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修订版

合集下载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局、煤炭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巩玉秀、么莉、任伍爱、张青、张流波、李新武、钱黎明、冯秀兰、王易非、钟秀玲、武迎宏、张宇、黄靖雄。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

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

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期限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第1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WS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WS310.1和310.2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可追溯traceability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3.2 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rocess challenge device,PCD对灭菌过程有预定抗力的模拟装置,用于评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消杀灭效果评价

消杀灭效果评价

卫生处理效果评价卫生处理进行效果评价旨在检验除害处理工作质量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借此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使卫生处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消毒效果评价(一)评价指标对不同的消毒对象,其消毒效果评价指标不同。

有的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标准为指标,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要求消毒效果应达到无异臭、异味;消毒后30min 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mg/L;微生物检验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菌群(MPN)<3个/mL,无致病菌。

对无国家标准的消毒对象,一般以细菌杀灭率即消毒前后杀灭微生物的百分率来作为评价指标。

消毒前平均菌落数-消毒后平均菌落数细菌杀灭率= ×100%消毒前平均菌落数如:传染病消毒的细菌杀灭率合格指标为99.99%;一般预防性消毒的细菌杀灭率指标为:80%以上为良好,70%~80%为较好,60%~70%为合格,60%以下为不合格。

(二)评价方法常用的物品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有:自然菌采样检测法、染菌片检测法。

空气消毒效果评价方法有:自然沉降采样检测法、空气采样检测法。

二、杀虫效果评价(一)评价指标1. 密度指数传染病疫点杀虫后病媒昆虫应降低99%。

措施前密度指数-措施后密度指数密度指数下降比= ×100%措施前密度指数2. 相关密度指数(RPI)预防性杀虫其相关密度指数应小于20,大于20为效果不佳。

对照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实验区处理后某时密度值RPI= ×100%对照区处理后某时密度值×实验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3. 对动植物危险性害虫的除害效果评价,一般以虫样全部死亡、除害对象未见到活虫或达到规定的熏蒸浓度做为标准。

(二)评价方法1. 人工小时法人工方法捕捉昆虫以小时计数(虫数/人.小时)。

2. 笼捕法检测蚊蝇指数时以笼捕获,以日计算笼捕昆虫平均数(虫数/笼.日)。

3. 诱捕法以灯光、诱饵等方法诱捕昆虫,以日或小时计算捕获率。

如何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评价及注意事项

如何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评价及注意事项
基本要 求 .
检验 机 构 的微 生 物实 验 室应 采 取 封 闭式 布 局 ,
建 筑应 便 于清 洁 、 毒 。为 避 免污 染 应在 相 对 正压 消 洁净 条件 下进 行 , 有 时因特 殊需要 , 致病 菌作 指 但 用
对污染 及 可能波 及 的区域 进行 消毒处 理 ;
室 内地 面 ,然后 以紫外 线或 其他 方法 对实验 室 内空 气 进行 消毒 ; 222 实验 人员 应穿 戴 工作 服 、 .. 口罩 、 帽子 ; 行 无 进
菌 检 验时 , 经 风淋 后进 入 实 验 室 , 需 然后 , 正确 穿 戴
生和 因消毒 操作 方法 不 当可能对 人体 造成 的伤 害 。
212 紫外 线 、 .- 微波 消 毒 : 避 免对 人 体 的直 接 照 应
射。
213 气体 化 学 消毒剂 : 防止有 毒 有 害消 毒气 体 .. 应
的泄漏 , 常检测 消 毒环境 中该 类气 体 的浓 度 , 经 确保
在 国家规 定 的安 全 范 围之 内。
等, 均需 灭菌 或过 滤除 菌 ; 225 无 菌器 材和试 剂 , 用 前须 检查 容 器 或包 装 .. 使
导、 家和教授 针 对 目前 国 内外 对骆驼 奶 的需 求 、 专 疆
田新 等 同志对 我 区特 色奶 发 展 情 况进 行 为 期 一 天 的调研 , 调研 组 成 员参 观 了额 敏 金 驼 乳 业科技 有 限
公 司销 售点 , 实地 考察 了新 疆化 肥 厂驼 奶 收 购站 和
内各驼 奶 企业 生产情 况及发 展 方向作 了分 析 并提 出
厅 长王 俊 勋 和 自治 区奶 业 办公 室主 任 齐新 林 等 人 员陪 同 自治 区政 协 副 秘 书长 崔 明森 、 自治 区政协 经 济委 员会 主 任 肖庆 华 、 自治 区政 协 经 济委 员会 办公 室主任 向 东 、 自治 区政 协 经 济委 员会 办公 室副 主任

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标准

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标准
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标准
得分:
检 查 内 容
检查方法及扣分标准
扣分
一、消毒(30分)
1、工作人员着装符合标准预防原则
2、检查消毒剂的有效期、浓度,按要求配制方法正确
3、物理消毒:煮沸时器皿浸泡于液面下2cm,煮沸消毒的时间及温度有效控制
4、化学消毒:化学浸泡消毒的浓度及时间的有效控制
5、机械清洗消毒有消毒质量程序评价
6、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浓度,有记录
二、灭菌(70分)
1、灭菌员持证上岗
2、有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流程
3、操作前准备工作符合要求
4、装载:
(1)装载前检查
(2)装载规范合理
5、灭菌过程的监测符合要求:
(1)物理监测:每锅进行,有记录。
(2)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指示卡放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的中央,指示胶带粘贴于每待灭菌物品包外。
(3)生物监测:每周进行,内置物每锅进行,有阳性对照,有记录
(4)B-D试验:每天灭菌前进行,有记录
6、记录符合追溯要求
7、卸载:按规范要求进行卸载
8、班后工作
(1)关闭水、电、汽、气开关
(2)排出蒸汽发生器剩余存水.
(3)保持灭菌器内外清洁
安全防护: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配制方法不正确扣5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无证扣10分
无操作流程扣5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现场查看
1项不符合要求扣5分
1项不合格扣5分
1项不合格扣5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

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

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1.引言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是确保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环节。

正确评估消毒器械的灭菌效果,可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2.微生物负荷测试微生物负荷测试是评估消毒器械灭菌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在器械表面涂布一定数量的模拟微生物,再进行消毒处理,最后测试处理后是否有残留的活菌。

常用的微生物负荷测试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和生物指示器法。

2.1 菌落计数法菌落计数法是通过采集处理前后的器械表面菌落,进行培养和计数来评估灭菌效果的方法。

它可以对细菌、真菌和病毒进行检测。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但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培养和计数,对专业实验室要求较高。

2.2 生物指示器法生物指示器法使用含有标准数量的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如肉毒杆菌孢子或芽孢杆菌,来评估灭菌效果。

利用这些生物指示器在消毒过程中生存或灭活的情况,可以判断消毒器械是否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

生物指示器法结果准确可靠,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化学指标检测除了微生物负荷测试,还可以通过检测器械消毒过程中的化学指标,如消毒剂浓度和pH值等来评估灭菌效果。

3.1 消毒剂浓度检测消毒剂浓度对消毒器械的灭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消毒剂的浓度,可以确保消毒剂在达到一定浓度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检测方法有比色法、电化学法和光谱法等。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快速,但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支持。

3.2 pH值检测pH值也是评估灭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消毒剂对应不同的pH值范围,只有在特定的pH条件下,消毒剂的灭菌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通过检测消毒过程中的pH值,可以判断消毒器械是否处于合适的灭菌环境中。

pH值检测方法简单易行,可用通用pH试纸进行测试。

4.灭菌效果验证灭菌效果验证是评估消毒器械灭菌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环。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第一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及其评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评价。

2 试剂本标准所用试剂,凡未说明规格者,均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2.1蛋白胨2.2葡萄糖2.3溴甲酚紫酒精:取溴甲酚紫2.0g,溶于100mL95%乙醇中。

2.4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配制:蛋白胨10.0g,葡萄糖5.0g,溶于100mL蒸馏水中,调pH值至7.0~7.2,然后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摇匀后,按5mL/管,分装包口,置压力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40min后备用。

3 指示菌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59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为5×105~5×106cfu/片,121℃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时间D121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为≤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4 化学指示剂需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

5 技术要求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Mpa/cm2 温度,℃灭菌时间,min下排气式0.070 115 400.105 121 30预真空式 0.210 134 4~66 检测方法6.1 生物学指标(用作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依据)。

6.1.1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两个分别放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6.1.2 灭菌柜室内,上、中层中央和排气口处各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手术巾,30块 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盒平放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6.1.3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评估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评估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评估标准背景为了保护医疗器械、设备和环境安全,清洗消毒和灭菌是必要的过程。

清洗消毒可以去除表面污物和可见胶体物质,但无法去除微生物。

因此,灭菌是必要的,以防止传播病原体。

为了确保清洗消毒和灭菌有效,需要建立评估标准。

清洗消毒评估标准清洗消毒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清洗效果和消毒效果。

清洗效果清洗效果应至少达到视觉上明显的表面干净,而且在清洗完成后应该进行检查。

常用的指标包括:- 物理清洗指标:使用红色或蓝色胶片进行检查,以确定清洗剂是否覆盖到整个表面,并将污染物清除;- 化学清洗指标:测量清洗水中的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等指标,以判断清洗剂浓度是否正确。

消毒效果为了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需要使用正确的消毒剂和浓度,并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

使用包含菌液的器械或装置进行消毒测试。

测试时应采用完全杀灭菌液内的菌落的方法。

通常用以下方法进行:- 预筛选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和菌液浓度下测试细菌杀死率。

- 活菌计数法:将试验结果与菌落计数器进行比较,以计算消毒剂的杀菌率。

灭菌效果评估标准灭菌效果评估标准是确定对微生物产生杀菌作用的各种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物理和化学灭菌过程。

灭菌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因素来评估:- 灭菌剂的清洁和浓度。

- 温度和时间,主要受灭菌方法的影响。

- 微生物负荷:包括空气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的类型、数量和存储情况。

- 灭菌性能:这取决于观察灭菌剂对细菌杀死的效果。

结论清洗、消毒和灭菌是保护医疗器械和设备以及患者安全的基本措施之一。

建立清洗消毒和灭菌效果评估标准是确保这些措施有效的关键。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措施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应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执行。

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临床科室应该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测、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各类检测要求如下: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化学检测。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2、对消毒、灭菌物品应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按季度进行检测,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不得检测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检测一次,不得检测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检测、化学监测等。

(1)物理监测应每锅监测。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2)化学监测应每包监测。

包外贴化学指示物,包内放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灭菌物品应有标识,须注明物品名称、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及包装者等内容,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不得使用。

(3)植入物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发放;但紧急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指示物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指标,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应书面报告院感管理科、护理部等,说明召回的原因。

同时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病人进行密切观察。

4、其它灭菌方式应参照产品说明书及规范要求进行监测。

5、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及生物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第一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及其评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评价。

2 试剂本标准所用试剂,凡未说明规格者,均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2.1 蛋白胨。

2.2 葡萄糖。

2.3 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取溴甲酚紫2.0g,溶于100mL95%乙醇中。

2.4 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配制:蛋白胨10.0g,葡萄糖5.0g,溶于1000mL 蒸馏水中,调pH值至7.0~7.2,然后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摇匀后,按5mL/管,分装包口,置压力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40min后备用。

3 指示菌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为5×105~5×106cfu/片,121℃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时间D121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为≤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4 化学指示剂需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

5 技术要求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 1996-07-01实施6 检测方法6.1 生物学指标(用作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依据)。

6.1.1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两个分别放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6.1.2 灭菌柜室内,上、中层中央和排气口处各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巾,30块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13c m×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6.1.3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6.2 化学指标在物品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可作为物品是否经过灭菌的处理标志。

在物品包内中心部位用化学指示剂,可作为物品是否灭菌的参考标志。

7 结果判定及评价7.1 同次检测中,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内,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全部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

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判定为灭菌不合格。

7.2 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变为与灭菌合格标准色相同时,或熔化时作为灭菌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二篇紫外线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8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物体表面消毒用紫外线的波长、强度及评价其消毒效果的物理学指标和生物学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紫外线直接照射到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

9 指示菌9.1 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9.2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372)。

10 物理学指标10.1 在电压220V时,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的使用情况下,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70μW/cm2。

10.2 在电压220V时,高强度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C的使用情况下,253.7 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200μW/cm2。

10.3 照射剂量按式(1)计算:剂量(μW.s/cm2)=强度(μW/cm2)×时间(s) (1)11 检测方法11.1 物理学检测方法11.1.1 灯管的紫外线强度(μW/cm2)用中心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标定有效期内),在灯管垂直位置1m处测定。

11.1.2 在实际应用中消毒表面的照射强度应以灯管与消毒对象的实际距离测定。

11.1.3 表面消毒接受的照射剂量,应达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

对大肠杆菌,照射剂量应达到20000μW·s/cm2,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应达到100000μW·s/cm2。

11.2 生物学检测方法11.2.1 采用载体定量消毒试验。

载体制备按本标准附录C进行。

11.2.2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8个染菌玻片平放于灭菌器皿中,水平放于适当距离照射,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各取出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1%吐温80,1%蛋白胨生理盐水)试管中,振打80次。

11.2.3 经适当稀释后,取0.5mL洗脱液,作平板倾注,每个染菌玻片接种两个,放37℃培养48h作活菌计数。

11.2.4 阳性对照,除不作照射处理外,取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中振打80次,余按4.2.3进行。

11.2.5 计算杀灭率12 判定标准12.1 对指示菌杀灭率≥99.9%判为消毒合格。

12.2 达物理学检测标准时,作为消毒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三篇液体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13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具体规定了消毒剂消毒效果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消毒剂对各种物体的消毒效果评价。

14 理化指标将消毒剂置20±2℃水浴中,测定在使用浓度下杀灭指示微生物达到消毒或灭菌所需的最短时间(min)。

15 指示微生物15.1 细菌15.1.1 细菌繁殖体: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 5922)。

15.1.2 细菌芽胞: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732)。

15.2 真菌: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

15.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纯化抗原(1.0mg/mL)。

16 检测方法16.1 中和试验(见附录 A)。

16.2 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见附录 B)。

16.3 消毒剂定量消毒试验(见附录 C)。

16.4 消毒剂杀菌能量试验(见附录 D)。

16.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原性破坏试验(见附录 E)。

17 消毒效果评价标准17.1 对细菌和真菌的杀灭率≥99.9%,对HBsAg,将检测方法灵敏度104倍或5×104倍(载体试验)的HBsAg抗原性破坏,可判为消毒合格。

17.2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全部杀灭,可判为灭菌合格。

17.3 在实际应用中消毒效果评价以有机物保护试验的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为该消毒剂达到实用消毒所需的浓度和时间。

附录A中和剂中和效果试验(补充件)A1 内容提要为了准确评价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消毒试验中要求选择适当中和剂。

所选中和剂不仅能及时中止消毒剂的杀微生物作用,且中和剂本身及其与消毒剂的反应产物(下称中和产物)尚需对微生物无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培养基无不良影响。

A2 培养基和试剂A2.1 营养琼脂培养基成分:蛋白胨10.00g牛肉膏 3.00g氯化钠 5.00g琼脂15.00g蒸馏水 1000.00mL制法:除琼脂外,其他成分溶解于蒸馏水中,调pH至7.2~7.4,加入琼脂后加热溶解,过滤分装,经121℃、压力蒸汽作用30min,灭菌后备用。

A2.2 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7.6,下称PBS)。

成分:磷酸氢二钠2.84g磷酸二氢钾1.36g蒸馏水1000.00mL制法:将磷酸氢二钠与磷酸二氢钾溶解于蒸馏水中,pH为7.2~7.4,分装,经121℃、30min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A3 器材A3.1 锥形烧瓶。

A3.2 平皿(直径9cm)。

A3.3 量筒。

A3.4 精密pH试纸。

A3.5 无菌试管。

A3.6 无菌刻度吸管(1.0,5.0,10.0mL)。

A3.7 恒温培养箱。

A3.8 冰箱。

A3.9 菌落计数器。

A3.10 酒精灯。

A4 中和剂(注明生产厂家,批号)A5 操作方法A5.1 用PBS将指示菌制成5×105~5×106cfu/mL悬液。

A5.2 将消毒剂用灭菌蒸馏水配制成3种不同浓度,在不加中和剂的情况下,测知该消毒剂10min抑杀指示菌99.9%以上的最低有效浓度。

A5.3 取消毒剂10min抑杀指示菌的最低有效浓度与待选择中和剂进行试验,选出中和剂种类并依据等当量中和原则,调整中和剂浓度,选出试验浓度的消毒剂使用中和剂的浓度。

A5.4 中和剂选择试验时,先将消毒剂1.0mL与中和剂溶液9.0mL混合,制成中和产物溶液,再按表A1 分组进行。

表A1 中和剂选择试验photo-2A6 中和试验结果报告方法(如表A2)表A2 中和试验结果举例photo-33、4、5组间误差率计算公式A7 判定标准A7.1 3、4、5组菌数相似,其误差率≤10%。

A7.2 6组无菌生长。

A7.3 2组菌数明显少于3、4、5组。

A7.4 1组不长菌或明显少于2组。

符合上述标准的中和剂表明可消除消毒剂对指示菌的作用,中和剂及其与消毒剂的中和产物对指示菌无毒害,判定为该消毒剂的中和剂。

A8 消毒试验用中和剂浓度的选择按A5.4步骤进行,按A7.1~7.4的标准判定。

附录B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补充件)B1 内容提要定性消毒试验是测定受消毒因子作用后的样本有无细菌生长的试验方法。

用于对消毒因子灭菌效果的鉴定和消毒剂杀灭细菌效果的初步评价。

B2 培养基与试剂B2.1 普通肉汤培养基B2.1.1 成分:蛋白胨10.00g氯化钠 5.00g肉浸液 1000.00mLB2.1.2 制法:取蛋白胨、氯化钠加入肉浸液内,微温溶解,调节pH至弱碱性,煮沸、滤清,调节pH使灭菌后为7.2~7.4,压力蒸汽灭菌备用。

B2.2 试剂B2.2.1 稀释液:含1%蛋白胨的0.03mol/L PBS(pH7.2~7.4)。

B2.2.2 灭菌蒸馏水。

B2.2.3 中和剂:按本标准附录A选择。

B3 器材B3.1 灭菌刻度吸管(1.0,5.0,10.0mL)。

B3.2 灭菌试管。

B3.3 灭菌三角烧瓶。

B3.4 酒精灯。

B3.5 恒温水浴箱。

B3.6 恒温培养箱。

B4 试验方法B4.1 将菌液进行活菌计数,并用稀释液配制成含菌量为5×105~5×106cfu/mL的菌悬液。

B4.2 将灭菌试管10支排列于试管架上,标记管号。

B4.3 每个试管加灭菌蒸馏水2.5mL,放20±2℃水浴中。

B4.4 于第1管内加适当浓度消毒液2.5mL,混匀后取2.5mL移入第2管,再次混匀,从第2管中取2.5mL移入第3管,以此类推至第9管,混匀后弃去2.5mL,第10管中不加消毒液作对照。

B4.5 加菌悬液2.5mL于各管中,混匀并记录各管加菌时间,使菌药混合液中含菌量均为105~106cfu/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