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斜坡工程
第五章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
态。
二
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初始应力场、尤其水平剩余应力使坡体中主应力迹线的 分布形式有所不同,明显改变了各应力值的大小;使应 力分异现象加剧,尤其对坡脚应力集中带和坡面张力带 的影响最大。
• 1963 年 267m 高 双 曲 拱 坝
瓦 依 昂 滑 坡 发 生 前 的 大 坝
1985年6月12日凌晨3时45分。位于 三峡西陵峡中的新滩镇,突然间山 崩地裂,霎时,乱石飞迸,烟尘滚 滚,平静的峡谷被搅弄得天昏地暗, 直到4时20分才慢慢平息下来。滑坡 的体积约3000余万立方米,滑坡体 前部的土石堵塞了长江江面约1/3, 江心激起的巨浪高达80多米,涌浪 波及上下游共42公里的江段。 运动速度10m/s,最大运动距离80m 由于预报及时,撤离措施果断有效, 使首当其冲的新滩镇475户居民1371 人无1人伤亡
2008.5.12
1963年10月夜间发生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Vajont水库,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 的滑坡灾害。 该水库库容10亿立方米,坝高26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 水库蓄水造成水库岸坡地下水位的相应抬高,地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2.6亿立 方米的石灰岩山体以20M/S以上的速度滑入水库。 最大涌浪高度250M,越过坝顶高度达150M,库水迅猛泻向下游。洪水摧毁了下 游数公里以内的5个村庄,2600人在梦中死亡。该水库也因滑坡填入而报废。
(3)坡顶AB
(5)坡高H (7)坡体M
(4)坡脚C
(6)坡角
洒勒山滑坡
甘肃省 东乡县 四川省 云阳县 陕西省 韩城市 湖北省 秭归县 甘肃省 天水市 云南省 昭通县 湖北省 巴东县
第五章斜坡变形破坏

•
斜坡具有坡面、坡顶、坡肩、坡脚、坡 角和坡高等形态要素。 坡面:斜坡的临空斜面;
•
•
•
坡顶面:斜坡顶部缓坡面或水平面;
坡肩:坡面与坡顶面的转折部位;
•
•
坡脚:斜坡最下部与水平地面相接部位;
坡角:坡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
坡高:坡肩与坡脚间的垂直高度。
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 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 失稳的一种现象。 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 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而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 变形与局部破裂,称为斜坡变形。 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 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 体。
集中带;
• 5.2 斜坡应力分布特征
斜坡平面形态对其应力状态也有明显影 响:三维分析表明,凹形坡应力集中明显减 缓;圆形或椭圆形矿坑边坡,坡脚最大剪应 力仅只有一般斜坡的二分之一左右;当水平 地应力平行于椭圆形矿坑长轴时,应力集中 程度较平行于短轴方向缓和。这些特征对露 天采坑边坡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5.2 斜坡应力分布特征 三、岩土特征和结构的影响 岩土体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E0)对 均质坡体的应力分布并无明显影响; 波松比(μ)可以改变主应力(σx)和剪 应力(τxy)的分布,引起张力带变化: μ增大, 坡面和坡顶张应力带扩展;而在坡底则相反, μ增大,张应力带收缩。
注意,当斜坡中侧向剩余应力值很高时, 这种影响就被掩盖了。可见,均质坡中,岩土 材料性质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是很微弱的。
• 5.3.2
•
斜坡破坏基本类型
斜坡破坏的分类,国内外已有许多不 同的方案。近年来,国际工程地质协会 (IAEG)滑坡委员会建议(D.M.Cruden, 1989)采用瓦纳斯的滑坡分类(D.Varnes, 1978)作为国际标准方案。
斜坡道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1。
1编制依据 (3)1.2编制范围 (3)1.3编制原则 (3)第二章工程概况2。
1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量 (4)2.2工程项目建设条件 (5)2。
3工程项目地质条件 (5)第三章施工准备3.1技术准备 (5)3。
2施工用水...................................................63。
3施工用电...................................................63。
4施工用压缩空气..........................................73。
5废石排放 (7)3.6临时设施 (7)第四章施工方法4.1硐口施工 (8)4。
2硐内掘进施工 (8)4.3硐内施工通风………………………………………94.4硐内施工运输………………………………………104.5硐内施工排水………………………………………104。
6硐内支护 (10)4。
7斜坡道底板碎石层铺设施工:........................11 4.8斜巷硐口段底板砼施工 (11)第五章主要设备、机具配备5.1主要设备、机具配备表……………………………11第六章劳动组织6.1组织方式……………………………………………126.2组织机构及主要管理人员 (12)6。
3作业班组及主要工种人员..............................136。
4作业循环安排 (14)第七章施工进度计划7。
1施工顺序 (15)7.2进度计划 (15)第八章各项保证措施8.1工期保证措施 (15)8。
2质量保证措施 (16)8。
3安全施工保证措施…………………………………16 8.4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17铁山矿区露天转地下开采斜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1。
1本施工组织设计依据“安阳钢铁集团舞阳矿业公司铁山矿区露天转地下开采斜坡道工程”设计施工图及已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
斜坡工程

5.1 概 述
斜坡基本形态要素为坡体、坡高、坡角和 坡面、坡顶面、坡肩、坡脚、坡底面等。
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
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
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 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
坡 肩
坡顶面
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
坡
慢或快速运动。
坡底面
坡 脚
坡体 面
坡高(H ) 坡角(β)
5.2 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
下,由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弯曲、折裂,并逐渐
向坡内发展的变形。
特征:岩层向临空方向弯曲,与岩层原有
的层面约成20-50度夹角;弯曲倾倒的程度自地
面向深处逐渐减小,浓度可达40米,但一般不低
于坡脚高程。
斜坡弯曲倾倒变形,虽然在坡面上可以表
现出十分明显的变形破坏,但是由于不存在明显
的总体滑面,所以通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大规
②Hutchinson(1988)的滑坡分类: 回弹、蠕动、山坡下沉、滑动、似碎屑流动、 倾倒、崩落、复合移动。
③按滑动形式分为转动式滑坡、平推 式滑坡。
5.4.4.4 滑坡分类
6. 滑坡时代分类
波波夫(1951)按滑坡时代分为现
代滑坡、老滑坡、古滑坡、埋藏滑坡。
7. 滑动历史分类
按滑动历史分为首次滑坡和再次滑
结构面的产状、性质的差别,使斜坡中的 应力分布出现了不连续性,在不连续面或软弱面 的周边形成应力集中带或发生应力滞。
5.3 斜坡浅表生改造现象
以斜坡岩体为代表的处在地壳浅表圈层部 位的岩体,在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其表 生改造过程与地貌形成演化过程是密切相 联系的,实质上是一个卸荷过程,即可称 之为浅表生改造。
5.4.4.4 滑坡分类
1. 物质组成分类
斜坡工程

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斜坡变形是斜坡破坏的准备,而斜坡破坏则是斜坡变 形的结果。
斜坡工程
5.4.1 斜坡变形 1)拉裂
定义:斜坡岩土体在局部拉应力集中部位和张力带内,形成 的张裂隙变形形式。 特点:上宽下窄,直至尖灭。 坚硬岩土体组成的高陡斜坡坡肩部位最常见,多与坡面 近于平行。
斜坡工程
卸荷回弹或岩体初始应力(地应力)释放产生拉裂 当斜坡的侧应力削弱后,由于卸荷回弹或水平地应力 释放而形成张裂面,通常称为卸荷裂隙。 随着河谷的深切,卸荷裂隙逐渐向深部发展,从而引 起裂隙顶部的累计变形越来越大。
1
斜坡工程
3)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零,实际上处于二向受力状态,而 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4)由于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 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弧的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 这也正是均质岩土体中斜坡破坏面常呈圆弧状的原因。
斜坡工程
5.2.2 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1)初试应力状态 (水平构造应力σL)
人工边坡变形破坏主要是由于土木、水利、交通、矿山 等基本工程建设中的地面和地下开挖造成的事故和灾害。
斜坡工程
5.2 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 ——决定斜坡变形的破坏形式和机制
5.2.1 斜坡中应力状态的变化 原始应力状态: 铅直应力为最大主应力:σ1 水平应力为最小主应力:σ3
H
1
3
最大剪应力与最大最小主应力呈45°夹角:σ2(στ)
变形破坏过程中,侧向临空面的产生,坡面附近的岩土体发生 卸荷回弹,引起应力重分布和应力分异、应力集中等效应。 根据弹性力学和光测弹性试验,得出斜坡未发生变形破坏之前 的应力状态,主要有4个特征:
斜坡工程
1)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愈接近临空面,最大主 应力σ1与之平行,最小主应力 σ3与之近乎正交 ,向坡内逐渐恢 复到初始状态。
水土保持学第五章_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5.1.3 地块规划
在每个耕作区内,根据地面坡度、坡向等因素,进行具体 的地块规划。原则: ➢ 顺等高线呈长条形、带状布设,尽量避免远距离运送土方。 ➢ 地形复杂段,地块布设必须注意“大弯势,小弯取直”。 ➢ 田面比降以利于行水。 ➢ 规划时根据情况确定地畛长度以利于耕作,地畛长不宜小 于100m。 ➢ 如遇插花地时,根据“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 进行协商和调整,便于施工和耕作。
V C Ri
5.1.3 梯田工程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 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在坡地 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5.1.3 梯田工程
1 梯田作用
➢ 改变地形,减沙、改善土壤水分和肥力 ➢ 拦截天然降水 ➢ 修建梯田,对培肥土壤,提高产量
5.1.3 梯田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内容
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 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 的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 治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类型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将水土保持分为 以下五种类型:
➢ 坡面治理工程 ➢ 沟床固定工程 ➢ 淤地坝工程 ➢ 小型水库工程 ➢ 护岸与治滩造田工程
5.1.3 梯田工程
梯田的断面要素
Bm H ctg
Bn H ctg
B Bm Bn H (ctg ctg)
H
B
ctg ctg
H
B1 sin
5.1.3 梯田工程
梯田田面宽度的设计
根据不同地形和坡度条件,在不同地区,应分 别采用不同的田面宽度。
残塬、缓坡地区:农耕地一般坡度在5度以下, 田面宽度一般以30m左右为宜。
中起来,输送至蓄水工程或农田、草 地或林地)
斜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斜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概述施工组织设计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综合概述第一节编制依据第二节编制范畴第三节编制原那么1. 安全可靠原那么2. 技术领先原那么3. 组织机构合理原那么4. 环境爱护原那么5. 方案动态优化原那么第四节操纵目标1. 安全目标2. 工程质量目标3. 工程工期目标4. 工程文明施工目标第五节工程概况1. 差不多概况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3. 工程治理规模第二章施工预备工作打算第一节施工总目标1. 工程质量目标2. 工期目标3. 安全生产目标4. 文明施工目标5. 服务目标6. 和谐目标第二节施工部署第三节施工预备1. 技术预备2. 生产预备3. 材料预备4. 施工机械预备5. 劳动力预备第三章要紧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第一节施工预备1. 施工现场预备2. 劳动力、机具设备和材料预备3. 技术预备4. 施工测量第二节坡面土石方工程第三节格构梁、锚杆工程1、锚杆2、格构梁3、施工要求第四节防护网工程1. 施工工艺2. 施工本卷须知第五节浆砌片石挡土墙工程1. 施工顺序2. 施工技术要求3. 施工方案第六节人工挖孔灌注桩工程1. 施工要求2. 施工方案第七节截排水沟工程1. 施工要求2. 施工方案第八节施工监测预警1. 监测目的与任务2. 监测内容3. 监测点布置4. 监测原那么第四章工期、施工进度打算及保证措施第一节工期及施工进度打算第二节工期保证措施1.从治理组织措施上予以保证2. 从施工打算安排上予以保证3. 从技术措施上予以保证4. 从机械设备上予以保证5. 从资金使用上予以保证第五章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1.施工现场总体布置要求2. 要紧施工布置条件3. 施工交通布置4. 施工供水、供电平面布置及施工排水5. 施工照明、通讯6. 场区场地规划第六章项目治理机构配备、机械设备、材料等供应打算第一节项目治理组织机构配备及到位承诺1. 现场治理的差不多思路2. 项目组织机构3. 项目部成员组成4. 项目部治理人员岗位职责5. 要紧施工人员来源6. 项目治理人员权益与义务承诺7. 项目班子到位承诺第二节施工机械设备配备打算1. 施工机械设备配备打算2. 施工机械进场打算第三节材料供应打算1. 施工材料供应打算2. 设备供应打算第四节材料、设备供应保证措施1. 工程施工材料供应的保证措施2. 设备供应保证措施第七章质量目标、质量操纵手段及质量保证措施第一节质量目标1. 质量目标2. 质量承诺书第二节施工质量治理保证体系1. 现场治理体系2. 工程项目部治理制度第三节保证施工质量的要紧技术措施1. 施工图纸会审2. 技术交底3. 施工日志治理4. 积存工程施工技术资料5. 检验和试验制度6. 加强治理制度7. 坚持十有制度和实到制度8. 建立〝五不施工〞〝三交接〞制度9. 质量操纵点操纵制度10. 实行标准化治理11. 排除质量通病措施第四节质量保修服务承诺和措施1. 服务承诺2. 服务措施第五节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操纵措施1.开挖施工质量保证措施2. 土方填筑工程质量保证措施3. 砌体工程质量保证措施4.〝两强〞质量操纵措施第八章环境爱护治理体系与措施第一节环境治理目标第二节环境治理方案1. 环境治理体系2. 治理人员职责范畴3. 环境爱护措施第九章安全、雨季、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第一节安全施工保证措施1. 安全治理措施2. 施工安全措施3. 工地消防措施4. 工地用电安全措施5. 安全保证体系第二节雨季施工措施1. 雨季施工措施第三节文明施工措施1. 文明施工目标2. 保证措施第十章与其它单位和谐措施第一节施工现场和谐第二节与业主方和谐第三节与设计方和谐第四节与监理单位合作第一章综合概述第一节编制依据醴陵市笔圣峰不稳固斜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有:1.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醴陵市笔圣峰不稳固斜坡治理工程〞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以及由建设单位提供的〝醴陵市笔圣峰不稳固斜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2. 施工现场实际情形和周围环境,地质条件和地区气候特点;3.«地质灾难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B50/5029-2004〕;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19-2006〕;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2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20〕;7.«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20〕;8.«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2-2002〕;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21);1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JGJ18-2021〕;11.«建设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21〕;12.«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21〕;1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46-2021〕;14.«建筑施工高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 80-91〕;15.«倒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1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20)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20〕18.«热轧型钢»〔GB/T 706-2020〕19.«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20.«建筑结构用钢板»(GB/T 19879-2005)2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22.«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23. 建设局以及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颁发的有关建筑施工规程,安全、质量文件;24. 我公司施工过的类似工程所积存的施工体会和具有的技术、机械设备及经济能力等。
灌溉、梯级、斜坡工程方案

灌溉、梯级、斜坡工程方案
灌溉工程方案
1.确定灌溉方式: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液体肥料灌溉等;
2.设计灌溉网络:在确定好灌溉方式后,要设计灌溉网络,包
括主干、分支管道和灌溉器具等;
3.确定灌溉时机: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灌溉,避免浪费水源和灌
溉效果低下;
4.配套设备的选配:选择合适的水泵、滤网和控制器等,确保
灌溉系统正常工作。
梯级工程方案
1.确定梯级数量和高差:根据地形地貌,确定梯级数量和相应
的高度差;
2.设计梯级结构:确定梯级的跨度、阶梯宽度、阶梯高度以及
侧壁倾斜角度等;
3.计算配套设备:根据梯级高度和宽度等参数,计算所需的护
坡材料、混凝土量以及其他配套设备;
4.定期检查维护:梯级工程完成后,要定期检查、维护,确保
梯级运行安全稳定。
斜坡工程方案
1.测量土壤坡度:根据不同坡度的要求,测量土壤坡度和长度等参数;
2.确定护坡材料:选择不同的护坡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砖等;
3.设计坡面和排水系统:根据坡度要求,设计坡面结构和排水系统;
4.配套设备的选配: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套设备,包括挖掘机、抹灰机等。
总结:
以上是灌溉、梯级、斜坡工程的方案分析,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确保工作的高效、安全、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5 斜坡张力带分布状况 及其与水平构造应力(σL)、 坡角(β)关系示意图
(据Stacey,1970)
坡角最大剪应力与坡脚和坡 底宽(W)关系图解
(据Stacey,1970)
5.2.2.3 斜坡岩体性质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岩土体的的变形模量对坡体的应力分布并无影响 泊松比对坡体的应力有一定程度影响 结构面对坡体应力分布的影响十分显著
鉴于以上原因,可将崩落(塌)(falls)、滑落 (坡)(s1iding)和(侧向)扩离(1ateral spreading) 作为三种基本破坏方式(图9-7),也是斜坡失稳的 基本方式。就岩体破坏机制而言(参见图3-2),崩 塌以拉断破坏为主、滑坡以剪切破坏为主、扩离 则主要是由塑性流动破坏所致。 分类: 按演化过程——拉裂、蠕滑、和弯曲倾倒等 按破坏形式——崩塌、滑坡等
(2)改变斜坡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质
即降低斜坡的抗变形、抗破坏能力。属于这方面 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冻融作用和地下水的作用 等不可逆因素(水的浸湿软化作用等可逆因素)。 (3)改变斜坡岩体的应力状况。属于这方面的 作用包括地下水动水压力和空(孔)隙水压力的作 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地震力、人工爆破 震动力以及开挖斜坡、工程荷载等。这些动力如 果已使斜坡造成变形或破坏,其影响则为不可逆 的,否则为可逆的。 在影响某一斜坡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中,往往 可以确定其中起关健性作用的主导因素
气候影响:干旱气候,冬季冻结区 强烈的地震可引起大规模崩塌
5.4.3.2 崩塌的运动学特点 5.4.3.3 崩塌分类
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鼓胀式崩塌、拉裂式 崩塌、错断式崩塌五类(西南交通大学的分法) 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滑移-倾倒式崩塌
5.4.2.2 滑坡 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 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 抗剪强度所致。 滑坡的特征: ① 通常是较深层度破坏,滑移面深入到坡体内部以 致坡脚一下 ② 质点水平位移大于铅直位移 ③ 有滑移面存在 ④ 滑移速度较慢,多具整体性
图5-2 用有限元解出的位移迹线图(上)和主应力迹线图(下)
(a)重力场条件(N=0.33);(b)以水平应力为主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N=3)
坡缘附近,在一定条件下,按面的径向应力 和按顶面的切向应力可转为拉应力,形成一张力 带(图5—3)。因此,坡肩附近最易拉裂破坏。斜 坡坡度愈陡,则此带范围愈明显。 (3)坡面处由于径向压力实际等于零,所以实 际上处于单向应力状态(不考虑斜坡走向方向σ2 时),向内渐变为两向或三向(考虑σ2时)状态。 (4)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体内最大剪 应力迹线由原先的直线变为近似圆弧线,弧的下 凹面朝着临空方向。
5.5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之所以能发展为最终破坏,又总是和一 定的内外应力对斜坡的改造作用相联系的。这些 作用对斜坡稳定性造成的影响有的是可逆的,有 的是不可逆的。它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变 斜坡的稳定性。
(1)改变斜坡的外形,实际上是改变了斜按的 临空状况及应力场。属于这方面的作用包括流水 、海、湖(包括人工湖泊)的蚀淤,泥石流的侵蚀 刨蚀和堆填以及人工开挖、堆放等:
按体积分类: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巨型滑 坡 按破坏机制及特征: 力学机制 牵引式(后退式) 推移式(前进式) 变形机制 蠕滑-拉裂 滑移-压致拉裂 弯曲-拉裂 塑流-拉裂 滑移-弯曲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滑坡委员会建议(D.M. Cruden,1989)采用瓦思斯的滑坡分类(D.Varnes ,1978)作为国际标准方案。分类综合考虑了斜坡 的物质组成和运动方式。按运动方式划分为崩落( 塌)(faIls)、倾倒(topples)、滑动(落)(slides) 、侧向扩离(1ateral spreads)和流动(flows)等5 种基本类型。还可组合成多种复合类型,如崩塌 —碎屑流、滑坡—泥石流等。 还有按滑坡时代:现代滑坡、老滑坡、古滑坡、 埋藏滑坡 和其他的分类
5.4.1.3 弯曲—倾倒
主要发育在陡立或陡倾内层状体—极陡坡中。 主要发生在斜坡前缘,陡倾的板状岩体在自重弯矩 作用下.于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弯曲,并 逐渐向坡内发展。弯曲的板梁之间互相错动并伴有 拉裂,弯曲体后缘出现拉裂缝,形成平行于定向的 反坡台阶和槽沟。板梁弯曲剧.4.4 滑坡的分类 物质组成分类: 岩质滑坡 岩石滑坡 碎石岩滑坡 土质滑坡 堆积土滑坡 黄土滑坡 粘质土滑坡 堆填土滑坡 结构分类:层状结构滑坡、块状结构滑坡、块裂 状结构滑坡。 规模分类:浅层滑坡(小于6米)、中层滑坡(6 ~20米)、厚层滑坡(20~50米)、巨厚层滑坡 (大于50米)。
5.3 斜坡浅表改造现象 以斜坡岩体为代表的处在地壳浅表圈层部位的 岩体,在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其表生改造过程与 地貌形成演化过程密切联系的,实质上是一个卸荷 过程,可称为浅表生改造。 表生改造——地壳浅表圈层由于岩体卸荷回弹和在 自身重力场条件及外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而发生变 形破坏 浅生改造——地壳浅表圈层中因区域性卸荷引起岩 土体应力场的变化和应变能的释放而形成的变形的 破坏过程。
第五章 斜坡工程
5.2 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
5.2.1
斜坡中应力状态的变化
(1)由于应力的重分布,斜坡周围主应力迹 线发生明显偏转。无论是在重力场条件下,还 是在以水平应力为主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其 总的特征表现为愈靠近临空面,最大主应力愈 接近平行于临空面,最小主应力则与之近于正 交。
(2)由于应力分异的结果,在临空面附近造成 应力集中带。但坡脚区和坡线(斜坡面与坡顶面的 交线)区情况有所不同。 坡脚附近最大主应力(相当于临空面的切向应 力)显著增高,且愈近表面愈高(图5—2下);最小 主应力(相当于径向应力)显著降低,于表面处降 为零,甚至转为拉应力。因而,这一带是斜坡中 应力差或最大剪应力最高的部位,形成一最大剪 应力增高带,通常是斜坡中最容易发生变形和破 坏的部位,往往因此而产生与坡面或坡底面平行 的压致拉裂面。
5.4.1.2 蠕滑 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方向的缓慢剪切变 形称为蠕滑 蠕滑的的三种形式: ① 受最大剪应力面控制的剪切蠕滑。 常见于——均质岩土体 ② 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的滑移 受控于——节理、断层软弱夹层等 ③ 受软弱基座控制的蠕滑—塑流 常见于——侵蚀河谷和挖方地段。不是沿统一的 结构面,而是受控于整个软弱基座层。
5.4.2 斜坡破坏 5.4.2.1 崩塌 斜坡被陡倾的破裂面分割而成的岩土体,脱离母 体并以垂直位移为主,以翻滚、跳跃、坠落方式 而堆积于坡脚,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 根据崩塌物 土崩 根据规模 山崩 岩崩 坠石 5.4.3.1 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崩塌一般发生在厚层坚硬岩体中。灰岩、砂岩石 英岩等厚层应脆性岩石形成的高陡斜坡 岩石裂隙对崩塌的形成影响很大 地形的影响:坡度大于45度,尤其是大于60度的 陡坡
5.5.1 岩土类型与性质
斜坡岩土类型和性质是决定斜坡抗滑能力、稳定 性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岩石中泥质成分越高,其斜坡抵抗变 形能力越低 岩性还控制着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如: 坚硬岩类——崩塌破坏 黄土(垂直节理)——崩塌 沉积岩中软弱夹层——滑坡
5.5.2 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 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多数是受岩体中软弱结构面 控制。 软弱结构面的成因、性质、延展性、密度以及不 同结构面对组合关系十分重要。 软弱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关系: ① 平叠 ② 顺向坡 ③ 逆向坡 ④ 斜交坡 ⑤ 横交坡
大规模的斜坡变形破坏都是上述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崩塌
滑坡
5.4.1
斜坡变形
5.4.1.1 拉裂 斜坡岩土体在局部拉应力集中的部位和张力带内, 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称为拉裂 常见部位——高都斜坡坡肩 多与坡面近于平行,尤其易沿坡体中陡倾构造节 理发育。 空间特点——上宽下窄,坡面向坡里逐渐减少
5.2.2
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5.2.2.1 岩体初始应力的影响 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对坡脚应力集中带和张 力带的影响最大,不仅加剧斜坡应力的集中程度, 也加剧应力分异现象。水平应力越大,影响越大。 5.2.2.2 坡形的影响 在坡脚区,根据图5—5可见,坡底的切向应 力最大值约相当于原始水平应力的三倍左右。当 有侧向水平应力时,该值成倍增高,如当σ L= 3ρgh时,该值可达7-10ρgh ,与σL=0的情况相 比,相差十分悬殊。
此类变形的特点: ① 岩层向临空方向弯曲,与原有 层面成20~50度夹角 ② 弯曲倾倒的层度自斜坡表面向 深处逐渐减小深度可达40m
③ 下部岩层多被折断,张裂隙发 育
④ 岩层层间位移明显
硬而厚的板粱,其变形的发展可划分为如图所示各阶段:
(1)卸荷回弹陡倾面拉裂阶段。 (2)板梁弯曲,拉裂面向深部扩展并向坡后推移阶段。 如果坡度很陡,此阶段大多伴有坡缘、坡面局部崩落。 (3)板梁根部折裂、压碎阶段。岩块转动、倾倒,导致 崩塌。
5.5.3 地表水与地下水
软化作用:使岩土的强度降低。当岩层或其中软弱夹层有 亲水性强,易溶矿物时,侵水后易发生崩塌、泥化、溶解 等作用。会使其抗剪强度降低 冲刷作用:使河岸变高变陡,使坡脚和滑动面临空,为滑 坡提供的条件。 静水压力作用: 1、当斜坡被水淹没时,作用在斜坡上的静水压力。如水 库库岸斜坡的稳定性分析。 2、岩质斜坡中的张裂隙充水以后,水柱对斜坡的静水压 力。易对滑体产生侧向推力,是暴雨或连续降雨时崩塌和滑 坡产生的原因之一。 3、作用于滑坡底部的静水压力。斜坡上部为不透水岩体 ,其下部将受到静水压力,当水位下落时滑体结构面上的静 水压力,易导致其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