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思潮分析:参考

合集下载

民族主义论文

民族主义论文

摘要: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

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形态;发展现状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

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

但到底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功能和发展趋势又怎样? 理论争议与分歧却日渐增多。

在我国,民族主义社会现实与学术探讨也相距甚远,直到20 世纪末,与民族情绪一再高涨相呼应,理论研究才渐次突破传统束缚,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必要的界定,总体水平还相对粗疏。

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在日益全球化与不断现代化背景中,从具体历史差异性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民族主义,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基本内涵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阐释民族主义。

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

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

”厄内斯特·盖尔纳则将民族主义视作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主张“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潮和政治力量,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初的民主革命。

以下是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历程:1. 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早期阶段。

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倡导自由、平等和人权。

民族主义思想在革命期间得到了推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社群的民族身份。

2. 民主革命浪潮(19世纪):19世纪是民族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欧洲各地的民主革命爆发,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属于一个特定民族并追求自决。

这场浪潮推动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并最终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独立,如希腊、意大利和德国。

3. 殖民地解放运动(20世纪):20世纪初,殖民地解放运动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兴起。

民族主义成为这些国家争取独立的主要理念。

以印度的独立运动和非洲国家的解放斗争为例,民族主义被广泛运用于反抗殖民统治,并最终导致了大批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成立。

4. 世界大战和冷战(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力量。

战争和冲突激发了人们民族认同的情感,促使他们团结起来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

许多国家在此期间实现了民族统一,同时出现了一些民族主义冲突和纠纷。

5. 当代民族主义(21世纪):在21世纪,民族主义仍然是世界各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抬头,导致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团体的崛起。

与此同时,跨国组织和全球化的发展也对民族主义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全球化与民族认同的争议。

总之,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思潮,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通过社会、政治和文化手段推动了国家建设、独立运动和全球格局的演变,同时也面临着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2016年5月第3期总第10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 H E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C O MM I T T E ES C H O O LO FT H EC C PM a y.2016N o .3S e r i a l .10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暍影响及对其价值引导李一鸣1,2(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57110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出总体趋势多样化、具体形态多变化、理论话语系统化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特点,并具有增进思想交流与争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推意识形态多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长期以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批判分析,牢牢把握理论话语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3-0015-04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一鸣(1981-),男,湖南会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6年,由宋强、张藏藏等几名年轻作者合撰的《中国可以说不》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累计发行300余万册;2007年以来在重庆风生水起又于2012年戛然而止的“唱红打黑”运动;2011年易中天、袁伟时与秋风(姚中秋)就儒家和宪政问题的争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或在当时短期内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者是至今仍然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而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正是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潜行的社会思想潮流,兴起和推动这些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换句话说,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事件,只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所浮现出来的一角,它们所根植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

民族主义者

民族主义者

民族主义者1. 引言民族主义是指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忠诚,并且认为自己民族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族主义的定义、特征、历史背景以及其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2. 民族主义的定义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思潮,基于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它强调民族的共同性,并将民族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

民族主义倡导国家的独立和自主,以及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利益。

民族主义者通常追求建立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国家,或者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争取更多的权力和自治。

3. 民族主义的特征民族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3.1 民族优先民族主义者认为自己民族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其他民族或群体的利益应该在自己民族的利益之后。

他们通常强调民族特权和民族认同,并试图将自己民族的文化、语言和传统保护和推广。

3.2 民族认同民族主义者强调民族认同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自己民族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并将这种认同作为团结的基础。

这种民族认同有时会导致排他性和歧视其他民族的行为。

3.3 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者通常追求建立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国家。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拥有独立的国家和政府,才能真正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利益。

这种追求国家独立的动机在历史上引发了许多民族运动和战争。

4. 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民族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随着国家的兴起和民主思潮的兴盛,民族主义也逐渐崛起。

许多民族主义思想家和领袖,如约翰·洛克和吉奥尔乔·马扎尼,在这个时期提出了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原则。

民族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浪潮的影响。

被压迫的民族开始觉醒,追求自由和自治,引发了众多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印度和中国的独立,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壮大。

5. 民族主义的影响民族主义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世纪初的欧洲

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世纪初的欧洲

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世纪初的欧洲在20世纪初的欧洲,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为了社会和政治领域的两股强大力量。

这两种思潮的兴起对欧洲的历史进程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那个时期,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背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欧洲的影响。

一、复仇主义的背景和表现形式复仇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它是对过去的屈辱和不公进行报复的一种思潮。

在欧洲列强之间的殖民扩张和领土争夺中,一些国家或群体认为自己遭受了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公对待,导致了他们产生了复仇心理。

一些著名事件如德意志帝国对法国的报复战略(1870-1871年),以及俄罗斯对奥斯曼帝国的复仇行动(1877-1878年),都是复仇主义的明显表现。

复仇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一些国家对领土争端耿耿于怀,试图通过武力手段夺回失去的领土。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将复仇主义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扩张自身的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独立和权力的平衡。

复仇主义还可以转化为对特定国家或民族的仇恨,导致了针对其他民族的种族主义和仇外心态的滋生。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对欧洲的影响与复仇主义不同,民族主义关注的是民族认同和集体利益。

在世纪初的欧洲,民族主义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动员和凝聚力量,对各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族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首先,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导致了人们对民族认同的重新关注。

工业革命使传统的职业和社会结构发生动荡,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其他民族的差异,并试图通过强调民族认同来凝聚自己的力量。

其次,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在欧洲市民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人民的民主诉求与民族认同相结合,一方面推动了民主改革,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对外界的敌意和排外情绪。

最后,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许多国家开始强调自己的独特文化遗产,并试图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来加强对民族认同的塑造和传播。

民族主义的兴起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主义视域中的左翼文学思潮探析

民族主义视域中的左翼文学思潮探析

民族主义视域中的左翼文学思潮探析
杨新刚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政治/阶级斗争的研究视角对于认识左翼文学思潮有很大的不适切性.从民族主义诉求的角度来观照左翼文学思潮,会发现左翼文学所蕴含的民族解放与再造的宏大主题.民族主义诉求与左翼文学思潮是以"共体"形式存在的,以往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从民族主义走进左翼文学思潮这条思维路径.
【总页数】4页(P144-147)
【作者】杨新刚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轨迹——评黎跃进《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 [J], 刘舸;余希
2.王鲁彦和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关系探析 [J], 周银银
3.王鲁彦和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关系探析 [J], 周银银;
4.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视域中民族主义的作用探析 [J], 周余祥;杨方林
5.从艺术的“追寻者”到革命的“宣扬者”——左翼文学思潮影响下的老舍戏剧创作 [J], 邓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民族主义

浅议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民族主义

浅议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五千年来所铸造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下成为文化民族主义兴起的内在动因。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西化思潮流派逐渐分化,转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标签:传统文化;文化民族主义;民族复兴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核纽带,五千年来历史文化传承,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内涵,还孕育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危机下浓烈的民族主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改变西化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现救亡图存中的作用,文化民族主义由此兴起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盛行,是传统文化自身对外来文化的自觉反抗,对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20世纪3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内涵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随着西学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多被认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渐而被排斥,新文化运动期间,“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潮流,西化思潮占据了社会思想发展的主导,传统文化遭受猛烈批判和打击。

然而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从中华文化谋求自身救亡成为另一种选择,“民主”“科学”“西化”等词语逐渐减少,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提倡日渐突显。

从文化发展派别来看,近代以来,文化派别众多,不仅存在着主张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保守派,还存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派,也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间派别。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反对日本侵略的需要,文化民族主义兴起并逐渐兴盛,即使全盘西化论者也有些向此转变。

文化民族主义大力提倡复兴中国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中国复兴。

其内涵主要体现如下两点。

(一)民族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民族主义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认为民族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批判全球化 强调公平,主张平均主义 提倡“人民主权” 2. 新左派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六、普世价值思潮
(一)普世价值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普世价值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普世价值的主要观点
在政治上,宣扬“民主普适论”、“人权高于主权论” 经济上宣扬自由、平等 文化上提倡“博爱”、“公平” 2.普世价值对当前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七、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一)民族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 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
理性民族主义 非理性的民族主义 2.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特点
历史性 区域性 群体性
功利性 变异性 症候性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类型
新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新儒学
新左派 普世价值 民族主义 后现代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2.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造成指导思想的混乱 经济上否定公有制 奋斗目标上抛弃共产主义,导致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1.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 否认或歪曲历史 宣扬“告别革命”,颂扬改良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分析和平外交政策的书是否代表官方立场,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先生在回答时只能说,这些书的问世至少说明中国还有言论出版自由。

1999年美国空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地下室事件更是引发了中国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高潮。

.现代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全球化的过程。

虽然中华文化也可参与到这个历史进程中,但作为一种前现代性的文化,它在全球化进程中必然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对待象西方文化这样的外来文化,如何理性地区分西方文明与西方霸权。

这些问题在一个理性主义者眼中是很简单的,但对一个现代化进程不断遭遇到挫折的小农国家的普通国民来说,却需要有非同寻常的鉴别力才能弄清楚。

就本质意义而言,这需要一个启蒙的过程。

从满清之季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到共和国草建后的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来看,国人还是习惯于以夜郎自大和闭关锁国抗拒全球化的方法来维持民族的自尊心。

理性精神的缺失表明启蒙事业远未完成。

21世纪初的中国,自由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在赛跑。

.民族主义不是一套完善的意识形态,作为思考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强调民族在解释历史发展和分析当代政治中的重要性,并宣称“民族特征”是人类划分的主导性因素,它在本质上要求每个民族组成一个主权国家。

人类历史上有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从其基本理念来划分,有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也可称为立宪民族主义),也有极权主义的民族主义(即极权民族主义);从民族主义对社会变革的主张来看,有温和主义的自由主义,也有极端主义的民族主义。

本文所要重点分析的是后者,即极端民族主义和它的恶性发展极权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乃源自对世界主义(世界大同主义)的厌恶。

“民族主义情绪在这里是指在政治上特别强调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不顾其他价值观念,如戒绝杀戮,遵守国际法以及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维持国际合作,以此寻求本民族的利益。

这种特别的民族主义同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关系就如同自私自利与个人主义的关系。

自私自利的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会顾及别人的利益,而个人主义的信念是,只有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别人自由地追求他们的利益才是合理的。

”良性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形式上有相象之处,它们都以爱国的名义影响民众,民众往往很难识别极端民族主义的真正政治面目。

.在中国,极端民族主义真正在全国发生影响,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始自世纪之交,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活跃起来的。

由于新的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征及其低廉快捷的性能,鼓励了民众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也为民众的社会参与提供了技术手段。

正是互联网使民众得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思想上的同道,极端民族主义的支持者们就是这样聚合起来的。

这些志同道合者散处各地,虽然理论修养参差不齐,政治经验各异,但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沟通联络、讨论时事、发起动议、进行游说。

“9*.1*8”爱*国*者同*盟网等5个网站即在北京市东城区成功地组织百万同胞签名参加抗议日本的活动,此项游行示威活动差一点就成行了。

.日本是在20世纪犯下严重战争罪行而又拒绝认错的唯一国家,至今其右翼政治势力仍然拒绝承认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不仅不为其当年的战争罪行忏悔,相反还通过教科书、历史展览等种种形式试图掩盖乃至歪曲国家犯罪的历史。

战后日本利用了被侵略国家的宽容,躲过了严厉的制裁,却保留了当年侵略者对被侵略国家的傲慢和掩藏在礼貌表面之下的蔑视。

尽管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杀害了数千万中国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本着以德报怨的精神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

可是,日本朝野似乎对此并不领情。

三、极端民族主义的民粹主义特点和暴力倾向.在现代社会里,政治家们哪怕是那些从骨子里鄙视大众的最极端的精英主义者,都喜欢强调“人民”、打着“人民”的旗臶行事,因为以“人民”的名义似乎就占据了道德优越感和政治制高点。

通过强调热爱国家(以及隐在这个抽象的概念之后的政治家)、热爱民族,政治家往往可以动员大批民众。

在各种高举“人民”旗号的意识形态当中,极端民族主义最常用的是民粹主义,而民粹主义又与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有着血缘关系,至少在俄国和中国是如此。

作为多数暴政的理论基础,民粹主义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理由;它排斥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蔑视程序正义原则,是一种对宪政秩序及其性质的根本误解。

在民粹主义者眼中,与其说人民是伟大的,还不如说人民被当作群氓来利用。

民粹主义和极权主义都主张,任何个人的存在都要服从集体或群体,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随时可以而且应该牺牲个体的利益。

民粹主义强调大众对社会政治事务的直接参与,鼓吹街头运动,却排斥程序民主和法治,因此它无法导致政治进步。

当民粹主义的群众运动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时,很可能引导社会走向动乱。

.在中国,民众用自发的游行示威来表达和直接参与对外关系的处理,表面上看是外交事务参与的大众化,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并不正常的局面。

因为,民众们在政治参与的基本层面——国内政治的参与方面——事实上被剥夺了宪法赋予的权利,公安部门原则上不会批准学生自发组织的任何形式的示威游行,只有举着民族主义旗号反对外国的示威游行才偶然有机会上街成行。

在涉外示威游行活动中,很可能有人会趁机渲泄情绪、做出过当行动,而这样的情绪渲泄本身可能包含着很复杂的动机,包括不满意缺乏基本政治权利等因素。

.在民主社会,只要法律许可而公民承诺并不危害社会或其它人的利益且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公民就能享受宪法赋予的自由和权利;而在中国,宪法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经批准就不能得到的,何况行政批准程序本身的目的就是阻止宪法的实施。

中国的民粹主义式极端民族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民族的名义,捍卫着这个剥夺自由的系统。

也正因为如此,极端民族主义的鼓动才被容许。

可是,由于被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影响的示威游行活动中,人们情绪的渲泄可能指向当局不愿意触及的话题,所以这类示威游行活动也经常被劝止。

.启蒙大师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

”这是唯一的一句在中国教科书中被反复强调的有关自由的经典语录,但恰恰是这段唯一被认可的经典,人们往往只理解了后半句。

中国所缺少的是孟德斯鸠前半句话所言,而民粹主义所煽动的一些极端行动则恰恰符合孟德斯鸠的后半句话。

.真正的政治现代化只有通过政治民主化才能实现,以反对外国为旗号的极端民族主义街头运动并不代表政治现代化的进步,相反,它很可能被极权主义所利用,当年纳粹党煽动的排犹运动就是如此。

在国内的BBS论坛上常常有这样的帖子,句首是“是中国人就看”、“是中国人就不要删除”。

西北大学学生的游行宣传单上也写着“是中国人就不要撕;如若撕之人人得而诛之”。

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现象:似乎只要举起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旗号,站在这个旗号之下的人就自动拥有了无限的权威,可以判别或剥夺中国公民的公民资格。

在中国最大的商业网站新浪网上,每逢重大事件,如伊拉克战争或讨论巴以冲突的合法性问题,这些话题本来关系到人权主权孰高孰低的政治哲学命题,但辩论的结果总是呈现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果,那些支持西方国家的网友被谩骂成“汉奸”、“卖国贼”。

.谁赋予极端民族主义的捍卫者们这种天然的权威和权利?他们有什么资格剥夺他人保留和发表其观点的权利?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人想举着各种旗号为自己封一个天然的无限权威,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无非在重复这种举动而已。

极端民族主义自以为把握了唯一的道义标准和利益尺度,因此觉得自己使用的话语工具和诉求是唯一正确而高尚的,动辄无视其它价值观念的存在,动辄以文革式的语言宣布“人人得而诛之”,视公民权利和人性的尊严为草芥。

.针对这种现象,着名政治学者托克维尔说过:“无限权威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

在我看来,不管任何人,都无力行使无限权威。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极端民族主义者忘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权威的形成都不是自封的,而是来自于基于成员个体同意的共同体的道义基础。

所谓的国家主权并不是政府意志的代名词,国家主权不过是人民主权在国际关系方面的延伸,最终服务于社会的个体。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没有任何一种价值观有权利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或迫使他人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民主制度本身之所以在绝大多数国家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它允许各种价值观自由地讨论,不会排斥异己。

.极端民族主义不仅仅直接抵制民主制度,而且也固执己见、排斥其他观点、拒绝各种观点之间自由充分的交流,从而就拒绝了以民主的方式与持其他观点的人平等共处,这也意味着拒绝了维护公民自由和人性尊严的制度安排。

如果极端民族主义沿着它的思路发展下去,它势必还要千方百计控制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压制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空间,一旦走到这一步,极端民族主义就变成极权主义了。

从希特勒到日本军国主义者,历史上持极端民族主义的权力发展到了极权主义不都是这样表现的?.极端民族主义还忘记了人类生活的本来意义,人类社会最终是靠爱来稳固的,而不是靠恨和敌意来维持的。

非此即彼、非敌即我的简单思维常常让我们忽视一些本原的东西。

在国际关系领域,极端民族主义这个自封的无限权威以牺牲洛克、杰斐逊、密尔们所珍视的自由和人性的尊严为代价,去追求一种虚幻的“帝国”的荣耀和自豪感。

人类历史上有过好几个极端民族主义的统治者,这些暴虐的领袖任意拿国家和社会这个有机体作活体实验,最后以统治者的败亡和国家民族的巨大苦难而告终。

.中国今天的极端民族主义还没有获得权力,它只是服务于现有的意识形态,同时在为自己寻找、扩大话语空间。

在它的眼中,全球化似乎就是西化,就是帝国主义化;而为了它要捍卫的“民族”和“国家”,宁可构建一个封闭而落后、了无生气的社会;它拒绝审慎渐进的改革开放,追求的是一个以对“国家”(事实上是对统治者)的忠诚为标准的封闭的等级秩序。

依照这幅图景,极端民族主义如果能主宰一切,它所成就的也不过是拿破仑式的帝王基业。

.在国际关系方面,极端民族主义者所主张的是不理性的冲突和对抗,而不是谈判、对话和合作;它甚至乐于看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激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因为这样或许正好证明它存在的“价值”。

极端民族主义者虽然不是一个阶层,但却可能因其观念主张而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希图通过争取话语权力而获得社会政治地位。

一旦他们成功了,理性的真正爱国的民族主义者将为自己曾经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宽容和同情而感到后悔.这种充斥着民粹主义暴力倾向的极端民族主义在青年人当中颇有市场,除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外,还因为它是一种廉价的精神麻醉剂,它可以让没有自由和基本人权的人们暂时忘却自己的卑微和痛苦,在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口号的过程中发掘体验到虚幻的“伟大”和“英勇”,尽管寻找这种体验其实常常就是向专制妥协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