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张中丞传后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张中...《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张中丞传后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材料张中丞传后叙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
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
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 [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
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选C。
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
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好学无所不读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宝藏.(zànɡ)B.书帙.(zhì)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选C。
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
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3。
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
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好学无所不读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二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二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能)卒(最终)2.弃城而逆遁逆遁(事先逃走)3.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及其(等到他们)而且(而且将要)4.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创残饿羸之余(负伤残废、饿得瘦弱不堪的残余部队)5.虽欲去,必不达虽(即使)6.其讲之精矣讲(谋划)7.以千百就尽之卒以(率领)就(将近)8.蔽遮江淮,阻遏其势蔽遮(屏障保卫)9.其谁之功也其……也(那是……呢?)10.不可一二数数(计算)11.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掌握)12.自比于逆乱比(并,同等地位)13.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州从事(参与军务)14.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来往)15.延霁云坐延(请)16.因拔所佩刀因(于是)17.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志(标记)18.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我,偏指一方)语(告诉)19.又降霁云降(使……投降)20.嵩常在围中常(同“尝”,曾经)21.粗问巡、远事粗(粗略)22.士卒仅万人仅(将近)23.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且(将近)24.嵩将诣州讼理诣(到)讼理(告状讲理)二、阅读文章4~6节,思考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第四节,作者是怎样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的?①作者先批驳“死守论”。
由申述不能弃城逆遁的原因,转入从正面论证据守睢阳的重大意义。
“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用反诘语气,严加痛斥“死守论”。
②接着进一步指出,在睢阳将士艰难奋战时,弃城逃跑、坐视不救者比比皆是,现在竟有人责备张、许,居心何在?③作者进而指出,这是帮助叛乱者攻击爱国志士的行为。
2.第五节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作者是如何展示南霁云的性格的?①将人物放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性格: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又企图强留南霁云,南霁云不忍独食,在矛盾中凸显人物性格。
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写南霁云断指、射塔、斥责贺兰和慷慨誓言,不仅表现了南霁云和睢阳将士同甘共苦,而且彰显了其忠义慷慨、刚直不惧的英雄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3)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3)文章来自:《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班级:姓名:座号: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嫉妒(jì)呜咽(yě)杀戮(lù)云霄雨霁(jì) B.沮遏(jǔè)须髥(rán)诉讼(sùsòng)卷帙浩繁(zhì) C.蚍蜉(pífú)远遁(dùn)诟骂(gòu)流言蜚语(fēi)D.羸弱(léi)睢阳(suī)创伤(chuāng)潜滋暗长(zī)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竟,竟然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恨,怨恨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擅自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谋划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草创为就,会遭此祸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D.强留之,具食与乐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经过B.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邀请C.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恩情D.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记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②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③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④不可为不义屈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7.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不屈,即牵(巡)去。
高中语文2.5《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没有“时乘”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陈独秀的最后岁月》一书第168页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在重庆沈尹默见了陈独秀,作了一首诗赠他:声名晦已久,不挂齿颊间。
时乘逐入市,曲尽宜归山。
诗句中的“乘”应是“乖”。
“乖”是一个多义字,有“违背、背离”的意思。
“时乖”,是说时运不顺。
元稹的《遣悲怀》中一诗就有“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之句,“百事乖”就是百事不顺。
沈尹默写给陈独秀诗中的“时乖”的“乖”,也是“不顺利”之义。
一个原本轰轰烈烈的中共创始人,沦落到了颠沛流离的境地,这就是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时乖”写成“时乘”,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为“乘”虽有多个意思,但与“乖”不相通。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吴均平走近作者相关知识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史传文学具有真实性、艺术性、概括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识记字音饿羸.(lãi)沮遏..(jǔ â)嵩.(sōnɡ)帙.(zhì) 须髯.(rán)蜉.蚁(fú)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ãi) 污垢.(ɡî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â) 髯.客(rǎn)解析:A项,“卓”读zhuï。
B项,“强”读qiǎnɡ。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草创为就,会遭此祸
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D.强留之,具食与乐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二、解词题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
5.士卒仅万人 6.颜色不乱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C.蚍蜉(pífú) 远遁(dùn) 诟骂(gòu) 流言蜚语(fēi)
D.羸弱(léi) 睢阳(suī)创伤(chuāng) 潜滋暗长(z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竟然 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恨,怨恨
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擅自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谋划
[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瘦弱。
[18]二公二句:谓二公功绩前人已有精当的评价。此指李翰《进张中丞传表》所云:“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杀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贼)又降霁云,云未应(贼)。 D.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志)以相语。
)
8. 从课文行文方式看,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A.叙事与议论并重
B.着重叙事 C.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D.着重刻画人物
)
9.下列四项是用细节描写来写南霁云的一项是( A.记忆超人 B.拔刀断指 C.抽矢射贺兰
D.怒则须髯张
三、翻译题
2.远虽材若 不及巡者。 4.以 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
6.颜色 不乱 8.弃城而逆 遁 10.巡因 一见问姓名。 12.然尚恨 有缺者。 14.具食与乐,延 霁云坐
(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3).此矢所以志也。
(4).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似乎 7.信:真
3创:伤.残:弱 8逆:预先
4 以:因为
5.仅:近
6.颜色:神气、面容
9讲:考虑 10.因:凭惜
11垢:诽谤 12.恨:遗憾
三、翻译
13.柄:权柄 14.延:请 15.通知:理解
(1)译: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 做。(采分点:乌,虽) (2)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采分点:宁能:怎么。卒:副词,最终。) (3)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采分点: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4)译:怀 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 服”。) (5)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宾语前置句,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四、1、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叙。因为作者认为《张巡传》对张巡等的记叙有所缺漏,所以写“后叙”对 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作出补充(或“为弥补《张巡传》的缺漏”)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
班级: 一、选择题 姓名: 座号: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嫉妒(jì) 呜咽(yě) 杀戮(lù) B.沮遏(jǔ è) 须�(rán) 诉讼(sù sòng)
)
云霄雨霁(jì) 卷帙浩繁 (zhì)
C.蚍蜉(pífú) 远遁(dùn) 诟骂(gòu) 流言蜚语(fēi) D.羸弱(léi) 睢阳(suī)创伤(chuāng)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 )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道于两府间 道,取道,经过 C.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义,恩情
B.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延,邀请 D.此矢所以志也 志,通“识”,标记
(5).何为久读此?
四、简答题
1、“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韩愈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叙》?
2、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 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 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 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2)从这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5课
一、1.A(嫉jí妒) 3.C.示,给……看 2.D.(A.竟,最终。 B.恨,遗憾 (A.尚,还 ;崇尚 C.擅,掌握,拥有) D.具,备办;详细)
B.创,伤;创,写;草创,起草稿
)
10.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较多,其中作者歌颂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A.张巡、张籍、雷万春 C.张巡、许远、南霁云 B.李翰、张巡、许远 D.雷万春、许远、南霁云
11.文中在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时说:“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从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
法是( )
A.对比反衬
B.心理刻画
C.表情描写
潜滋暗长(zī)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竟然 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擅自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去,必不达 草创为就,会遭此祸
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恨,怨恨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谋划
)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
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示之者三 D.强留之,具食与乐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③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
②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④不可为不义屈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7.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不屈,即牵(巡)去。 C.(霁云)不听其语,强留之。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侧面烘托
12、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是( )
A、对偶和对比 B、对偶和反衬 C、排比和对比 D、比喻和暗示 13、《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二、解词题
)。
A.徐州
B.泅州
C.唯阳
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 之。 3.将其创残 饿赢之余…… 5.士卒仅 万人 7.必以其言为信 9.其讲 之精也。 11.以此诟 远。 13.授之柄 而处其下。 15.不能通知 二父志。
4.B.表转折,却(A.介词,把;介词,凭借。C.副词,于是;介词,凭借。D.介词,向;介词, 比。 5.C(义,名词用作状语,在道义上) 6.D.(①主谓之间。②结构助词,的。③介词,替。 4 介词,表原因,因为。) 7.C(“霁云”应该为“贺兰”)8. A 二、1.尤:责备 9.B 10.C 11.D12、A 1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