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关系史第七讲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

一、法俄同盟的建立(1891-1894)
1、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局势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思想的核心:
联奥、拉俄、中英、反法
俾斯麦下台对欧洲国际政治的影响
俾斯麦下台 He stepped down 继任者的政策调整(卡普里维宰相) 1890年,德俄《再保险条约》期满未再续订
“俄国自由了。”(俄国不再受牵制于德国) 奥地利也自由了(奥地利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 190页大意
三、英德矛盾的加深与 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1898-1901年的英德结来自试探 张伯伦的联德思想 1898-1901 的英德试探
1897年 张伯伦-哈兹菲尔德 1900年 扬子协定 1901 年 是否在摩洛哥问题上达成一项协议
失败的外交努力 在十字路口的欧洲国际政治
地而在尼罗河上游的苏丹小镇法绍达(今科多克)发生的冲突称为法绍达事
件。),与英国缔结协议,成功解决法绍达危机, 又争取逐渐与英国交好。德尔卡塞作为外交部 长时,继续维持其一贯反德的立场,德皇威廉 二世甚至称他为"对德国最危险之法国人"。德 尔卡塞逐渐将法国的外交孤立打破,反之向德 国进行外交攻势,开始将德奥同盟围堵起来。 他改善了法国与意大利的关系、透过对圣彼得 堡进行两度访问,加强法俄同盟的关系。在 1900年6月与西班牙达成协议,划分了长久以 来争议的边境地带。最终于1904年与英国达成 了挚诚协定。
法国耐心等待20年后,机遇来了
德国卡普里维(von Caprivi, Leo)的“新路线”
《赫耳果兰条约》(1890) 英国的政策 1891年三国同盟条约第三次续订
He stepped down
“坏孩子”威廉二世与欧洲均势(英 国《笨拙》杂志,189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博内部讲义

北大国际关系考博高分课程复试分数线报录比-育明资料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博真题(育明考博课程中心独家)2009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博真题考试科目“国际关系理论”1、简要介绍建构主义学院派,并运用其观点解释冷战后国际政治现实。
2、“安全困境”概念能否解释中国国家安全状况。
3、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不同观念进行分析比较考试科目“国际关系史”1、试论述均势理论在19世纪欧洲大国外交中的实践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主权的影响3、论欧盟与美国关系的发展与演变(2007年-2015年北大国际关系考博真题及解析,可咨询育明考博课程中心陈老师)。
北大国关学院考博信息获取、高分辅导课程咨询陈老师叩叩: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
育明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博招生报考统计复试分数线(育明课程中心)育明考博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1、北大国关学院共有6个博士招生专业,从报录比大小来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是比较大的,之后是外交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最后是中外政治制度和科社共运。
2、北大考博英语难度非常大,每年初试中都会有近1/3的考生英语不过线。
专业课的分差比较大的,想要进入复试,必须在英语过线的基础上专业课得到高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只有掌握了充分的考试信息确定了正确的复习方向才能够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3、根据育明教育得到的内部信息2016年国关学院的博士招生考试将会继续实行“考试制”,最新的考试变动欢迎关注育明教育陈老师发布的信息。
北大国关国际关系史

19901、试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2、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裂的原因、经过、及其统一的前景。
1991一、简答题1、七年战争2、地中海协定3、三国干涉还辽4、蒙特勒海峡公约5、中东“六?五”战争6、纳尔逊?曼德拉二、论述题1、试述本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2、试述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
1992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2、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3、第二次鸦片战争4、意土战争(1911)5、欧洲共同体6、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二、论述题1、试述1941年日美谈判和太平洋战争爆发2、试述布什的人权外交及其实质1993一、简答题1、北方战争2、四国同盟(1815)3、柏林会议(1878)4、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5、杜鲁门的第四点计划6、日本北方四岛问题二、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从中立国反对德国法西斯方向的演变三、试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的意义及其批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994一、1 、七年战争2 、柏林会议3 、国际联盟4 、新东方政策5 、三国干涉还辽6 、亚太经合组织二、1 、评一战后英国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2 、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异同1995一,1、维也纳会议(1814 )2、地中海协定3、东盟4、波斯尼亚危机5、中美上海公报6、克林顿的“扩展战略”二,1 、试述联合国的成立及其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影响2 、试述波黑内战的起因、发展及影响19961 、太平洋战争的起源、性质、影响2 、北约东扩和美俄关系19971 、战后日美同盟的实质与发展2 、30 年代到二战英国的绥靖政策产生及影响1998一,名词解释西姆拉会议三边委员会欧盟阿姆斯特丹会议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白里安--- 凯洛洛公约日美防卫合作指针(1978 )二,论述评述一战后凡尔赛体系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性质评述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原因和作用1999一填空1 欧洲列强在1756--1763年发生的战争又叫________。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pdf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二、“三十年战争“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一、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二、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第三节法国争夺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一、《比利牛斯条约》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三、奥土战争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第四节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一、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二、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三、七年战争四、两次俄土战争第二章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一、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第二节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一、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震动与遭致的干涉二、俄、普、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三、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第三节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一、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二、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三、拿破仑对外政策评价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二、《神圣同盟条约》三、《四国同盟条约》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第二节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湦时代)第三节维也纳体系的危机一、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三、东方问题的凸现第四节维也纳体系的瓦解一、1848年欧洲革命二、克里米亚战争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第一节意大利的统—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二、普隆比埃协定和法、撒、奥战争三、对中意大利的归并四、对南意的归并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五、意大利的最终统一第二节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二、丹麦战争三、普奥战争四、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第三节俾斯麦体系的建立一、1873年三皇联盟二、东方问题的再起与俄土战争三、1879年德奥同盟四、1881年三皇同盟五、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第四节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四、德国的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的建立第五章美日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斗争第一节欧洲列强早期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一、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二、列强角逐中近东三、列强入侵亚洲第二节美国的崛起一、门罗主义(1823).二、美国内战三、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第三节日本的崛起一、日本的“开国与明治维新二、在亚洲的侵略活动第四节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一、美国的扩张二、英国的扩张三、日本的进一步扩张第六章欧洲列强的重新组合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节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英德同盟谈判的失败二、英法协定三、英俄协定第二节一战前的国际危机与局部战争一、列强的军备竞赛和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三、波斯尼亚危机四、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列强的力量对比和矛盾激化二、萨拉热窝事件三、七月危机第四节大战期间的战争与外交斗争一、交战国争取盟邦的斗争二、战争的推进和交战国的和平攻势三、远东局势四、美国的参战第五节俄国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一、十月革命与《布列斯特和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结:性质及影响第七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节战胜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一、战争对各协约国力量的影响二、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第二节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列强在和会上的争夺二、《凡尔赛和约》三、国际制度的实验:国际联盟的建立四、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矛盾五、美国拒绝《凡尔赛和约》第三节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二、《四国条约》三、《五国海军条》四、《九国公约》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矛盾第八章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第一节德国赔款问题一、列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分歧二、鲁尔危机.三、《道威斯计划》四、《杨格计划》五、胡佛《缓债宣言》与洛桑会议第二节欧洲安全问题一、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提出二、《洛迦诺公约》三、国际联盟的裁军活动四、《非战公约》五、《伦敦海军公约》第三节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关系的发展一、苏俄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二、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三、《拉巴洛协定》四、苏俄对华政策与1924年《中苏协定》五、资本主义国家承认苏联的高潮第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第一节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一、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二、北非地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三、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和发展第二节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一、中国反帝革命运动二、朝鲜民族解放斗争三、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第三节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斗争一、墨西哥维护国家资源的斗争二、美国武装干涉尼加拉瓜三、泛美会议第十章全球性资本主义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第十一章法西斯侵略扩张加深与各国的对策第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二.西欧战后的羸弱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一.苏联的大国实力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三.美台防御条约四.多米诺骨牌理论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四.联合欧洲的意义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三.三和路线的提出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二.波匈事件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四.勃列日涅夫主义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一,美苏缓和的成因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第十八章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卡特主义与里根主义二.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三.多极化的发展与美国冷战结束后的外交第十九章第三世界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斗争几个国家集团第二十章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一.中苏关系正常化二.中日关系的发展新祥旭提供三.中美关系的波折四.中欧关系的良好发展五.中俄关系的推进冷战后的国际关系(1990—2000)第二十一章转换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与美国的独大第二十二章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中东和非洲的动乱,拉美的失去的十年第二十三章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大外交》第十四讲苏德协议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条约的影响与评价第十五讲美国重回战场美国为什么参与二战第十六讲三种和平途径二战后的欧洲如何实现和平第十七讲冷战开始:冷战为什么会发生第十八讲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对其评价第十九讲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第二十讲与共产党人的谈判:阿斐纳,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对三位历史人物的介绍与评价第二十一讲避开遏制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第二次中东战争与美苏关系第二十二讲匈牙利事件:欧洲的剧变苏联控制的减弱第二十三章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柏林危机两次危机大的背景与解决第二十四章西方联盟的概念:麦克米伦、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第二十五章越南:陷入泥淖,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第二十六章越南:走向绝望,肯尼迪与约翰逊第二十七章越南:解脱,尼克松第二十八章地缘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第二十九章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第三十章冷战的结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第三十一章关于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新祥旭提供在此段时间的学习中,任务较重;需要不断记忆长时间的国际关系相关事实;并作出相关评价。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2014年北大国关院考研攻略北大国关院考研-《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刘德斌目录国际关系史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大国外交思想·欧洲经验·全球视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英国与均势外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法国与欧陆霸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史真题回忆及参考答案

2023年北大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846国关史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库楚克开纳吉条约1774年7月21日俄国与土耳其在库楚克-开纳吉(Kuchuk-Kainarji或Kücük Kaynarca,在今保加利亚境内)缔结。
依约:土向俄赔款400万卢布;俄在克里米亚地区获得金布恩、叶尼卡尔和刻赤等地,并将其领土扩大到南布格河;允许俄国商船自由通过亚速海、黑海和黑海海峡,俄国并享受最惠国待遇;俄可在土各地建立领事馆,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太区修建东正教教堂;克里米亚汗国宣布独立,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获自治并转入俄保护之下。
该约减轻了土对俄的威胁,加强了俄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地区的政治影响,创造了进一步在巴尔干和中亚扩张的条件。
2、福田主义福田主义是1977年8月东盟创立10周年之际,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表演说,首次以日本官方身份公开提出要与东盟进行积极合作。
“福田主义”是日本重视东盟的开始,也标志着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正式形成。
自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后,美国有步骤地从东南亚地区收缩势力。
苏联乘虚南下,插手东南亚事务。
为了填补美国势力撤离形成的“真空”,维护自由主义制度,美国希望日本作为补充力量,加强经济援助和合作,在该地区发挥政治作用。
而东盟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也希望在经济大国日本进一步发挥经济方面的作用。
伴随着东南亚地区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同时,提出了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是日本逐步认识到东盟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地区事务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日本要尽快采取措施,消除70年代初期、特别是1974年东盟各国反日运动的后遗症,这成为日本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二是在东西对立的形势下,日美在东南亚政策上意见不尽一致,而日本与美欧贸易摩擦日渐加剧,为了摆脱这种相对孤立的处境,日本准备在东盟寻找出路;三是日本外务省欧美派倡导的“经济外交”处于转折时期,“亚洲派”势力逐步抬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工业化对国内政治的持续改变
p
工业社会前景的出现,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骚动。 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论自由》。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法国画家库贝尔: 反对工业化的情绪。 欧文、傅立叶等: 乌托邦 生产合作社,使工业化和人道兼容。 路易·勃朗、普鲁东等: 主张和平改良 社会民主主义的源头。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主义者,主张革命和专政。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利益集团 政党政治 公众舆论 国内政治压力
失败的外交努力 p 在十字路口的欧洲国际政治 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p
2.法意修好
p
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交人才辈出,积极摆脱鼓励地位,除了 成功拉到俄国以外,又去修好意大利,分化三国同盟。 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受阻后,觉得德国没有坚定支持它;克鲁格电 报后,英国为表示对德不满,拒绝续订地中海协议。这些导致意大 利有孤立无援之感,希望缓和与法国的冲突。 德卡塞与法国驻意大使巴黑赫和意大利秘密磋商。意大利外长普利 涅提耍两面派,一方面与德国续约,另一方面达成与法国换 文(1901-02)。承诺两国互不攻击,在另一方受到攻击时保持 中立,在摩洛哥与利比亚相互尊重。 三国同盟动摇,法国免去腹背受敌。
埃及和摩洛哥;纽芬兰和西非、中非;暹罗等
p
不是军事同盟,但变对手为联手
泰奥菲勒·德尔卡塞Théophile Delcassé
法国政治家、外交家。使法国摆脱自俾斯麦时 代以来的外交孤立形势。 德尔卡塞1898年6月接手法国外交事务,甫上任 时,面对法绍达冲突,与英国缔结协议,成功 解决法绍达危机,又争取逐渐与英国交好。德 尔卡塞作为外交部长时,继续维持其一贯反德 的立场,德皇威廉二世甚至称他为"对德国最危 险之法国人"。德尔卡塞逐渐将法国的外交孤立 打破,反之向德国进行外交攻势,开始将德奥 同盟围堵起来。他改善了法国与意大利的关系、 透过对圣彼得堡进行两度访问,加强法俄同盟 的关系。在1900年6月与西班牙达成协议,划分 了长久以来争议的边境地带。最终于1904年与 英国达成了挚诚协定。
1、《英法协约》(Anglo-French Cordial Entente) p 20世纪初英国外交的转向
张伯伦和兰斯多恩(Lansdowne)
p
法国外交思维的重大突破
代表人物:德尔卡塞(Théophile Delcassé)、 保罗·甘本 (Paul Cambon)
p p
首脑外交 1904年英法协定的三个文件
p
p p
p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各国实力的改变: 德国
p
p
p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 种原因,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 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 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惊人的进步:煤铁资源增加、 有效的新式机械、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 保护和津贴,以及培养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教育制度。 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 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 跟随英国之后。1914年,德国工业中的工人人数上升为 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二,而农业中的劳动者人数则下降为总 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p
4、英德海军竞争
p
p
德国的海军法案 n 1898年通过了为期20年的庞大造舰计划 n 1900年通过新的海军法案 英国海军的“两强标准” n 1889年开始执行 n 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 海军竞争恶化了英德关系,迫使英国在增强军力的同时寻求外交帮助
四、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的形成
2、法俄同盟建立的经过
p p
法俄要摆脱各自的孤立状态,急需加强合作 俄国的考虑
亚历山大三世:“我们必须与法国有所协议,一旦德法开战, 我们要立即对付德国,使其没有时间在打败法国后,再来对付我 们。我们必须改正过去的错误,在第一时间击败德国。一旦德国 被击败,奥国就不敢惹是生非”
p
法国的对俄姿态
二、德国和它的“世界政策”
( Weltpolitik)
1、1890年代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普法战争以后,德国迅速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 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工业国。威廉二世执政时期正是德国工 业的大发展时期。以化学和电力工业为先导,掀起了新工 业革命高潮。从1895年到1911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增 加了一倍。大垄断企业如克虏伯、西门子等控制了市场, 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领导层的改变 国家实力的改变 国内的政治压力:扩张偏好与强硬偏好
保罗·甘本 (Paul Cambon, 1843-1924)
“俄国自由了。” 奥地利也自由了 法国耐心等待20年后,机遇来了
p
n n n
德国卡普里维(von Caprivi, Leo)的“新路线”
《赫耳果兰条约》(1890) 英国的政策:”光辉孤立“的最后时光 1891年三国同盟条约第三次续订
He stepped down
“坏孩子”威廉二世与欧洲均势(英 国《笨拙》杂志,1890)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 190页 大意
三、英德矛盾的加深与 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1898-1901年的英德结盟试探
张伯伦(Joe Chamberlain)的联德思想 p 1898-1901 的英德试探
p
1897年 张伯伦-哈兹菲尔德 1900年 扬子协定 1901 年 是否在摩洛哥问题上达成一项协议
p
p
p
3、英日同盟(1902)
p p
英日同盟谈判的背景 《日英同盟条约》内容(1905年有修订)
n n
双方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 英日两国“无侵略的意向”; 双方之一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则严守中立;
英日同盟是反对俄国的军事同盟 p 英日同盟的潜在含义 同盟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了“光辉孤立”政策 英日同盟的缔结是日本外交的重大胜利 (为日后日本发 动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英日同盟对德、法外交的影响
p
本又致使各强国寻找殖民地作为 其投资的去处。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 支持工业的发展。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 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 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 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 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 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 的银行家。在1871至1900年的30年间,英国使其帝国的土地增加 425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6600万,法国使其土地增加350万平方 英里、人口增加2600万,俄国在亚洲增加了50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 650万人口,德国增加了5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1300万人口。甚至比 利时也设法获得了9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850万居民。这些征服地加上 原有的殖民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势:世界的一小部分 地区统治了其余地区。
2、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p 1895年德皇“世界政策”演说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在地球遥远 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 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飘洋过海。” “德国的未来在海上。” 德国的目标似乎是殖民地和海军
3、德国的强势外交
p p p p p p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各国实力的改变: 美国
p
美国凭借独特的有利条件,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工 业强国。例如,在钢铁生产方面,1910年时,美国生产 2651万吨钢,而第二位的德国则生产1370万吨钢;在煤 的生产方面,美国的产量6万多吨,而居于第二位的大不 列颠的产量则为近3万吨。 到1914年,工业革命已从不列颠群岛的最早的中心地大 大地向外传播。实际上,这一传播已达到如此巨大的规模, 以致英国这时不仅面临可怕的竞争,而且已为另外两个国 家——德国和美国所超过。
在土耳其咄咄逼人 三国干涉还辽 “克鲁格电报”和布尔战争 萨摩亚之争 1898-1900年的海军计划 1900年7月的 “匈奴演说”; 瓦德西为八国联军总指挥。
威廉二世(1859-1941)
p
德国的“世界政策”把遥远的海外殖民地定义为核心 利益,但又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海外利益的外交政策。 其外交政策无论在大国关系还是海外殖民地问题上都 是杂乱的、摇摆的,很难找到一条主线。唯一明确的 是以建立大海军为目标的“蒂尔皮茨”计划。瓦德西 曾说:我们被认为在推行一种“世界政策”,但没有 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一、法俄同盟的建立(1891-1894)
1、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局势 p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思想的核心: 联奥、拉俄、中英、反法
p
n n n
俾斯麦下台对欧洲国际政治的影响
俾斯麦下台 He stepped down 继任者的政策调整: 联奥、中俄、拉英、反法 1890年,德俄《再保险条约》期满未再续订
第七讲
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 重新调整,1890-1914
p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p 法俄同盟的建立 p 德国和它的“世界政策” p 英德矛盾的加深与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p 三国协约的形成 p 战争危机的出现及不断升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
p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电气、化学、交通、通 讯等 在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 (冶金、通讯、石油化工等),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德国在科学领域领先,美国长于大批量生产技术(标准化、流水线) 科学和大量生产的方法不仅影响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化肥)。而且, 这又是发生在科学应用方面领先的德国和大量生产方面领先的美国。 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一 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法估量地提高了。世界工业生产在 1860至1890年间增加了三倍,在1860至1913年间增加了七倍。世界 贸易的价值从1851年的6亿4千万英镑上升到1880年的30亿2千4百万英 镑、1900年的40亿4千5百万英镑和1913年的78亿4千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