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教部编版的历史教材。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战争的各个阶段,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双方的军事行动以及战争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和平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和平观念,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和战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如慕尼黑阴谋、珍珠港事件等,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发展脉络。
4.课堂讲解:针对战争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战争转折点、战争对世界的影响等。
5.互动环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如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等。
6.总结发言: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4)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教后反思亮点:知识点脉络清晰,分类学习
不足:内容量大,不够精炼。
为了更好
的教学,提
高教学水
平
课后补充(学生提问)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
思维
第13课香港澳门的回归【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
【2课后检测】
1、【2019•四川成都中考21】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
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2、“为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
”下列哪个事件最能证明这一结论( )
A.三国协约的建立 B.巴黎和会的召开
C.轴心国集团的成立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3、【2019•湖南株洲中考16】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9年级 历史部编版下册 教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学情分析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理念本设计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并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辩证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属于历史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 课的内容,与本单元的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属于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结果。
理解本课,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对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主要战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这三个部分内容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扩大、转折、结果和影响。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他们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当然,由于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在形成阶段,对于希特勒等历史人物,容易产生崇拜心理。
因此教师要加强本课的价值观引领,让学生认识到法西斯对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本课,理解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四、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通过学习本节课,知道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了解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学会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形成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形成重视团结合作,珍视和平的国际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2.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国家关系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培养学生发掘历史信息和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以及应对现实挑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貌和基本事件。
2.深入思考国际关系、战略指挥、武器装备、人民生活、后果和启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系统全面地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并且掌握其中的重点事件?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进而反思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世界大战期间的照片,要求学生描述照片中人物和事物的具体情境,以此引起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和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询问学生对这场战争有哪些了解和理解,以此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感受。
二、学习活动1、历史大事追踪:要求学生在材料中查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人物、事件、国家和武器装备等信息,追踪和记录重要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2、图表分析:让学生分析二战期间各国的实力、战争损失和战争后的重建情况等,形成图表和条形图,多角度呈现战争的规模和影响。
3、讨论和评价:教师分别以国际关系、战略指挥、武器装备、人民生活和和平后遗症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反思。
三、课堂练习1.问答环节。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以及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答题技能。
2.文章分析。
教师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章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总结文章的要点,并在活动结束后展开讨论。
四、教学总结1.温故知新。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讲的内容,回顾所学知识点,建立知识链条。
2.思考总结。
让学生思考战争的教育意义、和平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平。
五、教学反思通过探讨二战的起因、发展、结局、影响以及启示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和平观,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情分析】对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可以通过绘制图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二战初期日本和德国在亚洲和欧洲战场的主要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战争形势的转折,可以从“联合”及“转折”两方面讲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作用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地位;对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可从雅尔塔会议的背景、内容两方面讲述,对战争结束这一知识点,从标志性事件及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意义两方面讲述。
【导入新课】教师幻灯片出示漫画:这幅漫画的名字是《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请回答:(1)希特勒是何时上台的?在德国建立了怎样的统治?(2)希特勒在“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前已经作了怎样的准备?(3)“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体现了希特勒怎样的野心?学生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1)1933年。
法西斯专政。
(2)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3)重新分割世界。
教师讲述: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在英、法极力粉饰太平的背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伴随着他的行动已经昭然若揭。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战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教师设问: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的内容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优质教案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1)根据材料说说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步步紧逼,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作出什么反应?
答案:坚决抵抗。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1939年9月1日
①
1940年7月
德国轰炸②,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1年6月22日
③
④
日本偷袭珍珠港,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①德军突袭波兰 ②英国本土 ③德军突袭苏联 ④1941年12月7日
3.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1943年9月,随着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北非战事结束;1945年5月8日,随着德国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也宣告结束。
4.雅尔塔会议三巨头: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2月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这一会议加速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答案:路线:①1939年9月,突袭波兰。②1940年4月,进攻北欧的丹麦、挪威。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③1940年5月,突入法国北部,后法国投降。④接着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⑤1941年6月,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⑥1941年12月,对美宣战。
标志性事件: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4.中国战场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板块二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答案: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2.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是何时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
答案:1944年6月,英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美国的参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给予适当提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案(统编)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等知识点。
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内容,内容很多,容量很大。
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三课,主要通过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胜利等知识点,了解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打败法西斯,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教学目标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2.通过《联合国家宣言》,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人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福煦车厢》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最终战败。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代表福煦与德国代表在法国巴黎近郊的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德国宣告投降,一战正式结束。
此后,福煦车厢作为重要的历史纪念物,存放在了法国巴黎博物馆。
1940年6月14日,德国军队占领法国巴黎,法国政府投降。
希特勒命令德军将福煦车厢从巴黎博物馆破墙而出,运送至贡比涅森林。
经过短暂的谈判,6月22日法国代表被迫在福煦车厢内签订停战协定,德国占领法国2/3的领土。
22年间,同一地点同一国家。
恩怨情仇,风云易主。
为何短短的时间之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它又是怎么进行侵略扩张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福煦车厢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这一车厢既见证了法国一战胜利的辉煌,同时也成为法国二战耻辱战败的标志,为何短短的时间之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德国是如何崛起的,它又是怎么进行侵略扩张的呢?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产生的影响;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教学难点:雅尔塔会议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阅读教材和材料并结合上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德国突袭波兰的原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爆发)
材料展示: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
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联合攻击。
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溃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23师德军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
设问:观察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德国突袭波兰的原因。
提示:德国突袭波兰之前,已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兰处于德国的半包围之中;波兰与德国接壤,是英、法的盟国,而且实力较弱。
希特勒决定先攻占波兰,消除东面的威胁,再解决英、法;波兰与苏联接壤,占领波兰就有了进攻苏联的跳板。
归纳总结:德国成功突袭波兰是因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之后,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阅读教材,了解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扩大)
提示:
时间进攻
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
5月德军突入法国北部
接着德军对英国实施轰炸
1941年6月向苏联发动进攻
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
1941年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
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材料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材料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因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
(三)千岛群须交予苏联。
……
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说说该事件的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
积极影响: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快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影响:带有大国强权主义色彩,出卖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为美、苏重新划分世界提供了依据。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
何历史意义?
提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日本投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归纳总结:(1)法西斯投降
①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③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④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由于德、日、意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形成,加上法西斯蓄意发动战争,准备充分,通过“闪电战”“偷袭战”等方式,在二战初期,法西斯侵略屡屡得手。
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从此,反法西斯国家协调作战、相互联合,最终战胜了法西斯。
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条理比较清晰,从七七事变、德军“闪电战”突袭波兰开始讲解战争的爆发,到德军进攻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
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是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学生尚没有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