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 - 陈会昌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 - 陈会昌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 - 陈会昌第一章绪论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超越常识的分析能力;若主试客观上不是那么熟练,可以从主观上设立一些有目的的观察指标。

(二)、自然实验法(三)、测验法(四)、个案法(五)、相关研究法二、对人格的理解1、定义: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2、各理论党派对人格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最主要的理论)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2)、特质理论(核心理论之一)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3)、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素质和心理过程决定了人格的个别差异。

(4)、行为主义和学习理论认为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

人格由我们经历的事情所构成,它是行为的习惯系统,而行为则是由环境造就的,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遭遇不同,我们的人格也不同。

如何认识各种人格理论对人格内涵的认识? A、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特质理论回避了这个问题;遗传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都强调了遗传的作用;社会学习和人本主义则强调环境决定人的行为或者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用造成了人格的差异。

B、意识和无意识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很多行为受到无意识力量的控制;行为主义则认为人们是能够理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原因的;特质理论则从个体自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水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人本主义认为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人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C、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不能自由选择的,他是我们面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金纳认为自由只不过是个神话而已;人本主义更多地考察个人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精神分析则一般不采取绝对化的立场但他们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在个人态度上应该把人格理论理解为各种人格理论的相关物,究竟哪种人格理论更重要取决于你个人研究的需要和目的;第三章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主要著作:《梦的解析》《日常工作中的心理病理学》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变量数据获得的传统实验心理技术范式【圣才出品】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变量数据获得的传统实验心理技术范式【圣才出品】

第12章变量数据获得的传统实验心理技术范式12.1复习笔记一、实验法技术范式概述(一)实验法技术范式的基本特点1.概念实验法是指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被操纵或控制的变量是自变量,反应变量是因变量。

2.要素实验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变量的控制,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主要包含两种要素:(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属于第一层次的研究方法范畴,侧重于实验的逻辑合理性考虑,涉及实验条件的安排、被试的分配、无关变量的控制和统计方案的选定等内容。

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心理学各种领域的实验研究,是完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实验的技术基础,具有一般性。

(2)实验技术范式实验技术范式侧重考虑实验变量数据获得的精确性和精巧性,涉及心理学各研究领域中自变量条件的创设、因变量指标的测量、测量指标与内在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实验技术范式具有特殊性,不同的研究领域往往有不同的技术范式,是心理学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能否得到发展的技术前提。

3.特点(1)主动性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为了操纵或控制自变量,考察因变量的效果,可以根据一定的理论设想自主选择实验对象、实验任务或人为地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也可以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或改变实验进程;还可以自主选择记录实验结果的时机。

(2)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实验法之所以成为现代自然科学最主要研究方法的原因所在。

(3)精确性实验法具有严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控制、敏感的实验指标和准确的数据处理,这些使实验结果具有很高的精确性。

而且自变量引发的因变量的共变关系,使实验结果可以深入地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4.局限(1)实验研究对变量的操纵过严,使很多心理现象被孤立起来研究,与现实的心理现象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生态效度比较低。

(2)由于实验法对心理过程的操作性和量化要求过高,当前的实验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相对较低级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上,如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等,对更高级的心理机能,如认知调控和意识问题的研究还很难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

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章到第六章的重点共有6章18节,重点在如下的章节第一章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第一节科学研究的规则操作主义的科学观及其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操作主义的科学观:科学发现或理论构造的有效性依赖于达到哪一发现或理论所运用的操作的有效性。

----实验成果和研究结论,决不能超越所采用的方法论。

科学发现与猜想的差别:规则与过程---- 客观性科学性的判断标准:可重复性----科学推论一致性的保证什么是理论与假设?理论: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与命题,它通过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系统、具体说明,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

理论作为研究假设的框架,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错误的理论会被推翻。

理论无法直接检验,只能通过实验来检验由理论推导出来的假设是否成立。

假设:有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基于理论的非常具体的可检验的陈述,可以从观察到的数据进行评估。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大样本研究范式:研究的被试越多,统计检验就越有效。

Fisher把如下的三项程序引入心理学实验中:1、运用随机化程序选择被试;2、对被试进行实验控制;3、运用统计方法检验研究结果。

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基本思想:对少量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测定—行为取样,能够对其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

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的行为基线和反应方式;2、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应变量的变化;3、撤除自变量,继续监测自变量的情况。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路第一节因果关系与心理学研究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一)休谟的观点:因果关系推论的三个条件:1. 一个原因和他的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常向接近的;2.原因先于结果;3. 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无论何时得到结果,原因总是存在的(二)罗素➢批判了因果关系的不可观察论,提出了在连续测量的变量间的明确的函数关系(三)穆勒➢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基本思想:对少量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测定—行为取样。

➢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的行为基线和反应方式;2、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应变量的变化;3、撤除自变量,继续监测自变量的情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自变量:指在实验中由研究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产生影响并且研究者希望观察其效应的变量,其作用是区分和定义不同的实验条件,或者不同类型的被试。

因变量:是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是研究者所观察的变量,因此也叫反应测量或反应变量。

混淆因素(额外变量):指引起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之间差别的,研究者并不打算观察其效应的因素。

控制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被研究者意识到并使用一定办法加以控制不让其发挥作用的混淆因素。

因果关系研究(实验研究):两个变量中,一个是研究者所操纵的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研究这操纵自变量来观察这一操纵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相关研究:两个变量均为被试变量,研究者通过测量同一个个体两个方面的特性,然后计算两方面特性之间的相关,来观察自然发生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是的局限和解决办法:(1)局限:存在第三变量方法:偏相关分析:在移除或控制第三变量的前提下,测量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局限: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方法:跨时间间隔小组相关(3)方法:结构模型和线性结构方程心理学实验研究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任何实验都必须包括不止一个条件,其中至少有一个条件用来做控制条件。

(2)避免混淆因素规则:不同条件之间,应该只有在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上才有差别。

(3)随机化规则:研究者必须从自己感兴趣的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条件中,各个条件的实验必须同时或者按随机顺序进行。

构想效度:指研究中所包含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定义的恰当性。

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指研究发现能够普遍推广到样本来自的总体以及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统计结论效度:指在多大程度上研究者恰当的运用统计学,并且由统计分析得出合适的结论。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1)课题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a课题的来源;b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的建立(2)实验设计的确定(3)被试的选择(4)材料的选择(5)仪器的选择和程序的确定(6)数据的采集和分析(7)对数据理论意义的讨论和结论的推论 (8)撰写论文并提交发表 (9)附录研究论文的构成部分:(1)摘要:几百字,是对问题方法结果结论的概括(2)关键字:5-6个,便于检索文章(3)题目:不超过25个字,准确反映文章内容(4)前言:包括问题,意义,现状,研究假设(5)方法:包括被试,实验设计,材料,程序,仪器。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第三篇 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设计【圣才出品】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第三篇 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设计【圣才出品】

第三篇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设计第6章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类型6.1复习笔记一、心理学研究变量概述(一)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1.逻辑起点的定义任何一门学科或一个理论,往往会有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可以将整个学科或理论的主要范畴联系起来,构成该学科或理论的连贯体系,从而真正把握整个学科或理论的核心和实质。

这个概念称为逻辑起点。

2.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变量”(variable),以研究变量、变量类型、变量关系、变量水平为主线展开,可以清晰地将整个心理学研究设计与统计整合起来。

(二)心理学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操作定义1.心理学研究变量的定义(1)概念心理学研究变量是指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因素及与其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是能够变动的。

一般用符号V来表示。

心理学研究变量最本质的特点是其必须是心理或行为本身的各种因素,或者是可能与心理或行为有关的其他的因素包括各种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同时,这些因素是可以而且实际上也是在经常变动的,具有可变动性。

(2)研究变量与变量的关系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是否有关,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动,观察另一个变量的变动情况。

如果另一个变量也有规律地发生了变动,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果另一个变量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动,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2.心理学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1)概念变量的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指在定义一个变量时,不直接描述被定义变量的特征、性质,而是说明观察或测量被定义变量所要做的实际活动。

(2)意义研究中对变量作出恰当的操作定义,是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操作定义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化、明晰化;②操作定义可以促进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因为只有操作定义限定下的变量,才不至于导致理解偏差;③操作定义可以简化一门学科的变量体系,避免一些重叠概念的干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

其中包括实验、调查、案例研究、观察等各种方法。

以下是相关笔记。

一、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对实验对象的操作,来控制其变量因素,以检验某一因素对行为或心理过程的影响。

实验法有独立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等概念。

实验法需要注意的问题:1. 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需要控制。

2. 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原则,提高研究精度。

3. 实验结果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某个事件或现象。

问卷调查法在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避免问题主观性影响。

2. 受试者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

3. 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偏差要扣除。

三、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较多,通常选取一些特殊的个体进行深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在以下情况下比较适用:1. 研究主题涉及到特殊的心理现象,通常是人类普遍行为中的少见现象。

2. 该方法可以用于个体的发展历程、生命经验和心理状态的研究。

四、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通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自然环境中的野外观察,也可以用于人工环境中的实验观察。

其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活动中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观察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观察者的严谨性。

2. 观察内容的正确性。

3. 观察结果的数据化处理。

总之,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研究者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相互补充,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辛自强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辛自强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它涵盖了一系列的工具、技术和程序,用于收集和分析关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数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笔记:
1. 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涉及在控制的环境中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其对参与者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各种主题,例如情绪、学习、记忆、动机等等。

2. 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和思维。

观察法可以是非参与性的,也可以是参与性的。

非参与性的观察通常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而参与性的观察则涉及与参与者进行互动。

3.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向参与者提出问题并收集他们的回答。

调查可以采取问卷、访谈、日记等方法。

调查法可以用来研究各种主题,例如态度、信念、情感、动机等等。

4. 相关法:相关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法通常用于确定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可能会测量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哪种因素是导致体重增加的原因。

5.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对个别个体或群体的详细研究和观察。

案例研究通常用于深入了解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特征和经历。

以上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笔记。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主题和情境,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获得准确和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一、引言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技术和工具,用于收集、分析和解释心理学数据。

舒华笔记旨在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研究工具,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二、实验设计2.1 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经典的实验设计方法,它通过随机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以降低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干扰。

以下是随机分组设计的步骤:1.确定实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明确定义不同的处理条件。

3.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各个处理条件中。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2.2 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一种常用于比较不同处理条件效果的实验设计方法。

它要求参与者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反复进行实验,并比较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以下是交叉设计的步骤:1.确定实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明确定义不同的处理条件。

3.让参与者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2.3 因素设计因素设计是一种通过改变多个自变量,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的实验设计方法。

以下是因素设计的步骤:1.确定实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明确定义不同的处理条件。

3.对不同的自变量进行组合,形成处理条件。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三、数据收集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向被试者提供一系列问题,以便了解他们的态度、看法和行为。

以下是问卷调查的步骤:1.确定调查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设计问卷,包括问题的选择和顺序。

3.发放问卷给被试者,并确保他们的回答有保密性和匿名性。

4.收集问卷并整理数据。

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3.2 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动作和态度的数据收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位以及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学研究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

心理学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

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

检索工具法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

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方法。

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学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

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认识,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

10.定额取样,也称配额取样,是按特定的标准(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等)将总体中的个体分为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取样。

滚雪球取样,是先从总体中合适的调查对象开始进行调查,再通过他们得到跟多的调查对象,就像滚雪球一样。

第三章假设与解释1.范型是指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

它为研究者提供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和信念,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方法、策略和所提出的理论。

在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范型有生物学范型、心理动力范型、行为论范型、人本论范型和认知论范型。

2.归纳式理论是进行质的研究的研究者通常采用的理论建构方式。

演绎式理论是运用演绎的逻辑,采用假设检验方式获得的理论。

3.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另一类是心理学家“发明”出来的尚无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是根据一组产生被定义事物的操作所下的定义。

那些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就是变量。

4.刺激变量简称S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

机体变量也称为被试变量、属性变量,一般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

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

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时多种多样的,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机行为反应。

5.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作出的反应,也就是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

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

6.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对某些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的陈述。

备择假设可称为研究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所期望的关系,通常是研究者期望证实的假设;虚无假设亦称无差假设、零假设、原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没有关系或差异,是根据样本统计量决定予以拒绝或接受的假设,常以H0表示。

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有所示意的假设;非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没有示意的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猜测性陈述;非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7.决定论逻辑默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由其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需要不断的探究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链条。

通则式的解释逻辑力要求找出能够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

8.变量间有两类基本的关系。

一是相关关系,即变量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关联。

二是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

9.判断因果关系的三条标准是:(1)变量发生在时间序列上是前因后果。

(2)两个变量之间有实证的相关。

即要能够实现观测到两个变量之家有稳定的共同变化关系。

(3)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存在。

第四章测量1.测量是一个为确定某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值的过程。

包括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比率测量。

2.定名测量是把事物的属性归于不同类别的测量。

定序测量是对事物的等级和顺序的测量,是对一系列事物进行排序。

定距测量是对事物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测量。

比率测量是对事物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

3.测量的效度是指测量得到的记分是否反映了欲测的特征及其程度。

包括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4.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包含了预测的内容范围。

准则效度是以测验分数与作为外在标准的效标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来表示的一种效度。

结构效度是测验对某种理论构想或特质所能体现测量的程度。

5.内部效度是研究变量(处理)被精确估计的程度,也就是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确定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历史、成熟、统计回归、被试亡失、被试特征、研究工具的使用、测验、主试与被试的交互作用等。

6.外部效度就是将测量结果推广到研究外情景的程度,即测量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实验条件的人为性、实验处理的多重性、被试取样的代表性和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7.信度是测量的可靠性程度,表现为测量数据和结果的稳定性和测验内容的一致性。

检验信度的方法有并行法和重复法。

8.误差就是对正确的偏离。

测量误差是一种因测量手段的偏差所造成的常误。

误差可能是偶然性的,也可能是系统性的。

第二编心理学研究设计第五章真实验设计1.实验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探寻因果关系最有效的方法。

2.根据随机化原则选取并分配被试,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操纵自变量的变化,并精确地测量因变量的实验设计称为真实验设计。

3.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因素)并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分配被试到各个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4.根据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可分为两等组模型和多等组模型;根据有无实验前测,可分为后测模型和前测后测模型;根据是否进行配对分组,可分为随机等组模型和随机配对等组模型。

5.多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在同一个实验里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并把被试完全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中的组合中,以观察自变量以及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

包含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多因素设计一般称为多因素设计或析因设计。

由于多因素的实验设计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因而可以获得比单因素实验更多的信息。

6.随机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或环境因素)尽量减小,而使区组之间的差异尽量大。

每种实验处理出现在每个区组中,这样区组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各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区组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误差项中剔除。

7.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要求把被试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接受一个因素各个水平的实验处理。

并且假设区组变量和实验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8.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要求把被试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则接受两个以上因素的各个水平组合的实验处理,并且假设区组变量和各个实验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第六章准实验设计1.准实验设计师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不需要运用随机化原则和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需要严格的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因而适合更广泛的研究目的。

2.单组准实验设计包括时间序列设计和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3.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观察,并在测量的这一时间系列呈现时间处理,然后观测呈现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观察结果,并将这些结果与实验处理前的一系列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而且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结果。

4.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选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出现实验变量,在另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实验设计。

5.多组准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和平衡设计。

6.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是,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用等组法来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时的情况下,或不能用随机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时,采用一种准实验设计类型。

7.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采用了未经随机分配不相等组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在实验中对被试组进行一系列的前测和后测。

8.平衡对抗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该设计使不同实验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轮换,使情境条件以及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均等,抵消由于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误差。

第七章非实验设计(I)1.非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描述性或相关性的研究策略,用于识别和检验自然存在着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非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满足真实验设计所要求的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的基本原则,又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和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所以非实验设计很难有效地推断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非实验设计可以使研究者对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并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这种假设,因此非实验设计也是真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也称前实验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