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论治案例选录
乌梅丸冶愈疑难寒热病验案2则-论文

乌 梅 丸 可 算 最 耐 人 寻 味 的经 方 之 一 。仲 圣 于 《 伤 寒 杂 病
论》 中用 以 治 疗 蛔 厥 , 晋 唐一直沿袭 , 待 到 宋 代 以后 , 医 学 流 派 兴 盛 ,才 不 断 有 人 从 其 药 物 组 成 去探 讨 其 对应 治 疗 病 机 ,
状态差 , 工 作效 率低 , 健忘 , 时常出错 , 痛 苦 不 堪 。曾陆 续 在 多
家正规 医院的西医 、 中 医处 求 诊 . 终 因 短 时 内 毫 无 改 善 而 作 罢。 既往 易 得 口腔 溃 疡 , 常有痛经 , 易焦躁 , 冬 季 四肢 不 温 。 刻 下 : 面色 萎 黄 , 纳食基本正 常 , 大便偏溏 , 舌淡红 、 苔 薄黄 , 脉 沉 细滑 。予 乌 梅 丸 改 汤 剂 煎 服 。 处方 : 乌梅 1 5 g , 制附子 9 g , 细辛 6 g , 干姜 9 g , 花椒 6 g , 桂枝 9 g , 党参 1 2 g , 当归 6 g , 黄连 6 g , 黄柏 1 5 g 。3 剂。
实 夹 杂 之病 , 故决定投用乌梅丸寒热并用 、 攻 补兼 施 , 竞 得 立 竿 见影 之 效 . 经 年之 病 数 日而 痊 。
1 . 2 不 明 原 因 恶寒 发 热 案
农 本草 经》 认为其有“ 主下 气 , 除热 , 烦满 , 安心 ” 等 功效 ; 合 黄
连、 黄柏之苦寒 , 可益 阴清 热 、 降气除烦 ; 佐 附子 、 干姜 、 桂枝 、
0 ◆ l I 薰 0 0鬻 : 黪 辨 嚣
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

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第 1117 期作者 / 刘淑刚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编辑 / 段瑞⊙ 校对 / 赵馨术后胃瘫是指各种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称术后胃瘫综合症(PGS)。
临床上表现为手术后10 d仍需行胃肠减压,或停止胃肠减压后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
虽经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可以恢复,但通常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机体恢复。
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8月间于我院因多种疾病行手术治疗后出现胃瘫,且经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后效果不佳者47例。
47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3岁;术后时间最短10 d,最长32 d。
其中胸部手术17例,腹部手术21例,妇产科手术9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及相关文献制定以下诊断标准:①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胃部无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液潴留;②胃引流量每天≥800 mL且持续≥10 d;③无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⑤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如吗啡、阿托品等。
2 方法采用《伤寒论》乌梅丸加减:乌梅20g,黄连10g,黄柏10g,炮附子3g,细辛3g,干姜6g,川椒6 g,桂枝10g,当归10g,人参10g,芒硝8g。
腹胀者加枳壳10g、香附10g;神情淡漠者加菖蒲10g、郁金10g;舌苔黄腻滑者加茵陈30g、大腹皮10g。
由于胃瘫病人要求禁食水,将丸剂改为汤剂并采用免煎中药颗粒(广州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其剂量进行相应换算),待胃液经胃肠减压排净后,20~50ml热水冲服,每日1剂。
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报道制定以下标准:痊愈:无胃液流出,拔除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可正常进行半流食;有效:胃液量明显减少、无呕吐,仍有恶心,胃管不能拔除;无效:胃液量无减少,仍有恶心呕吐,胃管不能拔除。
乌梅丸加减治疗胃肠病举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
症状消失 , 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 , 、 舌 脉基本恢 复正常; 肠镜复 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 , 溃疡病灶 已形成瘢 痕, 或 病理活检恢复 正常 ; 大便常规镜检 连续 3次 均正常 ; 有效 : 临床主要症 状基 本 消失或 明显 改善 , 、 舌 脉基本 正常 ; 肠镜检查病灶 明显减少 或缩小 , 粘膜病 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上 ( ++ +一 ++或+ + 一 +)大便常规检查 红、 ; 白细胞数每高倍镜视野在 5个以下 ; 无效 : 临床主要症状 无 明显 改善或 内镜检查病 灶无减 少或缩 小, 粘膜病变未恢 复, 达不到有效标准 。
21 年第 3 卷第3 01 2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3 9
乌梅 丸加 减 治 疗 胃肠 病举 隅
史春梅
( 南省 曲靖 市 中 医医院 内一科 ,云 南 曲靖 6 5 0 ) 云 5 0 0
关键词 : 胃肠 病 ; 梅 丸 ; 医药 疗 效 乌 中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3 R 5. 文献标识码 : B
红苔少微 黄 , 弱 。胃镜示 : 性 浅 表 性 胃炎部 分 糜 烂 ( 脉 慢 中 度 ) 十 二 指肠 球 炎 ( 度 ) HP +) , 轻 。 ( 。证 属 上 热 下 寒 , 木 克 肝 土 。治 以 滋 阴泄 热 , 阳 通 降 , 胃 止 痛 。方 用 乌 梅 丸 加 减 。 温 和 处 方 : 梅 3 , 辛 6g 干 姜 1 , 连 1 , 桂 1 , 乌 Og 细 , 5g 黄 0g 肉 0g 当 归 2 , 柏 1 , 枝 1 , 参 2 , 椒 1 , 夏 1 , 0g 黄 5g 桂 5g 党 0g 花 5g 半 5g 白术 2 , 0g 青皮 1 , 苓 3 , 5g 茯 0g 2日 1剂 , 1日 3次 , 后 症 状 服 明显 缓 解 , 不更 方 , 继 服 1 后 , 访 2a 复 发 。 效 又 0剂 随 未 按: 胃痛 , 以上 腹 部 近 心 窝 处 经 常 发 生 疼 痛 为 主 证 , 由 多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

乌梅丸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乌梅三百枚(480克),细辛六两(180克),干姜十两(300克),黄连十六两(480克),当归四两(120克),附子炮,去皮,六两(180克),蜀椒出汗,四两(120克),桂枝去皮,六两(180克),人参六两(180克),黄柏六两(180克)[服用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治则方解]病机:胃热肠寒,寒热错杂。
治则:寒温并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义:本方重用乌梅、苦酒之酸,安蛔止痛。
配伍蜀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味辛性温以祛下寒;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本方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和胃安蛔,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但其酸涩偏重,且温清并用,故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辨证要点]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所致的蛔厥证或腹痛证,如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但本方重在安蛔止痛,和中缓急,杀虫之功不强,当症状消失后,续用驱蛔药以收全功。
此外,全方酸甘辛兼备,寒温互用,攻补兼施,又能治寒热错杂之久利证,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后世医家据其酸泄酸敛的配伍特点,将其用于治疗妇女崩漏、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不孕症等病。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
乌梅丸运用

乌梅丸运用乌梅丸原系《伤寒杂病论》方,由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当归、椒目组成,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效,原多用治蛔厥。
笔者以该方加减用治内科杂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
1、泄泻:董某,男,62岁,1993年5月初诊。
患者因腹泻2年余,屡治不效。
诊见:面色晦黯,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每天5~6次,伴有腹胀隐痛,时热时冷感,食少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乃久病缠绵,脾气虚弱,运化失权,兼寒热夹杂,治以温中补虚,收涩止泻,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各10g,炮附子、黄连、细辛、桂枝各3g,党参、神曲各30g。
每天1剂,水煎服。
7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成形。
30剂后大便基本复常。
按:本例泄泻,时间近2年余,西医未有明确诊断。
肝硬化、肠肿瘤多见便溏,腹胀隐痛,夹有不消化食物,且病程较长,反复不愈,与本例近似。
久泄不止,致脾土虚衰,中阳不温,运化失职。
方中乌梅、干姜温中收涩;少佐附子、细辛、桂枝辛温之品,增强温脏之力;黄柏、黄连苦寒坚下,又能缓和方中诸药之温燥;党参、神曲补气健脾,和胃止泻。
诸药对症,故能获效。
2、咳嗽:曹某,女,61岁,1991年初诊。
患者系结肠癌术后肺转移化疗后,咳嗽痰少,色白质粘,咯出不爽,口干,时伴有胸闷不舒,气短便溏,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红、苔少,脉濡。
证属病久体弱,脾土亏虚,土不生金,宣肃失常。
治以温中补虚,敛肺止咳。
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黄芩、椒目、紫苏叶、天竺黄各10g,炮附子、细辛、桂枝各3g,党参、黄芪各30g。
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2周咳嗽减轻,去紫苏叶、天竺黄,再进2周,咳嗽平。
按:肺部转移性肿瘤形成慢性咳嗽,多见干咳,痰少难咯,久咳易累及脾脏,形成寒热错杂症。
虽病位在肺,治宜兼顾肺、脾。
方中乌梅味酸,敛肺止咳;黄柏、黄芩燥湿化痰;天竺黄、紫苏叶止咳平喘;附子、干姜、椒目、细辛、桂枝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且桂枝能温通上下,和血宽中;党参、黄芪补肺脾之气,扶助正气以祛邪。
乌梅丸加味治疗泄泻7个月–经方派

乌梅丸加味治疗泄泻7个月–经方派诊断现场杨某,男,37岁,初诊日期:2005年9月7日。
泄泻7个多月。
2005年春节后开始食欲减退,进食后反酸、呕,未及重视,拖延数日不见好转,方前往医院就诊,经服木香槟榔丸加味好转。
但自此开始稀便,且服药始终不止,排出物或为稀烂便,或为水样物,或夹带黏液。
初时日一二次,渐发展至五六次,便后肛热、胀坠不适,纳谷日减,形体日消。
大便镜检:有脂肪球,白细胞。
胃镜: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肠镜:无异常发现。
因当地中西医治疗泄泻均不止,遂至某医科大学附院求治。
诊为肠功能紊乱,肠鸣活跃,服药10日好转,但停药即发。
又转诊于某中医药大学附院,经用理中汤、资生丸、大安丸合方加减治疗,亦服药时有效,而停药即发。
后又求治于数位中医,均无明显效果。
患者焦虑不堪而厌于就诊。
患病以来体重已减轻15kg余,腹泻日重,故尚有继续消瘦之势,家人为之十分忧郁。
无奈时,其姐想到昔年曾患重证,辗转求医不效,后于我处治愈,遂陪同其弟转诊于余。
刻诊:大便稀烂,时呈水样,日4~6次,便后肛热胀坠不适。
困倦乏力。
消痩,慢性病容,神疲懒言。
脉迟细,舌质红,舌苔黄。
辨证论治学生甲:细究本病之起,当因于食伤,春节期间,起居无常,饮食无节,暴食狂饮,脾胃受戕。
初起未及治疗,继而治不如法,胃病伤脾,脾失健运,转为泄泻。
学生乙:《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暴食是导致胃肠疾病的重要原因,治食伤之法,也因此而不离消导。
一般认为只需分上中下脘论治即可。
其在上者宜吐之,在中者宜消之,在下者宜夺之。
而人们却普遍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其虚实的误辨误治,是病之由食伤转化为慢性泄泻等证的重要原因。
景岳在食伤论治时,首先指出“凡治饮食暂伤者,亦当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者,此实证也”,同时指出“饮食伤脾而吐泻已甚者,但察其无中满、无腹痛而唯呕恶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尽去,而以中气受伤大虚而然”。
可见,同为食伤导致的胀痛吐泻,对其治法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话&案中国民间疗&CHINA'S 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5按语:患者长期酒食无度,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之气。
病中又过用,进一步损耗脾气,耗伤中气,脾失健运,而致胃脱不适。
《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中谓“脾胃久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结合四诊,患者证属脾虚气滞,故以健脾行气为法,予妬汤加减治疗。
期间患者坚持定期每周门诊复诊,规律服用中药。
2分析《周易》言:“至哉坤元,万物始资。
”坤即脾土,是万物生化之源。
土为中枢,统帅四维。
《素问•平人气象》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饮。
”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概念。
脾胃受损,渐生他病,与现代医学的Correas级病发展模式有,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疾病发展模式。
中医本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名,但根据其部隐痛、胀满、暧气、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脱痛”“痞证”“吐酸”“痞满”等范畴。
中医病名较为模糊渐口中医“胃痞”可以是现代医学的性消化不良、慢性性胃炎、胃溃疡等,故任在治疗该类疾病时,始纟“病证结合”的模式⑷,即在不失中医传统的证现代医的“病”结合。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程多迁延,临床上也可发现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轻,甚至无症状表现,仅因为体检结果前来就诊,整体病机相对稳定,故可运用双术汤加减治疗。
双术汤由四君子汤化来,考虑党参,补气易滞,故改用运脾的苍术,与白术、苍术为君药,故名“双术汤坤方中苍术、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姜半夏健脾降逆;厚朴、陈皮行气;延胡索食I 楝子行气止痛;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紫苏梗、牛膝一升一降,调节气机;鳖甲软坚散结;厚参活血散瘀;石斛养阴和胃;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行气之功。
该方基于“脾健贵在运不在补李勺中医观点囚,运用多种运脾药,与达到运脾、健脾的作用。
贡饪霞等囚基于运脾理用多种运脾药治疗慢性性,疗效优于单独使用。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典型医案1巅顶痛——权依经医案莫某,男,48岁,1978年10月16日初诊。
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
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处以乌梅汤:乌梅15枚,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5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
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续服3剂。
三诊:服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
继用上方3剂,以善其后。
[《古方新用》1981:31]按语:厥阴之脉达于巅顶,今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视物不清。
《金匮要略》云:“夫肝之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乌梅丸正符此意,号为厥阴经之总方,故以之补肝之体,则诸症自除。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直解》论:本案头痛,视物模糊,此是阳厥不降,头上经气壅塞所致。
脉弦细者,此为木陷之脉,阴厥之脉也。
手足心发热,此不是胃腑热蒸,反而中虚,阴阳不交,手足之阳,陷于手足心也。
也就是小建中汤证的病理,手少阳陷于手心,足厥阴之阴中清阳,陷于足心。
烦躁易怒,此为上热,脉弦细者,此为下寒。
上热烦下阴弦,中气不交手足热,就出来了。
总结,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烦躁易怒证,都是上热,注意区别阳气离根的烦躁而无易怒,此是虚烦虚燥。
乌梅丸证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很多经方也都有这此证,所以比较难辨,区别他方的是此病脏寒,或中气不交证。
从众多证中找出上热下寒与中厥,这三者关系,就基本能确认为乌梅证。
本案手足心烦热、烦躁易怒,也相同于黄连阿胶汤证。
也会误选用黄连阿胶证。
但黄连阿胶的另一个主症是不得卧。
本案是头痛为主症,头上壅塞,阳厥不降也。
2头摇刺痛——梁颂名医案杨刘氏,53岁。
病头摇刺痛,时发时止,一日一夜发作10余次,发时头摇,频不可数,夹持之不能正,头痛用布包之,亦不能耐,且右目小眦红赤如血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加减论治案例选录
作者:丹江游子
乌梅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蛔厥证的一个及其有效的方子,这是不容置疑的实事,在该段经文之后医圣有曰:“又主久利”。
其治病证虽异,然其所对病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却是一样,正所谓异病同治的典范。
笔者曾用其方加减化裁辩治“久泻久利”、“蛔厥证”无不效应,不敢独享,特发出以供大家多多参考斧正。
1.久泻久利证
案一、周某,男,38岁,教师,1988年7月20日求诊。
刻下:泻利不愈21年。
患者16岁时患遗精滑精证年余治而不效,后遇一游医求其诊治,游医处方一剂而愈。
(处方:水煎服。
)该方服后遗精滑精虽止,但却泻下不止。
再求游医止泻,游医却无踪影,后经多方医治暂愈。
不日又患疟疾,经治半年后愈。
疟疾愈,泻利复发,自此21年来,四处多方求医寻药,就是不效,偶尔效者,停药不过三日就会再复发。
刻下:泻下黄汤秽浊有之,泻下水谷不化有之,泻下粘冻腥物有之,三者发无定时,时作时止,日泻三~五次不等,伴见胸脘满闷,心胸烦热,纳差食少,呕恶嗳气,腹胀小痛,腰膝酸软,周身困倦,四肢肘膝以下常常感到发凉发冷,小便或清或黄,面黄如烟熏,肢体皮肤灰褐斑条相间而见,舌红绛,苔黄厚腻,脉滑实而数,尺脉稍芤。
观其发病及治病的前后经过,先时遗精滑精,当为湿热结聚而致,治而不效者,可能是前医多施补法之故。
后被游医所效,乃用泻法祛其湿热故也。
遗精滑精虽愈,然其久遗滑精,必伤精元,再加久泻久利,下元愈加虚损,久虚伤阳,阳虚则寒,是以下元虚寒成也;而湿热毒邪久居患体,加之其性又缠绵难愈,岂可是一剂之药所能祛除的呀!是以湿热毒邪盘踞中上二焦,久酿成患,无从宣泄,而成上元热实之症。
综观全证,脉证合参,当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肝胃气滞,阳郁致厥”证。
诊为久泻久利证。
治宜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主之。
上方2剂。
水煎服。
患者服上方一剂未完,于次日见我,述说服药后约2小时腹中咕咕漉漉如雷鸣,当日泻下许多腥臭秽浊粘冻沫状之物,一个下午泻下4次后,未在行泻,自觉浑身轻松,心胸宽畅,食欲大增,当晚进食4大碗,今晨起来,颜面周身肌肤晦暗烟熏之色全部退去,那个高兴劲自不必细说。
8日后,患者再次求诊,言曰:患病多年,很是后怕,前医每每治后,即使偶有止其泻者,也不过药停三日而再犯也,是以此次停药1星期以观后效,未再发作,自感心底感激,求以丸散剂善其后也。
病人之心当可理会,遂以前方化裁配以丸剂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2.蛔厥证
案一、朱某,女,24岁,农民,于1991年4月8日17:32求诊。
刻下:腹痛时作1天。
患者自昨天夜里突发腹痛,阵阵发作,于今日中午13时左右食后不久呕吐2次,每次均呕吐大小蛔虫10几根。
现心烦急躁,脘腹胀痛,饮食不下,得饮即呕,伴见少腹硬痛,腰膝酸困,手脚冰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很明显此乃一蛔厥证也。
治以乌梅丸方加减化裁疗之。
乌梅30. 干姜10. 当归6. 细辛6. .黄连16. 黄柏6. 桂枝6.
白人参6. 炮附子6. 炒川椒5. 醋制元胡6. 炒川楝子6.
2剂。
水醋各半煎煮30分钟,少量频频呷服,待腹痛止呕哕止,可按平素煎服法煎服即可。
患者服用上方30分钟后自觉腹痛呕哕消失,舒坦许多,是日一夜相安无事,天明告慰回家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