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逢入京使 教案2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岑参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名句。
教学内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从边塞诗人入手)二、诵读新句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倾听。
2.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读3.指名领读。
4、齐读,根据节奏。
三、讲析1、解题: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
岑参(cén ),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是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岑参赴安息,充任节度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而这首诗便是在西行途中所作。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3、解读诗句:看课文注释,解决难词,疏通文意。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入京使 岑参教案

逢入京使岑参教案教案标题:逢入京使岑参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了解《逢入京使》的背景和作者岑参的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学习诗歌的鉴赏和欣赏。
教学准备:1. 课文《逢入京使》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材料,包括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包括对《逢入京使》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唐代古文的鉴赏方法。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向学生介绍《逢入京使》的背景,包括岑参的生平和他的创作背景。
Step 3:诗歌分析(15分钟)分析《逢入京使》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押韵、对仗、比喻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欣赏,包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讨论。
Step 5: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模仿《逢入京使》的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阅读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3.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逢入京使》的读后感或评论。
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力。
初中语文逢入京使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逢入京使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课程名称:初中语文《逢入京使》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逢入京使》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时代,理解其创作意图;2. 掌握《逢入京使》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逢入京使》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4. 能够通过阅读理解《逢入京使》的主题和意义;5.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引入:- 利用互动问答、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来引起学生对《逢入京使》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或读过《逢入京使》,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 导入:- 简要介绍《逢入京使》的作者杜甫及其作品特点;- 分享有关唐朝文化、官场和礼仪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为理解文本做铺垫。
3. 阅读与分析:- 分段解读《逢入京使》,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诗句、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理解并总结《逢入京使》的主题和意义。
4. 思考与讨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讨《逢入京使》中的人生哲理,如忠诚、友情、权力和利益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思考《逢入京使》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思考。
5. 创作与表达:- 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小作文,表达对《逢入京使》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音乐等形式进行创作,展示对文学作品的个人理解和表达方式。
6. 总结与评价:- 学生们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和体会到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师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作品质量等。
7. 拓展:- 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挖掘更多的作品和主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分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与协作能力;- 创造性思维培养法: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思维,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逢入京使》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目录岑参简介 (2)人物生平 (2)个人成就 (2)诗歌文学 (2)风格转变 (4)人物轶事 (4)墓中账单 (4)边塞诗派 (5)写作背景 (6)岑参作品品读 (6)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岑参简介人物生平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参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个人成就诗歌文学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那么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开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4.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增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热爱。
本节课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逢入京使》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逢入京使》,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
3.培养语言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丰富词汇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互动讨论、分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学生在学习《逢入京使》的过程中,能够透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逢入京使》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亲朋好友匆忙相遇又匆匆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逢入京使》中诗人岑参的情感世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 逢入京使优秀教案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逢入京使优秀教案设计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逢入京使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逢入京使,了解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3.了解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逢入京使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状况。
2.逢入京使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影响。
2.分组讨论法:分成小组,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明代内阁制度,谁能再次给大家回忆一下内阁的作用和重要性?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明代的外交制度之一——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明代朝廷用来与各国交流、传递重要政策的特使,在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逢入京使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学习新知识:讲解逢入京使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重点强调逢入京使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有对现代外交的启示。
4.展示材料:分发给学生逢入京使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参考,并提出问题。
5.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6.小结:总结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影响,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状况。
2.听取学生对逢入京使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
3.对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7.拓展学习:介绍逢入京使的起源。
逢入京使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使节制度。
在古代,一些部落或国家会派遣使者前往其他部落或国家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商议事务等。
这些使者往往扮演着重要的外交角色,起到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逢入京使则是中央政府派往各地的使者,使其传达政府的重要政策和命令,同时也是外交交流的一种形式。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
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án)(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022部编版《逢入京使 》教案2 (2)

《逢入京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 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逢入京使①唐岑参〔cén shēn〕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 双袖龙钟④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悟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 感悟作者之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 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五、【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凭借, 依靠. ⑥传语:捎口信.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 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 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 修书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 回家报个平安.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辞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这年岑参第一次参军西征, 西出阳关, 奔赴安西. 岑参的参军, 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 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 他认为参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 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 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 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 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 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 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 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 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 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 互叙寒温, 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欣赏】《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 逢入回京使者, 托带平安口信, 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 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文语言朴实, 却包含着两大情怀, 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 一亲情一豪情, 交织相深, 感人至深.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 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 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 乡愁难收. “故园〞, 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 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 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 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 没有纸笔, 也顾不上写信了, 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 此时, 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 如同随口而出, 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 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 镜头集中清晰, 如影视特写一般, 既有生活情趣, 又有人情味道, 清新明快, 余味深长,不加雕琢, 信口而成, 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 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 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 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 自能深入人心, 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 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 从来不曾写出, 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 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 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 反映生活, 信手写去, 不事雕琢, 亲切不味, 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 一经艺术提炼概括, 多么典雅感人, 富有生气! 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淋漓.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天宝八年〔七四九年〕,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辞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诗人在赴任途中, 遇到入京的人, 立马叙谈, 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 但精练概括, 情深意厚, 亲切感人, 自然深入人心. 这是一首边塞诗, 盛唐时代, 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 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 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 这年岑参第一次参军西征, 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 西出阳关, 奔赴安西. 岑参的参军, 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 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 他认为参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 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 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 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 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 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 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 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 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 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 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土, 自觉长路漫漫, 平沙莽莽, 真不知家山何处? “漫漫〞二字, 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 龙钟交横, 涕泗滂沱, 这多少有点夸张, 但“夸而有节, 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 仍不失为真实, 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 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 “逢〞字点出了题目, 在赴安西的途中, 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 彼此都鞍马倥偬, 交臂而过, 一个继续西行, 一个东归长安,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 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无纸笔, 彼此行色匆匆, 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 收束得很干净利落, 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寄至味于淡薄, 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低的话, 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 既自然、合情合理, 又别出心裁, 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 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 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 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 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 既合情合理, 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 不假雕琢, 好似信手拈来, 随口而出, 既有生活味, 又有人情味, 清新隽永, 耐人寻味.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逢入京使①唐岑参(cén shēn)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悟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五、【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凭借,依靠。
⑥传语:捎口信。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欣赏】《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淋漓。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马叙谈,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但精练概括,情深意厚,亲切感人,自然深入人心。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
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