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教学总结8篇

高三物理教学总结8篇

高三物理教学总结高三物理教学总结8篇高三物理教学总结1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多轮复习,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公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上,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按知识板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训练,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板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基本规律在小综合中的运用。

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综合范围内较复杂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进行大综合(包括学科内综合和理科综合)复习训练,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内各个核心知识点间和理、化、生各学科之间知识点进行大综合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第一阶段:以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

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解题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但训练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对另个两个目标却容易忽略。

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五步分别是情境激趣-问题驱动-活动探究-交流表达-练习评价。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五步教学法既渗透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教学方法。

关健词课程标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32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新课标一般要求应用科学探究法。

但有的教师怕麻烦,简化探究过程或根本上就不探究,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训练学生解题。

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

现在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查。

没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没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考试中也考不出好成绩。

笔者在开始新课程改革时,也有这种错误认识,多年的习惯很难改过来。

笔者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经过总结反思,逐惭形成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在教学设计和备课时,严格按照五步教学法的五步设计教学和准备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亦严格执行。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中采用该模式组织教学,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在全镇和市的统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面,作者就以《光的反射》和《摩擦力》为课例,对该模式的教学环节展开说明。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情境激趣。

由于现在90后的学生社会实践少,见识少,很多物理现象根本没见过或稍微听说过,感性认识太少。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再过度到理性认识,才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

因此,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一看就明,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健。

物理现象选取的原则应尽量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

这样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学生上学每天都要骑单车。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三)、理解物理规律,明确使用条件(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教学案例:牛顿第一定律(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导入新课的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每一组桌上都有一些图片(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资料),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们看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学生1:人骑自行车时,用力蹬,车就走;不蹬,车就要停下来。

学生2:工人用力推箱子,箱子就运动;不推,箱子就不动。

教师:如果工人再推一下呢?学生2:箱子又会运动起来。

学生3:火车在进站时,离站台很远就已经关闭了发动机,火车没有动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滑一段距离。

学生4:在溜冰场运动员用力蹬一下地面,就可以在溜冰场滑行很远。

教师:在滑行过程中,运动员还用力吗?学生4:不用力了。

教师:这个例子是不是可以说明力和运动没有关系?学生4:好象也不是,因为如果运动员不蹬,最后他会停下来。

教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能够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5:用锤子往木板中钉钉子,拿锤子用力敲钉子,钉子就向下运动;不敲,钉子就停止运动。

教师:谁能够根据上面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概括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实验分析: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作匀速运动。

迪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科学。

学习物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初中物理课程教案。

二、教学目标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思维层面。

在知识层面,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物理概念和原理;在能力层面,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思维层面,学生应该培养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应包括力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领域的知识。

在力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力的概念、质点运动、牛顿三定律等内容;在光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在声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声的传播、声音与物体的关系等内容;在电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物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课堂练习,还可以采用实验演示、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在实验演示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验原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实践探究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五、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的教材、教辅书和参考书。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实验器材、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提升教学效果。

六、课堂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浅谈物理课的“规律”教学

教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浅谈物理课的“规律”教学

教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浅谈物理课的“规律”教学作者:岳宁汉凡红旗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2016年第4期湖北省天门市汪场中学岳宁汉凡红旗【摘要】物理、物理,遇物述理,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教师要严谨、准确地教好现成的规律,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发现规律,寻找规律,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只有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规律;找规律;应用规律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9-0124-02物理、物理,遇物述理。

意在言明学习物理,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物理概念,理解一些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检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坏,应该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一些物理问题——既能“遇物述理”。

因此,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不仅仅是介绍和讲述物理规律,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物理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严谨、准确地教好现成的物理规律“物理规律”在内容上受多种条件限制,内涵非常丰富,应该细心分析,严格定论,准确讲授,方可使学生做到认知和理解。

现行教材对物理规律用“黑体字”、“波浪线”明确标示。

应采取如下步骤施教。

即:“述”、“剖”、“考”、“练”四字方针。

①“述”:阐述原理。

阐述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如“理论推证”、“实验结论”等,讲清物理原理,给学生以宏观印象。

②“剖”:剖析实质。

剖析物理规律的实质,分析内涵,注重疑点和难点,正反对比推敲。

③“考”:考察运用。

对剖析出的各知识小点,设计题型,考察出重点知识是否掌握。

④“练”:归类练习。

把属于同一规律的物理现象归类在一起,让学生多次反复训练,加深、巩固、提高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的能力。

例如,对《光的反射》一节中“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教学。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赵春子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

(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

(三)理解物理规律明确使用条件。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教学用具: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引入请同学们看这四副美丽的图画,它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历史上有多位科学巨匠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三位代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对这个物体停下来问题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学习目标:1、阅读书本,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了解推理的科学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学习研究。

4、通过阅读课本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过渡:下面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继续探讨《为什么会停下来》书写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活动一:阅读书本,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请大家阅读阅读书本P44面,找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图片,请学生回答各自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动力消失物体停止伽利略:阻力使物体停止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得出了2个不同的推论。

(请学生回答)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师:对于两位巨人之争归结到一点就是:运动的物体是否需要力来维持(教师出示问题)师: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点在哪里?(学生回答是否考虑了摩擦力)书写《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师:你认为谁的正确?(学生回答伽利略)师:假如你是伽利略如何通过实验辩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讨论回答)生:设想一种没有摩擦阻力的情景,看物体是否运动持续。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侯翠华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主体。

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消除思维障碍学习物理规律,二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三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二、过程与方法l.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怎样?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行走?如果不受重力,抛出去的石块还会不会落下来?二.新课教学1.阅读书本,找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各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回答: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动力消失物体停止;伽利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阻力使物体停止。

问:(1)运动的物体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学生回答:不需要。

(2)这个问题的分歧点在哪里?学生回答:是否考虑了摩擦力。

(3)你认为谁的正确?学生回答:伽利略。

(4)假如你是伽利略如何通过实验辩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回答:设想一种没有摩擦阻力的情景,看物体是否运动持续。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问:(1)阻力大小如何改变?学生回答:改变接触面(2)我观察什么?学生回答:观察物体运动的远近2.验探究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巡查,并请一组同学展示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中学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思考

中学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思考

中学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思考内容摘要古往今来,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一直都息息相关,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普遍的、基本的规律,因此它成为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本文是对物理规律的教学研究,物理规律作为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中学物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学习物理规律不仅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牢固,还能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艰苦作战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文包含了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基本物理规律的地位、价值、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步骤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规律教学设计案例,使人充分认识到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如何用物理规律教学方法解决中学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今年后的教学工作更为方便!【关键词】基本物理规律物理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Abstract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physics and our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physics is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world universal, basic rules, therefore it becomes the other natural sciences foundation, the article is on the laws of physics teaching research, the laws of physics physics a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asks, and studies the physical rule is not only the student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ore comprehensive firmly, can rais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practical, moving mouth, thinking, active explor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Enable students to gradually form a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 hard fight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the correct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related concepts, basic physics law status, value,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quirements, teaching procedure and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nd related law teaching design case, make people fu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s disciplinarian teaching and a good grasp of how to use the laws of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to solve the middle school law problems in teaching, let this year after the teaching work more convenient![ Key words ] Basic Law of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of physics science inquiry ability中学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思考一、选题意义从远古就有了物理教育,17世纪牛顿力学的出现,18世纪热力学推动了欧洲社会工业革命,19世纪电磁学理论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的时代,20世纪40年代,原子物理、核物质把我们带入“原子时代”,50-60年代的激光在当今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物理使我们走进21世纪的“信息时代”,物理一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环节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常见方法有:A.观察法B.联想法C.比较法D.推理法E.实验法如学生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时,就用到:实验法—联想法—推理法实验是发现规律的基础,先让他们作实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启发他们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教师实验后可提问:“如果不受力将怎么运动,可以展开联想。

如学生在实验后进行合理的推导。

没有阻力运动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总结规律主要运用了实验归纳法、逻辑推理法、理想实验法、图像法以及假说等方法。

其中又以实验归纳法最为普遍。

实验归纳法:所谓归纳法,是从一些特殊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共同点的过程。

(1)实验归纳法:物理学中运用归纳法的基础主要是实验,因为实验不但能够重复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准确地反映事物各个部分或物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而且运用实验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中学,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物理规律应用最多的便是实验归纳法。

运用实验归纳法时,常常借助于图像,即把实验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画点、连线,从分析图线中,总结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2)逻辑推理法:就是在已有的定律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概念,运用数学知识推证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如,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就是利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实验关系,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推得的。

有一些定性描述的规律,限于实验条件,不易做演示实验,因此可采用定性演示结合理论推导的方法而得出。

(3)理想实验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在人们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一般地讲,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做成的,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法,属于假说推理的范畴。

中学物理教材中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此法。

伽利略首先提出运用理想实验的方法总结出了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详细内容。

(4)假说方法,即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假定性的科学解释,它是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研究方法。

当真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种新的事实、运用现有的真理无法解释时,人们常常提出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的新的解释,这就是说,假说被证明是对的就成为理论。

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分子运动论假说等。

2.总结物理规律要遵循简单性原则,这也是物理学的美学原则之一物理学史表明,科学家都十分注意用最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客观规律。

例如,牛顿只用了几条简洁的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伟大综合。

( 三 ) 、理解物理规律 , 明确适用条件在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

具体来讲,要做到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含义和物理意义。

中学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都要用文字语言来表示,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达即反映了规律的物理含义,是规律的语言表述和表达式中显含的内容。

必须引导学生对规律的表述认真分析,真正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物理含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

对物理规律的含义的理解要注意三方面:条件、结论、关键字。

如,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结论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关键字是“或”。

如果条件不满足,结论就不成立,“或”字的含义是指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将保持这种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仍将保持静止。

物理规律的意义和含义是不同的,含义是规律的语言表述和表达式中显含的内容,而意义是规律所反映的本质联系,有时并不显含在规律的表述中。

要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首先应该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然后再认识物理规律反映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怎样联系,这就是它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不同。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变化、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是遵照不同规律的。

学生只有明确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否则,学生就会出现乱用,乱套公式的现象,导致错误结论。

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总结出来的。

因此 , 也只能在这个条件下 , 这个范围内才成立。

有些规律在文字叙述中就已阐明了适用范围和条件。

例如 , 牛顿第一定律。

因此 , 这一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 四 ) 、运用物理规律 , 解决物理问题学习物理的过程是认识物理世界,改造物理世界的过程。

物理知识来源于物理实践,运用知识再回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又是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所必须的过程。

因为运用的过程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深化和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同时,学生运用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发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

所以,在物理规律建立之后,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物理习题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实现物理规律教学的最终目的。

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规律教学的第四阶段——运用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1 .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 .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 .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 1 )利用其它知识为本规律提供条件;( 2 )运用本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梯度二和三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规律教学到规律的应用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规律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规律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和规律的再认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在此阶段的教与学的主要要求有:一是教师做好再认识示范,并长期坚持,教给学生方法.二是要重视学生的再认识,并做好方法指导。

三要教给学生运用提纲进行结构性回忆的复习方法,让他们尝到再认识规律的好处。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结束后,要分析其内容: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改变。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研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牛顿第三定律是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即力在物体之间是如何传递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在整个力学知识体系中,再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地位,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进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系统化、程序化,形成持久的认知和能力。

回过来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会事半功倍。

牛顿第一定律的规律教学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1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2 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3 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

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

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

等等)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1 历史的回顾:(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说明: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

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索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判断。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组学生代表发言)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2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侦察”方法:理想斜面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

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

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