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重点

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重点

2013年教师编制考试重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育理论——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理论——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一、绪论选择(5.33%)二、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教育的基本规律选择、辨析、简答(14.93%)三、教育目的及制度选择、辨析、简答(14.40%)四、教师与学生、班主任选择、辨析、简答(11.20%)五、课程及教学选择、辨析、简答、论述(22%)六、德育理论与实践选择、简答、论述(7.07%)注:百分比为占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75分)比重,文中加粗部分为考过知识点,成考考试知识点会重复考查。

一、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教失等);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三中心”论)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作用)、赫尔巴特、杜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最主要的观点。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实验教育学(反对思辨,主张定量,实证研究,提倡“科学化”):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97年),实验心理学诞生发展。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制度教育学:瓦斯凯《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洛布罗《制度教育学》(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平行影响”教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6)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迪厄等。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四条规律概括为“舰长传教”,这样方便大家记忆。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常以客观题与案例分析题中其中一小问的答题点作为考查形式。

因此需要大家从整体上把握各点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高效率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①只强调间接经验:赫尔巴特。

②只强调直接经验:杜威。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因而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不可或缺条件。

3.反对单纯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观点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②只重知识—实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识做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3.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考点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考点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考点【核心考点】教学核心考点1教学的概念【常考题型】判断、名词解释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核心考点2教学工作的意义【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填空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核心考点3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考题型】简答、单选、多选(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核心考点4教学过程的内涵【常考题型】单选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核心考点5教学过程的本质【常考题型】单选、多选(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核心考点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常考题型】单选、简答、论述、案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书本主义、经验主义(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它们是制定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根据搜索结果,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通过书本、课堂等途径获得的间接经验与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间接经验学习,但直接经验也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发展智力,两者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而发展智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相互配合。

-教师负责引导和组织教学,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些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1.与政治经济制度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3.与科学技术4.与文化(学校文化)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XX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

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

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会 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到2020年间, 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的 准备。
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题目是这样的:甲午 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定了什么条约?割让 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一、教学的作用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 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 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他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第斯多惠:“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
2、要求
(1)、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教学过程中教与 学的辨证统一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1、含义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作为两种课程内容和认识的两 个来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 方面,教学都是不完整的。
(三)、教学任务
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 质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师 2、学生
3、教学影响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所提出的认识任务或其 他任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学生到校外的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街道社区 去实际办案,模拟训练,然后回来就某些问题与老师 讨论,或老师就某些问题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学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2、教育万能论 英国的洛克的白板说。“我敢说我们日常
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 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 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 的形成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 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着心理活 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 意向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教育学
一、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英国的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 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 决定一样。”
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
较大影响。
教育学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 影响的外部世界。
(1)环境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环境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思考:如何辨证地理解“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
教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间接经验指的是他人的认识成果,直接经验是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亲自获得的。

学生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书本知识就是间接经验,而非学生亲身获得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有的感性认识。

例如,学习惯性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大家回想自己在车上急刹车和踩油门时自己身体运动的方向来理解力的作用方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例如,一般我们认为智商高的人学习知识是比较快的;记忆力水平高的人记东西是比较快的。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的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像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高尚的情感,对于读书才有了巨大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有机结合。

要避免只传授知识和只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

例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就体现了这一规律,还有我们说的教书育人也体现了这一规律;还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