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

合集下载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这年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于博士。

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

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

《张中丞传后叙》即表达了这一思想。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重新阐扬张、许功绩,无疑是有意义的。

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他告诉我们,是读了李翰写的《张巡传》之后,认为内容欠完备,事实还应增补,道理有待进一步阐发,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他的这一篇,是对李翰(曾进士及第,和张巡友好,张巡守睢阳时他也在城里,事后给张巡以及和张巡同时牺牲的姚訚等人写了传,献给当时的皇帝肃宗,以表明他们的忠义,韩愈所读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这个本子后来已失传,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里的张巡传都是根据它撰写的,从其中可以看到张巡等人的英雄事迹。

)那一篇的补充,内容是由李翰的《张巡传》生发出来,但不是那一篇的读后感,所以叫“后序”。

“后序”也可叫作“跋”,是在书或诗文后面加上一段文字的意思,加上的文字可以是对所跋的东西作评介、发议论,也可以在内容上作补充。

这篇《张中丞传后叙》就是对李翰原作的补充。

又称为“书后”,“大抵书后者,意必抽于前文,事必引于原著。

”(清代姚华《论文后编》)韩愈的这一篇,就是在原著基础上,给以阐发和补充,又叙议结合,独立成文。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

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

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是的,你做到了,人民感激你,文人感念你,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资料本文是韩愈散文代表作之一。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

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文体知识“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白对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 家中 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阅读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文章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是驳斥“小人之诬”,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根据李翰所写的《巡传》,“增其诬”的内容;二是针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诬蔑,驳斥许远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故遭贬谪的谰言。

第三段是驳斥“史官、乌公(祜)之方乱河南北时,以为巡、远挡禄山兵践履不可当”的谎言。

第四段是全篇驳斥的重点,反驳人们怀疑张巡杀人飨士因而为敌所杀的观点,阐明许远死后留下一只靴在城上的事实真相。

本文结构谨严,辩驳有力。

文章围绕“辩诬”二字,一波三折。

在层层辩驳之后,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文由“疑”到“信”,再到“信”,又到“疑”,再又到“信”,几经反复,而每一次反复都是有力的辩驳。

如第一段先写自己初读《巡传》时对许远怀疑张巡“开门纳叛”的疑惑,这是第一次反复;接着写读《巡传》后细思其事,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怀疑,这是第二次反复;再往下写读《顺宗实录》后深信传闻的记载,这是第三次反复。

作者一路写来,如抽丝剥茧,使读者终于拨开疑云,看清了历史真相。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为“辩”服务,“辩”则紧紧围绕“叙”展开。

例如文章第二段先记述许远被诬为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的情况,然后因事生议,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也是先记述一段史实,然后或驳或辩,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第四段则以记述引出自己论辩的内容、立场。

因此全文虽然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叙”,但都是为辩解某些事实真相服务的,“叙”得有节,“辩”得有理,“议”得有据。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名作的具体内容吧吧。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唐代: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 府,屡道於两州間, 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 事云。 事云。
第五段,寫南霽雲。
主要寫了两件事, 主要寫了两件事,一是他向賀蘭 進明求救。 進明求救。第二件事寫他被俘後 本想通過假投降的办法找機會打 擊叛賊,而張巡一句“ 擊叛賊,而張巡一句“不可爲不 義屈” 他馬上就笑着說“ 義屈”,他馬上就笑着說“不敢 不死。 不死。”
當二公之初守也, 當二公之初守也 , 寧能知 人之卒 不救, 棄城而逆 人之 卒 不救 , 棄城而 逆 遁 ? 茍此不能守, 雖避之 茍此不能守 , 雖避 之 他處 何益? 及其無救而且 窮也, 何益 ? 及其無救而 且 窮也 , 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 雖欲 去 必不 達 。 二公 之 賢 , 其 必不達 二公之 講之精矣。 之精矣。
第二段,着重駁斥有關許遠貪 生怕死、投降叛賊的說法 。
材:才能,才干。 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 做“財”,人有用叫做“才”, 三個字讀音相同,意義相關, 本是同源詞。
至德二載,祿山死, 至德二載,祿山死,慶緒遣 其下尹子琦將同羅、突厥、 其下尹子琦將同羅、突厥、 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 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 攻睢陽。巡勵士固守, 攻睢陽。巡勵士固守,日中 二十戰,氣不衰。 二十戰,氣不衰。遠自以材 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 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 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 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
(《史記·淮陰侯傳》) 史記·淮陰侯傳》
二人相與, 二人相與,張耳陳餘二人相 與也;而卒相禽, 與也;而卒相禽,則張耳擒 陳餘,陳餘未嘗擒張耳。 陳餘,陳餘未嘗擒張耳。
此皆一句之內再用相字, 此皆一句之內再用相字, 而有互與偏之別者。此類 而有互與偏之別者。 偏指,於句法無多影響, 偏指,於句法無多影響, 非本文所欲言。 非本文所欲言。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
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 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
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
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
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 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 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 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当他们被围困守的时候, 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 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 主罢了,而叛军却告诉许远唐 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 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 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 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 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将要吃 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 死期限知道死处!由此看来, 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清楚了。 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 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 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 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 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 的事吗?
守一城,捍天下, 以千百就尽之卒, 战百万日滋之师,蔽 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 功也?当是时,弃城 而图存者,不可一二 数,擅强兵坐而观者
相环也。不追议此, 而责二公守一座城池,来保卫国 家,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 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 军,掩蔽江淮流域(作为江淮 地区的屏障),从而阻遏叛军 的攻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 到底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 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 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 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 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 许不该死守危城,也就可见他 们把自己并同叛贼,制造邪说 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 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 谋利,面对此情此景, 韩愈写下了这篇《张 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 达了对 “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 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 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 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 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 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对,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 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 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 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 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 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 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毫、宋间。或 传嵩有田在毫、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 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 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 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 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 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面驳斥“畏 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的 ?怎样进行论证的?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慷慨激昂、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
第6自然段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 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 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 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 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 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 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 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课内探讨:第3段是从哪几个方面驳斥“城之陷, 自远所分始”的错误论调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比喻论证
第4自然段

【翻译】张中丞传后叙

【翻译】张中丞传后叙
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自许,写这篇传记也很详细周密。然而仍遗憾有遗漏:没有为许远立传,又不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2.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他而处于他领导之下,没有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怀疑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点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不在了。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毫无可待而还在拼命守城,人吃人将要吃光,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期而知道死的地方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啦。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4. 当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怎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敌人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一定达不到目的,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凭着千百名越战越少的士乓,抗击着日益增加的百万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能一个两个地数;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不追究议处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来守,也可见那些自附于叛逆乱臣,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逆之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预习自测文学常识
1、《张中丞传》:即《》,是唐( )撰。

《张中丞后叙》是韩愈读《张巡传》之后对本传所作的补充。

后叙:( ),写在文章后面的文章。

2、韩愈(768—824)唐代()。

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故世称()。

唐代()的倡导者和领袖。

与柳宗元并称(“”).他反对(),提倡();崇尚(),强调文学要为()服务,要求(,),他的文章(,),词锋锐利,语言练达,诗文成就高,尤以文章著称,韩愈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3、在思想上他推崇(),排斥();他卒谥(),故后世称韩文公。

探究案
分析第1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本节写了什么?
分析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什么?
2、本节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的层意?
3、这里主要赞扬了许远的什么品质?
4、这里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5、本节文字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6、使用什么驳论方法?
7、论据是什么类型?
分析第3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内容
2、这里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本段作者反驳的谬论是什么?
分析第4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中“二公”指谁?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3、本节叙事抒情特点?
4、本节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以千百就尽
..之师”此句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之卒,战百万日滋
6、找出本节感叹句,并说明效果如何?体现作者散文什么特点?
7、本节表现了人物(许远、张巡)什么品质?
8.、“弃城而图存者”
...坐而观者”对歌颂张巡,许远起了什么作用?.........;“擅强兵
9.这里所说的“淫辞”指的是哪一句?
10.这段文字包含哪四重对比关系?
11.写出文中的对偶句。

12.文中肯定了张巡、许远怎样的功绩?
13.文中对哪些人作了抨击?
14.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

分析第5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写了什么?
2、本节写南霁云写了几个细节?着力表现其性格特点是什么?
3、刻画人物采取主要方法是什么?
4、写“贺兰”的作用是什么?
5、写张巡的作用是什么?
6、“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有什么含义?
7、本节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8、“虽食,且不下咽”的原因是什么?它演化的成语是什么?
分析第6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本节主要写什么?
2、本节可见张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插入“于嵩”的事情?
4、“巡起旋”、“汝勿怖。

死,命也。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本句表现张巡怎样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识者”、“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这一句表现张巡怎样的性格特征?
结合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本文的主题?
2、本文的艺术特点?
3本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反馈案:整理重点指整理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