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北冥有鱼教案
【教学方案】北冥有鱼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北冥有鱼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北冥有鱼》。
(2)理解《北冥有鱼》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宏伟景象的描绘和表达。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北冥有鱼》的意义。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北冥有鱼》的诗意理解和翻译。
2.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的把握。
2. 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北冥有鱼》的文本。
2. 相关注释和翻译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庄子》及其文学价值。
(2)引发学生对《北冥有鱼》的兴趣,提示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调。
(2)学生通过注释和翻译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解答。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
(2)解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加深对《庄子》的理解。
8. 板书设计北冥有鱼——庄子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冥有鱼》的诗意和表达。
通过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北冥有鱼》的意义。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简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三十三篇”之一。
其中,有两则寓言最为人熟知,分别是《逍遥游》和《北冥有鱼》。
在校内教学中,学生了解《庄子》寓言的内涵与意义,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道德观念。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从《庄子》《北冥有鱼》的寓言中,领悟到水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高洁的思想内涵,懂得自我反省,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
3、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故事来加深对父母和师长的感恩和遵从之情,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准和人生素养。
二、教学活动:1、导入环节:通过卡片认知游戏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水生动物教师先将卡片图案展示于黑板上,学生可以通过图片中的水生动物的颜色、体形及其一些特征,来判断图案名称。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启发式讲解:各种水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2、分析故事情节:课堂上,老师介绍《北冥有鱼》寓言的情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做出主题词:大海,北冥,鲸鱼,小鱼,上天问道,士君子3、生动讲解辞章:老师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辞章,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结构,把握故事蕴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在道家哲学思想中,鲲是一只巨大的鲸鱼,它与其他海洋生物比较,体型极为庞大,历经千年而不死。
同时,鲲寓意生命力、正气、永恒之物。
4、师生共读原文:通过学生之间的轮流朗读,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加强一些语感、语重心长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个人感受表达:学生了解完整寓言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问或,请他们谈论一下,对“鲤鱼跳龙门”中的谦虚、努力、追求等高洁品质怎样看待,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
《北冥有鱼》教案

《北冥有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北冥有鱼》。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北冥”、“逍遥游”等。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鱼儿的自由游动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引导学生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北冥有鱼》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北冥有鱼”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庄子和其代表作《庄子》。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自己的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准确性。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庄子的其他作品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段落。
2. 相关背景资料:庄子的生平介绍,逍遥游的整体概述。
3. 图片素材:北冥的想象图,鱼的图片,以鱼为主题的自由意象图。
4. 多媒体工具:播放器,投影仪,白板。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基本哲学概念、寓言寓意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变化无常”和“顺应自然”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当学生们尝试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时,他们往往能够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的。不过,我也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
此外,课后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批改,发现他们在理解庄子思想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这提醒我,在课堂上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进行反复的强调和解释。同时,我也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入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寓言故事,以此来检验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思想与现实的联系: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举例解释:
-对于“无为”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如在学习上不强求分数,而是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体会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解读“道”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如自然界的规律、人际交往的原则,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庄子笔下的“北冥有鱼”所蕴含的基本概念。这里的“鱼”和“鸟”是庄子用来比喻事物变化和顺应自然的象征。这些概念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古代道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案

1.教学重点
(1)理解《北冥有鱼》的寓言内涵,把握庄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由、无为等核心概念。
举例:课文中的鲲鹏形象,象征着超越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如“冥、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举例:理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抟”字意义,学会运用此类句式进行描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笔下的鲲鹏形象以及它所象征的自由与无为。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庄子的智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庄子二则:北冥有鱼》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传达,我意识到学生在理解自由、无为等概念时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抽象的哲学观念。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可以通过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僻字词和句式,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在讲解庄哲学思想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降低理解难度。
3.对于古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古文之美,提高鉴赏能力。同时,注重课后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庄子哲学思想的把握:庄子哲学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自由、无为等思想。
举例:学生对“无为”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惑。
(3)古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古文鉴赏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北冥有鱼》教案

《北冥有鱼》教案《北冥有鱼》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冥有鱼》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冥有鱼》教案1第一课时一、导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三、了解作者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
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初中北冥有鱼教学设计(精选6篇)

初中北冥有鱼教学设计初中北冥有鱼教学设计(精选6篇)初中北冥有鱼教学设计篇1(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同时,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教材分析《北冥有鱼》是今年新增加的文言中考必考篇目,以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没学习过。
本文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大鲲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可庄子生活在离我们遥远的战国时代,况且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寓意深远,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六)教学策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即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自主阅读教学。
所谓自主阅读教学,并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2、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3、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二)新课导入本文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庄子刻画这一形象有什么目的呢?(三)师生互动教学反思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寓意深远,具体体现在《北冥有鱼》一课中也是如此。
《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是今年新增加的中考必考篇目,课文虽不长,却比较隐晦难懂。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庄子为什么选择大鱼化鹏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无为而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的故事内容,掌握庄子寓言的基本特点,如象征、寓意等。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如逍遥游、无为而治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
4.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庄子思想进行合理评价,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以北冥有鱼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为载体,通过讲述大鱼化鹏的传说,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解读文本,领略庄子的哲学智慧,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
2.角色扮演: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大鱼、鹏、庄子等,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给予评价,教师对讨论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
(四)总结归纳
1.梳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庄子寓言的特点,以及逍遥游、无为而治等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一则》教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难点: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学习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的世界。
二、资料链接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纠正字音
冥míng 鲲kūn 徙xǐ谐xié抟tuán
2、倾听朗读,把握节奏
四、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初步疏通文意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几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几万里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因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2、当堂练学
1、通假字:
(1)冥:同“溟”,海。
(2)垂:通“陲”,边际。
(3)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2、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移/是:这,指示代词
(3)《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动词
(4)水击三千里:拍打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 旋风
(6)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 气息,这里指风
(7)其正色邪?:真正的颜色
(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
(9)亦若是则已矣:罢了
3.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原意为方位名词,在文中意思为向上。
(2)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原意为奇怪,在文中意思为怪异的事物。
4、关键句子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振翅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绕而上,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赏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运用反复修辞,突出强调鲲、鹏的体型巨大超乎想象,为下文发挥奇丽想象作铺垫。
(2)“其翼若垂天之云”
运用比喻修辞,发挥奇丽想象,生动描绘鹏鸟翅膀宏大的规模,表达作者对鹏的神往惊叹。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发挥奇丽想象,生动描绘鹏鸟迁徙往南海时的恢弘态势,表达作者对鹏的神往惊叹之情。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文中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你从文章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用用了怎样的手法?
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从鲲之大、背之大、翼之大以及活动范围之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壮观。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解析】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
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答案】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它们运动必须依靠气息,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凭借”“依靠”,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大鹏”“野马”“尘埃”,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感悟主旨
庄子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六、知识拓展
拓展:“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岳飞,字鹏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
成语: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电影:大鱼海棠
游戏:庄周的鲲
七、课后习题
第三题
1.徙:迁移。
2.北冥:北面的大海。
3.海运:海水流动运转。
4.志怪:记载怪异之事。
5.野马:像奔马一样流动的雾气。
6.怒而飞:奋起而飞。
7.六月息:六月间的大风。
8.垂天之云:天边的云彩。
9.无所至极:所看不到的尽头。
10.抟扶摇而上:盘旋在暴风上面。
第四题
1.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不译)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不译)
2.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3.志怪者也(代词,表示前文陈述的事,“那些事”的意思。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助词,表停顿)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