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重点

合集下载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1、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特点有哪些?学术性强: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以便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他们还需要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保持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更新。

崇高自由的精神气质:教学、科研等特殊工作,使得高校教师具有崇高、自由、孤寂的精神气质。

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学术职业的承担者,高校教师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他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特点反映了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意义推动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各个领域中担任关键角色,推动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竞争力的提升。

促进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培养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地方。

通过高等教育,个体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级的思考能力,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推进民主政治:高等教育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政治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总之,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意义重大,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高校文化的特质及意义特质:(1)学术性:高校文化是一种学术性文化,注重知识创新、学术自由和批判性思维。

(2)创新性:高校是知识和创新的发源地,高校文化鼓励师生探索未知、创新思想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3)开放性:高校文化倡导开放、包容、多元的理念,鼓励学生和教师跨越学科、文化、国界的交流与合作。

(4)人文性:高校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关注人类文明、价值和社会责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意义:(1)培养优秀人才:高校文化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为社会输送各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创新和发展:高校文化鼓励师生进行知识创新、思想创新和学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高等教育学各章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各章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重点章)基本知识点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中世纪高等教育就是指(仅限于)“大学教育”。

19世纪后半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潘懋元(泰斗要知道)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支柱是高新科技产业,灵魂是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当今的高校承担着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直接为社会服务。

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18世纪以前大学的职能只有1个——培养人才中世纪大学主要学4科:文科、法律、神学、医药。

近代大学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于十二世纪中世纪大学最显著特征:自治、开放、地位高。

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1862年《莫里尔法案》:赠地举办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即“赠地学院”。

康乃尔大学——开放性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

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名词解释题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简答题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制约或决定: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例如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有收教育权利,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也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政体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国家一般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定教育目的来贯彻一定阶级的政治纲领)等。

2.高等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通过对年青一代的政治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从古到今,各个社会的统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校造就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
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科目的要点,帮助考生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复。

1. 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
- 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目标
-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体系结构
2. 高等教育的教育学原理
-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教育学对高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 教育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3.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
- 高等教育的课程理论与设计原则
- 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
-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4.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
-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模式
- 高等教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
5. 高等教育的管理与领导
- 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模式
- 高等教育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只是对该科目的要点进行简单总结,具体的知识内容还需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指导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希望本文档能为考生提供参考,祝您考试顺利!。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教育学重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

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P5)●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

(P6-1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

(P16)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使个体社会化/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

(P34-35)●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

(P41-42)●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P46-48)●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P49)●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

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P5)●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

(P6-1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

(P16)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

(P34-35)●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

(P41-42)●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P46-48)●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P49)●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p51~53)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完整)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完整)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1.1高等教育概念:1. 中世纪: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

2. 19世纪后半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

1.2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2.1教育的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3.1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个体社会化)3.1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品质的形成和潜能的发展)4.1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制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模化而逐渐形成的.4.2学位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6.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8.1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8.1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风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9.2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P4)●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

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P5)●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

(P6-1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

(P16)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

(P34-35)●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

(P41-42)●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P46-48)●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P49)●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p51~53)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

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

(P6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66)●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

(P67)教育目的的作用: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指导教育过程/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P68)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需求/个体需要/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P68-70)●与价值取向相关的几种高等教育目的(P71-72)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培养有能力有教养的人。

职业教育目的:以养成学生职业属性为目的,培养职业岗位的“工具人”。

普通教育目的: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生活能力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

general education 强调教育目的上理性和一般素质培养,赋予专业教育以人文性质。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73-75)●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认知与意向等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为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P78)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组成部分。

(P80-8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人才培养模式:(P82-83)通才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非专业性教育,又称为通识教育。

其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包容性和理论的基础性。

专才教育是培养某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倡“通专结合”,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对自己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目标要求,具体反映在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教育方针/学校定位/学校类型特点。

还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P84-86)●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P64)教育方针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属政治性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属学术性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前提和核心内容,又是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学术依据;高等学校及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并体现高等教育目的的要求。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有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分。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水平)结构、科类(学科)结构、形式(类型)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

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高校内部的各种构成状况(层次、专业、课程、教材、人员队伍等)。

(P92-93)●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稳定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②潜在性(对社会具有潜在影响,当其承担社会职责并完成社会任务时,高等教育就显现其社会价值)③表现形式多样性(从单一职能到多种职能)。

(P95-9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调整—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科类与产业结构一致;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③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性高等教育投资结构。

④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P107-112)●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三大职能+ 职能拓展①“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职能;②“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职能;③“社会服务”是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向社会的延伸;④拓展职能(引导社会发展/ 创新产业/ 国际交流与作用)。

(P115-117)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完整的主体性涵盖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4个方面。

(P120)●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完整主体性高度发展的教育活动。

按照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的程序,其主体性发展分3个阶段:①低年级阶段:其学习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塑造完美人格是其主导活动。

故主要发展其认知主体性、道德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

②中年级阶段:经历从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从潜在的实践主体向现实的主体的转变。

故主要发展其道德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③高年级阶段:主体性地位突出,以发展性学习为主,并逐渐成为现实实践活动的主体。

故高年级大学生主要发展其实践主体性。

(P120-122)●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①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传递科学文化,发展创造科学文化;③开展社会服务活动;④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P123)●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①文化素质(专业知识/ 科学基础/教育智慧);②心理素质(情感品质/ 意志品质/ 个性品质);③道德素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 学而不厌/ 团结协作);④能力素质(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P124-128)●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①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②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③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P129)●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要背景的交流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

但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只有一个,就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关联的合二为一的主体—关联主体(或合作主体、协同主体)。

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面的统一。

(P134)●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教育质量”包括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和学生发展质量(学生主体性发展达到教育目的要求的程度)两个方面。

教师的学术研究要不断接近本学科的最前沿,并以一流的水平进行教学,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知识的真正构建者,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当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积极钻研、独立思考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

(P135-137)●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 交流与理解/ 自由与宽容。

(P138-140)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教育实体。

专业的形成主要依据学科的分类。

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主要有:①学科门类的划分;②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③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专业设置须遵循以下原则:1、超前性原则(预测最近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2、灵活性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需要灵活开设专业);3、可行性原则(有长期而稳定的人才需求,毕业后有出路/ 学校必须具备该专业的办学条件);4、结构优化原则(专业合理科学);5、宽口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增加毕业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性);6、发展特色原则(专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P144-147)●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和课程建设高校课程的特点:①更深刻、及时地反映国家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②在课程内容更新过程中,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③专业性教育在学生身心和智能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P147-148)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①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③加强课程教学管理。

(P282-283)●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目标制定的指导本专业教学活动的规范文件。

由于其主要规定教学科目和范围,故属于教学内容的总的规定。

修订教学计划的重点:①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中;②课程优化重组和教学内容的整合;③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问题;④给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时间和空间。

(P149-150)●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中开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纲要及具体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监督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又是对学生成绩考核命题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