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合集下载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③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 历史的,发展的。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 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 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 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一是劳动对象。 二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三是劳动者。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 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②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 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发现和创造 新的劳动对象,都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 切相关; ③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 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 技术的武装。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 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 力量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 历史,是劳动发展史。

唯物史观多选

唯物史观多选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
A人口因素
B生产方式
C实践活动
D地理环境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A、B、D三选项正确。C选项“实践活动”虽确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性活动,但已经被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将其与其他三要素并列是错误的。
8一位伟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说明了()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B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作用
C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D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1949年9月建国前夕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除旧布新,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但毛泽东在这里并不是从“人口”的角度去论述“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是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从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因素的。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和“人口”,所指内容有重合,但角度完全不同。“人的因素”不等于“人口因素”。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口则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素。人口因素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认为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故B选项排除。D选项文字的内容本身虽正确,但与题干中毛泽东观点的角度不同,也予以排除。A、C两项与毛泽东观点相符合,为正确选项。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哎,今天咱们聊聊两个有意思的观念,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对吧?别担心,咱们慢慢说,肯定不会让你听得一头雾水。

首先说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这玩意儿呢,就是说历史是由一些伟大人物推动的。

换句话说,伟人都能撬动历史这块大石头,像是那些风云人物,成就了一番伟业。

你看看那些英雄,诸葛亮、拿破仑,甚至是现代的那些政治家、企业家,都是个中翘楚。

你要是问我,他们真的是历史的主宰吗?我觉得,他们也只是时代的一个小点缀。

就像是咖啡里的奶泡,没错,加了就更好喝,但没有也没啥大不了。

真正推动历史的,是人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

历史的车轮总是需要广大群众的力量来推动,单靠几个英雄可不行。

再来聊聊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这可有意思了,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大家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改变历史。

想想那些抗争的民众,多少人站出来,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像那春风化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几位英雄的故事,而是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活拼凑而成的。

就像拼图,缺了哪个小块,整个画面都不完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要问,咱们到底该相信谁呢?是那些历史大佬,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群众?其实呢,我觉得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英雄和群众就像是亲兄弟,缺一不可。

没有英雄的引领,群众的力量也可能被埋没;而没有群众的支持,英雄再强大也难以立足。

就像你要做一顿美味的饭,光有调料没有米也不行,光有米没有调料,味儿也不对。

两者结合,才能出好菜。

再想想咱们的生活,谁能说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呢?大多数人其实都在为家庭打拼,为生活奋斗。

那些平凡的日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虽然不一定光彩夺目,但却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

就像一块大理石,上面雕刻的每一处,都是那些日复一日的小故事。

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那高高在上的英雄,却忘了那些在底层默默奉献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0章

历史活动和群众队伍: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历史活动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 因而群众的组织程度也是不同的。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不仅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而且 群众的历史作用也越来越大。 历史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是群众积极性不断提 高的过程。 群众作用的发挥和群众积极性的增强, 既依赖于历 史发展的状况,也依赖于群众发动、 组织的状况。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相互关系,主要包含着这 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这四者之间依次递进和内在需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领袖、政党对阶级、群众的代表、依靠和 服从的关系。
要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看作一 个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 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条 件的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大体上可以 区分为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经济条件。广义上讲,经济条件作为人民群众 历史活动最基本的制约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两方面。
政治条件。社会的政治条件包括广泛的内容, 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同人民群众的 历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总结: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 盾运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 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 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 推动着社会前 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 程。
历史活动的发展与群众队伍的变化是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吉大马原唯物史观辨析

吉大马原唯物史观辨析

1.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经济决定论。

答:该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

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但经济基础并非单单仅指经济这一因素,而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发展除了经济决定外,还包括其他因素的综合合力而成。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仅仅指经济。

(3) 把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画等号实际上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把历史简单的看成一个仅仅由经济因素起作用的过程,否认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割裂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2.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该观点错误。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是正确的,“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与英雄主义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与英雄主义史观

马哲素材收集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史观是英雄史观。

这种历史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了人民群中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创造历史。

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

(二)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具体活动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前提。

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史观及其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写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回答现实中的阶级斗争,回答为什么会存在阶级斗争,根源是什么、结局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的根源。

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消极等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自行消亡,还是依靠人的活动,依靠人去解决?是依靠人的精神力量,还是依靠物质力量?是依靠少数人的活动,还是依靠大多数人的活动去解决?这就提出了一个历史观问题。

马克思主义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英雄史观。

这种历史观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历史就是精神创造的历史。

它又区分客观精神创造的历史如上帝、神、绝对精神等,再有就是主观精神即人的主观意志、主观动机创造的。

二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是少数权力者、统治者、大人物。

普通群众、大多数人在权力者面前只能是任人宰割的奴隶、群氓,这种关系不可颠倒。

奴隶文化、封建文化本质是英雄史观文化,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以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观本质也是英雄史观文化,如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消灭私有制”,但他们主张依靠思想家、理论家自身的试验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发现阶级斗争的客观现象后,发现阶级斗争、阶级剥削压迫的经济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因此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

由此必须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主张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因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同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这种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方面是改造自然,一方面是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即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这个观点就是群众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宣言》之前,基本上确立了群众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1、阐明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群众的批判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
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即使有些政治家,甚至开明的封建帝王有贵民、重民的思想。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但是,他们仍不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以往一切历史观理论的共同特征
产生这一切思想的原因:
社会历史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然情节显露于外;体现这一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默默无闻,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名垂青史
我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任务创造的。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古代的医药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民间发现的基础之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所有社会活动和政治变革中,人心的向背代表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胜败的关键。

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成功,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法资本官僚的成功,根本上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杰出人物往往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提出超越时代性
的杰出见解;
●杰出任务往往比人民大众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可以引导一些社会
思想和舆论;
●杰出任务往往有非常的魄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留下
重要的一笔
但是这些无法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才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