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和林达
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

平凡的世界,一个路遥就够了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
但这一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文革。
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造反派“红四野”的头头。
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
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1949年生于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
到他八岁那年,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一贫如洗。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
母亲一早特地给他穿了新布鞋。
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
歇脚之后,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回。
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
他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
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他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
在一个敏感的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力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
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
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余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哪一个本地女子能供我上大学”1968年,延川县革委会成立,19岁的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要职。
但很快,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纸号令,他的人生再次被改写。
年底的12月12日,他带着一本红宝书、一把老镢头,一块新白羊肚毛巾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回到了家——郭家村刘家屹崂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村里书记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1969年冬,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延川县百货公司开展路线教育。
路遥平凡的世界阅读心得(10篇)

路遥平凡的世界阅读心得(10篇)路遥平凡的世界阅读心得(精选篇1)重读《平凡的世界》,还是像第一次读的时候一样,非常非常纠结”田晓霞之死“,心痛得受不了。
晓霞,是少平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人。
“在某个意义上,这个女孩子是他的思想导师和生活引路人。
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然而,这样一个如烟花般璀璨的女神却忽然如流星一般陨落了。
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为什么?为什么?带着不解与怨愤,又去读了《早晨从中午开始》,去网上查了路遥的资料,看了关于他的记录片,于是在心里给自己作了回答。
1.因为“沉重“在《人生》给他带来成就感之后,作者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
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
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可以看出作者渴望的现实和人生就是“沉重”!这两个字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让少平和晓霞幸福的结合。
晓霞和少平的爱是他沉重的人生中美如烟花般的幻想,而幻想始终只能是幻想,刹那辉煌和热闹过后,更会让人感到刻骨铭心的寒冷和孤寂。
当作者用他的笔写下了晓霞之死的时候,就是作者认为该梦醒的时候。
他弟弟曾经说,作者写完了晓霞的死之后,瘫软在地,眼神如同疯了一般,流着泪嘴里反复念着“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
作者认为沉重才能成为巨大无比的力量,而此次时刻恐怕没有比晓霞的死更为”沉重“的事情了!2.因为“现实”《平凡的世界》是真正“现实主义”的写法,作者“根本不可能脱离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
”我多么希望晓霞不死啊,和少平幸福的结合,晓霞当了记者之后会看到广阔的世界,那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新世界,我还曾设想过她甚至会带领少平从黄土高原走出来,也许会到“一片春天”的深圳去发展……但是作者所生活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就注定不可能有这样的结局。
因为在他的眼里一个煤炭工人和一个干部女儿幸福结合就是在撒谎,在“歪曲社会风貌”!他认为虚假的“现实主义”就是“荒诞派”的文学,是他坚决鄙视和批评的!作者曾经说过他的创作都是“从终点去寻找起点”,那就是说他一开始就已经设定了这对恋人的悲剧结局。
路遥21天创作人生每天窑洞里伏案工作18小时

在21个昼夜里,路遥的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每天窑洞里伏案工作18个小时,不分白天和夜晚地写作。
1981年春,北京传来了好消息,路遥在28岁时创作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无疑更增强了路遥创作的自信。
去北京参加颁奖会时,恰逢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维玲向他约稿。
路遥答应下来。
那时刻,路遥想起了一个题材,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他一直想写出来。
那是积淀在内心深处很久的那一段感情经历,由于这是自己压抑已久、刻骨铭心的情绪记忆,一旦打开,情感的波涛就会喷涌而出。
路遥意识到这个题材对自己极为重要,必须经过理性的过滤和思想的观照,才可能揭示广阔的意蕴和深邃的哲理,如果随随便便写出来,可能会把一个重要题材糟蹋了。
1981年夏天,路遥背上一个军用旅行包,回到陕北,回到黄土地,住在靠近延安的甘泉县招待所,开始了《人生》的写作。
当时,甘泉县招待所的客房,只有一排坐北朝南的两层窑洞建筑,一层是石窑,石窑上面是灰砖薄壳窑。
全招待所只有一层的石窑有一套两个窑洞组成的甲级房子,也就是现在说的套房,是专门用来招待上级领导和贵宾的。
路遥每次来甘泉,县上都安排他住在这套窑洞,食宿全免,还特别要求服务员做好服务,尤其是在路遥晚上创作需要加餐时。
原来的招待所服务员谈到路遥时,回忆说,路遥写东西可用心了,可苦了,彻夜不睡觉,前后房子里摆得满是书籍和资料,还有写下的稿子,房子搞得可乱了。
他很和气,却一再叮咛我们不要动这些东西,不然他就找不上要用的东西了。
可是,当县上的领导来看望路遥,见到房间里乱糟糟的,就训我们不尽责。
时间长了,我们感到委屈,路遥知道了就对我们说,你们不动这些东西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不怕,我向领导们解释,这不是你们的错。
在21个昼夜里,路遥的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每天窑洞里伏案工作18个小时,不分白天和夜晚地写作。
路遥感觉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以致他的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
有时候,思路不畅,他就短暂休息一下,深更半夜在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走。
延川县路遥故居介绍词

路遥故居讲解词
路遥,生于1949年,原名王卫国,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的王家堡村,家里兄弟九个,父亲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陕北农民,因为家庭贫困,路遥七岁时被过继给生活在延川县郭家沟村的大伯家,从此生活在这个小院落。
路遥的学生时代是在延川度过的,他的母校是延川县中学。
作为延川知青,和北京来的知青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娶知青林达为妻,与在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成为朋友。
路遥的文学才华在他青年时就展现出来,1972年与北京知青曹谷溪、史铁生等创办了文艺小报《山花》,《山花》被称为陕北文苑上一朵艺术奇葩,至今已培养了延川三代二十多位作家;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作家之路,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夜》描写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派系之间的斗争,小说《人生》被拍成电视剧,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更是被称作矛盾文学奖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延川培养了路遥,路遥荣耀了延川,正如他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人物地名都是取自延川,比如,《平凡的世界》中所描写的双水村原型就是他生活的郭家沟村,原西县就是延川县,黄原市指的就是延安市,《平凡的世界》开头中描写的学校饭堂就是延川县中学的饭堂。
正是对现实生活深刻的体会,才造就这位文学奇才。
1992年路遥因肝腹水病逝,埋葬在延安大学。
今天,我们来到路遥故居郭家沟村,一起来追忆这位文学奇才的童年生活。
走进窑洞(咨询小院住的时候一些情况)。
始于平凡 终于平凡——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爱情悲剧

第 33 卷 第 12 期2020 年 12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12Dec.2020始于平凡 终于平凡——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爱情悲剧杨泽松(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在他的一系列小说创作中始终不变悲剧这一主题。
在《平凡的世界》中,爱情是作者描写的重头戏,孙少平的爱情悲剧是作者最倾心描写的对象,他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和悲凉的美丽。
小说中孙少平真正动心的爱情主要有三段,分别是孙少平与郝红梅、田晓霞、惠英嫂之间的爱情悲剧。
对这几段爱情的深刻抒写基本代表了路遥情感追求和人生超越中不同阶段的探索。
基于此,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爱情悲剧展开论述。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爱情悲剧;情感体验;人生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12-0124-03Begins with Ordinary and Ends with Ordinary——On Sun Shaoping’s love tragedy in “The Ordinary World”YANG Ze-song(Guangdong Maomi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Maoming 525000, China)Abs t ract: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realis t writer Lu Yao has never changed the theme of tragedy in his series of novels. In “The Ordinary World”, love is the author’s highlight. Sun Shaoping’s love tragedy is the author’s mos t enamored object. His love s t ory is full of human tension and sad beauty. In the novel, Sun Shaoping’s true lov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agraphs, namely the love tragedy between Sun Shaoping and Hao Hongmei, Tian Xiaoxia and Hui Ying’s wife. The profound description of these few loves basically represents Lu Yao’s exploration of different s t ages in his emotional pursuit and life transcendence. Based on this, I discuss the love tragedy of Sun Shaoping in “Ordinary World”.Keywords: “Ordinary World”; Love Tragedy; Emotional Experience; Life0 引言《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是一部全景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十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
名著平凡的世界第二章读后感

名著平凡的世界第二章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很多,我们要做多一点事情,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作者为你们精心整理好的名著平凡的世界第二章读后感,期望能给你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名著平凡的世界第二章读后感篇1读完《平凡的世界》,第一个感受是,经历过怎样苦难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第二个感受就是苦难里蕴藏着人性美。
因此我觉得在整部作品中路遥表达的不是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每个人物散发出的人性光芒。
《平凡的世界》的目的就在于表现社会生活中一些最普通、最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这些人物及其生活由于其平凡和大众化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在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创造着历史,推动着时期的进步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视察,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最浑厚的友爱关怀,可以看到最和谐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本文就以孙少平为例,谈一谈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美。
路遥在自己的作品中挑选在苦难中展现人性的光辉,在生活的困窘和人性的纠葛中拷问着人性,展现他的人文情怀。
比如孙少平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成心没有吭声,顾养民瞪了他一眼,又喊了他的名字,他还是不吭声,这明显是孙少平成心报复富人家孩子的一种行动。
作者的这种描写无疑十分的真实、生活化,是人的真正本能,但是当孙少平的朋友打了顾养民的时候,他以为对方会一怒之下向老师告状,但是顾养民却没有这样做,在老师追问时也并未透漏分毫,这种大度的行动使得孙少平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动,开始拷问自己的人性。
正是在这种拷问和检讨中,孙少平完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成熟与转变,他性情中的私欲逐渐被淡化消减,仁慈的人性开始复苏。
在后来,红梅出于女孩子爱美的心理而产生了偷窃小事件之后,他也并未一味地挑选揭发批评,而是通过保护红梅女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角度教育她走向正途,认识到自己的毛病从而停息事态。
这种经历人性的拷问而不断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洗涤与新生的成长模式让孙少平获得了成熟,在苦难中,这种仁爱精神的光芒更加闪烁。
路遥令人心酸的三段恋情及离世始末

路遥令⼈⼼酸的三段恋情及离世始末路遥令⼈⼼酸的三段恋情及离世始末李奉先⽂四⼗余岁正是⼀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活的深刻的体验和苦苦的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笔⼒,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
——题记⼀、春蚕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长的农村作家。
路遥⼀九四九年⼗⼆⽉⼗⼆⽉三⽇⽣于陕西榆林清涧县⼀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因为家贫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
曾在延川县⽴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他饱尝了⼈世间的种种艰⾟,做过许多临时性的⼯作,并在农村⼀⼩学中教过⼀年书,还受⼈以⽩眼。
路遥直到⼆⼗四岁时始进⼊延安⼤学中⽂系学习,其间开始⾛⼊了⽂学创作之路创作。
⼤学毕业后,任《陕西⽂艺》(今为《延河》)编辑。
不久,因发表《惊⼼动魄的⼀幕》,获得第⼀届全国优秀中篇⼩说奖,⽽声名⼤振。
⼀九⼋⼆年发表的中篇⼩说《⼈⽣》描写⼀个农村知识青年的⼈⽣追求和曲折经历,更是引起巨⼤的反响。
该⼩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则轰动了全国。
路遥却并没有⽌步。
⼀九⼋⼋年完成的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活全貌。
该书共三册。
路遥在近⼗年间的⼴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的形象。
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常⽣活与巨⼤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起,深刻地展⽰了普通⼈在⼤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路遥因此荣获茅盾⽂学奖。
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民电台⼴播。
可惜,天不假年。
四年后,即⼀九九⼆年⼗⼀⽉⼗七⽇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医治⽆效在西安逝世,时年尚不⾜四⼗三岁。
路遥的⼀⽣,都在追求与成功中奋进,他的忧思与⽭盾,都同他的⼼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著”作家。
作为农民的⼉⼦,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化的影响,以农民⽣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
但他⼜是⼀名“⽂明”的作家,他⽴意⾼远,⼴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化。
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路遥ppt 人教课标版

路遥的情感世界
荞面圪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 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
这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最喜欢哼唱的一首陕 北民歌。在恋爱的日子里,他经常哼唱这首 情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他的爱情婚姻 梦幻彻底毁灭之后,每一次回到延川,他总
用这首古老的歌谣回味自己的爱情岁月。
唱着这样的情歌他爱上了第一个他喜 欢的女知青——林红。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 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 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 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 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 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 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 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 自己,观照社会。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 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 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 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 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 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 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 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 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 又情深意长。路遥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
父母亲没有犹豫,儿子坐进县城的教室里了。
儿子是背干粮上学的。
高小毕业,路遥在不到20%的录取率中考取了初中,这是 1963年。三年饥荒灾害拖留下来的长长阴影,仍笼罩着陕北 高原。能否再把他送进中学校门,能否再供这个已长成半大 小伙子、在生产队差不多已顶得上一个劳力的儿子继续读书, 是父母亲面临的又一次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去世前,妻子林达和他离婚,主要是因为路遥身上有3坏习惯?
路遥去世前,妻子林达为啥提出离婚?有人用16字的总结,非常在理
提示:路遥去世后,有人曾经对他和前妻林达的爱情,说过这样一句话:路途遥远,山高林密,到达不易,先离而逝。
很是耐人寻味……另外,也有人说,路遥去世前,妻子林达和他离婚,主要是因为他身上有3坏习惯……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今天,很多朋友除了关心他的作品,还在关注着他的前妻林达以及他的女儿路远(后改名路茗茗),都想知道她们和路遥的经历以及她们现在的生存状况。
现在,我们就将自己搜集和整理到的一些内容呈现给大家。
邢仪,画家,1969年延安插队。
1972年西安美术学院上学。
1975年回到延川文化馆做群众美术工作。
1978年《体育世界》杂志社美术编辑。
在陕北劳动工作前后十年走遍山山峁峁,画了大量的生活速写,用手中的画笔对插队生活作了真实描绘。
是路遥和林达的好友,也曾《当代》2015年第3期刊发过她的一篇文章《那个陕北青年——路遥》,为路遥的母亲画过像,
对当时的一些情形有过详细的记述。
“延川县大胆使用北京知青,林达被选到县委宣传部通讯组,我则到了县文化馆。
路遥在县委大院与林达相识,不久路遥又开始和林达谈恋爱了”,“印象中初恋时的路遥对林达的指示言听计从”。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路遥的家人对林达是非常满意的,林达第一次来到路遥家,邢仪是这么记述的:“路遥大(养父)沉默寡言,满脸慈爱,蹲在灶台后拉风箱。
路遥妈看着儿子和准儿媳,看着准儿媳的北京同学,喜不自禁。
她在灶台前和后窑掌不停地忙乎,然后从灶下给我们传递食物……那温馨的场景至今令我回味、令我感慨。
”林达的家人对于路遥的态度,邢仪也有涉及:作为侨委干部,林达的母亲比较开通,对于林达与路遥的恋爱,她无奈地说:“女儿爱上了,我有什么办法呢?”然后林达的妈妈要召见这位陕北女婿。
邢仪还说,1973年几经挫折后路遥考上了延大中文系,而林达没有参加考试,在路遥上学的几年里,她节省每月三十几元的工资资助路遥的学业。
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我们看到所有的相关文章里,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提到这样一个事实: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就连路遥在学校里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路遥准备的。
1978年1月25日,路遥与林达经过六年时间的恋爱,终于结婚了。
“他们的婚礼是县城文化圈的一件大事,轰动了上百人来送礼。
”邢仪说,“路遥穿着件略显宽大的蓝布制服,新理的头发,有些土气,但精神焕发。
可能是过于紧张,林达的脸色苍白,林达与路遥站在众人面前显得挺不自在,他们两人分别都向外拧着身子。
”
尽管“向外拧着身子”,但婚后的林达扮演的当然是一个贤妻的角色:1979年,与林达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茗茗后,路遥才思喷涌,1980年路遥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并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其后,路遥在创作《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时,长期离开西安到外地采风和创作,林达则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
摩擦与裂痕也是在这间产生的,黛影儿《路遥之死——不幸的婚姻是人生的毒药》将路遥在这期间的表现归结为以下3点:
1.路遥昼夜颠倒的作息方式,与正常家庭生活格格不入。
他的工作时间是下午到凌晨三四点,还经常为了写作深入偏远地区一呆就是大半年。
这就在时间、空间甚至生理上拉开了与妻子的距离。
这样的作息方式不仅让繁重的家务全部落入妻子肩头,也让自己长期吃不到一口热饭,饮食起居的异常为路遥之死埋下了祸根。
2. 路遥的工资收入不高,稿费也不高。
辛苦的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
而他却将每月的收入
全部购买了烟草,维持一家人的开支长期只能依赖妻子一人。
3. 路遥对农村的亲戚们“爱心泛滥”,让家庭承受了不少额外的负担,林达对此颇有怨言。
这3点应该都是成立的,第1点,路遥写作起来常常是“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时十几天甚至几个月都不出门,这在他本人的一些文章里也有体现。
客观地说,这不但影响到了家庭生活也拖垮了、累坏了自己的身体。
第2点也是对的,路遥抽烟档次很高,他自己和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在当时挣的稿费还不够他买烟。
第3点“爱心泛滥”这个说法也应该是成立的,但多少有些问题,因为本来就不富裕,又如何“爱心泛滥”?有这样一则被熟知的故事,我们不妨将他摘录过来: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将消息告诉在延安富县采访的弟弟王天乐时,电话两端的兄弟,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百感交集。
接着路遥说他钱不够,说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
要弟弟为他想法筹借一笔钱去北京用以领奖买书等事用,无奈之下王天乐去找时任延安地委副书记冯文德,听了天乐的话惊呆了冯文德,他说:我的天啊!一个获茅盾文学奖的人,居然没有路费?于是,他出门去找了五千块钱给王天乐。
离开西安去北京领奖那天,王天乐从延安赶到西安火车站将怀揣的5000元钱直接送到路遥手中,对路遥说:你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人民币怎么都好说,如果你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去那里是要外汇的,我可搞不到!而路遥当时沉默了片刻,只说了一句:X他X的文学!便头也不回的进了火车站。
路遥与林达离婚的事发生在这之后,王天乐曾回忆说,1992年初,我嫂子林达正式提出了和路遥协议离婚的,对此,我无话可说,我也十分理解林达,她不知提出过多少次要离婚了。
作为一个女人,当一名作家的夫人是十分不容易的。
天下女子就是找一个农民也不要找作家为丈夫。
当作家可能献出生命,但当作家的夫人同样要经受普通女人无法容忍的各种心灵灾难。
在这一点上我不恨林达,也不恨路遥。
王天乐把这件事看得很透,但难免不会有些伤感:他(路遥)把离婚一事的工作交给了我,实际上路遥只把这件事当了“工作”,不存在任何情感。
林达是开通的,她不要任何东西,准备一个人到北京成家立业。
因为她是北京知青,回故乡也一直是她的梦想。
就在准备很简单的了结这桩悲剧之时,路遥住进了医院。
我知道,他这次进去肯定是出不来了……这个时候林达实际上已离开西安,到北京组合新的家庭去了……
这就是说,路遥病重至逝世前,林达并没有在他的身边。
对此,有一些人感到不平,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能带有倾向性,林达当然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路遥病逝后,她携女儿在挽带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路遥:你若灵魂有知,请听一听我们的哀诉……”显然,她是有话要说,但已经是不知对谁去说或者是无从说起了,抑或是没有必要说了——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不是谁想说就能说得了的。
路遥去世的当年,即1992年,林达把自己和女儿路茗茗户口迁到北京,之后,人们就很少得到林达的消息了。
到是路茗茗偶然露面,2002年,她作为路遥的爱女,受邀到延安大学参加路遥雕像的揭幕仪式;2003年,她致函某出版社,称其全权处理路遥作品著作权事宜……现在,她是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总经理。
我们要说的是,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尽管它后来可能变得很公众,但在写作之初,基本上是没有人能够帮助到作者本人的。
就像路遥的创作在后来被变成了一种公众的阅读,但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本人一定是孤立无助的,甚至连最亲的亲人也都不会帮助到他什么。
今天,面对路遥的离去、面对路遥留下来的作品,人们真的无需指责和抱怨什么,包括林达当时的离开,因为写作包括让作品流传下来,应该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这正是写作残酷和孤独的一面——没有人理解你,也没有人帮到你,你就是你,你只有你自己,不可能带上别人,或者,带上别人也没什么用处,你就是一个殉道者。
这个时候,一起再来看那句“路途遥远,山高林密,到达不易,先离而逝”就很有意思了——路始终在那里,而装扮它的林并不一定始终都要伴随着它,因为路到过的地方的林并不是一定能达,而路所有的境界也不一定是林都具备的。
所以,到头来,路还是路,林还是林。
根本就没有必要指望路变成林或者林变成路,林站在哪里都是风景,但路只能孤独地通往远方才能成为路,才能成就自己和那些走路的人。
所以,路只能感谢林曾经的伴陪,而林也只能在曾经的伴陪里更美。
这就是生活,很现实,对于路遥和林达而言,似乎无关写作,但一切却分明是被写作点亮的。
“来你也哭哭来平凡世界,去你也哭哭去辉煌人生。
”文末,忽然想到当年路遥去世时,在悼念他的文章里曾经有过这么一副对联,而关于路遥的一切也仿佛在这里应该打住了。
朋友们如果还想了解路遥和前妻林达以及女儿路远的事情,那就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相关文字“路遥林达路茗茗(或路远)”,然后就会看一系列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