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帝的身体观

知觉、身体与物体1——试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哲学专业 0411375 何刚指导老师:钱捷摘要:梅洛-庞蒂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哲学家之一,他反对近代哲学中的身心二元论观点,他用身体主体取代了意识主体,赋予身体以崇高的地位。
梅洛-庞蒂有关知觉与身体问题的论证构成了他的哲学的基础。
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中,知觉、身体和物体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三角关系:他认为身体主体运用知觉作用来认识物体,身体通过知觉得以与物体直接的联系;知觉是身体的知觉,是具有物体的对象性的知觉;而物体是作为对象的物体存在于世界中的。
关键词:知觉身体身体不变性物体现象学现象学是这样一种哲学:“在它看来,在进行反省之前,世界作为一种不可剥夺的呈现始终‘已经存在’,所有的反省努力都在于重新找回这种与世界自然的联系,以便最后给予世界一个哲学地位。
”2梅洛-庞蒂作为20世纪的法国现象学家代表之一,在哲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
早期的梅洛-庞蒂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在求学期间,梅洛-庞蒂逐渐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发生了兴趣,正是胡塞尔的后期现象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促成了他的身体现象学:他在胡塞尔提到的身体概念的基础上关注含混身体这一领域。
通过对胡塞尔的创造性解读与他自己的理论洞见的结合,梅洛-庞蒂认为知觉的主体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这个主体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身体主体。
梅洛-庞蒂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强调重要的是描述,而不是解释。
“相对于作为力量的上帝,我们的生存处于困境之中,而世界是一种堕落,我们除了返回其内之外不可能有什么治疗。
”3我们返回世界是为了重新认识世界,也就是重新描述现象,我们无法解释“作为力量的上帝”,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把一切现象还原,1这篇论文的完成,我的导师钱捷教授及师姐王亚娟硕士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钱老师给我们讲解原著并教会我们读原著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及资料;亚娟学姐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引导我们发现问题,陪伴着我们度过的一个多月的时间。
让-皮埃尔·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身体经验与人类意义的探索

让-皮埃尔·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身体经验与人类意义的探索引言《知觉现象学》是法国哲学家让-皮埃尔·梅洛庞蒂于1945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哲学作品。
该书通过对身体感知和意义生成过程的研究,试图探索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全面介绍《知觉现象学》这本书并深入探讨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主要内容1.梅洛庞蒂和他的哲学背景–简要介绍梅洛庞蒂的生平和他所在的时代背景。
–探讨梅洛庞蒂如何受到背景中其他哲学思想家(如黑格尔、胡塞尔等)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2.《知觉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解释什么是“知觉现象学”以及它与其他形式主义哲学流派之间的区别。
–探讨梅洛庞蒂提出的“现象学归纳法”的概念,即通过分析个体的身体经验来揭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3.身体和意义的关系–研究梅洛庞蒂如何将身体作为我们感知世界和构建意义的基础。
–探讨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身体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等方面。
4.意义生成过程和语言–分析梅洛庞蒂对意义生成过程的独特见解,包括他对预整合、感觉运动机能以及借助语言来创造新的意义等观点。
5.《知觉现象学》对其他领域研究的影响–回顾《知觉现象学》出版后对哲学、心理学、艺术和神经科学等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
–讨论接受和争议,《知觉现象学》被引用和发展了哪些新的思想。
结论《知觉现象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它挑战传统哲学思维,并探索人类认识世界背后复杂而富有意义的过程。
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经验和意义生成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视角。
该文档详细介绍了《知觉现象学》这本书及其思想内涵,并分析了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可更好地理解《知觉现象学》这部作品并对其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理论的内容与深意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理论的内容与深意梅洛-庞蒂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领域,尤其是对于权威、科学和现代性的批判,对于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体系非常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他的知觉世界理论。
本文将探究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理论的内容与深意,并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深入探讨。
梅洛-庞蒂主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而不是基于逻辑或理性推理。
他认为,人们看到的、聆听的和触摸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的。
他的知觉世界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认识论进行了批判。
首先,梅洛-庞蒂反对“表象理论”,即认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表象或思维的形式去把握。
他认为,表象不是存在于我们心目中的映像,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与经验的总和。
他认为,在直接感知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事物的内在深度和多义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只看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应该注重事物的内在本质。
其次,梅洛-庞蒂反对“科学实证主义”,即认为科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唯一的真理,而且认为科学的方法是有效的。
梅洛-庞蒂认为,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科学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
科学方法基于感官信息与逻辑推理,但存在着感知误差和论证漏洞,人们的感官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在更为宽广的范畴中去认识世界。
梅洛-庞蒂将知觉世界理论与“存在主义”联系起来,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完全现实和突破出“我”周围意识形态的存在。
他认为,世界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始终是与身体紧密关联的。
因此,知觉世界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方式,让我们更好地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梅洛-庞蒂构建了他的知觉世界理论。
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于逻辑或者理性推理,而是来自于感性的体验。
我们的感知并不是法则化的,不受逻辑推理的限制,也不是一种主观的表现,而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身体的感性经验来达到的。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与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区别

留于 自我 意 识 , 根 本 没 有 精 神 概 念 的运 动 , 这 就 是 其 现 象 学 的
局限性。
胡 塞尔现象学 中的先验意识 构造一切现 象的先验还原 , “ 应 该 描 述 实在 事 物 . 而不是构造或构成实在事物” , 并 找 到 了 克 服 主 客 二 元 对 立 困境 的 中 间领 域 : 即 主客 混 一 的 “ 身体一 主体 ” 的 知 觉 领域 。他 认 为 , 现 象 学 是 这 样 一种 哲 学 , “ 在它看来, 在 进 行 反 省之前 , 世 界 作 为 一 种 不可 剥 夺 的 呈 现 始 终 ‘ 已经存在 ’ , 所 有 的 反省 努 力 都 在 于 重 新 找 回 这 种 与 世 界 自然 的 联 系 , 以便 最 后 给予世界一个哲学地位” , “ 彻底 的 反 省本 身依 赖 于 非 反 省 生 活
[ 3 ]列 宁全 集( 第 1卷) [ M] . 北京 人 民 出版社 , 1 9 8 4 : 1 1 0 .
学 术 研 究 多样 性 、 个性化 , 首 先 应 归 功 于改 革 开放 、 思 想 解 放 给 史 学 理 论 研 究 创 造 的条 件 , 以 及 注入 的生 机 和 活 力 。“ 国 家
的发展 。
持 唯 物 史 观 的 历 史 与现 实 的科 学 地 位 。
【 参考文献 】
[ 1 ]蒋 大椿 .八 十 年 来 的 中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史 学 [ J ] .历 史教 学 ,
2 0 00 , 6 .
[ 2 ]李 大钊 文集 ( 下卷 ) [ M] . 北 京 人 民 出版 社 , 1 9 8 4 : 3 4 7 .
南 I ! I 氟 P h i d i 嘴
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与意识关系

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与意识关系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感性知觉的概念,为近现代哲学中身体与意识关系的探讨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梅洛庞蒂的身体与意识观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身体是我们体验世界的媒介,意识则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身体不仅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基础,还通过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接触。
梅洛庞蒂认为,意识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并且身体和意识是统一的整体。
二、感性知觉的意义与特点感性知觉是梅洛庞蒂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与世界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超越理性思维和概念的局限。
感性知觉具有情感性、身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它使我们能够直接体验到事物的实在与真实,而不仅仅是通过思维和概念的间接表达。
三、身体与意识的互动与联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和意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身体通过感性知觉使意识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意识通过思考和理性的活动也对身体产生影响。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使我们的存在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意识不仅是身体的附属物,也是身体的一部分。
四、身体与意识的界限与超越梅洛庞蒂的观点突破了传统哲学中身体和意识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身体和意识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而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与交融。
身体和意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无法将两者完全分离或割裂。
梅洛庞蒂强调,意识的存在是通过身体来实现的,而身体也通过意识的参与才能完整地感知和理解世界。
综上所述,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理论深化了对身体与意识关系的理解。
他认为身体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身体的感性知觉,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概念的界限,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事物。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与联系使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而身体与意识之间的界限也被超越和打破。
梅洛_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关群德摘要:空间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梅洛-庞蒂则指出,应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身体空间现象学Résumé: L’Espace est un problème importent dans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Les philosophes avancent quelques conceptions sur l’espace, mais d’après Merleau-Ponty, le problème de l’espace ne peut s’expliquer que dans le point de vue de phénoménologie.空间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在梅洛-庞蒂看来,它们都没有能充分地解释空间现象。
梅洛-庞蒂指出,总的来看,传统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空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把空间设想为由构成能力的人使事物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
后一种看法是康德的看法,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看法。
在梅洛-庞蒂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把空间看成是同质的连续,其结构不依赖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无关。
但是,梅洛-庞蒂认为这种空间不能真正地解释我们的实际空间经验。
正是基于此,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说道:“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
”[1]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身体,空间也就不存在了呢?梅洛-庞蒂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空间观念的批评,表明空间既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是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直观能力,而是人的身体和世界的一种辩证的关联,也就是说,空间的存在不能脱离身体的存在,所谓的客观空间建立在身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可以说没有我们的身体,也就没有空间的存在。
殊安文库梅洛-庞蒂现象学:回归感知,去伸展、探触和经验冒险

殊安文库梅洛-庞蒂现象学:回归感知,去伸展、探触和经验冒险The Vision of Saint John (1608-14) - El Greco快节奏的当下,当浏览应用程序或在电子设备上阅读时,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在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你是否开始意识到不规则的呼吸模式,以及后背和肩膀有多紧绷?曾有技术专家也注意到了类似的情况,她描述自己早上坐下来处理电子邮件时,呼吸变得很浅,有时甚至会暂时完全停止。
她将这个问题称为“屏幕呼吸暂停”(screen apnea)。
也许对我们来说,更为震惊的是,我们常常注意到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
这就好像,当我们进入一个数码“空间”,我们的身体几乎消失了。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在线平台竞相将“屏幕上的眼球(eyeballs on screens)”最大化,并从中赚钱这一现象让人有些不安了。
然而,问题不仅在于它描绘了一幅完全机械性的人类有机体的图景,还在于这副脱离现实的图画与我们连续三十分钟完全沉浸在手机里的某些“内容”的真实感受非常吻合。
所以,虽然我们现在知道科技可以劫持大脑,但当我们从身体的角度忽略正在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会错过什么呢?The Seine at Bercy (1878) - Paul Cé́zanne20世纪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现象学传统中颇具影响力,他在把我们的具体化置于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方面走得很深远,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不同视角。
在我们以技术为媒介的生活中,梅洛-庞蒂可以帮助评估我们对跳跃、搏动着的身体的消失以及它被降为纯粹物体的状态所感到的不安。
此外,他还阐明了当我们不把身体作为理解我们与他人关系,以及我们所处的更广泛的生态环境的中心时,我们所忽略的东西。
为了将梅洛-庞蒂的洞见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尝试应用“活在当下”(being present)这个简单的概念——仔细关注当下和当下的经验。
梅洛-庞蒂的知觉分析

[ 关键词 ] 觉;知觉 一现 象场 ; 知 原初性关 系;身体 一主体 [ 中图分类号 ] 5 5 5 B 6—9 [ 献标 志码 ]A 文 [ 文章编号 ]10 — 79 2 1 )6 0 7 — 6 0 1 4 9 ( 0 0 0 — 0 2 0
觉” 问题 匕 。 来
一
、
分 析 知 觉 与 自然知 觉
梅 洛 一 蒂 的思 想 大体 经 历 了从 描 述现 象 学 向 肉体本 体 论 的转 变 。 早 期 , 同时 在其 著 作 中反 对 庞 在 他 经 验 主义 和理 智 主 义 。 的《 为 的结 构 》 著 专 注 于批 判 心 理 学层 面上 的经 验 主义 假 说 ; 他 行 一 而另 一 专 著 《 知觉 现象 学 》 多地 揭示 了理智 主 义 的错误 , 更 强调 无 法把 “ 在世 之 中” 原 到构 成 意 识 的活 动 中 。 洛一 还 梅
的知 觉概念 。 因此 , 觉对 于经 验论 或联 想 主义来 说是 一 种进 行 构造 的 基本 原子 。 感 这种 知觉 模 式认 为 , 我
们 具 体 的知觉 经验 是建 立在 一些 心理 事件 之上 , 些 事件 在 记忆 和 判断 的帮助 下 , 是通 过人 的联想 活 这 只
动而联 结 起来 。
庞 蒂认 为 知觉 是我 们 和世 界 关联 的最 根本 、 原 始 的途 径 , 最 因此 要 重新 回到 知觉 的原 初意 义 上 , 就是 也
要 回到“ 与 自然 ” 人 的原初 关 系之 中 。 经验 主 义 和理 智 主 义都 歪 曲 了知 觉 现象 。 洛一 蒂 强调 的知觉 但 梅 庞 是 一种 自然 知 觉 。 这种 知 觉不 设 置 自己 的对 象 , 不是 为 了进 行 观察 而和 对 象保 持 一定 的距 离 , 是 和 它 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洛·庞蒂(MaureceMerleau-Ponty),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
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后来主持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席,与萨特一起主编过《现代》杂志。
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梅洛·庞蒂1908年3月14日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罗舍福尔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祖父是一位医生,父亲则是一位军官。
父亲去世,梅洛·庞蒂和母亲、哥哥、妹妹生活在一起,在一个封闭的亲密氛围中长大,以至于后来还很迷恋其童年生活。
1926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在大学期间,梅洛·庞蒂与年龄稍长的萨特、尼赞、雷蒙?阿隆、伊波利特初步相识,不过只是后来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这些结识为日后的诸多恩怨埋下了伏笔。
1930年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哲学教师资格证书;1947年开始兼任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出版《人道主义与恐怖》,涉及到马克思主义问题、人学问题等,在苏联问题上保持一种含混姿态:既批判极权主义,又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同时对苏联的许多做法(诸如对布哈林的审判)表示同情。
萨特正是在梅洛·庞蒂的这些文章影响下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1951年在第一届国际现象学会议上作了题为《论语言现象学》的报告;开始撰写《世界的散文》,目的是为了回应萨特的《什么是文学》。
针对萨特严格地区分散文和诗歌,并且要求文学介入社会和政治的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伟大的散文也是诗歌,语言并不是透明的工具。
这两个作品以及他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的讲座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不仅深化了他自己的哲学,而且对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进展,甚至对结构主义运动的出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
从《知觉现象学》来看,他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好的解释者,同时也发挥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才思想。
《知觉现象学》的探讨方式是这样的:以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为整个理解的中枢,然后一方面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再去重新解释胡塞尔早期、中期的东西,如还原、意向性等等,认为这两者差别特别大,但是并不一定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合乎道理,合乎理路地突破了意识现象学的藩篱,达到了“身体”的现象学,实际上是身体和意识没有根本区分开的那样一种身-心现象学。
他关注的主题是身体与性爱。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简介梅洛·庞蒂喜欢用手跟手的触摸来打比方:当我的左手和右手相碰触时,右手有碰触左手的感觉,左手有碰触右手的感觉,但这两种感觉却混沌而不可分——在这里,我身体的两部分互为对方的主体,也互为对方的客体,我的身体向自己显示自身,达到内在与外在彼此交融的状态。
梅洛·庞蒂用“身体-主体”的概念,告诉我们身体和主体其实是同一个实在,身体既是存在着,被经验着的客体现象,又是经验着,意识着的主体。
身体各部分主客关系的交替、可逆显示,便证明着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是我。
物质和精神其实在我这里是同一的,并不是像笛卡儿等二元论者所宣称的那样,精神和肉体是平行关系或主宰关系。
梅洛·庞蒂受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观念的影响较深。
“生活世界”的观念宣称:我们用语言、用科学规律、用理性分析所描述的世界,是内在于意识的,经过了反思后的世界,而不是我们最初感知的世界本身。
梅洛·庞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改造成为“知觉世界”。
在我们用理性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思、描述以前,世界其实就已经呈现在那里了——那是个最朴素的,最原初的、与人的知觉有最直接关联的生活世界。
举个例子,我用手抚摸一块布料,就会立马有一种感觉呈现出来,那种感觉是不可言说的,是绝对真实的,饱满的知觉。
但当我把这种感觉与抚摸其它布料的感觉进行比较后,当我在心里用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后,那种感觉便已经经过了我们意识的改造,被赋予了规定性,可描述性——它已经不是原来那种真实饱满的知觉了,而是被抽象化为近乎单调的概念。
梅洛·庞蒂认为,知觉是先于意识的,知觉材料并不是意识的对象,而是身体-主体与外物接触时,外物对身体-主体最原初的呈现。
知觉事先于意识反思的。
梅洛·庞蒂认为过去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论者,所研究的那个有各种规定性的世界,是经过了意识反思的。
反思并不是一种再呈现,而是一种主动改造——人所反思的那个世界,已经不是那个原初的世界了。
这种反思会给哲学带来怎样的困境呢?就是——世界到底是本来就有的呢,还是我们人自己想象出来的?这就是实在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在梅洛·庞蒂眼里,两派论者所争来争去的那个世界根本就不是生活中经历的那个原初世界,而是被反思了,被规定了的世界,是值得怀疑其真实性的。
而在最真实的世界面前,所有哲学家都得保持沉默。
那个世界就是“知觉世界”。
知觉世界几乎是以顿悟的方式霎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人的身体深深根植于世界之中,与外物“遭遇”、对话——这就是人的生活。
由于身体就是主体,生活同时就被人所知觉。
知觉的来源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最初都是无条件地被人感知的,是没有经过人的意识审查的,是先于意识的。
所有这些知觉圆融为一个大的环境,大的背景,即“知觉世界”。
知觉世界是一种先验的人的结构性生活,而不是一个纯粹实体。
所谓结构性,就是说,知觉世界已经包含了生活中的一切事实形式,但这种结构性是模糊的,圆融的,不可言说的,是意识世界中各种事物规定性和可描述性的最终来源。
这种先验结构,以自然世界的结构为基础,同时,人的精神主体性——包括人对他人的知觉,对整个文化世界的知觉(应该是文化潜意识吧),都被融合在自然世界中,使知觉世界成为了一个人意识活动的大背景、大环境。
“知觉世界始终是一切理性、价值和存在(被描述的具体存在物)的先行的基础。
”在我们使用概念做精确区分,在对其意义作出解释以前,意义就已经存在于知觉世界之中了。
所以,知觉世界不是纯粹的外界环境,而是人的因素(包括生理的和文化的)和外物的因素相互能动作用的结果。
故知觉世界不是被人纯粹创造,也不是被外界纯粹给予,而是一种人与外物的对话。
在这里,人与世界彼此开放,全方位交流,交流的内容被记入知觉世界中。
就好比两位学者对坐而谈,假如学者甲随身带了笔记本,可以随时记录谈话内容(象征人拥有感知能力),而学者乙无意记录(象征无感知能力的外物),但学者甲并不会只记录自己的观点,也不会只记录对方的话语,而是会记录双方互动的交流、交锋和共识。
两位学者的地位是彼此平等的,无主客之分。
知觉世界好比笔记本的记录,它不会单方面记录人或外物,而是会记录人和外物平等交流的双边过程——即人在世界上的的存在情况。
所以,在知觉世界里,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是不存在的。
梅洛·庞蒂用世界的“肉身化”来说明外物与人的交流——人固然是知觉世界的前提,但在知觉世界里,人不仅能感知到自己的身心情况,而且能感知到外物的情况,就好像外物也被纳入了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向外界延伸。
不过,就好似感知左手需要右手的触碰一样,感知外物也需要人的触碰,而且左手触碰右手的知觉来自于双方,人接触世界的知觉也同样来自双方。
以上是对人与外物关系的解释。
而梅洛·庞蒂还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胡塞尔所说的“交互主体性”。
正如前所述,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封闭对立,而是开放交流,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
好比两位学者都带了笔记本,他们在谈话作记录的同时,还会交换笔记,交流对这次谈话的看法。
没有一个人的知觉角度是绝对的,独立的,个人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人与人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自我与他人的这种“可逆性”,说明了意义、真理、价值是多元的,也是可以交流、转换、融合的,这使政治上的对话和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成为可能。
梅洛·庞蒂还谈论了语言和思想的可逆性。
传统的二元论认为,思想是内核、内容,语言是外壳、形式。
语言常常不能恰当表达思想,导致思想和语言的分离。
梅洛·庞蒂却认为思想和语言是意识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本质是统一的。
他区分了“使用过的词”和“正在使用的词”。
人在最初发明某个词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了那个词上,并流传下去成为具有固定含义的“使用过的词”。
在发明词的那一瞬间,思想和语言是同一的。
后人在重新使用那个词的时候,会遇到与前人相似而不同的生活情境。
这样,“使用过的词”又变为“正在使用的词”,被后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从而与该词从前的词义有所差别,但仍与被重新使用时的新思想相一致。
在诗人身上,这种词语的内涵更新以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进行着···这样,“使用过的词”与“正在使用的词”相互转化,它实际上就记录着人类意识的历程,表现着人类思想的不断更新。
在晚期著作中,梅洛·庞蒂把语言、思维所展现的世界称为“可见的世界”,而知觉世界的本源则为“不可见的世界”。
“不可见的世界”其实就是人在世界中的的“存在”(Being)。
“存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先于意识的结构性领域,这种结构就是人与世界“对话”的先验形式。
“存在”是一种“活语言结构”,是语言表达和思维活动,即“可见的世界”的来源和境域,是人与世界关系背后的最终“本体”。
与康德提出的不可知觉的“物自体”本体相比,“存在”本体是可知觉的,却与“物自体”一样是不可描述的,不可见的。
而且,如果说“物自体”是完全与人的存在无关的,物的自在实体的话,那么,“存在”则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外物与人共在的结构,是不纯粹的“物自体”。
存在结构的不可见性,表明了人不可能认识纯粹的外在世界,人的认识其实是一种对世界的“介入”,实质上改造了世界。
量子物理学中的粒子“测不准原理”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在“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世界之间同样存在着可逆性。
“不可见的”因素被意识反思,转变为“可见的”经验和意义。
而“可见的”经验和意义会导致关于世界的理想的新观念,即思想和词义的不断更新,进而为人的未来开辟新的实践领域——这样,“可见的”经验和意义又完成了向不可见的人的在世“存在”领域的转化。
梅洛·庞蒂赞扬了艺术对“存在”的直接表达性,认为不拘于形式规定的它,表达了一种先于反思的,世界的原初结构。
与之相对应的是梅洛·庞蒂对现有操作性的科学的批评,他认为操作性的科学只知道“可见的世界”,却忽视了与最真实的“不可见的世界”的可逆性转化——即只重视规定性的经验,不重视主动性的实践和创造。
梅洛·庞蒂对“可逆性”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其哲学的“模糊性”——二元对立的模糊。
他是想以此来明确: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其基质只有一种,就是他所谓的“肉体”。
“肉体”是“存在”结构唯一的元素,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