钟背回⾃已家去。

可是钟⼜⼤⼜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个办法,那就是把 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偷找来⼀把⼤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声巨响,把他吓了⼀⼤跳。

⼩偷着慌,⼼想这下糟 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们我正在这⾥偷钟吗?他⼼⾥⼀急,⾝⼦⼀下⼦扑到了钟上,张 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由地抽回双⼿,使劲捂住⾃已的⽿朵。

“咦,钟声变⼩了,听不见 了!”⼩偷⾼兴起来,“妙极了!把⽿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刻找来两个布 团,把⽿朵塞住,⼼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砸起钟来,⼀下⼀下,钟声响亮 地传到很远的地⽅。

⼈们听到钟声蜂拥⽽⾄把⼩偷捉住了。

故事出⾃《吕⽒春秋·⾃知》“掩⽿盗钟”被说成“掩⽿盗铃”,⽐喻愚蠢⾃欺的掩饰⾏为。

(⼆) 【画蛇添⾜】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 理。

他们觉得,这么多⼈喝⼀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脆给⼀个⼈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 些。

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个好主意,就是每个⼈各⾃在地上画⼀条蛇, 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

⼤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拿⼀根⼩棍,开始在地上画蛇。

有⼀个⼈画得很快,不⼀会⼉,他就把蛇画好了, 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

正待他要喝酒时,他⼀眼瞅见其他⼈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分得意地 ⼜拿起⼩棍,边⾃⾔⾃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一笔勾销: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

他十几岁时便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

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就喝粥充饥。

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富弼等一起,实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减冗官。

范仲淹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

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

空出的职务,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

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

但是,因为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

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也就在这个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后来,“一笔勾销”演变为成语,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否定或不再提起。

【篇二】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尾大不掉: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

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

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

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

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

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

”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

讲给一年级小学生的成语故事经典【三篇】

讲给一年级小学生的成语故事经典【三篇】

【导语】各朝各代的⽂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化特点和时代特⾊。

熟知成语典故之⼈,⼀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物就鲜活⽣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也会明⽩成语中引申的内涵。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 从善如流 【释义】 听从别⼈善意的忠告或建议,就像溪⽔顺流⽽下,⼀点也不勉强。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的好意见。

【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夹在强⼤的楚国和晋国之间,⽴场经常左右摇摆。

有⼀回,郑国为了⾃⾝的利益,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果触犯了楚国。

楚国的⼦重率兵进犯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向晋国求援。

晋国⽴即派出栾书率兵救援。

晋、楚两*队相遇,楚军见晋军来势凶猛,便且战且退,撤回楚国境内。

晋军趁势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

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即派公⼦申与公⼦成率领申、息⼆地的兵马赶去救援。

晋将赵同、赵括等⼈主张与楚决战,催请栾书快下令⾏动。

栾书本打算同意,但智庄⼦、范⽂⼦、韩献⼦表⽰反对,说道:“我们是来救助郑国的,现在已经达到⽬的了。

若再将战⽕烧到蔡国,将没完没了,还会激怒楚国。

我们与楚军作战,并不能稳操胜券,即使打赢了,也不过是胜了申、息⼆地的兵马;如果输了那就是很⼤的耻辱了。

” 当时主张作战的将领占绝⼤多数,但栾书还是接受了智庄⼦他们三⼈的意见,下令撤军。

过了两年,栾书趁楚国不备,攻下了蔡国,准备去攻打楚国。

智庄⼦、范⽂⼦、韩献⼦等⼈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再次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改去攻打沈国。

栾书⼜⼀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便称赞栾书,赞其从善如流。

【出处】 《左传·成公⼋年》:“君⼦⽈:‘从善如流,宜哉。

’”【篇⼆】 煮⾖燃萁 煮⾖燃萁,是⼀个成语,⽐喻兄弟间⾃相残杀。

这个成语出⾃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

曹丕即位后,忌曹植之才,曹植从⼀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五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帮助到您。

⼩学⼀年级成语故事篇⼀:⼀叶障⽬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家⾥很穷。

⼀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来遮⾝的那⽚叶⼦,就可以把⾃⼰的⾝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

”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叶⼦,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的叶⼦。

终于有⼀天,他看到⼀只螳螂隐⾝在⼀⽚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下扑上去摘下那⽚叶⼦,可是,他太激动了,⼀不⼩⼼那叶⼦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起。

他呆了⼀会,拿来⼀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

回到家⾥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中拣出可以隐⾝的叶⼦呢? 他决⼼⼀⽚⼀⽚试验。

于是,他举起⼀⽚树叶,问他的妻⼦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

”他妻⼦回答。

“你能看得见吗?”他⼜举起⼀⽚树叶说。

“看得见。

”妻⼦耐⼼地回答。

他⼀次次地问,妻⼦⼀次次得回答。

到后来,他妻⼦厌烦了,随⼝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听乐坏了。

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树叶挡住⾃⼰,当着店主的⾯,伸⼿取了店⾥东西就⾛。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

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敢在光天化⽇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笑,把他放回了家。

⼩学⼀年级成语故事篇⼆:⼀诺千⾦ 这天,村长穆拉发现他的⽑驴不见了,找遍了整个村⼦,也没找着。

穆拉垂头丧⽓地坐在⼤门⼝不停地叹⽓。

这时,两个邻居路过他家,见状,忙问穆拉怎么啦? “我的⽑驴不知道跑哪撒野去了!”穆拉⽓呼呼地说,“等它回来,我⼀卢⽐就把它卖掉!” 话刚说完,前⽅就响起了驴⼦的蹄声。

穆拉抬头望去,只见⼀个男孩骑着⼀头⽑驴慢悠悠⽽来,那头⽑驴正是穆拉家的。

成语故事一年级

成语故事一年级

成语故事一年级一、狐假虎威。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很聪明,善于欺骗其他动物。

有一天,它偶然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狐狸心生一计,便走上前去,恭维老虎说,“老虎大人,您的身材魁梧,气势非凡,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物了!”老虎听了很是得意,于是狐狸便请求老虎给它一个身份证,以便它在森林里行走时,其他动物都能知道它是老虎的朋友。

老虎一听,高兴地给了狐狸一个身份证。

从此,狐狸趾高气昂地在森林里游荡,其他动物都以为它是老虎的朋友,都不敢惹它。

狐狸越发得意忘形,开始欺负其他动物,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猎人,猎人看到了狐狸手中的身份证,便把它抓了起来。

狐狸后悔莫及,它明白了一个道理,借势欺人,最终会自食其果。

二、井底之蛙。

有一口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整天盯着井口看,觉得这口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大青蛙从外面跳进井里,对井底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小了,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广阔。

”井底的青蛙不信,它觉得井口外的世界一定没有井底好。

大青蛙只好跳出井口,告诉其他动物来帮助井底的青蛙。

于是,一只狐狸、一只老虎、一只大象都来到了井口,告诉井底的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

井底的青蛙终于相信了,它跳出了井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美丽。

三、千里送鹅毛。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喜欢鹅毛。

有一天,一位臣子对国王说,“千里送鹅毛,意思是说鹅毛轻轻飘落,却能飞行千里,这是一种极好的礼物。

”国王听了很是喜欢,于是他下令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送他鹅毛。

结果,全国的人民都纷纷送来了鹅毛,国王高兴得不得了。

可是,他并没有珍惜这些鹅毛,而是随意地乱丢乱扔。

这些鹅毛被风吹散了,最终散落在了千里之外。

国王后悔莫及,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珍惜每一份礼物,不要随意浪费。

四、画蛇添足。

有一个画匠,他非常擅长画蛇。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画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他觉得这条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就在蛇的身体上再加上了几道线条。

结果,这条蛇就变得丑陋不堪。

一年级成语故事【十篇】

一年级成语故事【十篇】

一年级成语故事【十篇】【八仙过海】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一般连用。

【鹤立鸡群】草地上有一群鸡。

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

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秀的。

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们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们。

【四分五裂】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

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

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

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

”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一鸣惊人们】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

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们震惊。

”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们突然做出惊人们的成绩。

【一日千里】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

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

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

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

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

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对症下药】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们看病,用了不同的药。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

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5篇1.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自食其力好齐国有个人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 自己又无一技之长, 没有谋生的手段, 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 生活十分困窘。

那时的城市又不大, 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几条街巷, 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

开始, 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 还给他一点残菜剩饭;时间长了以后, 人们就觉得他来的次数太多了, 令人生厌, 于是谁也不愿意再给他一些食物了。

为此, 他只有忍饥挨饿的份了。

恰在此时, 有个姓田的马医因活太多, 忙不过来, 需要找一个帮手。

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 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 以此换取一日三餐。

这样, 他再也不用沿街乞讨, 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 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 干活也格外卖力。

可是, 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 ”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 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 这不是你的莫大的耻辱吗?”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 ”依我看, 天下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 靠乞讨度日。

过去, 我为了活命, 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 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这个齐国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自食其力好。

2.一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 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 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 他说: ”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 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 君王相信吗?”魏王说: ”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 ”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 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 肯定确有其事, 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 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 人虎相怕, 各占几分。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通用12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通用12篇)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路。

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1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

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

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

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

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

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

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

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

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

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

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

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2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

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

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

”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精选杯弓蛇影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

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

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

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

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

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杯弓蛇影”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画蛇添足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画蛇添足”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自相矛盾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

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

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

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

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

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

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

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纸上谈兵”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掩耳盗铃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抱薪救火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

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食政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

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

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

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

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

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

薪,柴草。

闭门思过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

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

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

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

过,过失。

车水马龙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

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

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

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

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

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

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

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

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

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

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

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

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

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

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

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

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

’(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

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

”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

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ɡ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

”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

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