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抗冻试验报告(慢冻法)
混凝土抗冻原始记录

冻融试件
质量损失率
强度损失率(%)
△fc=(fco-fcn)/ fco
抗压强度
抗压强度
冻融前质量
冻融后质量
冻融后抗压强度
单个试件质量损失率(%)
△Wni=( Woi-Wni)/ Woi
平均值
△W(%)
破坏荷载(kN)
单块值(MPa)
代表值(MPa)
破坏荷载(kN)
单块值(MPa)
代表值fco(MPa)
单块值
Woi(g)
单块值
Wni(g)
破坏荷载(kN)
单块值(MPa)
代表值
fcn(MPa)
外观情况
序号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检测环境
环境温度 (℃)
养护温度
(℃)
冻结温度(℃)
融化温度 (℃)
检测设备
检测依据
备 注
审核: 检测: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盐城鼎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原始记录(慢冻法)
任务单编号/样品编号:样品状态:规格型号:记录编号:
设计
抗冻
标号
设计
强度
等级
鉴28天强度试件
冻融试件
对比试件
破坏荷载(kN)
抗压强度(MLeabharlann a)试件编号冻融前质量
冻融后质量
冻融后抗压强度
单块值
代表值
单块质量
G0(g)
平均值(g)
单块质量Gn(g)
混凝土的抗冻性试验

文献[2]采用快速冻融方法,对普通混凝土、引 气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 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随冻融循环次数的 增加,三种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均呈下降趋势,其
中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下降幅度最大,而抗压强
度下降趋势较缓,如以目前抗冻标准中动弹模下 降40%作为一个临界值,普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只剩51.6%,抗折强度剩30.9%,抗压强度还有 84.8%;(2)失重率这一指标对普通混凝土不一定 合适,而对引起混凝土抗冻性的安全评估有一定 意义;(3)混凝土冻融破坏过程中微观现象与宏观 测试结果是互为印证的,由于混凝土微裂缝的增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因素
含气量是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因素。50年代 引气剂的应用,使混凝土抵抗冻融能力大大提高, 成为20世纪里混凝土技术取得进展的三个里程碑 之一。掺加引气剂主要是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引 进大量分布均匀的、微小且不连通的气泡,虽增 加了总孔隙率,但微细气泡隔断了渗水的毛细管 通道,对混凝土的抗渗有明显的改善;同时,这些 气泡在硬化后的混凝土中可以缓解冻融过程中产 生的冰胀压力和毛细孔水的渗透压力,从而提高 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气泡间距因 数越小,混凝土的抗冻性越高。国内外规范相关 混凝土抗冻性方面,均提出了对混凝土含气量的 要求。
根据我国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调查资料,在 32座大型混凝土坝工程、40余座中小型工 程中,22%的大坝和21%的中小型水工建 筑物存在冻融破坏问题,大坝混凝土的冻 融破坏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尤其在东北严寒地区,兴建的水工混凝土 建筑物,几乎100%的工程局部或大面积地 遭受不同程度的冻融破坏。除三北地区普 遍发现混凝土的冻融破坏现象外,地处较 为温和的华东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物也发现 有冻融现象。
混凝土的抗冻性试验方法

混凝土的抗冻性试验方法混凝土的抗冻性是评定混凝土耐久性的总指标,而不能理解为只是单纯抵抗冻融的性质。
不仅严寒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物有抗冻性要求,温热地区的混凝土工程由于遭受干、湿、冷、热的交替破坏作用,经历时间长后会发生表层剥落、结构疏松等现象,因此也同样有抗冻性要求。
试验方法目前,进行混凝土的抗冻性试验分为“慢冻法”和“快冻法”两种,均以试件所能承受的冻融交替次数表示。
l)慢冻法。
“慢冻法”是将按标准方法制作的试件经过规定时间的标准养护后进行冻融试验,当达到最大循环次数时,试件强度的下降率不能超过9:04,质量损失率不超过5%(与未经冻融试验的相应检查试件相比)。
经浸水饱和的试件,在- 20~-10℃下冻4h,然后在15~20℃的温水中融4h,称为一个循环。
如最大冻融循a次数为100次,其抗冻标号为FlOO。
标准的抗冻标号是采用28d龄期的试件进行试验,经试验论证后,也可采用60d或90d龄期的试件进行试验。
抗冻等级分为F25、F50、F100、F150、F200、F250、F300七级。
2)快冻法。
“快冻法”是一种新的试验方法,每一冻融循环缩短为2~4h,并且需要一套不移动试件就能使冻黜介质循环流动的设备。
试件尺寸为lOOmm×lOOmm×40Omm,在冻结和融化终了时,试件中心温度控制在-17℃±20C和8℃±20C范围内。
实验结果采用转动性模量百分率P。
和试件质量丧失率W。
举行评定。
试件自振频率可采用共振仪或敲击法转动性模量测定仪测定。
P。
=60%或W。
=5%时的冻融循环次数为该试件的快速抗冻标号。
在前面谈到,当混凝土受冻时,其中空隙水结冰,体积膨胀达9%。
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多,混凝土的膨胀率越来越大。
一般认为,当膨胀率达到0.1%时,即说明混凝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达到o.1%膨胀率时的冻融次数越多,说明抗冻性越好。
因此,也可以用混凝土膨胀率达到o.1%时的冻融循环次数作为评定混凝土抗冻性的指标。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报告模板

(3) 慢冻法达规定冻融循环试验次数时的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最大冻融循环试验次数N (次) 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质量损失率Δω n (%) 冻融循环试验后抗压强度损失率Δfc (%)
确定抗冻等级 (4) 快冻法达规定冻融循环试验次数时的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N 次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质量损失率ΔWn (%) N 次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相对动弹性模量P (%)
混凝土耐久性系数K 确定抗冻等级
试验结论:
标准 规定值
标准 规定值
试验 结果
试验 结果
试验
复核
批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位(章)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报告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 代表数量
设计强度等级 理论配合比
工地拌和方法 制件时坍落度(mm)
制件日期 龄期(d) 每次冻结时间
材料名称 水泥
掺和料1 掺和料2 细骨料 粗骨料 外加剂1 外加剂2
水
试件 编号
试验 日期
试件 编号
试验 日期
检测评定依据:
报告编号
委托编号
记录编号
报告日期
(1) 技术条件
设计抗冻等级
施工配合比
工地捣实方法
制件时扩展度(mm) 试件尺寸(mm) 冻结温度范围(℃)
融化温度范围(℃)
(2) 混凝土使用材料情况
材料产地
品种规格
报告编号
理论配合比报告编号
制件捣实方法 制件维勃稠度(s)
养护方法 每次冻结降温历时
每次融化时间
施工拌和用料量(kg/m3)
混凝土冻融试验作业

抗冻性能试验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1.1慢冻法适用于检验以混凝土试件在气冻水融条件下,以经受的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的混凝凝土的抗冻性能。
1.2快冻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试件在水冻水融条件下,以经受的快速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的混凝凝土抗冻性能。
2检测依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2—2009)3试验方法3。
1慢冻法3.1.1慢冻法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应采用100mm×100mm×100mm立方体试件。
3。
1。
3慢冻法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所用设备应符合下列定。
冻融试验箱应能使试件静止不动,并应通过气冻水融进行冻融循环。
在满载运转的条件下,冷冻期间冻融试验箱内空气温度保持在-20℃~—18℃的范围以内。
融化期间冻融试验箱内浸泡混凝土试件的水温保持在的范围18℃~20℃以内。
满载时冻融试验箱内各点温度极差不应超过2℃。
试件架应采用不锈钢或者其他耐腐蚀的材料制作,其尺寸应与冻融试验箱和所装试件相适应。
称量设备的最大量程应为20公斤,感量不应超过5克.压力试验机精度至少为±1%,其量程应能使试件的预期破坏荷载值不小于全量程的20%也不大于全量程的80%。
试验机上下压板及试件之间可各垫以钢垫板,两承压面均应机械加工与试件接触的压板或垫板的尺寸应大于试件承压面,其不平度应为每100毫米不超过0.02毫米。
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范围不应小于(—20℃~20℃),测量精度应为±0。
5℃。
3。
1。
4慢冻法试验步骤1。
在标准养护室内或同条件养护的冻融试验的试件应在养护龄期为24d时提前将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随后应将试件放在(20±2)℃水中浸泡,浸泡时水面应高出试件顶面(20~30)mm,在水中浸泡时间应为4d,试件应在28d龄期时开始进行冻融试验。
始终在水中养护的冻融试验的试件,当试件养护龄期达到28d时,可直接进行后续试验,对此种情况,应在试验报告中予以说明.2.当试件养护龄期达到28d时应及时取出冻融试验的试件,用湿布擦除表面水分后应对外观尺寸进形测量,试件的外观尺寸应满足本指导书第3.1.1节的要求,应分别编号、称重,然后按编置入试件架内,且试件架与试件的接触面积不宜超过试件底面的1/5。
混凝土抗冻实验报告

混凝土抗冻实验报告标题:混凝土抗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土抗冻实验,研究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了解各因素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为混凝土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中易受到冻融循环的影响,从而导致其物理性能下降,进而引发混凝土结构的破坏。
因此,研究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十分重要。
本实验采用冻融试验的方法,通过观察混凝土试样在冻融循环中的变化,来评估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混凝土试样:按照设计配制好的混凝土配合比,制备混凝土试样。
2. 制备试样:将混凝土倒入模具中,均匀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无气孔。
3. 养护试样:将模具中的混凝土试样进行养护,以确保其获得足够的强度。
4. 进行冻融试验:将养护好的混凝土试样放入低温环境中,进行冻融循环试验。
每个循环包括一次冻结和一次解冻,循环次数根据需要进行多次。
5. 观察结果:每次循环后,观察混凝土试样的物理性质变化,如表面开裂情况、质量损失、强度下降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多次冻融循环试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表面开裂:混凝土试样在冻融循环中容易出现表面开裂的现象。
开裂程度与混凝土配合比以及试样的尺寸有关。
配合比较低和试样尺寸较大的试样开裂程度较为严重。
2. 质量损失:混凝土试样在冻融循环中存在质量损失。
质量损失主要体现在试样表面的剥落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冻融循环导致混凝土内部的膨胀和收缩。
3. 强度下降: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混凝土试样的抗压强度明显下降。
这是由于冻融循环导致试样内部的微裂纹和孔隙增加,破坏了混凝土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其抗压强度。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配合比和试样尺寸密切相关。
合理的配合比和适当的试样尺寸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2. 冻融循环导致混凝土表面的开裂和质量损失,对混凝土的物理性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在混凝土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到冻融循环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记录(一)

材料产地
品种规格
报告编号
施工拌和用料量(kg/m3)
(3) 慢冻法达规定冻融循环试验次数时的检测
冻融循环试验次数N (次)
检测项目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冻融循环试验前试件质量 G 0 (g) 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质量 G n (g)
N 次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质量损失率Δω n (%) Δω n =[(G 0-G n)/G 0]×100
试件承压面积A (mm2) 对比试件破坏荷载P 0(kN)
对比试件抗压强度f c0(MPa) f c0=P 0/A
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破坏荷载P n(kN) 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抗压强度f cn(MPa) f cn=P n/A
N 次冻融循环试 =[(f c0-f cn)/f c0]×100
每次冻结时间
材料名称 水泥
掺和料1 掺和料2 细骨料 粗骨料 外加剂1 外加剂2 拌和水
设计抗冻等级
理论配合比报告编号
施工配合比
工地捣实方法
制件捣实方法
制件时扩展度(mm)
制件维勃稠度(s)
试件尺寸(mm)
养护方法
冻结温度范围(℃
每次冻结降温历时
融化温度范围(℃)
每次融化时间
(2) 混凝土使用材料情况
N 次冻融循环试验后试件相对动弹性模量P (%) P =(f n2/f 02)×100
混凝土耐久性系数K =P ×N /300 确定抗冻等级
附注:
冻融循环试验次数N (次)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确定抗冻等级
(4) 快冻法达规定冻融循环试验次数时的检测
慢冻法

1.本方法适用于检验以混凝土试件所能经受的冻融5循环次数为指标的抗冻标号。
表1 慢冻法所用时间尺寸选用表2.慢冻法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应采用立方体试件,试件的尺寸应根据混凝土中骨料的最大粒径按表1每次试验所需的试件组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每组试件应为三块。
表2 慢冻法试验所需的时间组数3.慢冻法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所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3.1.冷冻箱(室):装有试件后能使箱(室)内温度保持在-15~-20度的范围以内。
3.2.融解水槽:装有试件后能使水温保持在15-20度的范围以内。
3.3.框篮:用钢筋焊成,其尺寸应与所装的试件相适应。
3.4.案秤:称量10公斤,感量为5克。
3.5.压力试验机:精度至少为±2%,其量程应能使试件的预期破坏荷载值不小于全量程的20%,也不大于全量程的80%。
试验机上、下压板及试件之间可各垫以钢垫板,钢垫板两承压面均应机械加工。
与试件接触的压板或垫板的尺寸应大于试件承压面,其不平度应为每100毫米不超过0.02毫米。
4.慢冻法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4.1如无特殊要求,试件应在28天龄期时进行冻融试验,试验前四天应把冻融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进行外观检查,随后放在15-20度水中浸泡,浸泡时水面至少应高出试件顶面20毫米,冻融试件浸泡四天后进行冻融试验。
对比试件则应保留在标准养护室内,直到完成冻融循环后,与抗冻试件同时试压。
4.2浸泡完毕后,取出试件,用湿布擦除表面水分、称重。
按编号置入框篮后即可放入冷冻箱(室)内,框篮应架空。
试件与框篮接触处应垫以垫条,并保证至少留有20毫米的空隙。
框篮中各试件之间至少保持50毫米空隙。
4.3抗冻试验冻结时温度应保持在-15~-20度。
试件在箱内温度到达-20度时放入,装完试件如温度-15度所需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冷冻箱(室)内温度均以其中心处温度为准。
4.4每次循环中试件的冻结时间应按其尺寸而定,对100×100×100毫米及150×150×150毫米试件的冻结时间不应小于4小时,对200×200×200毫米试件不应小于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