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

合集下载

动物养殖场消毒效果评价规范

动物养殖场消毒效果评价规范

动物养殖场消毒效果评价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动物养殖场物体表面、舍内空气消毒效果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辽宁动物养殖场现场消毒效果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1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T18204.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NY/T3075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消毒disifection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清除和杀灭环境和各种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处理过程。

3.2中和剂neutralize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中和微生物与消毒剂混悬液中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3.3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为了准确评价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在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前,应选择能及时终止消毒剂的杀灭微生物作用,而本身及其与消毒剂的反应产物对微生物无抑制或杀灭作用,且对培养基无不良影响的中和剂进行中和效果试验。

3.4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单位体积中的细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的群落总数。

3.5杀灭对数值logarithmic value of disinfection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

4中和剂选择按照GB15981附录A中和剂中和效果试验操作,选择合适的中和剂。

5消毒方法按照NY/T3075操作。

6采样6.1采样时间分别于消毒前和消毒后(根据消毒剂作用效果产生时间确定)在同一采样点进行采样。

6.2物体表面样品采集6.2.1采样点采样区域包括地面、墙壁、下水道、设施设备和器械工具表面(饮水器、水线、料槽、料线、围栏、门窗、工具等)、场区道路、车辆。

国内外常见抗菌防霉标准

国内外常见抗菌防霉标准
2
中国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国家技术法规
在卫生部系统普遍采用。是消毒剂/卫生用品的试验方法标准。
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部分:琼脂扩散法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
纺织品,抗细菌
是ISO 20743/日本JIS L 1902标准的等同采用。
ISO 846-1978(E)塑料在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的行为的测试--用直观检验法或用测量质量或物性变化的方法评价
塑料,抗细菌/防霉
是用来检测霉菌作用对塑料的破坏效果的,但试验方法可用于防霉检测。
2
中国
QB/T 2591-2003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评价及其测试方法
塑料,抗细菌/防霉
是我国影响很大的抗菌材料抗菌测试标准,被广泛用于坚硬固体表面抗菌性能的评价,是ISO 21996/日本JIS Z 2801标准非等同采用的标准。
国内外常见抗菌防霉标准
序号
国家和组织
标准号和标准名称
适用
范围
备注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22196-2007塑料制品表面抗菌性能评价方法Plastics Measurement of antibacterial
塑料,
抗细菌
是日本JIS Z 2801标准和中国QB/T 2591标准的对应国际方法标准。
ASTM G21-96(2002)Standard Practice for Determining Resistance of Synthetic Polymeric Materials to Fungi合成聚合材料防霉(耐真菌)性能测试标准
合成聚合物,防霉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

如何检测材料的抗菌防霉性能

如何检测材料的抗菌防霉性能

如何检测材料的抗菌防霉性能?
抗菌防霉检测是检验抗菌防霉类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的重要手段。

抗菌防霉检测分为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两种。

电器、医用材料、食品、化妆品包装等新材料都有新的抗菌防霉的功能需求,嘉峪检测网已经成功帮助一批生产企业完成了抗菌防霉的实验方案和测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测试原理。

1、抗菌产品定量检测
定量检测的原理是将标准菌株定量接种于抗菌产品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抗菌产品抑制或杀死标准菌株;而没有经过抗菌处理的对照样品接种标准菌株后,接种菌不会受到抑制或杀死,因此,根据测试菌数量的减少率可以定量评价抗菌效果。

根据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的不同,计算结果又可以分为抑菌率和杀菌率(对应杀灭对数值)。

在定量检测法中,根据测试菌液接种到试样上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振荡法、吸收法、悬液定量法、载体法等。

定量测试方法包括试样(包含对照样)制备、消毒、接种标准菌株、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接种菌进行回收并计数。

定量测试方法的优点是定量、准确、客观,缺点是时间长、费用高。

2、抗菌产品定性检测
定性检测原理是通过将抗菌样品与标准菌株以及琼脂相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观察琼脂接触面有无微生物生长,以此来判断样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

定性检测的优点是测试时间短、测试费用较低;但该试验不能定量测试抗菌产品抗菌活性的强弱,只能判定产品有无抗菌性能,而且测试重复性及稳定性相对较差。

3、防霉产品定性检测
按标准类型分类。

gb15979-2002

gb15979-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5979-2002 代替GB 1 5979-1 995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Hygienic standard for disposable sanitary products 2002-03-05 发布2002-09-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前言本标准全文强制。

GB15979-1995《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自1996 年发布以来,使生产企业明确了卫生要求和目标,管理部门也有了监督监测依据,对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卫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产品种类与材料的发展,该标准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

因此提出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5979-1995。

本标准的附录A 至附录G 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起草单位: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强生(中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伟、卢敏、杨宏平、周密、潘希和、刘育京。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产品和生产环境卫生标准、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标准和相应检验方法,以及原材料与产品生产、消毒、贮存、运输过程卫生要求和产品标识要求。

在本标准中,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本标准适用于国内从事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的部门、单位或个人,也适用于经销进口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部门、单位或个人。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1-1995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卫生保健(抗菌或抑菌)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产品性状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gb15979-2002

gb15979-2002
在本 标 准 中,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 : 本标 准适 用于国内从事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的部门、单位或个人 ,也适用于经销进口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部门、单位或个人。
2 引用标准
下列 标 准 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
GB 15979-2002


本 标 准 全文强制 。
GB 1 59 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自 1996年发布以来,使生产企业明确了卫生要 求和目标,管理部门也有了监督监测依据,对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卫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 用。与此同时,随着产品种类与材料的发展 ,该标准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提出修订本标准。
10 消毒过程要求
10.1 消毒级产品最终消毒必须采用环氧乙烷、电离辐射或压力蒸汽等有效消毒方法。所用消毒设备必 须符合有关卫生标准 。 10.2 根据产品卫生标准、初始污染菌与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标准制定消毒程序、技术参数、工作制 度 ,经验证后严格按照既定的消毒工艺操作 。该消毒程序、技术参数或影响消毒效果的原材料或生产工 艺发生变化后应重新验证确定消毒工艺 。 10.3 每次消毒过程必须进行相应的工艺 (物理)和化学指示剂监测 ,每月用相应的生物指示剂监测 ,只 有 当工艺监测 、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达到规定要求时 ,被消毒物品才能出厂 10.4 产品经消毒处理后 ,外观与性能应与消毒处理前无明显可见的差异
2002一09一01实施
GB 15979-2002
表 1(完)
微生物指标
产 品种类
抗菌(或抑菌)液体产品
卫生湿巾 口罩

商业无菌检验能力验证技术方案

商业无菌检验能力验证技术方案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能力验证技术方案
根据《新项目论证技术要求》,为保证此次能力验证数据准确,结果可靠,特制定如下技术方案:
一、检验依据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商业无菌检验GB4789.26-2013》
二、检品
灭菌乳:取两个品牌的同品种产品
调制乳:灭菌工艺生产的产品
三、人员比对
灭菌乳A:a、b分别试验进行数据比对(双人双平行);
灭菌乳B:c、a分别试验进行数据比对(双人双平行);
调制乳:c、b分别试验进行数据比对(双人双平行)。

三、准备工作
仔细核对并灭菌本试验使用试剂、耗材以及玻璃容器等。

四、质量控制
1、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准确称重并按照不同温度进行保藏或培养。

2、仪器设备性能和检测环境的确认
(1)依据《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定期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灭菌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并记录;
(2)依据《无菌室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定期对对无菌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台、无菌衣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3)依据《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GB/T27405-2008》定期对对无菌室、生物安全柜及超净台进行沉降菌检测并记录。

3、对照
每次实验均应进行低温对照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五、注意事项
1、实验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检查系统操作规程》进出无菌室;
2、严格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4789.1-2016》进行采样
和实验;
3、PH测定所用到的酸度计每次应进行校准;
4、本实验不包含商业无菌异常原因分析;。

gb15979-2002

gb15979-2002
本标 准 自 实施之日起代替GB1 5979-1995,
本 标 准 的附录 A至附录 G为标准的附录。 本 标 准 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 准 负 责起草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起草单位: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强生(中国)
有限公司。
本标 准 主 要起草人:沈伟、卢敏、杨宏平、周密、潘希和、刘育京。
12 产品标识要求
12.1 产品标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并在产品包装上标明执行的卫生标准号 以及生产 日期和保质期(有效期)或生产批号和限定使用 日期。 12.2 消毒级产品还应在销售包装上注明“消毒级”字样以及消毒日期和有效期或消毒批号和限定使用 日期 ,在运输包装上标明 ‘消毒级”字样以及消毒单位与地址、消毒方法、消毒 日期和有效期或消毒批号
A3 样品制备
A3.1 皮肤刺激试验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以横 断 方 式剪一块斑贴大小的产品。对于干的产品,如尿布、妇女经期卫生用品,用生理盐水润湿后
贴到皮肤上,再用斑贴纸覆盖。湿的产品,如湿巾,则可以按要求裁剪合适的面积,直接贴到皮肤上,再用
斑贴纸覆盖。
A3.2 阴道粘膜刺激试验 Al2 .1 干的产品(如妇女经期卫生用品)
GB 15979--2002
定”的相应部分作为试验结果判定原则 。
附 录 B
(标 准 的 附录) 产 品微生物检测 方法
B1 产品采集与样品处理
于同 一 批 号的 二个运输包装中至少抽取 12个最小销售包装样品,1/4样品用于检测 ,1/4样品用于
GB 15979-2002


本 标 准 全文强制 。
GB 1 59 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自 1996年发布以来,使生产企业明确了卫生要 求和目标,管理部门也有了监督监测依据,对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卫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 用。与此同时,随着产品种类与材料的发展 ,该标准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提出修订本标准。

灭菌国标文件

灭菌国标文件

灭菌国标文件灭菌国标文件GB15980-1995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灭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设备要求、检测方法、报告要求等方面的要求,保证灭菌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任何形式的灭菌过程,包括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

2.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中用到的术语和定义如下:2.1 灭菌:使抗菌活性为零或接近零的过程。

2.2 物理灭菌:使用物理手段(如热、辐射等)杀灭菌体。

2.3 化学灭菌:使用化学方法(如气体、液体消毒剂)杀灭菌体。

2.4 灭菌装置:用于灭菌的设备或设施。

3.灭菌过程参数灭菌过程中的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

3.1 温度:灭菌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影响到杀灭菌体的效果。

通常,物理灭菌要求温度不低于100℃,化学灭菌温度则视所使用的消毒剂而定。

3.2 压力:在物理灭菌中,压力通常是提高水的沸点,帮助达到高温和高压的效果。

在化学灭菌中,压力则不是关键因素。

3.3 时间:灭菌的时间要足够长,确保菌体充分被杀灭。

不同的灭菌方法和设备要求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4.灭菌装置的要求灭菌装置必须符合国家安全和卫生标准,并有可靠的温度、压力和时间控制功能。

4.1 物理灭菌装置:物理灭菌设备要求具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文件(如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安全阀)和自动控制技术。

4.2 化学灭菌装置:化学灭菌设备要求具有杀灭菌体的有效性,并避免毒性、腐蚀和其它有害物质的释放。

同时,要求设备具有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的自动控制功能。

灭菌剂是灭菌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不同的灭菌剂要求不同。

5.1 物理灭菌剂:物理灭菌剂通常是水蒸气、辐射等,要求具有杀灭菌体、无毒、无污染和无臭味等特点。

5.2 化学灭菌剂:化学灭菌剂要求具有高毒素、杀灭菌体、不腐蚀设备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6.灭菌过程的验证和记录灭菌过程验证是确保灭菌效果的关键措施。

同时,灭菌过程需要做好完整的记录,以便未来追溯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第一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及其评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评价。

2、试剂本标准所用试剂,凡未说明规格者,均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2.1 蛋白胨。

2.2 葡萄糖。

2.3 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取溴甲酚紫2.0g,溶于100mL95%乙醇中。

2.4 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配制:蛋白胨10.0g,葡萄糖 5.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调pH值至7.0~7.2,然后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摇匀后,按5mL/管,分装包口,置压力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40min后备用。

3、指示菌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为5×10(上标始)5(上标终)~5×10(上标始)6(上标终)cfu/片,121℃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时间D(下标始)121(下标终)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为≤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4、化学指示剂需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

5、技术要求6、检测方法6.1 生物学指标(用作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依据)。

6.1.1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两个分别放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6.1.2 灭菌柜室内,上、中层中央和排气口处各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巾,30块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13cm×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6.1.3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6.2 化学指标在物品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可作为物品是否经过灭菌的处理标志。

在物品包内中心部位用化学指示剂,可作为物品是否灭菌的参考标志。

7、结果判定及评价7.1 同次检测中,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内,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全部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

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判定为灭菌不合格。

7.2 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变为与灭菌合格标准色相同时,或熔化时作为灭菌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二篇紫外线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8、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物体表面消毒用紫外线的波长、强度及评价其消毒效果的物理学指标和生物学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紫外线直接照射到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

9、指示菌9.1 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9.2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372)。

10、物理学指标10.1 在电压220V时,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的使用情况下,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70μW/cm(上标始)2(上标终)。

10.2 在电压220V时,高强度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C的使用情况下,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200μW/cm(上标始)2(上标终)。

10.3 照射剂量按式(1)计算:剂量(μW.s/cm(上标始)2(上标终))=强度(μW/cm(上标始)2(上标终))×时间(s) (1)11、检测方法11.1 物理学检测方法11.1.1 灯管的紫外线强度(μW/cm(上标始)2(上标终))用中心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标定有效期内),在灯管垂直位置1m处测定。

11.1.2 在实际应用中消毒表面的照射强度应以灯管与消毒对象的实际距离测定。

11.1.3 表面消毒接受的照射剂量,应达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

对大肠杆菌,照射剂量应达到20000μW·s/cm(上标始)2(上标终),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应达到100000μW·s/cm(上标始)2(上标终)。

11.2 生物学检测方法11.2.1 采用载体定量消毒试验。

载体制备按本标准附录C进行。

11.2.2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8个染菌玻片平放于灭菌器皿中,水平放于适当距离照射,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各取出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1%吐温80,1%蛋白胨生理盐水)试管中,振打80次。

11.2.3 经适当稀释后,取0.5mL洗脱液,作平板倾注,每个染菌玻片接种两个,放37℃培养48h作活菌计数。

11.2.4 阳性对照,除不作照射处理外,取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中振打80次,余按4.2.3进行。

11.2.5 计算杀灭率12、判定标准12.1 对指示菌杀灭率≥99.9%判为消毒合格。

12.2 达物理学检测标准时,作为消毒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三篇液体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13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具体规定了消毒剂消毒效果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消毒剂对各种物体的消毒效果评价。

14 理化指标将消毒剂置20±2℃水浴中,测定在使用浓度下杀灭指示微生物达到消毒或灭菌所需的最短时间(min)。

15 指示微生物15.1 细菌15.1.1 细菌繁殖体: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15.1.2 细菌芽胞: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732)。

15.2 真菌: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

15.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纯化抗原(1.0mg/mL)。

16 检测方法16.1 中和试验(见附录 A)。

16.2 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见附录 B)。

16.3 消毒剂定量消毒试验(见附录 C)。

16.4 消毒剂杀菌能量试验(见附录 D)。

16.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原性破坏试验(见附录 E)。

17 消毒效果评价标准17.1 对细菌和真菌的杀灭率≥99.9%,对HBsAg,将检测方法灵敏度10(上标始)4(上标终)倍或5×10(上标始)4(上标终)倍(载体试验)的HBsAg抗原性破坏,可判为消毒合格。

17.2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全部杀灭,可判为灭菌合格。

17.3 在实际应用中消毒效果评价以有机物保护试验的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为该消毒剂达到实用消毒所需的浓度和时间。

附录A中和剂中和效果试验(补充件)A1 内容提要为了准确评价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消毒试验中要求选择适当中和剂。

所选中和剂不仅能及时中止消毒剂的杀微生物作用,且中和剂本身及其与消毒剂的反应产物(下称中和产物)尚需对微生物无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培养基无不良影响。

A2 培养基和试剂A2.1 营养琼脂培养基成分:蛋白胨 10.00g牛肉膏 3.00g氯化钠 5.00g琼脂 15.00g蒸馏水 1000.00mL制法:除琼脂外,其他成分溶解于蒸馏水中,调pH至7.2~7.4,加入琼脂后加热溶解,过滤分装,经121℃、压力蒸汽作用30min,灭菌后备用。

A2.2 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7.6,下称PBS)。

成分:磷酸氢二钠 2.84g磷酸二氢钾 1.36g蒸馏水 1000.00mL制法:将磷酸氢二钠与磷酸二氢钾溶解于蒸馏水中,pH为7.2~7.4,分装,经121℃、30min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A3 器材A3.1 锥形烧瓶。

A3.2 平皿(直径9cm)。

A3.3 量筒。

A3.4 精密pH试纸。

A3.5 无菌试管。

A3.6 无菌刻度吸管(1.0,5.0,10.0mL)。

A3.7 恒温培养箱。

A3.8 冰箱。

A3.9 菌落计数器。

A3.10 酒精灯。

A4 中和剂(注明生产厂家,批号)A5 操作方法A5.1 用PBS将指示菌制成5×10(上标始)5(上标终)~5×10(上标始)6(上标终)cfu/mL悬液。

A5.2 将消毒剂用灭菌蒸馏水配制成3种不同浓度,在不加中和剂的情况下,测知该消毒剂10min抑杀指示菌99.9%以上的最低有效浓度。

A5.3 取消毒剂10min抑杀指示菌的最低有效浓度与待选择中和剂进行试验,选出中和剂种类并依据等当量中和原则,调整中和剂浓度,选出试验浓度的消毒剂使用中和剂的浓度。

A5.4 中和剂选择试验时,先将消毒剂1.0mL与中和剂溶液9.0mL混合,制成中和产物溶液,再按表A1 分组进行。

表A1 中和剂选择试验A6 中和试验结果报告方法(如表A2)表A2 中和试验结果举例3、4、5组间误差率计算公式A7 判定标准A7.1 3、4、5组菌数相似,其误差率≤10%。

A7.2 6组无菌生长。

A7.3 2组菌数明显少于3、4、5组。

A7.4 1组不长菌或明显少于2组。

符合上述标准的中和剂表明可消除消毒剂对指示菌的作用,中和剂及其与消毒剂的中和产物对指示菌无毒害,判定为该消毒剂的中和剂。

A8 消毒试验用中和剂浓度的选择按A5.4步骤进行,按A7.1~7.4的标准判定。

附录B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补充件)B1 内容提要定性消毒试验是测定受消毒因子作用后的样本有无细菌生长的试验方法。

用于对消毒因子灭菌效果的鉴定和消毒剂杀灭细菌效果的初步评价。

B2 培养基与试剂B2.1 普通肉汤培养基B2.1.1 成分:蛋白胨 10.00g氯化钠 5.00g肉浸液 1000.00mLB2.1.2 制法:取蛋白胨、氯化钠加入肉浸液内,微温溶解,调节pH至弱碱性,煮沸、滤清,调节pH使灭菌后为7.2~7.4,压力蒸汽灭菌备用。

B2.2 试剂B2.2.1 稀释液:含1%蛋白胨的0.03mol/L PBS(pH7.2~7.4)。

B2.2.2 灭菌蒸馏水。

B2.2.3 中和剂:按本标准附录A选择。

B3 器材B3.1 灭菌刻度吸管(1.0,5.0,10.0mL)。

B3.2 灭菌试管。

B3.3 灭菌三角烧瓶。

B3.4 酒精灯。

B3.5 恒温水浴箱。

B3.6 恒温培养箱。

B4 试验方法B4.1 将菌液进行活菌计数,并用稀释液配制成含菌量为5×10(上标始)5(上标终)~5×10(上标始)6(上标终)cfu/mL的菌悬液。

B4.2 将灭菌试管10支排列于试管架上,标记管号。

B4.3 每个试管加灭菌蒸馏水2.5mL,放20±2℃水浴中。

B4.4 于第1管内加适当浓度消毒液2.5mL,混匀后取2.5mL移入第2管,再次混匀,从第2管中取2.5mL移入第3管,以此类推至第9管,混匀后弃去2.5mL,第10管中不加消毒液作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