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哲学教案: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客观世界首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的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上说明这种联系的,都是普遍联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因此,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难点: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
如果没有实际的体验就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事例,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讲述“捕鼠器与鸡、猪、牛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故事说明什么道理?2.展示本课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活动:观察世界,发现联系,分组举例。
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感受联系的普遍性。
多媒体展示(日本地震核泄漏的图片)提出问题:日本地震核危机影响本国并最终波及全球,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学生思考引出:2、联系的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第一,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外部)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全部) 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必须四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 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当堂检测
1、“瑞雪兆丰年”和“乌鸦叫丧, 喜鹊叫喜”的共同点是( ) A、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是胡乱 联系 B、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联系 C、都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前者坚持了联系的观点,后者违 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主要联系 整体联系
次要联系 部分联系
……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二童子学棋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世界观 决定 方法论 把握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条件,一 切以时间、地点 为转移
世界上的事物千 差万别,事物的 联系也是多种多 样。
决定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 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决定
方法论
联系具有普遍性
决定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类别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
A.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B.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 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决定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 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 能为力。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条件,调整原有的联 系,建立新的联系。
高三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评课稿

高三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评课稿近期,听了姚老师所上的一堂高三政治复习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感受颇深。
姚老师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特色。
主要采取设疑、阅读、讨论、引导、事例说理法,同时采取实例分析,图片分析,数据分析及指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高三复习课。
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做如下浅析。
首先,教学布局结构合理。
姚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逻辑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把握。
然后按照考纲要求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
从联系的概念到联系的.普遍性,再到联系的客观性,最后是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
每个考点基本从原理、方法论、易混知识辨析、具体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复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其次,热点把握准确,高中政治课教学复习,离不开对重大时政的关注,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政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教师。
时代气息浓郁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鲜明特点,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姚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入,到位的分析,使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再次,情境材料精选精用政治教师也要学会选材用材。
用材要用好。
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
这节课姚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
几幅漫画,几段FIASH,几个成语、俗语,还有次贷危机等热点问题,这些材料,与本节课紧密相关,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高中政治第七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建立新的。
3、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的。
总之,要一切以、和为转移。
【自学检测】1、中国对外石油依赖度是比较高的,2007年净进口原油3.8亿吨,对外依赖度达40%。
到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估计要超过50%。
这说明()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C、联系具有多样性D、自然界存在着联系2、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全球都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中。
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
这一事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B、联系具有普遍性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3、事物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等,这体现了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条件性D、多样性4、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地球村,这说明了()A、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C、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任何联系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我的困惑】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探究案】【问题探究】【判断】1、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ppt课件

【2014·南京调研】目前,我国通信市场多网并存,有2G、
3G、TD-LTE,4G也渐行渐近,这给了运营商和移动电话用户
更多的选择。材料表明( )
A.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选择性
B.人们能够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优越性
D.联系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0
• (2012江苏)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 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 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
5
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与哪些方法论相类似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普遍性的内容: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 新的联系。
认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7
(09广东高考)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 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 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 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9分
•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
•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11
(2011·全国)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
2020届高三政治大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精品课件: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必修4)

随
堂即时演源自练课 时 规 范 训 练
基
础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知 识
整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合
高
频
(1)相互区别:
考 点
突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 破
聚
焦
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社 会
热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点
焦 社
会
热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 点
随
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堂 即
时
演
练
课 时 规 范 训 练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基
础
知
(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
识 整
合
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高
合
高
(1)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
频 考
点
突
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破
聚
(2)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
焦 社
会
热
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 点
随
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
频
考
理想效果。
点
突
破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 聚
焦
发展。
高中政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依赖 、 相互影响 、 相互制约 和 相互作用 。 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 周围 其他事物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 内部 的各个部分、要素 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 的有机整体。
探究点 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区别 情境链接
发生泥石流的阿热勒托别镇位于新源县东侧 60 千米,紧 靠天山,地形是狭窄的山沟。经国土资源部门相关专业人员现 场勘查,此次滑坡是由植被破坏,强降雨引发的山体垮塌,进 而形成泥石流,沿山谷冲泻而下形成的,破坏力极强。从某种 程度上说, 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实际上就是人们搬起石头砸自 己的脚。
解析: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 “侵害”桉树成为 优质木材,桉树被引进美国后,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 的环境,成为“废材”,说明联系多种多样,具有条件性, ③符合题意;桉树被引进到美国,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变成 了“废材”,说明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 正确;稳定的联系是存在的, 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包括 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 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错误。故选 D 项。
3.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具体事物中的种种联系,都是 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 灭亡。 综上所述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 都存在着联系”则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和客观性, 是错误的。
【例 1】 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 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 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 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 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材料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材料抚顺四方高中赵彩麟一、教材分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第七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框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也是学好后面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明确联系的含义和特征;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②能力目标:采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与教师设疑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出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确定的原因:首先,对这两个问题问题的理解,是学生区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是否认识到联系的普遍和客观性,对于学生能否正确的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至关重要。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否具有客观性确定的原因: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打上了人类意识的印记,在这思维干扰下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尤其是我校的高二学生知识基础差,认知水平不高,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我校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1968年,斯班瑟发明 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 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 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 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 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 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 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 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 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 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提示: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
一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 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 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 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以下观点体现什么样的联系? A.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内在联系
D.时势造英雄。 外在联系 E.无风不起浪。 因果联系 F.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 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具体):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 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 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 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4.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 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 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主观性 B.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应用:反面(主观臆造联系,8和 发);无视联系客观性,破坏生态 平衡
[2014· 安徽卷]
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 (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 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 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 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的联 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离,使南通直接进入上海经济圈,接受上海经济的 辐射和产业转移,为南通和江苏苏中、苏北地区的 工业化、城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并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创造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联系的含义
事 物 是 普 遍 联 系 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 系 的 特 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联系是必然中有偶然,偶
然中有必然(正确
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
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 提(正确
课堂练习
1. 下列不能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 典故的有( ) 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乌鸦叫丧,
喜鹊报喜”,“8和发”、“4和死”这种说 法的错误在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原理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
c
)
2.2003年1月7日,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正式 开通,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铁路的历史。 这说明( )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 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并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 创造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有关知识,谈谈“二十 国集团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的必 要性。(12分)
例5: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有关知识,谈谈“二十国集
团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12 分)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 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不可能孤立存在。各国 只有坚持联系的观点,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获得共同发 展和稳定。(4分)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联 系的各种条件。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同时发挥主 客观条件、内外部条件,才能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促进各国共同发展。(4分) ③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其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 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国际环境制约着 20国集团所有国家的发展,而每个国家的金融稳定与否 也会影响世界金融的繁荣稳定。(4分)
C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研制了不干 胶记事贴,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根据 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②符 合题意。斯班瑟发明的胶水粘不牢东西, 这是不成功的发明,但是如果用于不干 胶记事贴,则是成功的发明,这体现了 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 系的条件性,④符合题意。①③说法错 误。
D.刻舟求剑
2.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 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 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3、苏通大桥的建造,将缩短南通与上海和苏南的距
简述:只说方法论
例5: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对 世界金融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国际经济增速放缓。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 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二十国集 团领导人发表了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 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 经济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宣言说,在金 融市场已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监管当局在履行自身职责的 同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市场竞争与创新,加强金 融市场透明度及监管机制,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 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
(简述:只要方法论
[2014· 江苏卷]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 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 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B
[解析]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观点。A项中 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 的反映,一叶障目体现的是孤立、片面看 问题的观点,A项排除。B项盲人摸象反映 的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唇亡齿寒体现的 是联系的普遍性,故也排除。B项中两个成 语蕴含的均为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 拔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刻舟求剑否认 了绝对运动,排除D项。
例4: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
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 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 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 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 互联系的;
(3)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 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 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七课复习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1:唯物辩证法总论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 总特征,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考点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 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表现在:(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 来把握事物,切忌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 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 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简述:联系是客观的,要从事物固
知识梳理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固有 的意志 为转移。 的,不以人 ____ 人为事物 (2)联系的分类:可以分为 自在事物 的联系和 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固有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 的联系 中把握事物,切忌 主观随意性 。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例3:(09江苏)
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 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 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 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 力。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 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据此可以排 除②③,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