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评析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评析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定的兴起和发展趋势。
这一思潮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但在近年来在互联网和社
交媒体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一方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中国的崛起和国家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
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这种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在一些民众中间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民族主义思潮扬和扩大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使得
他们更加强烈地认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也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紧张有关。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崛起感到担忧,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了保护主义举措,甚至对中国进行贸易战,这引发了一些民众的愤怒和反思。
这些外部挑战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民族主义情绪过度激化,甚至具有排外性质,对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持有敌对和歧视态度。
这种情绪可能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
其次,一些民族主义情绪过于情绪化,追求强硬的外交姿态,可能忽略了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灵活性和需要。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的崛起、
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意识觉醒密切相关。
民族主义情绪虽然能够增强国家自豪感和凝聚力,但也需要避免过度激化和情绪化,注重文化自信和国际合作。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2016年5月第3期总第10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 H E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C O MM I T T E ES C H O O LO FT H EC C PM a y.2016N o .3S e r i a l .10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暍影响及对其价值引导李一鸣1,2(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57110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出总体趋势多样化、具体形态多变化、理论话语系统化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特点,并具有增进思想交流与争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推意识形态多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长期以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批判分析,牢牢把握理论话语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3-0015-04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一鸣(1981-),男,湖南会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6年,由宋强、张藏藏等几名年轻作者合撰的《中国可以说不》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累计发行300余万册;2007年以来在重庆风生水起又于2012年戛然而止的“唱红打黑”运动;2011年易中天、袁伟时与秋风(姚中秋)就儒家和宪政问题的争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或在当时短期内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者是至今仍然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而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正是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潜行的社会思想潮流,兴起和推动这些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换句话说,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事件,只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所浮现出来的一角,它们所根植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李保国;林伯海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12)4
【摘要】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国家主义、工具性和以传统为中心的特征,以及应激性、天下主义和民族复兴等性质;日益增多的国际政治摩擦及国人对“全球化”的质疑、信仰危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及政府重建合法性诉求、经济改革后民众心理变化等因素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兴起;情绪化、民主建设不足、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对立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内在张力是其面临的主要困境,相应存在着加强理性化与民主建设等出路;对其发展趋向有悲观、乐观、中性三种预判.此外,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和执政党建设、外交及和平崛起战略等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尚缺乏关注.
【总页数】7页(P95-100,108)
【作者】李保国;林伯海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5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2.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3.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4.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
5.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主义与民族独立的思潮 (3)

亚洲和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包括印度独立运动、中国辛亥革命、非洲的反殖民斗 争等。
20世纪中叶至今
去殖民化进程加速,许多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同时,一些国家内部也出现民族分离主 义运动,如苏联解体后的各共和国独立等。
当代民族独立斗争现状
仍有一些地区存在民族独立斗争,如西撒哈拉、北塞 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等地区争取独立的运动。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共同进步
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霸权 和文化歧视。
包容文化多样性
多元文化环境需要各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的文 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
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各民族应相互学习、借鉴,共 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族国家应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利用国际资源 和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国家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吸收 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民族复兴
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全球 化战略
民族国家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 切实可行的全球化战略,趋利避害,实现国 家利益最大化。
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民族独立之间的联 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在推动国家和民 族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增强了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成 果。
拓宽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课程不仅关注本国本民族的发展,还涉及国际关系和全球 治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员们拓宽国际视野和战略思 维,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读书报告——《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姓名:学号:学院:专业:联系方式:读书报告——《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马立诚)读书笔记马立诚老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
作者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归纳为八种,即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外,还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
通过对八种思潮的介绍和阐释,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探知中国的未来。
一、邓小平思想1989年,邓小平面对“新威权主义”时说“我就是这个主张”,简单总结:1.“经济市场化先于政治民主化,市场化的终点是民主化的起点”;2.“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在集权条件下才能完成”;3.当前政治领域的的改革是“实行集权制和政治垄断”;4.集权制具体是“一个伟大领袖以及配合默契的决策集团,强制性地推进经济现代化”;5.“强力推进市场化和私有财产制度”,“压制政治上的反对派以维护稳定”,待“中产阶级发展壮大”后,“自动让位于民主政治时代”。
邓小平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上大胆突破,政治上多方设限,不能开展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
1992年“南巡谈话”,突破禁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用市场经济制度再造了中国。
在“南方谈话”以后,竞争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在大陆崛起,认为其是对中国突破与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
一、老左派思想老左派思潮的基本要点是:“坚持斯大林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坚持毛泽东晚年左倾思想,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改革开放,批判市场经济,压制私营经济。
在国际上,则主张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
”最早的“两个凡是”,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抵制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批评、抵制对文化大革命的批评、打击包产到户、压制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指责经济特区、压制作家艺术家的自由探索、反对商品经济的提法、更反对市场经济的提法,主张什么事都要问一个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认为计划经济不容否定。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谈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07506001中国现当代文学夏永为学者薛衔天在《俄罗斯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一文中说:“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烈的、也最富于情感力量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个层面是客观的制度层面,即民族国家制度,这是民族主义的载体;第二个层面是主观的心理层面,即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政治认同及爱国情绪。
它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忠诚,促使民族成员不惜为民族国家的生存而献身。
民族主义虽然具有这样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却一直不能获得较高的评价。
我认为这个民族主义的社会本质是有关的。
从广义上来说,自从不同的人类集团开始产生,民族主义一直存在着。
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却是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而散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
现代的最初历史可以追溯到以荷兰为代表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以18、19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标志达到高潮。
在封建制度下,阶级对阶级的统治表现为较低社会等级的个人对于较高等级个人的人身依附,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附属品,国家和其它社会单位也是个人的私产,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的为民族某福利其实不是有没有责任心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权力的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仍旧存在着不平等,但是这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形式上承认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人不再他人的私有财产,在形式上,国家第一次成为全民共有的国家,而个人因此拥有了对国家行使其责任的权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并列,应该说是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可以说,现代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对外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形式,如果将形式上的民主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皮,那么相象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毛。
我想这和可能是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被正确评价和被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主义也常常被封建主义者实行对内镇压和帝国主义者实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借口。
探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

探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推荐文章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 热度:由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热度:试论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热度: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探索热度:大学生理性民族主义教育研究热度:众多学者所预言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时至今日依旧遥遥无期。
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闻迪)和《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两篇文章的发表曾引发中国青年学者对“蔚蓝色文明”的反思。
1993年8月的“银河号”事件尤使中国青年愤慨,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也将中国民族主义由幕后推向前台。
以此为标志,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逐渐形成一股巨大的潜流,产生着日益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0年9月7日中日“钓鱼岛渔船撞击事件”,再次刺激了国人紧绷的神经,同时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推到了学术研究的前沿。
然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犹如一面多棱镜,不同的群体基于不同侧面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认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巨大而虚空的符号”有之,是没落、腐朽的资产阶级的东西有之,是民族粘合剂的助推器有之。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究其为何,又将怎样?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审视历史,正视现实,着眼未来。
一、历史审视: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追根寻因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在当代再度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方霸权国家的威胁与压迫、封锁与遏制激活了中华民族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实践的急剧变化又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提供了孳生的土壤,对国家、民族历史道路及现实选择的困惑与重新思考又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萌发开辟了新路。
(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激活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记忆在数千年封建社会演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而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列。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建立和大工业的发展,西方列强纷纷东侵,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与反思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与反思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系统的思想体系,它可以与各种思潮相结合,因而对于民族国家具有建构和解构的双重作用。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缺乏对公民民族主义的重视,对于民族主义的消极一面,有必要重新审视公民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主义的价值。
标签:民族主义;文化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一、引言民族主义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正如安德森(2003:2)所说,当前许多过去被认为已经完全稳固的“老民族”如今却面临境内一些“次”民族主义(sub-nationalisms)的挑战,事实摆在眼前:长久以来被预言将要到来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根本还遥遥无期,民族属性(nation-ness)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
总的来说,从当前的世界局势中可以看出,各个国家面对的挑战之中民族主义问题无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
印尼的亚齐独立运动、中国的藏独问题以及正在发生的南奥塞梯问题等等都是民族主义造成的世界性问题。
民族主义远未达到其终结的时代,各种运动潮流和政治势力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挖掘也远未结束,民族主义研究仍应当成为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民族主义做一概述。
二、民族主义的定义与性质要初步了解民族主义,我们可以先大致看看民族主义的各种定义,关于民族主义的文献在历史上非常繁多,我们只能择出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考察。
关于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著作,首先不能不提到的就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写作的《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他认为民族是一种想像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像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安德森,2003:5)。
凯杜里则将民族主义定义为民族要求自治的学说,他认为(凯杜里,2002:1)民族主义是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它自称要为适当的人口单位作出独立地享有一个自己的政府的决定、为在国家中合法地行使权力、为国际社会中的权利组织等,提供一个标准,政府的唯一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可以这样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一个强光点,也是摄取并折射一个时代变迁的聚光镜。
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一个广泛、长久、重要的话题,现就学者研究涉及的基本领域和主张综述如下。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
从那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
”[1]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
但通过梳理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结合中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民族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再者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有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房宁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国内社会生活实践的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利益格局及寻求政治正当性的冲动。
[2]民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小东认为民族主义的兴起的原因是中国正在作为地区乃至世界性强国崛起,由于政治制度与西方主流国家不同,兼之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多,由此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挤压是一个长期的且不可回避的现实,并认为自豪感和受挤压感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要素[3]。
任炳强则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中国政府重建内部合法性的需要导致中国民族主义再度兴起。
[4]孙立平认为民族主义思潮在1990年代兴起的深层原因在于随着更深地进入国际社会,西方国家已经从遥远的模仿对象变成现实的竞争者,利益冲突频繁发生;与此同时,由屈辱的历史和长期贫困所窒息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复苏。
[5]李慕瑾在探讨2000年以来网络民族主义的问题时指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新篇章起源于中日历史遗留问题,它们以网络为平台,化言论为行动,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补充。
[6]通过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陈学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北京100084)摘要: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一个强光点。
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定义、起因、特点、发展阶段、历史作用及其与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复杂关联等方面,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综述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49(2006)01-0104-05收稿日期:2005-09-30作者简介:陈学明(1974 ̄),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SocialismVol.22,No.1January.2006总第22期第1期2006年1月第1期学者们的总结,我们可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作以下概括:综合国力的增长与西方国家的打压之间的矛盾,传统意识形态功能的弱化与政府合法性重建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国家战略利益调整的选择。
关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任炳强认为,“就是具有情绪化的倾向”和“其内容的空洞性”[7]。
萧功秦认为: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它是一种防卫性的或称这之为反应型的民族主义;其次,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非宗教的、世俗性的民族主义。
[8]房宁认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转换给了世人深刻印象:表达方式从虚无到自信的话语转换;理解向度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的变化。
[9]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特征作一个长镜头聚焦,我们会发现:从特征上分析,它与199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契合,具有鲜明的“应激性”;从主体上分析,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实现了良好互动;从运动平台来看,互联网上言论的活跃与实际运动实践遥相呼应;从性质上给予判断,总体上是理性与非理性杂糅。
关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许纪霖指出,自从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反西方主义有三波发展。
第一波是90年代初何新的种种反西方言论为代表。
第二波是一九九四年以来,以张颐武、陈晓明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甘阳、崔之元的制度创新说和盛洪的文明比较论为代表。
而《中国可以说不》可以说是反西方主义的第三波。
[10]当然这种认识只是针对1990年代上半叶的区分。
《国际先驱导报》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新篇章。
[11]纵观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如果我们以时间为纵轴、主体为横轴,可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全景进行新的勾勒。
从时间上考量,可大致作以下三个阶段的划分:1990年—1995年为民族主义的酝酿期、1995年—2001年为民族主义的第一个高潮、2002年———2005年则为其又一个高潮;而从民族主义的主体而言,又可分为精英民族主义、大众民族主义,因为网络这一特殊媒介在民族主义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又可增加网络民族主义这一特殊维度(当然精英和大众都参与其间)。
而从针对对象而言,90年代主要是表现在中美关系上,2000年后更多的表现在中日关系上。
有关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理论界的基本共识是它一方面促进了现代民主国家的产生,加速了人类文明变迁的历史进程,而与此同时,人类又在民族主义这样一面旗帜的引导下,成为人类灾难和不幸的重要源泉。
徐迅认为:“自从民族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的进步、繁荣、战争、大规模的暴行如种族屠杀,大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以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方式进行的。
”[12]程人乾认为“可以说民族主义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能充当构建民族国家,维护或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的保护神,又可能幻化为威胁和破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破门椎”[13]。
刘军宁分别对民族主义的长处和优势作了剖析,认为民族主义是强化民族自尊心、自强心和自信心的最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民族独立,唤起人们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保存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某种合法性基础。
同时也对民族主义的短处和隐忧作了阐释,并认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冲突与动荡的滥觞。
[14]王中江认为,民族主义在现代中国起的作用是负面多于正面。
民族主义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一是在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推动力和为国家提供凝聚力的同时往往又拒斥、压抑自由主义;二是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的同时又和排外主义相联系;三是它常常导致认同对象的错置:它用文化主义代替政治原则,使保卫国家落脚于保卫传统文化。
[15]而这些对民族主义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分析也是学者们看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基本态度,认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关键是取决于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果建构。
关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复杂关联:房宁认为,21世纪中国面临新挑战,面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大众心理基础存在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中而非自由主义中,因为自由主义理念从来就没有给中国带来过长久的福祉。
认为自由主义更多的是站在精英的立场,而民族主义却带有更多的草根性,两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于中国现存的各种问题,两者都想改变,“但关键是何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105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种立场,为什么目的,用什么方法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这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分歧的焦点”,对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能否握手言和,房宁认为在中国的语境下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
[16]许纪霖则认为民族主义可能与自由主义背向而行,“一旦民族主义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灵魂,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民族主义成为盲目排外、妄自尊大或自以为是的代名词,民族主义蜕变为粗鄙不堪的反西方主义。
”,甚至认为,一种民族主义如果长期缺少现代理性的实质性内容,而始终停留在非理性的情感层次,可能导致一种黩武的冲动。
[17]秦晖把民族主义严格地限定为两种认同。
一种是“文化认同”或“纯粹符号审美的认同”,这种认同只具情感价值,与政治制度无关。
另一种是“国家利益认同”,国家利益的评议主体必须是公民而不是少数掌权者。
秦晖强调,只有后一种认同才构成“合理民族主义”的核心。
即合理民族主义是以民主主义为前提的。
”[18]事实上,民族主义在1990年代中国的出现,就受到了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围攻,许多学者对中国的民族主义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态度。
刘建平认为,所谓民族自豪感、对国家的忠诚、全民族的团结与动员、文明优越意识等等一切令人羡慕的西方文化景观,都是以建立这种公民国家为政治基础的民族主义效应而不是民族主义本身,也就是说都是民族主义的结果而不是发生民族主义的原因;民族主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族国家公民政治的实践。
甚至提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的问题。
[19]任不寐认为“民族主义就是一种原始文化,民族主义就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原始情感,它在学术视野中是一种文学抒情,在政治生活中是一个谎言”,[20]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分歧可谓大矣。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并不根本冲突,对其进行了建设性的研究,比如王绍光认为,在民族主义与民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关系,相反,某些关键的民族主义要素是民主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21]而高全喜对民族主义问题的自由主义考察也是颇具深度的。
[22]关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全球化问题自1980年代开始成为学术界瞩目并研究的对象,其中涉及的重要内容便是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
国内学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倾向:第一种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响,以原现代化学派发展起来的观点,即认为全球化是一种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和观念西方化的过程,一方面民族主义将可能引起“文明冲突”,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又必须向西方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是在这一困境中进行艰难选择。
吴玉军、宁克平认为,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由于具有西方中心论倾向,在其全球化过程中引发了民族主义的反弹,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源于现代性的内在缺陷。
面对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和发展现实,后发国家的民族主义面对两难困境:一方面民族国家欲自强于世,必须全方位地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要保持民族的独立品格又需要对带有西方色彩的现代性进行吸收和借鉴。
[23]第二种是以原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为基础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置于边缘化位置的趋势,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就必须以自己的民族主义或类似的意识形态为武器,抵制西方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