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诉求方式与消费者心理
广告诉求方式与消费者心理

广告诉求方式与消费者心理广告诉求方式,是指广告制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形成或改变消费者的某种态度,告知其满足自身需要的途径,促使其出现广告主所期望的购置行为。
显然,广告诉求能否到达预期目的,与其是否透彻地了解、娴熟地把握消费者心理息息相关。
因为,尽管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种类不可胜数,但它总是通过人〔消费者〕而起作用的。
对消费者心理的任何无视,都将招致广告效果锐减,甚至是完全失败。
在许多广告书上,通常把广告诉求方式分为两类,即理性诉求方式与情感诉求方式,而把暗示诉求方式归之于情感诉求一类。
这种分类方法不无偏颇之处,情感诉求固然具有暗示力量,但暗示诉求并不一定要借重情感的帮助。
所以,我们认为广告诉求方式应分为三种:即理性诉求方式、情感诉求方式、暗示诉求方式。
下面拟分别对这三种诉求方式的心理策略逐一加以论述:一、理性诉求方式的心理策略理性诉求是指广告侧重于运用说理或曰理性的方法,直陈商品或效劳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该商品或效劳假设干优点与特点。
这种诉求方式的理论假设是:人类的大局部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受其理智控制的。
欲使其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出现某种行为,最关键的是要形成或改变某种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理性诉求广告欲到达预期的最正确效果,须遵循以下策略或准那么:其一,拟定说服的重点。
文字广告不可能很长,形象广告呈现的时间亦很短。
除了费用的因素外,消费者也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穷研细究某那么广告。
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有必要拟定一个十清楚确的说服重点。
重点确实定不能是随意的,也不能是一厢情愿式的。
它应当是处于几个重要因素的交汇点,并且是这几个因素的有机交融。
这些因素是: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心理特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所欲宣传产品的优点与特点。
不能契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将会使之拒绝承受宣传内容;与其现时的需求状况相左难以使之出现购置行为;自身产品的优点与特点未得彰扬那么会出现自己出钱为同行做广告的可悲局面。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广告是商业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告创意的好坏直接影响品牌的形象和市场表现。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广告创意需要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感性诉求出发,探讨广告创意新思维。
感性诉求感性诉求是一种基于感性和情感的广告呈现形式。
它通过良好的创意、广告语言等手段,将广告营销信息传达到消费者内心深处。
感性诉求是品牌营销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它可以帮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提高品牌认知度和消费者忠诚度。
感性诉求广告的特点是注重情感和体验,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情感上的触动:通过情感诉求,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共鸣和认同;2.个性化的诉求:通过不同的广告诉求,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与自己的情感联系;3.格调高雅:通过高雅的广告呈现形式,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感性诉求广告的设计要求与技巧1.重视情感输送:广告诉求要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引发共鸣和共情;2.勾勒生动场景:通过生动的场景呈现,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让消费者产生与品牌共鸣;3.精心设计人物:广告中的人物要具有代表性,并且要能够相关联和激发情感;4.诉求要简洁:广告诉求要简练精炼,突出重点。
广告创意新思维广告创意是广告策划的核心,而想要有新思维,就不能陷入常规思维的泥淖中。
以下是几个希望能提升广告创意的新思维:1.质疑常规思维:常规思维很容易被人们所认同,如果在广告创意中简单照搬,将导致平庸或者平淡的效果。
所以,我们必须要质疑常规思维,从而找到创意的机会;2.捕捉趋势:了解时代的趋势和潮流,可以提供创意的灵感。
从消费者中挖掘品牌的核心价值,引导品牌向趋势中前进,提升年轻群体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3.反转预期价值:可以通过逆时针思考,去发现那些被掩盖的或者矛盾的事物,找到那些与广告创意设想相悖的意外惊喜。
这样的新思维可以打造出非常不同于一般广告的创意思路,让受众兴奋并有所共鸣;4.广告创意创新要有重点:在挑战常规思维的时候,广告策划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和逻辑基础。
广告心理学5广告诉求的心理学原理

行为。
*
消费者自我和态度 4
14
消费者对广告产品或品牌态度的改变
从消极态度
中立态度
积极态度
积极态度 强化
态度改变的两种形式 1. 性质上的变化:消极-中性-积极 2. 程度上的变化:肯定与否定程度上的发展
影响态度水平变化或改变的条件: 一、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认知和对产品的信赖; 二、增加(变换)广告诉求方式与内容的重复; 三、诉之以情感营销策略降低态度改变难度; 四、不断增加态度改变的途径。
功能一致性的测量和计算
n
FC=∑SiWi i=1 FC——消费者期望的产品性能与他了解的
性能间的一致性。 Si——消费者对某商品第i个属性的满意度。 Wi——消费者对某商品第i个属性的重视程度(重要性)。
功能一致性理论在广告实践的意义
(1)功能一致性高时,维持原来的广告诉求点; (2)功能一致性低时,注意通过理性诉求加强广告
案例:
雕牌系列产品的广告策略就经历了一个从 理性诉求相感性诉求的转变。初期,雕牌洗衣 粉以质优价廉为吸引力,打出“只买对的,不 买贵的”口号,暗示其实惠的价格,以求在竞 争激烈的洗涤用品市场突围。而其后的一系列 的关爱亲情,关注社会问题的广告,深深地打 动了消费者的心,取得良好效果,使消费者在 感动之余而对雕牌青睐有加,其相关产品连续 四年全国销量第一。
高认知卷入的理论模式
1. 认知反应模式 2. 认知结构模式:Aj=Wi×Bij(Wi为赋予产品j的i
属性的权重 3. Bij对产品j的i属性的评价) 综合模式——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
ELM—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影视广告分析

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影视广告分析广告的感性诉求广告,直接诉诸于消费者的情感、情绪,如喜悦、恐惧、爱、悲哀等,形成或者改变消费者的品牌态度。
在这类广告中,消费者首先得到的是一种情绪、情感的体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感性认识,得到的知识产品的软信息。
这种软信息能够在无形中把产品的形象注入消费者的意识中,潜移默化的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
感性诉求广告以消费者的情感或社会需要为基础,宣传的是广告品牌的附加价值。
案例分析:思圆方便面的情感广告营销策略。
思圆品牌命名来自一个凄美、真实的爱情故事。
斯美特总部附近流传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对恩爱的夫妻战争期间被拆隔台湾、大陆两地,杳无音信。
老太太七十多岁,守寡五十多年,但始终坚信自己的另一伴安好健在,每日到村口等候,等待着有一天奇迹发生。
可能是这种忠贞不渝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五十年多后的2001年,这对守望、思念了半个世纪的老人,终于重逢、团圆,当两个老人拥抱在一起,村子里的人都被感动的哭。
2001年,正是斯美特积极准备产品上市的时候,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斯美特决定把产品命名“思圆”,取思念团圆之意。
思念团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是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的情感基因。
虽是信手拈来,思圆却与消费者之间搭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以最亲切的姿态占据了最广泛的人群。
电视广告,传播“思圆”品牌关爱主题。
2008年初,斯美特在湖南、河南、山西、吉林等卫视高频次投放了思圆“给予篇”新拍电视广告。
通过电视画面外柔美配音,清晰地传递了“思圆”品牌对社会、对民众关心和关爱的主题思想~这则广告是感性诉求广告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整个广告充满了柔情和温馨,给人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加深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树立了思圆有爱的、温暖的形象~举例说明:孔府家酒的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是一则成功的电视广告,在1994年度花都杯首届电视广告大奖赛中,一举夺得三项大奖:金塔大奖、公众大奖和最佳广告语奖。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家”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概念。
运用广告心理学分析广告

4. 从广告记忆方面看,女主角刚 刚出场的时候,就出现了香奈儿 的标志(如图所示),这就应用 了我们所说的首因效应,目的是 为了让首先呈现出来的信息占据 消费者的记忆,以此来影响消费 者对品牌的认知。
5.从广告想象的角度看,以男女之间 的爱情为切入点,以爱情故事的形 式展开,给了人无限的想象,让人 不由自主的去猜想这个产品的魅力 在哪儿,使消费者在意识和观念中 加深对产品的认知。
6.品牌定位。.男女主角的身份代表了香奈儿一贯的品牌内涵,它所代表 的是高贵,典雅,上流,是不同于普通人的高雅生活。所以它的定位是 白领甚至金领阶层。
7.从广告手段上看,多次运用反复,自始至终更有六次出现香奈儿的品牌 标志,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体现了知觉的恒常性。
8.从广告语言上看(知觉),男女主人公的对白体现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爱, 由此也赋予了N°5香水深刻的品牌内涵——浓浓的爱。最后,“她的吻, 她的微笑,还有她的N°5香水”以及女主人后背上的N°5项链,很自然的 过渡到产品上,让消费者很容易接受诉求信息,也理解了产品内涵。
广告塑造了动人的故事情节运用感性诉求以男女之间的爱为诉求重心事情节运用感性诉求以男女之间的爱为诉求重心通过爱情这种表现方式迎合消费者心理上对爱情追求的需求帮助他们寻找购买动机诱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我 评 广 告
香奈儿N ° 5香水
• 它之所以成为一则优秀的广告,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可以作出如下评 析:
• 1.从视觉上看,整个背景是以黑夜为衬托,营造了一种神秘性感的氛 围,暗示着女人用了N ° 5就会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其次,拍摄场景 宏伟壮阔,犹如一部电影的情节,给人以视觉上的无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伸。
3.从广告表现策略上看,它采用非常规的方式,给受众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冲 击力,巧妙的传达产品的独特卖点。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谐。
广告与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也会影响他们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如果 广告中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他们更 可能接受该广告。
消费者心理对广告记忆程度的影响
广告创意
广告的创意和独特性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对广告的记忆程度。 具有创新和个性的广告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
重复频率
广告的重复频率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记忆程度。多次重复的广告可以加深消费者的 印象,提高他们对广告的记忆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逐 渐向线上转移,数字化消费行为成为趋势。
体验式消费
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体验和服务的质量,对 产品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提出更高要求。
3
社群化消费
消费者倾向于在特定的社群中获取产品信息和 分享消费体验,社群化消费成为趋势。
广告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
严格监管
政府加强对广告内容的监管,打击虚假广告和不良广告内容。
,包括产品的特点、用途、价格等。
广告可以塑造产品形象
03
通过广告的传播,产品可以建立独特的形象和品牌,在消费者
心中形成积极的认知。
广告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
广告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
通过情感营销,广告可以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如快乐、兴奋、信任等。
广告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情绪
广告中的情感成分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情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法,研究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 和行为,以揭示广告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告案例,深入剖析其成 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利用广告与消费心 理的策略和技巧。
案例一
背景介绍
选取一个成功的广告案例,介绍其目标受众、市场环境和竞争态 势。
广告诉求的心理基础

广告诉求的心理基础引言广告是商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的效果和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广告背后的心理基础。
广告传达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心理机制触发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
本文将深入探讨广告诉求的心理基础,包括情绪驱动、认知处理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情绪驱动广告通常借助情绪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情绪是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广告利用情绪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一则搞笑的广告可以通过观众的笑声引起共鸣,并在观众心中留下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观众更容易记住广告内容和品牌。
此外,广告还可以利用其他情绪,如恐惧、愤怒和喜悦等,来触发观众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其购买行为。
认知处理广告不仅通过情绪驱动触发人们的反应,还依靠认知处理来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
认知处理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在广告中,明确的信息传递和清晰的语言表达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广告的含义和所传递的价值。
此外,广告还常常利用认知启发和心理展示效应等策略来增加广告的说服力。
比如,广告中的数字和数据可以通过评估和比较引起观众的认知注意,并使其更倾向于相信广告主的说辞。
社会影响除了情绪驱动和认知处理,广告还可以通过社会影响来增强其效果。
社会影响是指人们在决策和行为中受到他人行为、态度和观点的影响。
广告可以利用社会影响来塑造观众的购买态度和行为。
例如,使用明星代言人可以借助其社会影响力来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此外,广告还可以通过社会认同和群体效应等方式来引导观众与他人共享购买体验,并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结论广告诉求的心理基础涉及情绪驱动、认知处理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情绪驱动通过触发观众的情感反应来激发其购买欲望;认知处理通过启发观众的思考和理解来影响其决策;社会影响通过利用社会认同和群体效应等方式来引导观众的购买行为。
深入理解这些心理基础有助于广告从目标受众中引起更强烈的共鸣和回应,提高广告的效果和影响力。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诉求的心理学原理

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诉求的心理学原理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的科学领域。
好的广告能够通过恰当的诉求触发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进而激发购买欲望。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广告诉求所基于的心理学原理。
1. 社会认同心理原理:人们常常希望被他人认同、接纳和赞同。
广告利用这一心理原理,通过刻意塑造产品或品牌的形象与特质,使目标消费者能够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形象建立联系,从而产生认同感。
2. 欲望心理原理:广告经常强调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无论是物质上的、情感上的还是社会上的。
通过唤起消费者的欲望心理,广告试图让消费者相信购买该产品或服务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3. 奖惩心理原理:人们倾向于追求奖励和避免惩罚。
广告会强调产品或服务的优点和好处,通过奖励效果,如享受高品质生活、提升社会地位等,来吸引消费者。
同时,广告还可能通过提及消费者所避免的负面后果来产生惩罚感,从而促使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
4. 刺激心理原理:人们对于新奇和刺激有着强烈的兴趣。
广告经常利用这一心理原理,在创意和设计上采用各种吸引人的方式,如色彩丰富、动感十足的画面,或是灵感独特、创新前卫的思维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5. 亲和力心理原理:人们倾向于与自己喜欢、感觉亲近的人或物建立联系。
广告通过展示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亲密关系或是与与目标受众相关的情感元素,如家庭、友情等,来建立情感联结,提高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亲和感。
6. 权威力心理原理:人们常常会根据权威人士或专家的意见来做出决策。
广告会运用权威人士的认可或推荐,证明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和优势,从而增加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和购买意愿。
综上所述,广告心理学之广告诉求的心理学原理主要包括社会认同、欲望、奖惩、刺激、亲和力和权威力等。
当广告能够巧妙地应用这些原理,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准触达,就能够更有效地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7. 逻辑思维原理:广告经常利用逻辑思维原理来建立产品或服务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诉求方式与消费者心理广告诉求方式,是指广告制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形成或改变消费者的某种态度,告知其满足自身需要的途径,促使其出现广告主所期望的购买行为。
显然,广告诉求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其是否透彻地了解、娴熟地把握消费者心理息息相关。
因为,尽管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种类不可胜数,但它总是通过人(消费者)而起作用的。
对消费者心理的任何忽视,都将招致广告效果锐减,甚至是完全失败。
在许多广告书上,通常把广告诉求方式分为两类,即理性诉求方式与情感诉求方式,而把暗示诉求方式归之于情感诉求一类。
这种分类方法不无偏颇之处,情感诉求固然具有暗示力量,但暗示诉求并不一定要借重情感的帮助。
所以,我们认为广告诉求方式应分为三种:即理性诉求方式、情感诉求方式、暗示诉求方式。
下面拟分别对这三种诉求方式的心理策略逐一加以论述:一、理性诉求方式的心理策略理性诉求是指广告侧重于运用说理或曰理性的方法,直陈商品或服务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该商品或服务若干优点与特点。
这种诉求方式的理论假设是: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受其理智控制的。
欲使其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出现某种行为,最关键的是要形成或改变某种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理性诉求广告欲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须遵循下列策略或准则:其一,拟定说服的重点。
文字广告不可能很长,形象广告呈现的时间亦很短。
除了费用的因素外,消费者也不可能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穷研细究某则广告。
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有必要拟定一个十分明确的说服重点。
重点的确定不能是随意的,也不能是一厢情愿式的。
它应当是处于几个重要因素的交汇点,并且是这几个因素的有机交融。
这些因素是: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心理特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所欲宣传产品的优点与特点。
不能契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将会使之拒绝接受宣传内容;与其现时的需求状况相左难以使之出现购买行为;自身产品的优点与特点未得彰扬则会出现自己出钱为同行做广告的可悲局面。
要之,一则广告不具备这几个因素不行,这几个因素若处于分离状态也不行。
当这几个因素同时出现并聚集在同一焦点上时,广告将出现震撼人心的说服力量。
其二,论据比论点、论证更重要。
无可否认,消费者对厂商有一种天然的怀疑与抗拒心理。
因此,厂商的说辞再动人、再有道理,他们也不见得肯真正相信。
“卖瓜的不说瓜苦”这一心理定势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他们更想看到、也更愿相信的是论据,强有力的论据。
有鉴于此,在理性诉求广告中,提供论据比漂亮的说辞更重要也更有力。
在广告中出现的论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另一类是物。
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产品所属行业的权威人士,另一种是曾使用过该产品的消费者。
虽然现代人崇尚独立与个性,但由于知识爆炸局面的出现使之不可能通晓一切生活方面的知识,他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权威,这就为利用权威人士作为说服消费者的广告主提供了一个最佳契机。
当然,并非任何利用权威的广告都能自动显示出最佳功效,这里面还有一系列的技术性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社会心理学家W•巴克指出:“如果有一种产品经过一位颇有魅力的人物宣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人都会跑来购买它呢?事情并非如此,……如果人们看到,某人的劝导是出于自己的私利,那么这一信息的说服力就减弱了。
” [1]可见,在利用权威人物作理性诉求广告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使受众觉察到(不管事实上有没有)权威人物“隐蔽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或商业目的。
如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么说服效果将倍增。
消费者的证言具有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自己人效应”,它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在这一点上,广告制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是:所出现的消费者应是有名有姓有地址,否则,消费者将怀疑此人是否为厂商所“捏造”出来的虚幻人物。
相比较而言,以物作为论据比以人作为论据的诉求更具说服力。
因为人的证言不管怎么说终究是隔了一层,而物的论据则具有更高的直接性。
以物作为论据的形式有:实物演示,实验数据、图表等。
所有这些演示、数据、图表所反映的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经得起重复实验的。
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与广告中表现的情况相距甚远,厂商的形象将会破坏殆尽,甚至还会带来法律上的纷争。
其三,适度利用“恐惧唤起”。
美国心理学家施肯认为,宣传必须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与威胁,只有听从劝告,按宣传者说的去做,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心理学家揭示的规律即刻成为广告界的攻坚利器。
许多广告,尤其是药物广告不断告诉人们,你现在的状态是如何如何,发展下去会如何如何;用了这种药物又会如何如何,以此作为说服消费者的手段。
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手段的有效性,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手段的有效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试看下面一则心理学实验:实验者将被试分为4组。
对于第一组的被试,施以高强度的威胁一一牙齿如果保护得差,就无法补救;对于第二组,则告之牙齿如果保护得不好,一定会坏掉两三个蛀牙,这是一种较前者温和一些的胁迫;对于第三组,则施以更为温和的即中等程度的恐惧唤起;对于第四组,贝U不作任何恐惧唤起的尝试。
结果表明,受这种宣传影响最大的、在行为上出现服从趋向最明显的是第三组被试。
第二组次之,第一组的被试虽然感到害怕,但却不采取行动,第四组的被试则因无威胁而无动于衷。
这一结果证明了下述规律:在多数情况下,唤起的恐惧提高了说服性信息交流的效力。
但唤起太大的恐具也可能适得其反,使人们害怕以致不能采取行动,或者害怕到拒绝相信这种危险,抵制这种说服性信息交流。
由此可知,过高过低的恐惧唤起都是不适宜的,而中等强度的恐惧唤起效果最佳。
据此,在理性诉求广告中,为增强说服效果,可以运用也应该运用恐惧唤起的手段,但要“恫”之有度。
在一般情况下,以控制在中等强度为宜。
其四,运用双向信息交流,增加可信度。
在说服过程中,尤其是在带有浓厚商业性色彩的广告宣传中,可信度一直是困恼着说服者的一个问题。
明明自己绝无假话虚言,可消费者就是不相信或半信半疑。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提供双向信息,即在大力彰扬产品优点的同时,也说出产品的一些不足之处。
有人曾将同一型号的汽车做了两则广告,一则广告说:“这种汽车的内把手太偏后了一点,用起来不顺手,但除此之外,其它地方都很好。
”另一则广告中没有这一条,全部讲优点。
结果都相信前一则广告。
⑵细加分析,前一则广告的成功乃是由于采用了“欲擒故纵”,或曰“欲扬先抑”的手法。
消费者不是具有怀疑心理吗?好的,我先对你的这一心态予以满足,坦诚相告自己产品的不足之处,使你的怀疑感烟消云散,然后再展开正面攻势,这样就可长驱直入,攻占消费者的心理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人是一个高度非线型的系统,任何单一的推论都不能涵盖全部心理现象。
并非任何宣传说服都是以提供双向信息为佳。
当目标市场消费者文化水准较高时,双向信息为佳;文化水准偏低时,单向信息为佳。
此外,当人们原先的认识与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时,单向信息有效;而在最初的态度与宣传者的意图相左时,双向宣传的效果比较好。
落实到广告宣传中,似乎应恪守这样的准则:新产品及新广告出现之初,可采取双向信息的方式,以打消消费者的怀疑感并建立起信赖感。
当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广告的说服宣传,或者是基本上接受了广告宣传,这时就可以运用单向信息对消费者已经建立起来的观点予以强化。
二、情感诉求方式的心理策略情感诉求广告,亦称情绪诉求广告,是指广告制作者通过极富人情味的诉求方式,去激发消费者的情绪、满足其自尊、自信的需要,使之萌发购买动机,实现购买行为。
如果说,理性诉求方式是经由人们的理性知觉通道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那么,情感方式则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传输到大脑中枢。
这条通路较之理性知觉通路要短得多,也直接得多,因而传递速度也就快得多。
并能够更加深刻地“印刻”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具大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上自圣贤、下自愚骏、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在广告中运用情感诉求的方式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
具体说来,情感诉求的心理策略有下述几种:其一,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形象,作用于消费者的需求兴奋点。
这里所说的以情动人,并非是指使用一大堆“高级形容词”,而是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处处为消费者着想而发出的肺腑之言。
广告制作者必须从消费者的利益着想,并且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兴奋点,才能取得良好的促销效果。
我们说,一个人的需求兴奋点也正是他的情绪兴奋点,触发了他的需求兴奋点,其情绪必然高涨。
而情绪的高涨则满足需要的行为也将更快、更强烈地出现。
这当然是广告主最希望看到的现象了。
欲达此状态,广告制作者需具备移情能力,即感受他人的思想、情绪、能够用他人的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舍此则绝无可能。
其二,增加产品的心理附加值。
作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与服务,本来并不具备心理附加值的功能,但通过适当的广告宣传,这种心理附加值便会油然而生。
美国广告学者指出:“广告本身常能以其独特的功能,成为另一种附加价值。
这是一种代表使用者或消费者,在使用本产品时所增加的满足的价值。
”⑶人类的需要具有多重性,既有物质性需要又有精神性需要。
并且这两类需要常处于交融状态,即物质上的满足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满足有时又需要物质作为基础。
人类的如此心态,便给广告制作者辟出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空间。
如果经由我们的广告宣传,使产品增加了并非本来固有的附加价值,那么消费者就有一种超值享受的感觉,他们就将更为乐意购买我们的产品。
许多杰出的情感诉求广告都是在这一方面痛下功夫的:ii麦氏咖啡,情浓意更浓。
”――麦氏咖啡广告d望子成龙。
”一一小霸王游戏机广告ii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
”—丽珠得乐广告读罢上述这几则广告,我们的感受是,如果购买这些产品,我们得到的将是双份满足一一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满足。
在进行购买抉择时,“心理天平”势必向这些产品倾斜。
其三,利用“晕光效应”。
晕光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如果被认为具有某种优点,往往被认为具有其它许多优点。
如果公众认为某些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是杰出的,他们往往还会赋予这些运动员许多不属于运动方向的专长。
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专长宛如月亮旁的晕轮,故而称之为晕轮效应。
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体育界、娱乐界的明星甚至是政界人物为自己的企业做广告,从理论学上来分析,就是想借重晕光效应的威力来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
晕光效应之所以能具有良好的促销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公众对这些明星人物有炽爱之情,特别是追星族几达疯狂的程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已进入意识场狭窄的类催眠状态。
此时,他们对客体的认识已不再清晰而富有理性,只是爱明星之所爱,喜明星之所喜,自然,也就会“购”明星之所“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